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是农,裴该把卢志父从华阴调回来,任命为京兆太守,让他先把长安周边各县的土地、民户数量、状况统计出来,规划生产。京兆九县,原本有户口四万,如今因兵燹而殁、流者超过八成,还不足一万户,空出了大片土地。裴该下令以建兴四年秋九月收粮之时为限,凡无主的土地一律没之入官。超过这个期限,即便本主回来,手持田契,那土地也跟你无关了。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拋荒的田土当中,超过半数全都寄在各大豪门名下,这些豪门虽然大多落荒而遁,却总会留下几名成员护守祖业就好比长社钟家,举族俱徙,还要留下一个钟声官府前来勘察,这些成员就把田契拿将出来,说某处某处是有主的,不可妄收……

    为此裴该,也包括他所授意的梁芬和荀崧等重臣,亲自出面,花了很大功夫与各家协商,软磨硬泡、恩威并施,要求他们把名下空有田契,却无人垦种的土地暂借给官家,期以十年。

    裴该从前在徐州打土豪、分田地,在关中却不方便再搞那一套了。一则关中豪门甚多,虽然不比河南、兖、豫,比起徐州,尤其是淮南地区来,数量和等级则都要上一个台阶,裴该方欲安定人心,招揽关中士人,实不宜纯用暴力压制。

    裴该骨子里其实很瞧不起那些世家豪门,那不但是一票恶心的封建食利阶级,而且其中八成以上都是蠹虫,对国家、民生毫无裨益。但社会环境摆在这儿,他同时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若要安民、定国,还偏偏离不开这些家伙……这年月识字率很低,别说平民百姓了,即便寒门士子,真能通读经史的也并不多。固然通经未必能任事,但若不读经,非但眼界不广、心胸不宽,而且光来往公文你就搞不定啊,怎可能做官为吏?

    换言之,只有掌握了文字知识先不管有用没用才是命中注定的统治阶级,文盲国度是肯定建立不起来的。

    所以裴该才被迫要和世家做一定妥协,至于扶持寒门,使其崛起以拮抗世家之事,没办法,总得等社会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再说吧。如今寒门中若有人才来投,裴该必然青眼有加,但要他自己跑乡下去寻贤,无益于大海捞针也。

    其次就是百姓大多死散逃亡,剩下的数量太少,根本就掀不起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来,裴该想煽动农民闹革命,也缺乏足够的基础啊……

    因而只能向豪门商借田土,反正你们短时间内也雇不到人,垦不了地,不如暂借于朝廷。天子亲自下诏,尚书颁行制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这些田地的所有者还是你家,朝廷绝不会私行吞并。

    当然啦,若等裴该势大,朝廷稳固,说吞你的田也就吞你的田了,只要把事端维持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同时得罪所有大族,还怕你等翻天不成么?

    在这件事上,韦、杜两家做了表率。韦鸿既入裴该之幕,自不便轻易违旨,得罪上官,相反,他抢先站出来表态接受朝廷之命,会为自己乃至族人的晋身铺平道路。至于杜家,杜乂终究与裴该有亲,他本人又是个没什么主意的,裴该亲自前往探病,哄上一哄,也便欣然应命啦。

    反正只是借嘛,又不是强占。而且若非裴该北伐,直入关中,我等如今还将在南方卑湿蛮荒处栖身,这些田土与我何用啊?

    京兆大致搞定之后,裴该便又命其余各郡国从之行事。其中自然也有几家不开眼的豪门,或者主事人是愣头青,但多数家业不广,力量小弱京兆韦、杜,安定胡、梁等二流家族都听命了,那些三流乃至四流家族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你若不允借田,正中下怀,乃可以党同叛贼焦嵩,或者勾连胡部彭卢之名,举族抄灭,不光田土,连家宅、墓地都一律充公!

    裴大都督养了这么多兵,不是吃素的,而且只要说因为某家某家不肯听从朝廷之命,军粮才会欠缺,你瞧士卒们抄起家来,乃至杀起人来会不会手软?

    田地归公,或者暂且归公之后,便择其肥美处,召聚流民屯垦,一如昔日徐州之政。经过汉末以来的长期兼并,即便没有胡乱,关中民户都有超过四成为佃,即便自耕农大多数也耕地不足,被迫要在农忙时节帮豪门打短工。很多佃农离散之后,未必还愿意再去找旧东家,自耕农则多数遗失了田契或者被豪门趁乱侵占等再返乡,无地可耕,便只能由官家组织民屯了。

    要知道这年月之人,大多安土重迁,老百姓除非实在活不下去了,否则是不愿意远离故土的略阳、天水等六郡晋戎百姓因为天灾和齐万年之乱而被迫入蜀,不知道遭了土著多少的欺压,矛盾终于激发,才诞生李特的“流民大营”,有了巴氐之乱,即可为证,真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啊!

    故此因为兵燹而逃亡的雍州百姓,大多数跑得并不远,或西入秦州东方去不得也或南至梁州,甚至于很多只是躲进了南山秦岭之中,等听说胡寇已退,关中初定,裴该又遣人专门去宣讲政策,他们陆陆续续就都回来了。只是虽然回来,却多数无田可耕,当即被官兵绑去屯垦虽号民屯,那也是强迫性的,无田无业者一律捉捕入营,不放其在乡间游逛。

    当然啦,裴该还是给吊了根胡萝卜,许诺只要奉公守法,老实垦荒,三到五年之后便会释放出营,而且还给他们分田分地,可传永世。

    具体屯田政策的实施,一开始交给了徐渝,不过徐子垠工程为长,理民却短,他善选了适合垦殖的地区,规划了各种水利工程,但等到真的把流民掳来,该动工了,却管理得混乱不堪,逃亡者与日俱增。裴该听说之后,只得换人,命韦鸿暂代其事地头蛇应该比较方便管那些老百姓吧。

    农业之外,就是工矿业了。关中地区原本矿产丰富,但经过秦汉以来数百年的利用,可采之矿尽其一半更多的埋藏在地下,以这年月的技术根本就挖不出来。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宣布盐、铁官营,当时设置在关中的铁官共有七处,而等到东汉班固著汉书,于地理志中记载,却只余四处而已,分别为:郑、夏阳、雍和漆。

    其中郑即下邽,县城在渭北,铁矿却在渭南,距离长安城相当近便。汉光武时曾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借用水力鼓风冶铁,裴该前世读史,也知此事,就借着探病的机会向杜乂询问,说你家中可有相关记载,能够复制其器啊?杜乂连连摇头:“我家本自南阳迁来关中……”言下之意,杜诗既然能做南阳太守,就说明他不是南阳人啊,跟我们五百年前或是一家,但分流已久了,我家里怎么可能留存有他的发明信息?

    裴该无奈之下,只得命徐子垠从无到有,重新发明……要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浩若星海,可惜的是官府并不重视科技天文技术除外加上周期性的天下大乱,很多发明都失传了。比方说张衡的地动仪,就只在汉书中略略提过一笔而已,后世博物馆里摆了好几种复制品,皆由书中十几字揣测而得,跟原物距离究竟有多远,谁都不清楚。再比方说指南车,据传黄帝造之以破蚩尤之雾,但到了汉代便已失传,曹魏时大发明家马钧还得重新再发明一回,然后……马钧的指南车同样也失传了。

    好在水排的原理并不复杂,在裴该的指点下,徐渝很快就再次成功发明,重启郑地的铁矿。只是管理矿山、打造农具、军器,同样用不上徐子垠,裴该便将此任授予了新近来投的柳习柳季言。魏晋铁官本归地方管理,裴该将之收归中央,仍按汉制,隶属于少府新设金部校尉,总司天下矿藏。

    柳氏也是河东大族,本籍解县解县梁亦不如解县柳烜赫得姓之祖据说就是那位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柳氏在汉代本来贫寒,最多也就出过一名齐相和一名光禄勋而已,但入晋之后却不同了,原因是贾充之母即为解县柳氏……柳轨因此得任吏部尚书,其子柳景猷以字行曾任侍中,孙柳耆任汝南太守、柳纯任太常卿。

    永嘉乱起,时柳耆已殁,其子柳恭、柳琚仍留老家,筑堡自守,柳纯则领着一大家子先从河东逃到洛阳,继而又从洛阳逃到襄阳。等到中原初定,裴该亲自写信请他回来,老头儿还想观望风色,借口年老不良于行,只派了两个儿子柳习、柳卓入关。裴该与二子恳谈之下,感觉勉强合格,于是便命柳习担任金部校尉,柳卓入己幕为书记。

    柳习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长安郊外的银矿和郑地的铁矿恢复起来,下一步再考虑漆、夏阳等地铁矿夏阳地近黄河,也方便用水排鼓风锻冶,并以水运输送铁锭,但可惜一河之隔就是胡境,多少存在着危险性;漆县道路难行,雍地近于秦州,因此也都暂且先放一放。

    除了银、铁外,关中别无矿产其实也有,只是当时人不知道尤其缺铜,所以裴该才说我要用钱都得从徐州发运,手头实在拮据啊……

    至于那些铁矿,都是旧矿,只要人手足够,恢复生产很方便。可是人手从哪儿来呢?裴该一方面把自家军中工匠多数暂借于柳习,去开矿冶铁,打造兵器和农具,一方面将当日因索綝而下狱的很多囚犯全都“输做左校”左校隶属于少府,掌管工徒,换言之,专司苦役和劳改犯。

    至于历次战争所俘获的少量晋人和大批胡卒,此前就一直被逼着做苦役,但天下之苦,还有能超过挖矿的吗?老老实实都给我去挖矿挖到死吧!

    

第四十四章、遇贼() 
裴该在关中民屯,即料民五十户为一屯,设屯司马,五屯设一典农都尉,三到五都尉设一典农校尉,或五到十都尉设一典农中郎将——各郡国皆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秩为守、相之亚。

    那位钟声钟艾华就也当上了一名典农都尉,管着两百五十户、一千来人。他昔日在霍阳山中便曾经组织乡人种过地,经验丰富,所以领着屯民赴任的路上就一直在计算,今冬要先把窝棚建好,把水渠、沟垄给开出来,再养些家畜,明春便好播种……官府许诺贷给农具、种子,以及越冬的口粮,我不能平均分配,得看哪户能干就多分给哪户……

    倘若天公做美,明秋收成不错,我就回长安去再跑跑王氏兄弟的门路,请裴公给我官升一级。按照曹魏的前例,等到天下大定,民屯迟早是要取消的,归并入县、乡,则我若能为典农校尉或中郎将,即可转为一郡国之守相。就我这种钟氏偏支出身,能为两千石,毕生之愿足矣!

    给他划定的屯垦地,是在始平国西部,正当太白山与渭水之间,有沃土三十余顷。官方派来一排正兵协助钟声,排长姓杨,原隶“武林营”,据说还曾经参加过阴沟水之战,资格老、脾气大,并不把钟声怎么放在眼中。

    钟声倒是对这个大老粗恭恭敬敬的,不仅仅因为他秉性谦恭,更因为在族中出身低微,打小见了长辈乃至平辈,就都是这么一副德性,习惯成自然了。而且终究这千余流民,多数都是强被绑来的,不似当日霍阳山中,全是乡里,光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没法管啊。倘若跟杨排长闹得不愉快,对方使个坏,故意放走几户,到时候上官怪罪下来,过错八成都得自己扛着,那又何苦来哉?

    他态度恭敬,又时不时将出点儿好吃的来款待杨排长等人——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