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勒胡马-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该手底下的士兵,大多数都有家眷在广陵屯田,本来就答应说屯田三年,即放为自耕农的,从今春开始,徐州方面已经开始分田授业了。但屯农成为自耕农,所受田产比徐州土著要略低一些:丁男六十亩,丁女四十亩,老弱一律十五亩——这是为了一定程度上弥合主客矛盾。若士卒得功一转,即可多予其家三亩地,得功三转,额外赏赐一处家宅。

    计算功勋、平衡各方面利益,这是件很繁琐的事情,暂时还没有人能够帮到裴该,他只能亲历亲为。在与荀氏父女相谈这段时间,很粗略的功劳统计就已经由各营司马汇报给甄随、刘夜堂二督,再由他们呈递到了裴该的案头。裴该熬了大半宿,终于把所有数字都统计、核算完成了——不管怎么说,阿拉伯数字和后世的算式,即便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比这时代的筹算要方便得多。

    虽说这年月实际上已经有了珠算,但算盘的形质要比后世简单、粗陋得多,而且也尚未普及,不是随便扯个小吏来就能拨拉的。士人倒是大多会摆算筹,但那玩意儿使着实在太麻烦啦。

    ——————————

    裴该忙得夜深不眠,荀氏父女却也一样,两个人高燃着蜡烛,足**谈了好几个时辰。

    荀崧首先把裴该所言向女儿合盘托出,然后就问:“汝以为裴使君所言若何?”

    荀氏女晕生双颊,垂着头说:“一切全听阿爹主张。”荀崧不禁皱起眉来,心说你长这么大,除了还在襁褓之中,啥时候听过我的主张啊?平素大大咧咧的,有若男子,我多次警告你再这么发展下去,肯定嫁不出去啊,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如今倒做起小儿女之态来了?我瞧着都不习惯,心里头没拧

    哦,对了,正是因为那个“嫁”字。裴该说要向我家提亲,对于终身大事,你终究还是个姑娘家,不敢自己拿主意,所以才如此娇羞——但我要问的不是你的婚事啦!

    “我家是仍屯宛城,还是跟随裴使君前往东海,对于此事,汝究竟有何看法?”

    荀氏女听到父亲明确的问话,这才收敛起羞怯之态,抬起头来问道:“阿爹自河阴南下,也已二岁,未知除一宛城、两千疲兵外,还置起了什么产业?”

    荀崧轻轻叹一口气:“是我无德,不能为朝廷镇守江北……”

    荀氏女说我不是在质问阿爹啊,你也不必太过自责——“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太平时守牧一方,使民皆安足,且知礼仪,阿爹当不让人;然身当乱世,披坚执锐,本非我荀氏家传之学……”

    要是裴该在,听到这几句话,肯定会嗤之以鼻,说:“无论太平时节,还是动乱时节,百姓之心有什么差别?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而且在第五猗、杜曾杀过来之前,周边也无强敌,在这种情况下你老兄只能占着座宛城,招募一两千弱军,别说扩展地盘儿了,连防守都困难,就这么点儿才能,我不信换个太平世道,你就能飞上天去!姑娘啊,别给你爹脸上贴金啦,黏不住的!”

    然而荀氏女身为人子,当然不能直接指着老爹的鼻子说你无能,只好绕个圈子,宽慰几句,然后说:“我家即便复得宛城,料也难以持久……”或许换她干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她也只是个小姑娘而已,不可能真正走上前台,而仅仅做名高参,那也得老爹言听计从才成啊。

    荀崧是管不了他这闺女,可终究是一家之主,也不会总被他闺女牵着鼻子走。否则的话,如何决断,他不需要跟闺女商量,直接请对方拍板就是了。

    因此荀崧就问了,说我也知道不可能久守宛城,那么是否应当归从于建康呢?终究琅琊王是陕东大都督,裴该只是青徐都督而已,且名义上还要受建康辖制,那我为什么不跟随老大,而偏要跟着小弟呢?

    荀氏女微微一笑,反问道:“从来请客容易,送客为难,阿爹以为,裴使君肯放我等东归建康么?”

    本章完

    

第三十七章、钱世仪() 
荀氏女对荀崧说,裴使君今日之语,分明有招揽阿爹之意,你要是俯首依从,还则罢了,倘若不从,如今宛城落于人手,他随时都可以收拾咱们——

    “我初观裴使君,似有英雄之志,然其才得逃生,便剑及履及来攻宛城,入城后分兵把守四门,如此果决,恐实有枭雄之姿。今其得强兵为恃,必不甘久为建康所驭。阿爹试想,他若与建康齐心,根本不必入城来见第五盛长,而当与王世将合力。既入城来见,是有两属之意,或欲从中取利。如此,安肯使阿爹东归琅琊大王?”

    其实若只是一个荀崧还则罢了,在裴该看来,即便不是彻底的废物,也不是能够在乱世中给予自己太大帮助之人,爱去哪儿去哪儿。但问题是荀氏一门身负天下高名,荀崧作为荀彧的玄孙,天然是一杆烈烈飘扬的锦绣旗帜,可以号召到不少士人相从,这般宝货,既已落于己手,又岂肯轻易与人呢?

    “我意阿爹若肯从他,必受重用;若不肯从,恐有不忍言之事也。”

    其实这点儿荀氏女却想左了,因为裴该很想得其为妻,所以必然不会对荀家下狠手——不过挟持乃至于绑票等事,肯定是跑不了的。

    荀崧还有点儿不以为然,说:“我看裴使君之意,欲先归徐州,而使我将宛城与王世将交接,则不但不肯害我,且来去皆可由我自主。”

    荀氏女略略一撇嘴:“口中言语,如何信得?裴使君既有将杜曾降卒交于阿爹,恐阿爹难以驾驭之语,则他虽然东归,也必会留兵监护。且若他行一封书与王世将,说我家实与第五盛长合谋,则王世将又将如何对待阿爹?此乃借刀杀人之计,彼可不污自手也!”

    荀崧闻言,不禁悚然而惊,忙问:“何至于此?然我家只能依附于裴氏了么?”

    荀氏女道:“当今世乱,有土斯有兵者,可保家门,我荀氏若不有所依附,难免沉沦——叔祖在河阴,弹丸之地,安能久存?遑论复振家业。据女儿看来,有天下之志者,唯祖豫州与裴徐州,且二公互为表里,必可镇定中原。原意劝阿爹北依祖豫州,奈何尚无门径,第五盛长即来攻城,而裴徐州也恰于随后抵达……”

    荀崧问道:“汝纵放裴使君之时,便已存有此心了么?”

    荀氏女摇摇头:“也须看裴使君是否能够击破杜曾,耀武于江北了——原本以为他以寡击众,虽然能胜,亦不过略挫敌势而已,不期然半日即摧破强贼,斩杀杜曾……即便我家不复夺宛城,亦与其无损。这般人物,只可与之同谋,不可与之为敌啊。”

    荀崧沉吟良久,终于问道:“若依从裴使君,则须将汝嫁其为妇,汝可愿意么?”

    一听此言,荀氏女再次飞红了脸,垂下头去——她不好意思接碴儿啊,只得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听从阿爹主张。”

    荀崧心说又听我主张,你这辈子啥时候听过我的话?估计你心中若不乐意,肯定早就嚷嚷起来了,不会把皮球踢到我脚下来——真是女大不中留,看起来也只能应允裴该所请了。

    好在裴该不是第五猗,这段婚事倒也门当户对,不至于有损我颍川荀氏的声名。

    ——————————

    荀崧正式表态,愿意在和王廙交接之后,举家迁往徐州,去为裴该镇守东海郡。裴该大喜,当即口头上敲定了与荀氏女的婚事——不过还得等返回淮阴后,去请卞壸为媒,正式下聘,并且商量成亲的时间。

    济阴卞氏虽然门户不高,但卞望之好歹做到了二千石,足够资格做媒人了。

    于是裴该便即行文江夏,说我已然阵斩杜曾,擒获了第五猗,复夺宛城。如今襄阳贼兵不过数千,且无首脑——王贡逃去不见影踪,希望他不要那么快返回襄阳去——我便将这份大礼送上,你赶紧挥师西进,去拿下襄阳,然后再到宛城来与荀崧交接吧。作为交换条件,我会上奏琅琊王,请任荀崧为东海郡守,希望你也能帮忙说说好话。

    在宛城歇兵五日后,裴该便即启程凯旋。不出荀氏女所料,他不但留下“劫火营”左副督谢风率三队精锐看守俘虏,“协助”荀崧守城,而且还把宛城的公私府库搜罗一空,只留给荀崧足够一月使用的物资——反正已经约定一个月后,不管王廙来不来,你都要弃城到我的徐州去。

    那个谢风本为扬州建安郡人氏,大概还有部分山越的血统,跟著名的陈郡谢氏没有一毛钱关系,因与卫潜有旧,北渡来投,被卫因之推荐给裴该为将。裴该看他头大腰粗,虬须满面,颇为威武,虽然跟甄随似的也不擅长骑马,却使得一支好矛,于是拨给甄随做队主,大爆兵的时代,积功而成为一营之副督。

    谢风在这场仗中立的功勋挺大,足够三转,但本人却并不满意。因为他自诩最大功劳是刺伤了敌方一员骁将(苏温),但问题战后未能擒获此人,也没能找到尸体,功勋无从证实。因此他才主动要求留下,监护宛城,打算再在俘虏身上花点儿时间,一定要把那员敌将的姓名、下落都打听出来,才肯罢休。

    裴该没打算去跟王廙照面儿,所以东南向行,隔过了江夏郡,到武昌对岸才临近长江,然后沿江东指,直下寻阳。寻阳对面就是王敦坐镇的彭泽,裴该先遣人把第五猗一家和杜曾的首级送至彭泽,再恳请王处仲过江来一叙。

    其实当时在江东,无论品位还是实权,王敦都为人臣之首——仅在南渡的五王,再加上新过继的东海王司马裒之下——他身为左将军、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领扬州刺史兼江州刺史;司马睿可以调动的兵马,三分之一强在王敦麾下,还有三分之一暂时受其节制;此外王敦还尚了武帝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这是坐直升飞机上来的第五猗根本不能比的,第五猗就能仗着比裴该高半级,有节杖在手,竟敢不亲往宛城门口相迎裴该,如今裴该却不肯过江,而要王敦来见自己,实话说比第五盛长更加不合礼数……

    只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己在宛城险些遭人劫持,裴该又哪儿敢再托大,过江去见王敦呢?实话说宛城之宴,倒并非裴该警惕心不够,行事过于莽撞,问题谁能想到同殿为臣,又一东一西八杆子打不着,素无仇怨,对方就会对自己起歹心啊?裴该在心里不知道把第五猗咒骂了多少遍,心说若我手底下人也有似王贡一般,出这种馊主意的,我就当场一顿乱棍打出去了,你这家伙利令智昏,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份量,竟然听从!

    杜曾是武夫,还曾经造过反,他听王贡的话,不管做出什么事儿来都不奇怪,我还以为你一曾经做过今上侍中,也勉强算身出名门的第五盛长会有所不同呢。你真的不要名声不要脸,不怕千夫所指么?你特么的其实根本就没认真过脑子吧!

    王贡也诡异,此人本为陶侃司马,肯定也是读过书的,士人做事——起码是当人面做事——总该有所底线才是,可是他先游说杜曾降顺,继而又煽动杜曾再反,行事云山雾罩,难寻轨迹,仿佛唯恐天下不乱一般。但再怎么想搅事儿,他也不能给第五猗出这种主意啊。而且出主意前,起码也先跟着荀崧出城来见见我的军势再说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