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殖民-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钱象生是什么人,本来就和海盗就有勾结的人,还他做了两手打算,又派了自己的亲信管家。带着十万两银子去见刘香,让他想办法给杨廷鉴制造一些大麻烦,比如攻下扬州府一两座县城。

    而杨廷鉴对这几方的算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察觉,比如京师的留言已经传起来了,传得最绘声绘色的就是杨廷鉴私吞了两千多万银子的事情。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杨廷鉴一定是这样干的。只是大家都装作不知道而已,包括崇祯在内,杨家可没有富裕到可以养数万军队的地步,这些银子是那里来的,一定是杨廷鉴抢的,但杨廷鉴会承认吗?谁承认谁就是傻蛋。

    杨廷鉴是如何应对这些流言蜚语的,直接让情报司的人散布更加危言耸听的流言,比如杨廷鉴已经在扬州自立为王了、杨廷鉴已经带着虎贲军杀向京城了,杨廷鉴已经造反了等等。

    这些流言蜚语一出,更加劲爆,杨廷鉴私吞银钱的事情反而不被人关心了,崇祯也是急得没有办法,一面让厂卫出动,抓捕散布流言的人,但可这没有什么效果。

    皇太极这一招流言蜚语,被杨廷鉴轻松破掉了,但任何事情都是两方面的,崇祯虽然信任杨廷鉴,但他已经在心底对杨廷鉴多了一层防备,不到万不得已,崇祯是不会在诏杨廷鉴进京任职了。名来大明走到现在,就是朝廷极度虚弱的时候,皇权已经被极大地消弱,而崇祯除了杨廷鉴的虎贲军,还真没有可战之兵。崇祯忌惮和宠幸杨廷鉴的矛盾心情,就交织在一起了。

    流言蜚语还未平息,针对杨廷鉴的弹劾奏章,就如雪片一样飞入紫禁城,这次弹劾杨廷鉴的,可不在光是言官,而是大明很多官员,各省各府都有。

    很多官员完全忘记了杨廷鉴的功劳,把杨廷鉴说成一个活脱脱的藩镇,一个活生生的曹贼,杨廷鉴对这些戳之以鼻,虎贲军在手,天下我有,杨廷鉴已经不怕这些纸上谈兵的所谓弹劾了。

    杨廷鉴当也收到了消息,随即随手写了篇霸气十足的小诗《咏蛙》牐

    牐牰雷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牐牬豪次也幌瓤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此诗词一出,天下大哗,先不说这首诗词的霸气之处,却说与现在的流言蜚语和弹劾,那可是太贴切不过了,杨廷鉴直接把这些弹劾的官员当成了虫儿,他就是吃虫儿的青蛙,春天来了,他这只青蛙不开口,你这些虫儿也敢出来刮噪吗?牐

    天下弹劾杨廷鉴的高官可是不少,无不被这首诗给气得吐血,他们也试图写几首诗词挖苦杨廷鉴,可意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那完全是萤火与日月争辉的结果,结果就是不自量力,和杨廷鉴比诗词,纯属找虐的下场。

    弹劾杨廷鉴的事情,又立即转向,开始变成以诗词论道,太多的人忍受不了杨廷鉴把他们比作虫儿的挖苦讽刺,开始绞尽脑汁写诗词来和杨廷鉴叫板,可无一有杨廷鉴的诗词那么霸气磅礴。

    话说刘香,又名刘香佬,广东省香港南丫岛人,为郑芝龙组“十八芝”武装海商集团成员之一,因拒绝降明遂与昔日拜把契兄弟郑芝龙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决裂,与郑芝龙代表的明朝、荷兰买办代表,刘香适为佛朗机(西班牙、葡萄牙)买办代表。这也是郑芝龙和刘香成为死敌的主要原因,双方代表不同列强在远东的利益。

    ……(未完待续……)

    。。。

第250章 海盗与华夏(上)() 
历史上,在1635年(明崇祯八年)与郑芝虎在广东海上战斗时以渔网网住芝虎,在郑芝龙面前丢至海里,片刻后刘香也举枪自尽,成为最后一位被收服之海盗,为自1625年在台湾结义、曾经叱吒世界大航海时代风云的十八芝,谱上些许伤感的休止符。

    国人与洋人对自己的祖先当过海盗这件事,态度截然不同。比如此时的英国法等国,就公开支持海盗行为,允许他们去抢劫别国的海船。

    北欧人的祖宗是当年驰名海上的江洋大盗,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瑞典、丹麦的博物馆中,都客观展示出自己祖先当年当海盗的雄姿,挪威甚至还有海盗博物馆。这些国家的人有时会说到自己的先人是海盗,说这话时,没有一点不好意思,反而还有几分得意与自豪。

    国人就不同了。与朋友闲聊,我讲到商帮与海盗的关系,总有年长的朋友告诫我,在公开场合讲商帮时,一定要避开这一点。其实大明的海商就是亦盗亦商。

    陆地上造反抢劫的盗贼,古时称为绿林好汉,今天叫作农民起义。但若跑到海上,古今都称为海盗。在正统的中国史里,对国人当海盗一事,一直隐而不传。

    徽商在中国十大商帮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号称第二商帮(仅次于晋商)。平时我们提到徽商,都说他们的四大产业是木材、茶叶、盐业和典当业,其中以盐业为主。

    其实,徽商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产业,这就是对外贸易。政府允许对外贸易时,这是一个正经的行业;政府不允许时,就变成了走私。政府用武力镇压走私活动。走私的商人奋起反抗,就被称为盗。

    明代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于是从事海上贸易的徽商就成了海盗。这些海盗中,最著名的是王直集团。中国人不忌恨陆上的盗,而忌恨海上的盗,所以谈起徽商。是从来不把王直及其外贸活动包括在内的。

    王直是徽州歙县人,又名汪直,因为自知做海盗会连累家族,故而改名王直。他在与日本的贸易中致富,并加入了以许栋为首的海盗集团。当年浙江沿海的双屿岛成了对外贸易中心,其地位有如今天的上海。明政府用武力消灭了许栋以后,王直率部下数千人在日本长崎的五岛列岛建立了根据地,势力之大,到了自称“净海王”(后改称“徽王”)的地步。

    他们向明政府叫板。公开从事走私活动——当然,从商与为盗是兼而有之的。在他们的指挥下,日本浪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被称为“倭寇”。然而,王直的本意是从商而不是为寇,所以,他有意受招安,当一个本分的商人。

    他的徽州绩溪同乡胡宗宪对他实施了招安。但在他受招安以后,朝廷又背信弃义地杀了他。这不仅没有消除倭寇。反而使之蔓延开来,为祸更烈。

    与海盗关系更密切的,是闽商,因为闽商的主体就是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集团,闽商的基本特征是亦盗亦商。

    郑芝龙是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乡人,十七岁左右的时候投奔在澳门经商的舅舅黄程。来往于澳门、日本、吕宋等地。他不仅因此开拓了眼界,而且学会了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语言,经商时兼做翻译。

    不久,有机会搭乘大海盗李旦的船为舅舅押送货物到日本平户,遂认识了在平户经商的李旦。并加入了李旦的海盗集团。郑芝龙在平户与日本女子田川氏结婚,生下儿子郑成功。这时,李旦集团分成了三支:以李旦为首的日本大本营,以另一头目颜思齐为首的台湾集团,以及以许心素为首的福建本土集团。

    1625年,李旦去世后,其子李国继续主持日本事务。不久颜思齐去世,郑芝龙掌控了台湾分支,进而消灭了许心素集团,在福建安平(晋江安海镇)建立了大本营。

    1628年,郑芝龙接受了明政府的招安,并利用官军的势力消灭了李魁奇、杨六杨七兄弟、诸彩老、钟斌等海盗集团,军队达万余人,战舰有千余艘。他们建立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名的五大流通体系,管辖内陆各地的流通渠道,又建立了以金木水火土为名的五支船队,航行于东西各洋。

    他们颁发实为保险单的“令旗”,每年收入高达四百万两黄金,还垄断了对台贸易,控制了定价权,威胁到荷兰人的利益。1633年,荷兰人偷袭厦门,向郑芝龙进攻,并得到了郑芝龙的对头刘香海盗集团的帮助。郑芝龙靠官兵的支持击败荷兰人,并消灭了刘香集团。自此,郑芝龙垄断了东西两洋的海上贸易。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闽商的主体。郑芝龙集团还为明政府守卫南疆,被称为“南海长城”。

    历史上,满清入关后,郑芝龙不顾其弟郑芝凤和其子郑成功的反对降清,后被骗入北京软禁,清军占领郑芝龙的大本营安平后,杀害了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1661年,郑芝龙被清廷斩首。郑成功在福建、广东一带抗清,并仍保持了海上的垄断势力。1662年,郑成功战胜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当年,郑成功去世,郑成功之子郑经占领台湾,企图实行**。1683年,康熙派郑家降将施琅攻占台湾,实现了“金瓯一统”。清政府继续实行海禁政策,郑芝龙集团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闽商并没有就此终结,不仅闽西北的商业高度发达,而且后来福建人继续从事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并向这些地区移民,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商人。追溯他们的起源,还要感谢亦盗亦商的郑芝龙集团。

    东南沿海另一个重要商帮是粤商。我们一般把以十三行为中心的广州帮作为粤商的代表。其实粤商还包括潮汕商帮和客家商帮。但粤商中的任何一个商帮都是由海盗发展而来的。

    沿海各省的百姓都以海为生,捕鱼或海上贸易成为他们主要的谋生方式。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后,他们就不得不做海盗了。明代时著名的海盗,潮州澄海的林道乾和饶平的林凤,就是粤商的先辈。他们都是亦盗亦商,公然与明政府对抗的。

    【主角要发展蓝色海军,海盗就是绕不过的坎,重点写此部分。】

    求兄弟们支持……(未完待续。。)

    。。。

第251章 海盗与华夏(下)() 
林道乾曾在今日泰国的北大年港、当年独立的小邦大泥国(渤泥国)建立定居点,但被明政府联合暹罗、柬埔寨和澳门的葡萄牙人所消灭。林凤本来有望占领马尼拉,但由于得不到国内支持而被西班牙人消灭。

    为什么洋人的海盗在强国富民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至今被认为是英雄,而我们的海盗当年一点也不比洋人的差,却不仅没有起到任何强国富民的作用,反倒当时死无葬身之地,今日我们仍羞于提起?

    是我们的海盗太与政府对抗了吗?并不是。因为中国几乎所有的海盗都是逼上梁山,而且上山后所惦记的还是招安,想要当一个听话的商人。从王直到郑成功,从林道乾到林凤,都有受招安的历史。他们的受招安也是诚心的,再次为盗,还是政府不信任给逼出来的。

    是我们的政府不想扩张吗?也不是。那个时候的世界处在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哪个国家不想侵略别人,扩充自己的版图?如今的大国,哪一个不是吞并其他小国而形成的?纵观历史上的中国,强大的时期也要外出侵略、兼并,只有弱小时才以求和为主。那个时代,扩张是人性在国家层次上的表现,也无可厚非。

    是中国的航海技术太落后吗?更不是。中国人早就发明了指南针,起码在明代之前,中国的造船技术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郑和能远航到东非沿岸,靠的正是先进的航海技术。

    是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吗?是中国人缺乏航海的传统吗?是中国的内陆足够广阔,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