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球殖民-第1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从中午一直杀到天黑才收兵,戚家军三千多人还剩余五百多可战之兵,伤兵还有七八百人,而参与守城的青壮伤亡就十分惨重了,共有一万多青壮阵亡,伤者无数,一个下午的血战,就把戚金准备的两万青壮给打没了。

    ……(未完待续……)

    PS:【兄弟们,月末了,月票,打赏,推荐什么的,大家尽个力吧!看其它版本的兄弟,随便打赏一点行啊!落叶需要火力支援,快顶不住了哦!!!】

    。。。

第232章 崇祯的小心思() 
整个天津城西到处都是尸体,百分之八十是汉人的尸体,蒙古鞑子的尸体占到了百分之十九,建奴只有非常少的人阵亡。

    戚金他们阵亡一万五千人,鞑子只死了三千多人,差不多五比一的伤亡,只要还打一天,戚金的人马就会全部拼光。就在戚金准备最后一搏的时候,鞑子却突然退兵了,那些被抓来的百姓也被全部屠杀掉。

    等鞑子撤远后,戚金才敢打开城门,带着人去收敛同胞的遗体,这可是将近三万百姓的尸体啊!修罗场也没有这样残酷。国家积弱,受苦受难的始终是老百姓。

    豪格是接到了皇太极的命令,所以才连夜退兵的,再说建奴的斥候已经发现虎贲军已经从通州出兵了,皇太极是豪格的父皇,他不可能去违背皇太极的命令。

    多尔衮和代善也很快就接到了皇太极的命令,多尔衮虽然不想退,可是涿州的卢象升好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凭借手中两万多天雄军和几万青壮,和建奴两路大军鏖战数日,彼此伤亡都有点大。

    没有办法的代善和多尔衮只能选择合并一处,顺着代善的攻击路线撤退出关,这样就完全避开了虎贲军,因为杨廷鉴已经带着虎贲军去了天津。

    建奴的这次入寇,就这样草草收场,建奴这次总共出兵二十万,攻占了大明五十八座城市,屠杀了将近八十万人,抢劫的财富和粮食不计其数。

    (本书最初叫明帝国,后来才改成全球殖民的,所以才会写到现在主角还没有去南方发展自己的实力,建奴入寇就写到这里了,必须让主角尽快去南方。开始海上风帆战列舰争霸时代……后半部主角基本在进行BB对轰,喜欢海战的兄弟,多多支持下。)

    其实那些金银珠宝都落到了杨廷鉴的手中,粮食这些都落到崇祯的手中,收获最大的当日是虎贲军,可是受苦受难的却是北直隶的百姓。大明北直隶经过建奴的这次入寇。没有十年是别想恢复过来。

    北直隶好多城市都成了废墟,人口更是没有多少,但此时又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多出了很多无主的土地,只要朝廷能用这些土地来安置那些无地的流民,北直隶的局势又将很快稳定下去,可那些朝廷大佬会吗?

    建奴撤退得很快,基本上都是轻装撤退,并没有掳掠人口。但建奴把所掳掠的人都杀了,杨廷鉴当然也无法把这些建奴怎么样,只能任由他们撤退。

    杨廷鉴随即让出征的虎贲军还回通州休整,而他本人立即带着建奴的首级和武器装备去了京师,达到京师的杨廷鉴随即上了一个奏章。

    杨廷鉴的这个奏章就是说的那些无主之地,杨廷鉴的意思就是请崇祯任命他来分配这些无主之地,杨廷鉴的意思分明,就是要用这些土地来安置那些无地的流民。

    京师的欢迎仪式照旧。不过杨廷鉴和那些朝廷大佬都没有把心思放在这里了,这数不清的无主之地。可又是一笔天量的财富,中国人的土地情节绝对是无与伦比的,所有的官员,都想分散一杯羹,杨廷鉴这无疑在吸引仇恨。

    就在杨廷鉴返回京师的第二天,就有无数的奏章弹劾杨廷鉴。有说杨廷鉴拥兵自重的,有说杨廷鉴屯重兵与京师周边意图不轨的,有弹劾杨廷鉴滥杀无辜的,更有人弹劾杨廷鉴隐瞒营州金银的。

    大明的那些给事中,或者是言官。可以风闻奏事,捕风捉影的事儿也可以用来弹劾,众口铄金,杨廷鉴根本是辩无可辩。

    再说杨廷鉴也知道这些官员为什么弹劾自己,不就是自己打算把那些无主之地分给无地的流民嘛!这无疑是抢了那些贪官到嘴的肥肉,他们肯定要来找杨廷鉴的麻烦,哪怕杨廷鉴在这次建奴入寇之战中劳苦功高,他们弹劾起来一样毫不手软,就好像杨廷鉴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一样,他们就不想想,在大明最危急的时刻,到底是谁挺身而出。

    弹劾杨廷鉴的奏章如雪片一样飞入紫禁城,崇祯也是大为火光,这些弹劾杨廷鉴的奏章全部留中不发,崇祯内心肯定是信任杨廷鉴,可是杨廷鉴文治武功实在是太变态了,虎贲军的赫赫军威也把崇祯给震惊了,这几万虎贲军就在京师边上,就算崇祯在杨廷鉴身边放得有眼线,可崇祯现在也开始变得不放心起来,这就是三人成虎啊!

    杨廷鉴要的就这样的结果,大明的这帮官员,很多都是尸位素餐,有能力的可是不多,杨廷鉴恨不得插上翅膀去南方,让那翰林院编修见鬼去吧!

    崇祯在乾清宫诏见了杨廷鉴,怎么形容崇祯此时的心情呢!崇祯现在对杨廷鉴是既爱又怕。崇祯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正常了,杨廷鉴文有状元之才,武有项羽之能,何况杨廷鉴手下更有一支天下无敌的军队,换着任何人做皇帝,对杨廷鉴都不能十分放心。

    杨廷鉴这样的人能杀吗?崇祯不会愚蠢到自毁长城的地步,崇祯要用杨廷鉴,但又必须限制和防备杨廷鉴,这就比较考崇祯的智慧了。

    好吧!现在机会来了,无数人弹劾杨廷鉴,有说杨廷鉴拥兵自重的,有说杨廷鉴意图不轨的,有说杨廷鉴隐藏营州金银的,五种各样的弹劾理由,还别说杨廷鉴的行为和表现还真和这些沾边。

    崇祯真不愚蠢,他在诏见杨廷鉴的时候,已经给杨廷鉴安排好了去处:

    “微臣杨廷鉴参见陛下。”

    杨廷鉴对着坐在书案后的崇祯行了一个揖礼,这是杨廷鉴的习惯,见崇祯不跪,崇祯也习以为常了。

    “爱卿不必多礼,朕召爱卿来就是所说你奏章之事。”

    “陛下可有决断?这次建奴入寇,屠杀了我大明近百万,从而使京畿地区有了大量的无主之地,微臣以为,正好可以用这些无主之地安置那些流民。”

    杨廷鉴说完就不说话了,等待崇祯表态,杨廷鉴这是要从那些贪官口中夺食啊!

    ……(未完待续……)

    。。。

第233章 谈妥条件() 
“朕明白爱卿的意思,可是爱卿的奏章根本就通不过内阁和司礼监,满朝文武都是竭力反对,大臣们的意思是这些无主之地都应该由内阁来处理。”

    被弹劾之臣应该闭门反省自身,这是大明的规矩,一旦有官员被弹劾,不管职位有多高,都要闭门谢客,表示自身清白,杨廷鉴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些文官多聪明,杨廷鉴不是想让崇祯把那些无主之地交给他来处置吗?大明的官员几个弹劾的奏章就把杨廷鉴的计划给化解了。

    崇祯也立即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同时给杨廷鉴又安排了一个天大的苦差事:

    “那陛下打算如何处理,微臣听从陛下的安排。”

    杨廷鉴虽然不喜欢跪拜,但是对崇祯还是很尊敬的,崇祯对于杨廷鉴的态度也很满意,笑容满面地说道:

    “爱卿啊!你也知道,这次建奴入寇,朝廷前前后后花了将近千万两银子,朝廷穷啊!这赈济灾民要银子,这恢复京畿也要银子,可朕也没有银子了啊!……”

    崇祯也不说要如何安排杨廷鉴,只是一个劲儿地诉苦,好吧!崇祯就是等杨廷鉴主动开口,然后帮他去捞银子,至于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就不是他崇祯这个圣天子要关心的了,如何抢到天量的银子,那是杨廷鉴的事情,与崇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崇祯只要银子和名声,所有的坏事都是杨廷鉴干的,不关他这个圣天子什么事情,如果杨廷鉴办砸了差事儿,那所有的黑锅都是杨廷鉴自己背。

    杨廷鉴看着崇祯的表演,心想。你这小子演戏都演不好,既然是诉苦嘛,怎么也要来点悲伤的表情吧!而崇祯就是一只准备偷鸡的小狐狸,一双并不大的眼睛,滴溜溜地在杨廷鉴身上乱转,杨廷鉴可不想和崇祯有基情。连忙说道:

    “陛下,不如这样,前次微臣就启禀过陛下,大明亿兆百姓,每人一年吃十斤盐,那就是十亿斤以上,按照大明现在赋税是每斤十文,那么大明收到的盐税大约为一千万两每年,而现在陛下收到的盐税才一百万两。其余的被贪官,奸商,私盐贩子共同侵吞了。如果让微臣来管理盐政,微臣可为陛下每年提供五百万两银子。

    另外还有市舶司,自从隆庆开关以来,月港市舶司的收入只有区区的两万九千余两,如果让微臣来打理市舶司,微臣可为陛下每年交纳一百万两银子。”

    崇祯内心很惊喜。但是杨廷鉴提出的职位太大了,崇祯并无法满足他。但是这个可以心平气和地商量吗?崇祯立即用商量的口吻说道:

    “爱卿啊!内阁一定不会同意把天下盐政交给你,其中的关节我想爱卿定然是清楚得紧,朕看不如这样,扬州知府出缺,无数双眼睛都盯着这个天下肥缺,朕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帮爱卿抢下这个扬州知府,爱卿就以扬州知府的身份帮朕清理盐政吧!市舶司朕也一并交给爱卿,可爱卿每年必须向朕上交一千万两银子。”

    崇祯可是贼精得很,一个扬州知府和市舶司就要杨廷鉴上交一千万两银子每年,这简直比抢八大汉奸还来钱。这坐地起价,落地还钱,杨廷鉴可不会这样好说话,这该争还得争。

    “陛下啊!这太多了,微臣没有办法,两淮的盐只占天下五分,就算微臣把两淮盐业整顿好,也搞不到那么银子,在说扬州还有两淮盐运使这个部门,两淮盐运使可是从三品的大员,微臣这个扬州知府怕是会被掣肘的。

    要不这样,陛下顺道到把两淮盐运使的职位也给微臣吧!这没有人掣肘微臣,微臣也许可以勉强完成任务,另外关于市舶司,微臣也是这个意思,不能有掣肘,不然微臣真是没有办法完成陛下的任务。”

    崇祯也为难啊!这杨廷鉴是新科状元,当上翰林院编修也没有几天,要不是有几件泼天的大功,是不可能这么快得到提拔的,当然崇祯想用杨廷鉴去当爪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提拔就是自己要爬,上面还要有人提才行,杨廷鉴刚好两样都占了,不然杨廷鉴不可能从一个六品编修直接当扬州知府。

    翰林院编修在国泰民安的时候很吃香,那是国家未来的储相,可是现在北方却是烽火不断,很多人翰林院的官员已经不想呆在京城了,而是想外放南方做官。

    崇祯说什么也不把两淮盐运使的职位给杨廷鉴,这可是从三品的大员,但是杨廷鉴就是不松口,没有办法的崇祯最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爱卿,不如这样,朕把两淮盐运使召回京师就是,而两淮盐运使就由爱卿暂管,爱卿意下如何。”

    这两淮盐运使一般是都是朝廷派遣的盐科御史担任,任职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和巡抚的性质一样。杨廷鉴指定这是崇祯最大的让步了,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