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一只虎-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了个巴子的。”王国披上衣服就往外走,这个时候被打扰,不由的王国生气。

    “老子看看那个混账王八蛋大晚上的不睡觉!在这里添堵!”王国顺手抄起了马鞭。

    “李自成,你他娘的给我滚回去睡觉!”看着李自成带着一些人前来,王国上去就是一马鞭子,王国也是戎马出身,只不过这些年沉迷女色不复当年之勇了,但王国深知,对付这些小卒,气势绝不能倒。

    “大人,听说军饷赏银都已经到了,我们是来要钱的!”李自成挨了一鞭子,没躲,强自忍住怒气问。

    “你们这些兔崽子,老子供你们吃喝就够给你们面子了,还要钱,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的底细,是好人能到这里来当兵?不想查你们就罢了!给了你们留活路还上脸了!”王国绝不肯给钱。

    “这不是逼我们造反吗!”李自成也快要忍不住了。

    “奶奶的,敢在老子面前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王国又举起鞭子作势要打。

    “你奶奶的!”一个人影从李自成的身后窜出,举起手里的腰刀,一刀剁在了王国的脸上,王国噗通一声被砍翻在地,出手的正是猛虎一样的李过。

    十几个亲兵正拿起刀剑反抗,袁宗第举起单锏一锏砸碎一个亲兵的头,刘宗敏拿着鬼头大刀向前砍去。

    李自成也气得够呛,拔出花马剑,向天一指,大喝一声“反了!”

    李过的心里高兴了起来,终于造反了。

第六章 当前局势() 
崇祯二年正月,明朝皇宫内一片节日气象。

    身为九五之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在看太监们挂灯笼。

    朱由检本是天启皇帝的亲弟弟,由于权监魏忠贤与客氏祸乱宫廷,天启皇帝没有子嗣。所以,天启帝驾崩时将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

    崇祯继位时只有十七岁,长期处在危机四伏的宫廷环境,使得这个十七岁的青年变得性格内敛,精敏刚毅。不过崇祯自幼生长于帝王之家,对于民间疾苦完全不会了解,所以在明末,崇祯尽管想中兴明朝,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但崇祯继位后,审时度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擒杀祸国殃民的大太监魏忠贤以及党羽,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誉。

    崇祯一改万历和天启两帝不理朝政的陋习,每天兢兢业业,事事亲躬,赢得了尧舜再世的好名声。

    不过清除魏忠贤党羽的过程中,打击面太广,使得官员内部矛盾重重,朋党林立。自此,朋党之争开始,使得官员只知争权夺势,在朝堂上的互相攻击与推诿变成了能事,而治理国家反倒是其次了。这是崇祯所料想不到的。

    所以说,明末乱局,如果追溯根源,号称明君的崇祯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崇祯自己则全不自知。

    崇祯现在的心情很是高兴,清除魏党之后,崇祯身上的压力骤减,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

    头两天,崇祯带着几个小太监偷偷出宫考察民情,京城的百姓因为魏忠贤之死都很高兴,加之元宵节将近,京城内外已经处处挂起了灯笼,灯笼的形制各异,或小巧,或大气,百姓们将对未来希望寄托在灯笼上,看灯的与挂灯的各个喜气洋洋,一副太平之景。

    崇祯此刻正在乾清宫的外面,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正在指挥着小太监们挂灯笼。这两挂大大的灯笼挂在殿门的两端,每挂灯笼有九盏,都是江南的匠人用韧劲十足的斑竹和贵重的江南织造局特供的红色轻纱做成的。

    灯笼后面是两条写着大字的对联,上联写着‘国泰民安人康健’,下联是‘尧舜重生万事兴’。虽然词句很是普通,但却让崇祯的心情很妥帖,崇祯也自比尧舜,对这副对联很满意。

    这副对联是深受崇祯宠爱的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敬献的,甚的圣心。崇祯决定今晚还是在启祥宫安寝,启祥宫正是贵妃田秀英居住的宫殿。

    田贵妃祖籍陕西西安,却是出生在扬州,即秉承了北方女子的秀丽,又延续了南方女子的委婉,生的自然是如花似玉。加上田贵妃精通才艺,琴棋书画、骑马打猎、吹箫调丝,无所不精,更重要的是她天生丽质,更是身带奇香,据史料记载“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可称得上香香的美人。

    更主要的是田贵妃性情沉静,从不言论朝政,更是得到崇祯的欢心。

    见到崇祯到来,田贵妃连忙命人赶快布膳。

    崇祯性喜节俭,所以只有十几道菜。崇祯最喜欢的一道菜是烩三丝,三丝是将火腿的瘦肉丝和切的细细的鱼肚丝与青瓜丝,烩三丝的汤是用当年的小公鸡,加上瑶柱、鲍鱼、干贝、火腿等熬制出来,炖汤的时候先将鱼肚丝和火腿丝炖上一刻钟,临出锅在撒上青瓜丝,乳白的汤里是白白的鱼肚,粉嫩的火腿和绿色的青瓜,不但好看,更是美味。

    崇祯心满意足的放下筷子,露出笑容。

    “皇上心情不错,想必是惩处魏党后,万众归心,天下太平了。”田贵妃见崇祯高兴,说上吉语。

    “除了关外的满人,别无它虑。虽说山西、陕西有一些匪乱,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小乱匪而已。”崇祯猛然想到了山海关外的后金,后金的满人越来越狂妄了。想了一想,崇祯随即释然,那都是万历和天启不理朝政造成的,自己励精图治,难道还征服不了那些关外的番子么。

    至于山陕的些许乱匪,崇祯更是想也没想。

    而此时,山陕一带的农民起义刚刚开始,倘若能够采取有效的办法,明朝还是有能力控制事态的发展的。

    但是,山陕任上,有着‘关中鸿儒’之称的三边总督的武之望和据说是岳飞后代的延绥巡抚岳和声此时已患重病,无法履行职责。朝廷上清理魏忠贤余党的行动还未完成,官员们人人自危,无人理会朝政。山陕一带的乱局已经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了。

    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李自成、李过的队伍是很小的一支。所以,李自成造反后,带着李过等人投奔了人数众多的王左挂。

    现在,跟随李自成造反的人都兴奋起来,至少士兵们吃喝不愁了。

    李过却很发愁。

    李过没料到在历史上颇受赞誉的农民起义竟然是这个德行,哪里配称得上农民起义军?实实在在的乱匪!不但烧杀抢掠,而且强迫、裹挟当地的农民一起暴乱,如有不从,两个字“杀了!”

    其实,李过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尽管天启年间到崇祯年间,山陕一带虽然大旱,可是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安置灾民,饥荒也未必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什么原因使乱况如此之大呢?李过想了想,土地兼并!明朝末期的土地兼并严重,一个村寨或是几个村寨的的土地归一个大地主所有。农民没有地,也就吃不上饭,难道不造反吗?

    闲暇的时候,李过经常会和刘体纯交谈。刘体纯一直跟随在李过的身边,是李过忠实的拥护者。这是因为李过与刘体纯从小就是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也是因为李过的一些想法让刘体纯深为敬佩。

    “体纯!你看这样的情形能持久吗?”李过问刘体纯对时局的看法。

    “不能!这样乱糟糟的情形让人看不到希望。”刘体纯受到李过的影响,思想有些开明了。

    “不错!像这样到处杀人,到处流窜都是短视之举,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就绝不会有发展!”李过看着刘体纯“我早晚要开创自己的根据地,我想,这一定很难,体纯,你跟着我干吗?”

    “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刘体纯不跟你干,跟谁干?”刘体纯有些发急。

    “如果有一天我从我二叔这里脱离出去,你也跟着我?”李过探寻的问。

    “怎么,咱们要从自成叔身边脱离开吗?”刘体纯有些奇怪,但他接着说道“那我也跟着你!”

    李过点了点头“暂时不会,我其实对我二叔和捷轩他们说过我的想法,可是他们并不认同。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们要独挡一面。或是作为我二叔的一支偏师,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能够给他帮助!”

    李过想到在原时空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而被清军杀死九宫山的事。虽说李过自己想干出一番事业,但穿越以来,作为二叔的李自成对李过关爱有加,让李过不能不感动。或许自己离开李自成,将来还能救他一命呢。

    李过仰望着天空,像是对刘体纯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是想开创一个耕者有其田,百姓能够安家乐业的盛世,我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

第七章 老子再不和你们说了!() 
崇祯初年,天下大旱,尤其以山西、陕西一带旱情严重。

    据陕西通志记载: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而陕西当地的一名官员上奏的一道奏折也说道: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民争蓬草为食,其味苦涩,以延不死。至十月,蓬草尽,则争剥树皮以充饥,以求援死。逾年终,树皮又尽矣,则掘山中石块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由此可见,当时旱情的严重。

    而在明末,明朝军队的欠饷也非常严重,仅陕西一地,崇祯元年当年的欠饷就有一百三十八万两之巨。当兵的没有粮食吃,还当什么兵,于是,大量的逃兵产生了。

    崇祯元年陕西起义的民军大多有过军事背景,长城边的定边营逃卒王嘉胤,延绥逃卒张献忠,辽阳逃卒神一元等都是当时民军的重要头领。而李自成也是驿卒和边军出身。

    正因为众多的义军首领有着军事背景,所以明末陕西境内的民变更加的迅猛,农民起义军战斗力更强,更不易扑灭。

    农民军的发展势头凶猛,延绥巡抚岳和声、陕西巡抚胡廷宴见纸包不住火,便硬着头皮向朝廷报告。胡廷宴和岳和声互相推卸责任,兵部奉旨调查,时任陕西巡按御史的吴焕对二人各打五十大板,他上奏说道“胡廷宴与岳和声两位巡抚隐瞒不报,互相推诿,是导致形势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正当朝廷准备追查责任之时,三边总督武之望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先后病死,于是,胡廷宴被免职,治罪。为了平定乱局,朝廷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张梦鲸为延绥巡抚,刘广生为陕西巡抚。

    于是,一个以招抚为主要策略的时期到来了。

    杨鹤这个人素有清望,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嗣昌。不过,杨鹤是文官,素来不知兵事。

    当崇祯皇帝在召见杨鹤时,问杨鹤对陕西之局有何良策。

    杨鹤只是空泛的说“轻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

    面对杨鹤的空泛之谈,崇祯心中却极是欣赏杨鹤的清廉之风,并不顾杨鹤的推辞,执意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

    而杨鹤又上疏崇祯,“(盗贼)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并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这反映出了杨鹤对于兵事的毫无信心。

    不过,在为官清廉的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