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718章 太空种植单元() 
听到杨书记的询问,陆舟微微愣了下,不禁笑着说道。

    “他们想参与进来就让他们参与进来好了,这个也需要问我吗?”

    杨书记神色严肃问道:“可是保密问题呢?”

    陆舟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不用这么紧张,火种计划和star…2工程又不一样,本身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而且我们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如果能够得到国际组织的帮助,对我们来说许多问题都会变得比以前轻松很多。”

    当年的生物圈二号除了带来了一大堆诸如“温控系统”等等先进的技术以及“地球只有一个”的警示之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生态学、生物学学者。

    虽然生物圈二号最终失败了,但这些失败的经验对于后继者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

    尤其是这些年里一直都在呼吁重建生物圈三号,相信这些“失败者们”已经总结了过去失败的经验,做好了再次挑战这个关乎人类未来的科学命题的准备。既然如此的话,火种计划完全没有理由将这些优秀的人才拒之门外。

    哪怕不排除这其中可能会混入其它国家情报人员的风险,但所有的风险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杨书记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开口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让那些国际学者也参与进来?”

    陆舟点了点头:“我强烈建议这么做。甚至于不只是‘火种’计划,包括我们的登月计划在内,很多不涉及到核心领域的项目,都是可以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的。”

    这样一来可以消除周边国家对华国大力发展航天器的戒心,二来可以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华国从事研究工作,甚至是长期定居。

    另外,在合作深度上,华国也可以侧重于选择和外交关系良好的国家。

    这对于提升华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是相当有帮助的。

    陆舟能看到这一点,在外交部任职的杨书记,自然不可能看不见。

    听完了陆舟的话之后,他沉思了大概半分钟,立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您的意见很宝贵,我会准确地传达给高层。”

    陆舟:“这就准备走了吗?不留下来吃个晚饭?”

    “不了,我这不急着回去呢,”杨书记笑了笑,继续说道,“这顿饭留到以后吧,等你下次去上京,我请你。”

    陆舟笑了笑,也没继续挽留,将他送到了办公室的门口。

    华国不缺乏大型科研工程的经验,但缺乏领导国际大型科研项目的经验,这次合作可以作为一个契机。

    想到这里,陆舟回到了办公桌前坐下,从抽屉了取出了一封信纸,构思了片刻之后,站在一名学者的角度,写下了自己关于这件事情的意见以及看法。

    科研的全球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就如同已经完成全球化的产业界一样,随着人类对自然的了解进入到更深层次的领域,一项庞大的科研工程将不再属于某一国家的义务,而是应该由整个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去承担的责任。

    而在这份责任中,谁能够占据主导地位,谁就能够站在未来的风口上……

    笔尖在纸上流畅地走过,一不留神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四五页纸。

    将这封信立起来看了一遍,陆舟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将它叠好塞进了兜里,打算等过一会儿再寄出去。

    而此时此刻,他尚且不知道的是,他在此刻写下的这封信和即日后成立的沪上国际研究合作组织,在许多年后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份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甚至比可控聚变的光芒还要耀眼……

    伸了个懒腰靠在了椅子上,就在陆舟寻思着是点外卖还是去食堂吃的时候,放在桌上的手机忽然震了起来。

    拿起手机看了一眼,见是学姐打来的,陆舟便从办公椅上站了起来,一边按下了接通的按钮,一边去了办公室外面的走廊。

    电话刚一接通,那熟悉而悦耳的声音,很快便从电话那头传了过来。

    “航科集团那边刚才和我通了个电话,他们和华农大学合作设计的太空种植单元已经完成了,最快一个星期后就能送到我们的发射基地。”

    听到这句话,陆舟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惊讶的神色。

    “已经完成了?这么快?”

    因此在月面部署太空种植单元,并不是载人登月计划中的子项目,而是星空科技这边自己出钱搞的私人项目。至于陆舟做出这种安排的原因,自然是因为系统给他发布的那个名为“地月掌控”的任务链。

    在任务链的第一阶段任务中,有两个很有意思的支线,分别是在月球表面部署10平米的无人种植模块,以及在月球表面养殖10只小白鼠,并对其进行观察。

    正好赶上登月计划的顺风车,陆舟便将这个研究项目向航天局那边进行了报备,申请和载人登月计划同时进行。

    而在接到了陆舟的申请之后,航天局那边也很爽快地批准了。

    祥瑞号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载力有25吨,减去登月计划需要用到的17吨之后,还有8吨的运载力剩余。这8吨运载力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只要陆舟不是申请把自个儿装上去,航天局那边当然是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时大概是去年七八月份左右的事情,在拿到了航天局的批准之后,陆舟立刻联系了航科集团还有华农大学、华科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展开了对这个太空种植单元的设计。

    整个装置名字听起来虽然很高大上,但其实说白了只是个自动化的种植装置,为了节省空间将培养液与硬件分离,设计成了可折叠的模式,甚至连黑科技都算不上。

    不过,即便如此,能够在半年之内边研究边实践,用不到一千万的经费将这个东西做出来,也相当的了不起了。也正是因此,陆舟才会感到如此的惊讶。

    “比起你造飞机也不算快了,认真算起来都过去半年了。”电话那头的陈玉珊弯了弯嘴角,换了之后握着手机,继续说道,“按照你的要求,该种植单元采用水培技术,完全展开并填充培养液之后,种植面积正好达到十平米,总重量大概5吨左右。在保证电力充足的情况下,储备的营养物质能够维持作物一期的生长条件。”

    陆舟点了点头:“已经足够了,详细的技术参数呢?”

    “我已经发到了你的邮箱,注意查收~”

    “ok,我这就去看看。”

    挂断了电话之后,陆舟立刻返回了办公室,走到书桌前坐下,通过电脑登陆了自己的邮箱,很快便看到了那封邮件。

    将邮件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之后,陆舟的嘴角不由勾起了一丝笑意。

    不出意外。

    这5万自由经验,看来是稳了!

第719章 登月准备!() 
上京。

    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站在媒体的镜头前,穿着正装的新闻发言人,用清晰而庄严的声音宣布道。

    “……考虑到国际社会的热切盼望,我方高层在经过研究之后决定,将于本月底开放‘火种’计划的参与申请渠道,并且欢迎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到这项关乎地球、关乎人类未来的伟大事业中。”

    发言人的话音落下,惊讶的声音顿时在发布会现场传开。

    向国际社会开放“火种”计划?

    剧本和他们原本想的怎么有点不太一样?

    在此之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媒体都将所谓的“火种”渲染成华国为殖民太空的野心铺路,而相关的研究自然也将以非公开的形式进行,却没想到华国竟然大方地向国际社会开放了参与到“火种”计划的门槛。

    只要具备专业以上的水准,都可以向负责该项目的部门提交申请,在得到批准之后便可以参与到该研究计划中。

    15亿rb的投资,折合成美元超过了2个亿,对于绝大多数经费短缺的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来说,华国对该计划的支持力度都是相当诱人的。

    也正如陆舟所预料的那样,在科技部方面放开了“火种”计划的参与门槛之后,各种参与研究的申请书,简直如同雪花一般从世界各地飘来。由于申请的数量实在是太过庞大,为了更快处理这些申请,科技部方面还专门组建了一个科级部门,来协助“火种”计划的项目方,协调这一大型科研工程。

    对于华国开放“火种”计划的门槛,国际学术界自然是持欢欣以及肯定的态度。

    然而,会这样想的人显然并非全部。

    对于不少将大国骄傲埋在骨子里的美国人来说,华国在这场航天竞赛上步步紧逼的脚步,无疑是一种挑衅。

    北美某脱口秀节目上。

    正好聊到了相关的话题。

    穿着白色西服的主持人坐在沙发上,将话筒递向了坐在他对面那个大腹便便的嘉宾,用搞怪地语气问道。

    “吉姆,你在银行上班对吗?”

    “是的,怎么了?”

    “我认为你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我可以采访一下你吗?”

    “当然可以,如果是我能回答的话。”

    “我们都知道和我们隔着一个太平洋的那个国家最近正在重建生物圈,并且邀请了很多学者去他们家里帮他们一起研究,你怎么看这次华国人的决定?”

    那个名字叫吉姆的嘉宾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摆了下手说道。

    “怎么看?一个一直对你的邻居很吝啬的人,突然敞开了自己的口袋要请你喝啤酒,你会怎么看?他要么是看上了你的车子,要么是看上了你的老婆,或者两者都是。”

    台下传来了哄笑的声音。

    对政治的调侃,几乎是这类脱口秀节目的惯例了。

    只不过这一次,比较露骨而已。

    不只是北美的脱口秀节目,立场保守的纸质媒体也是一样。

    比如在最新一期的《纽约时报》在报道中便宣称,华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火种”计划,是在为其展现太空霸权的野心铺路,呼吁北美本土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谨慎参与该项目。

    将这篇报道从头看到了最后,陆舟只是笑了笑,没有任何的反应。

    美国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从冷战时代建立的太空霸权,已经成为了美国国家荣誉的一部分,而这份骄傲如今受到了后起之秀的挑战,北美的媒体会在这个问题上如此同仇敌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这样的报道,几乎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与大多数保守主义者的平民不同,大多数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是国际主义者,而他们的研究成果造福的也大多是全世界。谁愿意负担经费供他们继续研究,那么他们便会替谁工作。

    只要“火种”计划开放的消息放了出去,甚至不需要过多宣传,他们自己就会买上机票飞过来。

    除非美国人打算重启生物圈三号,或许勉强还有点用处,毕竟在经费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还是更愿意去软硬件条件更好的北美从事此类研究。

    然而很遗憾,指望美国国会为这个计划买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加利福尼亚的实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