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就在这时候,脖子上挂着毛巾的哈迪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个来自巴西的小伙很爱踢球,是普林斯顿足球俱乐部的会员。虽然足球这项运动在这里没有棒球和橄榄球出名,但玩的人还是很多的。

    陆舟也和他们踢过几次,但后来发现还是沿着卡内基湖慢跑这项佛系的运动更适合他一些,于是后来就不去了。

    正准备坐下休息一会儿,看到陆舟在写信,哈迪便好奇地凑了过来。

    “教授,您在写啥呢?”

    陆舟也不回答,将信递了过去。

    “来得正好,替我去一趟收发室,把这封信寄出去。”

    从陆舟的手中接过了信,哈迪有气无力地说道“噢,我就不该来这里……”

    陆舟“如果你不过来废话,我也不一定会找你。”

    哈迪“……”

    看着拿着信封的哈迪离开了办公室,陆舟便开始了论文的撰写。

    星空科技已经建立了一支完善的专利部门,可以替他解决专利申请的问题。

    要写的论文有两篇。

    一篇论文是关于空心碳球比表面积和孔径对多硫化合物扩散速率的影响研究,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hcs…1空心碳球材料的研究。

    前者相当于纯理论性质,会插入很多图片,再加上分析论证,预计页数三十页左右。后者属于应用性质,篇幅相对少一些,大概十页到十五页就能搞定。

    说起来,这次的论文投哪好呢?

    双手放在键盘上的陆舟,认真思考了几秒。

    《自然》还是《科学》?

    这个问题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还真是不友好……

    。

第319章 这次还是《科学》吧() 
《科学》编辑部,一如既往的繁忙。

    这里每天都会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大量稿件,而最终能够成功登上期刊的却不到十分之一。

    相比起一份编辑的职位,沃伦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像是淘金者。从海量的稿件中筛选出新颖且具有开创性的论文,并将它们交到合适的审稿人手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整个世界都在被改变着。

    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份枯燥的工作。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作为学术界两大顶刊之一,《科学》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为了在这里登刊,投稿者们也是不择手段。也正是因此,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各种“突破性”的进展。

    说实话,对于论文的正确性,以他们这些仅仅只是半只脚踏在学术圈的编辑来说也没办法判断。只能参考投稿人的身份,以及所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过往投稿记录等等论文之外的信息,来确定一篇论文是否具备进入同行评审环节的资格。

    如往常一样,沃伦在工作之前给自己泡上了一杯提神的黑咖啡,然后打开了自己的工作邮箱,收取了通过技术编辑审核的论文。

    看着那一封封邮件,他不禁有些头皮发麻。

    “我觉得技术部应该给我们的办公软件开发一些新功能。。”

    “比如?”正在处理着手上工作的贝洛克随口问道。

    沃伦说着气话道:“比如在将论文送到我们这里之前,对投稿人过往投稿记录的累积影响因子、研究机构学术排名计算算权重值,然后进行排序。”

    贝洛克笑着说道:“这是个好主意,不过这对那些不出名的投稿者似乎有些不公平。”

    “有什么关系?我们是《科学》,难道不应该用更科学一点的方法来筛选我们的稿件吗?”一边毫不留情地将一论文拖进了回收站,沃伦一边吐槽道,“有些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

    毙掉了一篇论文,很快打开了下一篇。

    看到标题的瞬间,沃伦顿时忍不住在心中狠狠吐槽了一句。

    又是锂硫电池!

    上一篇也是,宣称自己解决了穿梭效应,只不过是研究固态电解质的。说实话,固态电解质这个方向没什么毛病,但论文中的一些错误,明显到就算是他这个没有审稿能力的编辑也能看出来。。。

    最近这类论文他都快看吐了。

    下意识地往投稿人和所在研究机构看去,就在沃伦寻思着自己到底应该在这篇论文上浪费几分钟的时候,忽然他愣了下。

    只见投稿人的名字似乎有些眼熟……

    再往研究机构看去,只见上面填着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克化学实验室。

    紧接着沃伦发现了一件更惊讶的事情。

    投稿的论文不只是一篇,而是两篇……

    沃伦默默地看向了搁在办公桌角的日历。

    记得上一次《科学》对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改性pds材料论文进行“highlights”才过去了半年,他无法相信,仅仅半年的时间,便足以再写一篇与“改性pds材料”同等水平的论文。

    解决了锂枝晶问题之后又解决了穿梭效应?

    这也太夸张了!

    不过陆舟的学术声誉摆在那里,沃伦还是对这篇论文拿出了足够程度的重视,一行一行地认真研读了起来。

    然后,他便犯了难。

    到了午休时间,坐在隔壁办公桌的贝洛克站起身来,正准备去解决下午餐的问题。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旁边的同事,正眉头紧锁的盯着屏幕,没有丝毫离开座位的意思。出于好奇,他便走了过去,站在沃伦的背后看了几眼。

    “陆舟?那个普林斯顿的教授?”

    沃伦一丝不苟地看着论文,随口回道:“是的,我觉得普林斯顿大概不会有第二个名字念起来这么怪的教授……”

    贝洛克语气带着几分诧异:“难以置信,这才过了半年……而且还是两篇稿件一起投?”

    “而且还是锂硫电池,显然他有搞了一个大动作,”盯着电脑屏幕的,沃伦伤脑筋地转者手中的圆珠笔,“两篇论文,一篇论文是关于空心碳球比表面积和孔径对多硫化合物扩散速率的影响研究,另一篇论文则是关于hs…空心碳球材料的研究,两篇论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于应用……怎么办?”

    贝洛克迟疑了下,说道:“我觉得陆教授的学术声誉还是可以信赖的,不如把是否有资格登刊的问题,交给审稿人去判断?”

    沃伦头疼道:“我知道,但问题是,这个审稿人是谁?”

    这确实是一个难题。

    贝洛克的脸上也浮现了一丝难色。

    “关于hs…的空心碳球材料的论文还好说,很多做碳纳米材料方向的教授都有审稿能力,可是这另一篇论文……”想了想,他也没想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找数学教授呢,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人不多。找有机合成领域的大牛呢,能看得懂陆舟论文的人又少之又少。

    在有机材料这个不大不小的圈子里,做碳纳米材料的人很多,做空心碳球的研究团队也不少,但做计算材料的……说实话,实在是太少了。

    很多人做到最后都改行当了码农,年薪也翻了一倍不止。而那些不忘初心坚持下来的人里面,能做成大牛的也少之又少。

    因为奇迹一般诞生的改性pds材料,陆舟已经被那些做计算材料的同行们捧成了上帝,都指望着他像大卫·肖拯救计算化学一样拯救他们。

    要说从这些人里面找一个有资格给陆舟审稿的教授,还真难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思忖了片刻之后,贝洛克试着提议道:“要不还是联系巴旺迪教授?”

    “可他是研究碳纳米方向的吗?”沃伦皱眉道,“而且我听说最近他很忙,已经推掉了很多期刊的审稿邀请。”

    “但他已经两次担任过陆教授的审稿人,只有他对他的论文比较了解。”贝洛克说道,“还是说,你有更好的人选。”

    “那就写信再麻烦他一次吧。”犹豫了片刻,沃伦立刻做出了决定,将两篇论文拖进了用来存放重要稿件的文件夹。

    关于这两篇论文是否有资格登刊,从一开始他便没有怀疑过。

    如果穿梭效应真的能够被这种hs…材料遏制,这项成果毫无疑问将是开创性的。

    刊登在《科学》上,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第320章 在学术界,想法是最不值钱的() 
这段时间里,陆舟一直都有在关注同行们的动向。

    在arxiv网站上,关于空心碳球与硫单质混合复合材料的论文整体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虽然生物和化学这些偏向工科的领域,一个创新的想法并不是决定性的重要,因此学者们将论文投稿在arxiv上占坑的热情,也远不如纯粹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这三个方向,但这种词条增长的趋势,还是直观地反映出了学术界的风向。

    与此同时,通过专业的学术搜索引擎进行检索,也能明显的发现,最近关于空心碳球的成果正在不断涌现。

    不过相比之下,这些成果并不具备hs…1那样的开创性。

    当然,也不排除各大研究机构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了更大的野心,把阶段性的成果压在手上没有发表,正秘而不宣地憋着大招。

    毕竟像是优美科、日亚化学这样的企业,虽然很乐意在专利授权成本低于违法成本的情况下与陆舟展开合作,但显然还是更热衷于将专利权握在自己的手上。

    从上次与卡罗迪特的会面,陆舟便看出了些端倪。想都不用想,比利时的实验室肯定已经开足了马力,准备抢下这个高地。

    如果是这样的话,陆舟就得加快速度了。

    ……

    三月中旬,从《科学》那边收到了过稿的回信之后,陆舟和远在金陵的杨旭约了个时间,开了个简短的视频会议,商讨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会议开始之前,陆舟将hs…1的相关资料发到了杨旭的工作邮箱里,其中有已经投稿期刊发表的数据,也有暂时还没公开的。

    也正是因此,视频通话一开始,杨旭立刻便问道:“你和我发的邮件里面是?”

    陆舟言简意赅说道:“新的实验计划,相关的资料都在邮件里,样品不久之后也会寄到。简单来讲,我需要你帮我尝试寻找能够稳定合成hs…1材料的方法。”

    萨罗特的实验室中制得hs…1材料的方法,存在比较大的偶然性。甚至在严格意义上来讲,hs…1只是反应中的副产物,通过离心分离以及进一步提纯才得到。

    哪怕不考虑hs…1材料本身有限的工业应用前景,就冲着这低效的生产方法,也很难实现工业化生产。

    除非有人愿意为了一块锂电池支付数十万美元,并再花一笔不菲的费用去处理成堆的废料,从经继续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促使hs…1材料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改进制备方式,压缩生产成本。另一条便是,改进材料本身。

    有着hs…1作为参考,沿着现有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找到更合适与硫单质进行混合的hs…2甚至是hs…并不是很难。

    综合这些原因,陆舟在为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制定研究方向的时候,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对hs…1材料的工艺改进,一个是对hs…1材料本身的改进。

    他对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的要求和萨罗特实验室的要求不同,后者是为了完成系统任务研究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