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医鬼卜-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子涉险,也可以理解。眼下就有一桩天大的功劳,只是要冒点险,如此这般的在行军地图上指指戳戳一番,径自去睡了。

    此时庸军的轻骑兵营已经配合主力部队轮班在西楚军营外吹角击鼓两天两夜。西楚军杀出来,他们就骑上快马桃之夭夭,西楚军回营,他们又跑去吹号角擂战鼓。如果穷追不舍,又难免陷入不利的地形,遭到大庸主力部队的伏击。

    西楚军队早已疲惫不堪,正是偷袭的好时机。韩永心痒难搔,当夜就点了兵马,按李襄阳的指点,人衔枚马裹蹄,派将领夜袭西楚军北营,放了一把大火。自己带人趁乱绕道,掘开西楚民工连着修了一个多月的神龙江白堤,水淹西楚军右翼。

    西楚军也不是吃素的,反应很快,韩永领军回营的路上接到探子回报,前方二十里处有西楚军队截断了他们的去路。前有豺狼,后有虎豹,韩永一时进退两难。

    幸运的是,病痨鬼军师睡了片刻就渴醒了,命人替他煮水烹茶,喝茶的时候忽然想起酒后之言,询问部下得知韩少帅果然不在,心知事情不妙,立刻去请韩琦升帐。

    此刻,接应的人马早已恭候多时。

    韩永眼看着就要变成饺子馅,忽然来了救星,还没来得及高兴,就沮丧的发现这救星方向不对,和他是一路的,都有潜力当饺子馅。一头雾水的且战且退,韩字大旗歪歪斜斜,部下丢盔弃甲,急急如丧家之犬。黑夜中辨不清方向,跟着救星一路奔逃。

    这斩杀或者活捉敌军少帅,那可是大功劳一件,西楚军追了片刻,发觉地势越来越窄,两旁似乎是坡地,意识到有问题想要撤军的时候,异变陡生。两侧高地上滚下许多巨木,继而杀声震天,箭簇如雨,韩琦麾下四大猛将到了三个,一起呼啸着杀入敌阵。

    韩永见状掉头杀回去,混乱中活捉了一名西楚行军参议,因为这人颇有名气,就押回韩父帅帐前请示怎么处置这名中年文士。

    这有什么好考虑的,韩大帅终日看着李襄阳满肚子冒坏水,对谋士一流实在缺乏好感。一听这人也是个擅长阴谋诡计的军师,还是敌对的,要是留着,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阴到自己头上,大手一挥道:“手下败将,何足道哉?拖出去砍了,灭灭西楚的锐气也好。”

    年方弱冠的军师闻讯赶来,拦下行刑士兵冲进帅帐,说服韩帅释放这名西楚行军参议。又向中年文士叩头行礼,亲自送他出庸军营地。

    用来说服三军统帅韩琦的理由是这样的——朱先生和李某虽有师徒之谊,但是如今各为其主,也没什么好说的。和西楚交战之所以连战连捷,就是因为李某熟悉恩师的谋划习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今日相救恩师,一来算是了却恩义。

    二来西楚和大庸军队战力相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硬拼实在不明智。不如让恩师毫发无伤的回去,设法煽动西楚将领的疑心,让他从此出谋划策难以再如臂使指上下齐心。西楚大将军姚青云也是恩师的弟子,若是我方借机从中挑拨离间,让西楚君臣将帅不和,互相掣肘,攻取西楚犹如探囊取物。

    三来恩师毕竟盛名在外,哪怕做做样子,也该让天下人看到韩大帅礼贤下士,敬重有才能的人,天下贤士才会争相投效。将来青史上也未尝不会多出一段佳话。

    韩帅听了非常高兴,还派人护送朱敦儒出军营。

    百无一用是书生,韩琦生怕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军师无法在乱世之中安全返回西楚,坏了后面的连环离间大计。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像李襄阳这样的阴险谋士,要是将来有一天不能绑在同一条船上休戚与共,必先除之以绝后患。

    原来这文士正是几年前姚府的西席先生朱敦儒,而军师李襄阳,则是西楚重臣姚青云府上的逃奴,曾经担任姚府杂役,伴读。

    几年不见,朱敦儒几乎无法认出这个自己最得意的弟子,眼前的文弱书生,走几步路苍白的脸上就浮起一丝病态的潮红,完全找不到当年那个文武双全的健壮少年的影子。

008 立誓抢夫人() 
双方暂时休战,都利用这件事情大做文章。李襄阳和姚青云之间的渊源被传的沸沸扬扬。

    朱敦儒回西楚之后果然受到猜疑。他一身傲骨,不肯屈就,断然辞去官职重抄旧业,创立太一学宫,教书授课。

    太一学宫上牌匾剪彩的这一天,李襄阳和姚青云不约而同的登门道贺。授业恩师朱敦儒非常惊喜,邀请两位弟子联袂题写一副楹联,说要挂在太一学宫的正殿上。

    上联是姚青云写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所者久。

    下联是李襄阳写的:立言、正行、合德、定乾坤。死而不亡者寿。

    朱敦儒门下既然出了李襄阳和姚青云这样的青年俊杰,天下士子趋之若鹜。不出几年,太一学宫贤士云集,成为游学圣地。这是后话。

    却说李襄阳和姚青云题字之后,回忆起少年时一同读书习武的情景,想到如今的敌对立场,都是黯然无言。各自找地方喝花酒,喝的酩酊大醉。

    这无巧不成书,俩人醉后留给红粉佳人的墨宝,凑到一起还是珠联璧合。

    姚青云在西楚的红袖招是这样写的——十方世界,大抵浮生若梦。

    李襄阳在大庸的颦翠楼是这样写的——一寸柔肠,姑从此处**。

    真不愧是一个先生教出来的,这逛青楼都如此的有默契。

    西楚的拓跋皇帝派钦差质问大将军姚青云——太一学宫在西楚的地盘上,为什么不趁着剪彩的机会除去李襄阳?难道还念着故旧之情?

    姚青云没给钦差好脸色看,他说:“我和李襄阳会分出胜负生死,但是要在战场上,而不是在某个书院里!”

    太宗皇帝知道了李襄阳轻骑简从去西楚的事,斥责李襄阳身为谋臣,却罔顾三军将士去参加什么书院剪彩仪式,不知轻重。将他召回洛京,指派了其他人接任军师。

    此时,姚青云表面上还是西楚大将军,但是拓跋皇帝已经对他心生猜忌。要求姚青云将妹妹送入宫中为妃,姚青云碍于形势勉强答应,但是难免心生怨恨。

    一边换了个狗头军师,一边消极应战,一连数月,大庸和西楚相攻不下,隔江对峙。

    ——————————

    李襄阳当年逃出姚府之后,在李氏祖宅中找到了家中世代相传的极品剑诀千江不流。这套剑法威力奇大,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从李翦往上数三辈,李家都没有一个人能练成千江不流的。

    李襄阳的武功原本有些根基,此时急于求成,日夜苦练,却犯了习武的大忌。

    须知越是高深的武学,越要循序渐进。武者忌讳偷师,也不全是因为门户之见。实在是因为强身健体的法门如果修炼不得当,反而会严重损伤身体。尤其是内家功夫,无人引导练起来凶险之极,甚至有偷师自学造成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

    李襄阳无人指点,修炼时身体不适,还以为是自己练功太勤,劳累过度,待到发觉不对,为时已晚。好好的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就此一蹶不振,终日病怏怏的。

    如今李襄阳病骨支离,被太宗有意疏远,又听说自己倾慕多年的姚家明珠被拓跋皇帝收入深宫。心灰意冷之下,称病辞官还乡。离京时恰逢庸军久攻西楚不下,双方休战签署和平协议。韩琦父子南归。

    韩琦在仙鹤楼为李襄阳设宴践行。又送到洛京城北门。

    分别前,李襄阳对韩琦父子说:“陛下鹰嘴长颈,刀眉横飞,声如虎豹,主反噬功臣。斗胆劝大帅一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将军亡。愿君早谋后路。”

    庸军一退,姚青云就被召回西楚白玉京,西楚拓跋皇帝削弱了他手上的兵权。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吃,封姚婉容为皇贵妃。

    世事无常,譬如棋局,大起大落,局局翻新。不出几年,韩琦果然获罪身死。狡兔死那几句话被艺人编成歌谣,在西楚各地传唱,胡琴羌笛,倍增幽怨。

    话说李襄阳赋闲在家,有幸得到天机宫神仙的指点,武功一日千里。将李氏祖上传下来的剑诀千江不流练得出神入化,之前因为练功练岔了气导致的伤病也渐渐不药而愈。

    不久太宗驾崩,仁宗继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李襄阳又被重用,授兵部尚书衔,担任太子太傅。机缘巧合,正赶上仁宗坠马崩殂,太子遇害,九王夺嫡,朝廷乱成一锅粥。

    同年九月西楚入侵,姚青云连下江北十四州。十一月,大庸三军统帅大将军卫阶战死,副帅程国安领了二十万大军投降,摇身一变,成了西楚的程君侯。

    风云际会,李襄阳竟然得以拥立新君登基,受命统帅三军。

    朱敦儒的这两个弟子可以说是一时瑜亮,可惜命中注定既是知己,也是宿敌。

    姚青云麾下兵多将广,但是派系复杂,各方势力互相牵制,时常阳奉阴违。比如投降的程君侯,他抵挡庸军是真心的,因为一旦西楚被大庸攻破,他这个叛徒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是程君侯不愿意拼命的心思更真,他是降臣,处境尴尬,仗着手上有二十万大军才受到西楚的重视,要是兵力折损过多,岂不是更受同僚排挤?

    再比如拓跋将军,他出生西楚皇室,就是来军中混资历分功劳的,因为在拓跋皇帝看来,姚青云已经赏无可赏,再立大功就只能裂土封王了。

    李襄阳麾下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那些老将比如韩琦之流,死的死,老的老。但是好在上下齐心,对李襄阳唯命是从。两军对峙多日,旗鼓相当。

    李襄阳派奸细散布谣言,说姚青云拥兵自重,有心自立。否则以西楚五十万大军对抗大庸二十万大军外加十万临时征召的散兵游勇,明明胜券在握,姚青云为什么按兵不动?

    事实上军队超过一定数量,已经很难单凭人数来判断实力,难道你还能一次把五十万人都领上同一个战场?可惜拓跋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揣着明白装糊涂。

    拓跋老儿也够听话的,连下五道圣旨催促姚青云出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姚青云怎么肯因为圣旨自乱阵脚。拓跋老儿不懂这些,认为姚青云果然有二心,就这么撤换了三军统帅,让姚青云退守西北苦寒之地。

    这回可称了李襄阳的心意,一面继续制造事端挑拨拓跋皇帝和姚青云的关系,一面领着三十万大军打过江北,一直打到崐俞山山口,加上一路招降的西楚军队,足足有五十万之众。

    这时天机宫的神仙来访,带给李襄阳一张图纸,让帮忙修建一座城池。世间从没有人会把城池规划成这副模样——那么宏大的格局,那么坚固的城墙塔楼,那么宽的街道房屋,那么繁复的防御阵法,似乎大多数布置都是多余的。

    李襄阳和神仙密谈了一炷香时间,力排众议,下令建城。这神仙非常能耐,一炷香时间将东琨俞的巨石搬的干干净净。每一块山石都削的平平整整,还刻上符文,连夜起了新城。

    因为仙人搬山建城的传言,百姓议论纷纷,都说俞阳城有神仙护佑,边塞许多经常遭到兵祸洗劫的村落都举族迁进俞阳城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