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小侯爷-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大典在即,就算现下撤下也来不及更换了,总不能搅了太后的寿辰吧,孔道辅等人只好摇摇头作罢。

    太后寿辰绝对是大宋朝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刘娥还垂帘听政。许多人挖空心思去准备礼物,务求自己的能与众不同,从而引起太后关注。可太后是什么人,她什么贵重的东西没见过?所以想要引起太后注意,就得舍得下血本!有的人甚至能赔上一年的俸禄……

    但是尽管如此,大多数官员对太后的寿辰还是很期待的,为何?因为每一次太后寿辰都是一次奇珍异宝的品鉴大会,朝廷重臣们会依次献上自己的礼品,通常执事太监会当场宣读礼品内容,若是所献之物果真足够惊艳,众人就会纷纷称赞,所献之人也会感到面上有光。当然更重要的太后记住了你这个人,明白了你的“孝心”。

    群臣献礼并没有先后顺序,有的人礼品不够贵重,也不好意思憋到最后,往往早早就献上完事,有的人觉得自己礼品很是珍贵,等普通的礼品献得差不多了,才会亮出自己的礼品,以求能鹤立鸡群,吸引眼球。

    但是这也是有风险的,若是在你之前突然有人进献了更为珍贵的东西,那你后面再献可就没什么意义了,风头已经被抢了,还不如早一些拿出来,尚能博一下眼球。所以献礼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握时机献上你的礼品,非常考校一个人的眼光。

    太后寿辰的祭祀大典在大庆殿举行,祭祀完毕后,群臣环坐于殿上,以及殿外两廊,,每人的面前都摆着各色食物,点心、干果、水果一应俱全,这寿宴分好几道次序,有第一盏酒、第二、三、四盏酒等不同的次序,每一盏酒前都会上不同的佳肴。

    开宴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贺寿,众大臣轮流给太后贺寿,通俗将来就是贡献寿礼……

    第一个献礼的乃是大理寺卿姜宗仁,此人官职正三品,他献上的是一对翡翠玉镯,此玉镯用一方锦帕包裹,翡翠圆润饱满,碧绿通透,一看就是上等之物,却是价值不菲,看来姜宗仁也是下了血本,这一对玉镯少说也有一千两银子。

    只听雷允恭尖声报道:大理寺卿姜宗仁进献上等翡翠玉镯一对。

    太后微笑点头,收下了玉镯。

    姜宗仁见太后并没有拿在手里细看,不禁有些失望,这一堆玉镯乃是他托人从云南大理捎回来的,本想赶在太后六十寿辰献上能引起太后注意,没想到太后眼光如此之高,根本就瞧不上。

    姜宗仁一献玉镯,有人心里就开骂了:这个姜宗仁如此礼物居然第一个进献,这让我等寒酸的礼品怎好意思拿出手?真是该死。

    第二个出列的是邓国公现如今的尚书省尚书——张士逊,他进献的是一方砚台,此砚四四方方,看起来规规矩矩并无什么出色之处,细看之下甚至还有些老旧,莫不是邓国公想那一块旧砚台就糊弄过去?

    雷允恭有些傻眼,他愣愣看着那方陈旧的砚台有些无语,这……难道要报:破砚台一块?

    骠骑大将军曹玮是个直性子,他忍不住道:“邓国公,你弄一块破砚台是什么意思?”

    张士逊鄙视地看他一眼,自豪地说道:“此物在曹将军眼中自然一文不值,可在识货之人的眼中,嘿嘿……那可是千金不换。”

    “雷公公,请借砚台一观。”说话的是礼部侍郎孔道辅。

    雷允恭随手把砚台递给孔道辅,孔道辅小心翼翼地接过,拿在手里仔仔细细端详起来,他看起来脸色有些凝重,还不时轻叩几下砚台,听听脆响。

    “一方破砚有必要这么凝重吗?还不如赶紧换下一人献礼。”曹玮身后的武将有些埋怨道。

    “叩之清脆,其声如磬,下墨如挫,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毫,堪称砚石材中之上品啊,邓国公若是学生没看错的话,此砚应属徐公砚,而且是颜真卿用过的。”孔道辅笑吟吟端详着手里的砚台,摇头晃脑的说道。

    “颜真卿?颜体的创始人颜真卿?”在坐的大多是文人,谁没听说过颜真卿的大名?

    “孔大人,不是在信口胡说吧?你何以断定此砚乃是颜真卿所用?”刑部侍郎杜衍质疑道。

    杜大人若是学过颜体,当知此砚底部的落款“清臣”二字,乃是颜真卿手书。

    “不错,清臣确是颜真卿的表字。”有人点头道。

    杜衍拿过砚台,反过来认真看了起来,半响他嘴角抽搐了两下,叹道:“果然是颜真卿手迹,想不到邓国公竟有如此宝贝。”

    张士逊虽然老迈,许多事情都已看淡,可听人夸赞,还是忍不住有些得意,他一生的唯一爱好就是收藏砚台,这一方徐公砚乃是他前段时间偶然所得,今日趁此机会献给太后,也让众人开一开眼。

    “邓国公献颜真卿手迹徐公砚一方。”雷允恭终于明白了这一块不起眼的破砚台,怕是比刚才那一对翡翠手镯还要值钱。

    刘娥听众位大人说的神乎其神,也忍不住拿在手里仔细看了看,然后她放回木盒里笑道:“邓国公有心了。”

    “一块破砚台,吹得神乎其神,还不是研磨的吗?”曹玮身后一个武将嘀咕道。

    他一说完,很快一众文官就朝他投去鄙夷的目光,曹玮脸色有些挂不住,他回头狠狠瞪了那个下属一眼,真是个笨蛋,刚才自己没认出那是什么颜真卿的破砚就够丢人的了,现在大家都一致认可说这砚台很宝贵,这个白痴还在这出丑,真是丢人现眼。

    “邓国公的砚台确实不错,不过却不够实用,太后日理万机,哪有时间像你那般整日舞文弄墨。”蓦地一个冷峻的声音不大不小地响起。

    众人忙寻着声音看去,原来是小元王赵吉。

    赵吉既然敢这么说,一定是已经准备好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礼物,众大臣都知道他所献的礼物往往与众不同,每一年都能博得太后的欢心,不知他今年又准备了什么呢。

    赵吉见众人已经被自己吸引,便缓步走出道:“太后,请收儿臣的贺礼。”说完他从衣袖中拿出一个极为小巧锦盒,交给了雷允恭,雷允恭小心接过这只有半只手掌大小的锦盒,就那么托在手掌,恭恭敬敬地递给了太后。

    太后见此锦盒极小,不知这么小的盒子里面能装什么?珍珠?却也太普通了……她慢慢打开锦盒,锦盒一打开,就见一道耀眼的光芒闪出,刘娥有些惊喜,只见一颗玉米粒大小的小颗粒躺在里面,这透明的类似珍珠的东西是什么?如此晶莹滴透,又如此光彩夺目,真是美不胜收!刘娥忍不住一下拿了出来,她用两根手指捏着,高高得举了起来迎着阳光看了起来。

    有些大臣隔得远根本看不到太后手里拿的东西,最前面的几位大臣却看清了,他们也有些惊诧,那光彩夺目的似玉非玉,似珍珠非珍珠的东西是到底是什么?怎的如此闪亮。

    若是李策在场的话定能一眼认出,那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竟然是一颗大钻石!

    “吉儿,此为何物?”刘娥喜爱地把玩道。

    “太后,此物乃儿臣从天竺商人手中购得,名为钻石,质地极为坚硬,甚至可以在玉石上划出痕迹!这钻石极为光彩夺目,若能命能工巧匠制成一副耳钉,定然是璨若星辰。”赵吉自豪地夸道。

    太后一听这漂亮的钻石若能做成耳钉戴上,定然是光彩亮丽得很,爱美是所有女人的天性,刘娥即使年迈,却也不例外。

    赵祯暗暗心急,小元王赵吉果然有所准备,不得不承认这个钻石确实非常漂亮,就连自己一见之下都极为喜欢,太后此时已经爱不释手了。更要命的是自己的礼物却还没到!

    赵吉进献了钻石,瞬间点燃了整个庆典的高潮,所有见过的人都忍不住暗暗赞叹,一些后面的大臣虽没亲眼看到那所谓的“钻石”,可听前面的同僚们传的神乎其神,心下都对赵吉的手段暗暗佩服。

    那些还没有进献礼物的大臣,本来还想等待时机拿出宝贝炫耀一番,现如今见了赵吉的钻石,一个个都没了底气,众人都是纷纷匆匆献了礼物。

    太后自从收到钻石后,对于其他人的各种明贵字画、珠宝首饰之类的东西都没了兴趣,有人进献她也只是象征性地笑笑而已。

    这样持续了一盏茶的时间,终于献礼的人渐渐少了起来,这时,只听一个沧迈的声音朗声道:“微臣丁谓,有礼物呈现太后。”

第一百六十五章 赵祯的礼物() 
众人都想,有了小元王的耀眼钻石,宰相献的是什么,还敢如此高调。

    只见丁谓拿出一个小木盒,木盒是檀香木做成的,颜色呈棕色,样子极为精巧,整个木盒只有巴掌大小,却不知里面装得是什么。

    雷允恭小心翼翼的接过木盒,眼神探寻地看向丁谓。刘娥也直起了身子,丁谓搞得如此神秘,不知到底是什么宝贝,她伸手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确是黑乎乎一颗珍珠大小的药丸,药丸还隐隐发出一股清香。

    “宰相,这是何物?”刘娥疑惑道。

    丁谓躬身道:“回禀太后,此乃驻颜丹。”

    “驻颜丹?”刘娥眼神放出光彩道。

    “对,此乃老臣府中女道长历尽七七四十九天炼制而成的,有驻颜延缓衰老之功效。”

    “当真?!”刘娥突然有些激动地问道,她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就是平日再注重保养,此时也已经是人老珠黄了。而一个女人最不甘的就是自己的容颜老去,即使明明知道这是不可阻挡的,可她们依旧不想面对现实,刘娥更是如此。

    “老臣不敢欺瞒太后,老臣府中的那位女道长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但容颜却保持在三十多岁的年纪,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丁谓胸有成竹地说道。

    果然丁谓如此一说,刘娥瞬间大喜,她小心地拿出那粒驻颜丹,仔仔细细看了起来,末了还凑到鼻子处闻了闻,看起来极为喜欢。

    “丁谓,你竟敢拿所谓的驻颜丹来欺骗太后,到底是何居心?”陈尧佐突然站起来朝丁谓大骂道。

    陈尧佐一说话,他身后几名官员也纷纷议论起来,尤其是一些年老的官员面色明显有些担忧,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原来真宗朝之时,真宗晚年就极为沉迷求神问仙,当时宫中养了一大批所谓的仙长道士,整日里蛊惑真宗炼制丹药,以求早日飞升,更荒唐的是,道士们竟鼓吹什么“天降祥瑞”,伪造“天书”,怂恿真宗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当时许多大臣仗义执言,可真宗早已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结果凡是反对的大臣皆被贬黜,弄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直到真宗去世,刘娥主政后把一众道士赶出了皇宫,此事才算告一段落,但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大宋的政治和经济都遭受了重创。

    所以一些年老的大臣一听丁谓又鼓吹什么仙长丹药,就禁不住有些骇然,没想到太后年老之后竟然也步了真宗的后尘。

    陈尧佐一顿大骂,丁谓尚未开口,太后刘娥却不高兴了,她把驻颜丹放回木盒后,有些不悦地说道:“陈大人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宰相大人也是一片孝心,丹药是真是假,一试不是便知?

    “太后,你千万不要相信丁谓的谎言,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驻颜丹!生老病死乃是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