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变-第4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佩儿聪明,她应该也意识到周边还有这样一些女孩子了,及时扳了过来。所以,我能理解后面半句意思,埋这么大而榔槺的东西在城池之外,阵仗没法太小,极易会被那些平时往来在山林中的南人发现,反倒不安全。选择埋在宫城里似乎可以算是最安全的方法。至少事实证明,哪怕当年我汉军入城,进而置治数百年也无人发觉,若不是我这位拓荒的岳母嫌假山妨碍,假山下的土层又太浅,种不得菜,不知多少年后才会被人发觉。

    这非常牵强地说明了:稼穑农事实为社稷第一要务。

    “为啥土层浅,就种不得菜呢?”我觉得还是需要答疑,毕竟石头缝里钻出草这种景象还是见过不少,菜不就是能吃且好吃的草么?

    “土层浅存不住水呀,根也扎不深,长不高。”我的岳母大人似乎丝毫不介意这些亮闪闪的家伙,却已经开始招呼人移箱子了。

    我决定继续帮忙,岳母却拦住了我: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忙,下面就不累了,大家把这些金疙瘩先拿出来,然后箱子就轻了。

    一番争执不过,也不便拂逆,便只得站到一旁扶着佩儿看着。

    好,正是所需之时。昔其取之于民,今我便还之与民。马上朝会看看有什么需要用钱的地方。哦。佩儿。可惜发现晚了……咦,月令的事情,你可知道。今年可接济了。

    哦,四弟问过我这个事,他不懂,我给他讲过了。好像后来听说挪了一笔南海张使君收上来的盐铁之赋填上的口子。

    我忽觉背后发冷:“谁的主意,胆子这么大?”

    “上面派来的那位贾大人。”佩儿很冷静。显然她明白此中厉害。

    我也瞬间情绪稳定了下来,还能换个话题。

    “夫人不光学识渊博,见识广博,这等往年故事也能将得如此娓娓动听,你看她们听得都入神了,怪不得雪儿和亦悦在你这里都很乖。将来我们的孩儿,听着你的故事应该也会既长了学识,也能成长得很快乐吧?”总觉得我内心是想拍马屁。

    夫人笑了,忽然她又故作神秘,不过她的表情却让我依然很放松,只是后面的话让我有些无奈:“其实据说我从小就喜欢讲故事,阿姆说我以前看完书就喜欢胡思乱想,然后编故事。听父亲说。我第一个故事就是给你讲的。我记不得给你讲过什么故事了。子睿还记得么?”

    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按夫人们给我共同编排的说法,我应该在穿开裆裤只能满地乱爬时见过她。

    “为夫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佩儿。我们一起走走吧。”前面话题有引出伤自尊话题的很大可能,周边还有这么多外人,还是揭过去为好。

    夫人笑得很开心。我总觉得怀孕的女人惹不得,连如此贤惠的佩儿都如此了,银铃那样真算给足我面子了。

    我陪夫人只绕自家各进的菜园走了走,欣赏园中青绿可口的菜苗,有些已经颇茂盛,不过我不太清楚它们是什么,我比较喜欢它们裹肉,或者肉卷着它们的样子。如果觉得下面看厌倦了,不妨抬眼看天色,今天是个好天气,东南城头碉楼的影子已经映在宫城西墙上,现下估计议政厅外已经有人候着了。估计张叔应排第一个。

    我总觉得自己以前太傻,竟想着让夫人坐在大臣中间,其实本不需要如此。这天,我便让她在屏风后等我,若累了烦了便回去休息。我只是穿了一身昔年上朝之服端坐其上,戴朝冠,未着衮冕。

    只是想所有人知道,我为汉臣。

    这是我要传达给所有越国大臣的意思。

    大汉再不能如此四分五裂,百姓万不可继续颠沛流离,我终要助其重归盛世,或许话说大了,至少应该还其一统吧,因为正是我们分裂了它。

    我总觉得自己是个罪人。无论封疆裂土是不是我决策的,毕竟当时我在高位,我没能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现在我能做的,只是传达我为汉之封臣而已。

    不过我知道有些老粗是不明白的。虽然他们朝拜礼已经像模像样。不知我走后什么时候起,他们居然人手一个笏板,虽然只是竹子的,但是还是令人欣喜。当然,我总觉得有些人拿了就是个摆设。

    比如弓将军和她家的那个汉子。不过说到弓将军,我总觉得她会画点什么在上面;而她家汉子我就没指望他会写什么在上面,他别用笏板挠痒我就该庆幸了。倒是人群中小南似乎眼神在上面上下扫视着什么,令我很想去看看他画了什么在上面,他看起来似乎是长大了一般,沉稳了许多。

    弓将军似乎养得白胖了些,看起来也显得比以前文静了些,虽然一身似乎订制的南人将军装显得野性十足,但坐在那里却很是恭敬。倒是她家那个胖脑袋汉子,刚礼毕抬头就不时乱瞄自己夫人。

    相对来说另一对新人就要好很多。华荣表情凝重,祝小姐面色恬淡。

    “久违了,诸位。”我是如此开始的。

    诸人一时肃静。

    “还未恭喜弓将军的好事。”我决定忽略另一个,底下有人似乎听出点味道,有些忍俊不禁:“还有太医令和祝将军的美事。不过现下只能先补个恭贺了。”

    两对谢过我。我继续问道:其他诸位,该成家,就成家;该接回自家的,也接过来;不够住了,我们再建。这次我从洛阳也带回了些赏钱,应该够。

    诸人皆笑。

    “徐大人的两位公子可在?”

    张叔答曰此处皆为六百石以上官员,我点头示意明白了。

    我在官员中看到了贾大人。感到有些突兀。总觉得他不该出现在我越国的朝堂之上。不过他既然坐着,应该是义父大人的旨意或者老爹的安排。一番微笑问候诸人和各自工作的近况,才开始正题。我的大司马果然用词最少,与此相对右司马最多。

    “今天下割裂……恐安和之日不久,时将有祸乱,诸君内修政事,外壮军势。以备不时之需。”我收敛了笑容,语气开始变得凝重:“平国夫人、司徒大人、左司马等人可能还需过几日才能回来。但有些事,必须得开始做了。”

    “这段时间大家做得很好,我也能放心将越国交给大家。因为可能经常需上京复命,这来回时间便不一定,所以。我必须要将很多政事托付给诸位。诸位也是,自己休沐个两日,别人也能随时补上来,决计不让政事耽搁了,这便行了。”

    我轻咳了一声,朗声道:“曾有人与我言,才先于德,方为乱世之重。智深不以为然。有德寡才。最不济尚可为德行之范,德至高则更可为一时之楷模;少德多才。不能善用则可能贻祸于民,德薄而才越高则更为荼毒。故吾欲从孔夫子所言,道民于德,齐民以礼,使其知耻且格。(非《论语》原话,原话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耻且格)”

    忽然意识到孟德兄才先于德的缘由,莫非也因党锢而起?

    “嗯……所以,为官者当以民为重。今年月令济民,我却不在,能顺利布置下去,还得多感谢贾大人的帮忙。”忽觉自己走神了,赶紧先拱手施礼,贾大人忙回礼,口称份内之事。此事散朝还需问他,现下先让众人明了此事之必要和重要。

    “平陵那个事,你们定了我也不怪你们,但不要擅用民力,只需将男刑徒发去做做便是,不用赶工,不用做得太大,我还没那么着急用。”有人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的大臣们是不怎么有城府。

    “还有,你们的俸禄比朝内低了些,但是日子是可以过得很好的。家里添丁口了,来亲戚投奔了,把夫人接过来了,只要嫌住的地方不够了,可以给我上书,由咱们的小朝廷帮你安排。有什么难事,也不妨报给我。你们觉得我家庖厨好,到我这里吃饭,当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也不妨。”众人多泛笑意,气氛轻松,于是我又开始把语气凝重起来:“但如果有人旷废公务,欺上瞒下,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我到后面声音慢慢大起来:“别忘了,死在谢某人手里的人,或因智而死的人,几年前应该就可以堆满这个宫城,从城头溢出去了。多几个少几个对我早已没所谓了,皋陶公在上,定不怪我。”拿皋陶獬豸说事,对我来说已经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了,反正传说中我和那位有无法说清的联系,我即便说清了,大多也没人信,我也就不要脸地忝列其位了。

    且闻听此言,大家也能立刻肃然,说明这种话还是很有用处的。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再去洛阳,可能奉诏就得走。在此之前,我需要干几件事情,去拜会交趾士大人,南海张大人,平合浦、崖州,见天南王,走益州之南伐董。”最后一言,颇出了几声惊呼。

    “大家莫惊,伐董之事,是我与百姓承诺。我们无实力全力伐董,也不能竭民力全力伐董,但是我得开始去整顿益州南边未被董贼占据之地,以为伐董之根基,勿使人说我失信于民。”我努力笑了笑,让大家轻松一点,说了点昨天才知道的事情:“至少我们的大鸿胪做得不错,有几个城已经愿意投效我们,其他也不会与我们为敌,我与天南王也是结拜的兄弟,董贼对他也是仇家,我们势力不大,与他便一定会是天然的盟友,应不会腹背受敌。况董贼为祸益州,民不与携。虽非定然帮我。然决计不会助逆。”

    此下,我似唠着家常般,将各种事情布置下。

    “尚书台拟个条陈,命武安的士大人将各郁林山寨周边数十里的荒地,丈量好,分给南人各部耕种,教他们稼穑。他们种个几年地,就该知道稼穑之辛劳,也有足够吃的了,又能知安定之可贵,将心比心,不应会劫掠周边汉人聚落抑或互相攻伐了。”我记得我最后一句是说给张叔的。因为他暂领尚书台。我忽然意识到他们为何将徐家二公子丢尚书台了,这样,徐大人就不便领尚书事了。但是让监察史权代尚书令,似也不妥,但我还真想不出更好的人选。

    “好了,现在我要说的说完了,你们有事要奏么?”

    我的大司马一如既往地没说什么话,于是诸将基本也都很安静。张叔默不作声。其他文官也不插话。

    只有赵得利是个实诚人。我似乎注意到有人和他打手势,但他还是老实禀报了:“越侯大人。我派人调查,自己也去勘验,加上与南人多方打听,似乎前任越侯之死另有隐情,这里是各种勘察详情。”

    我接过他递来的一大卷竹简。翻来一看,心中便是咯噔乱跳。

    “好的,此事就这样吧,你先别管了。”似乎曾几何时,父亲和我说过最多的就是这句,没想到我也用上了。

    因为,如果这些证据都没错,那么前任越侯可能是被朝廷害死的。而最有可能下此命令的就是最顶上的那位,但布置如何执行的却应是我的父亲。

    我忽然想到了,虽然我不知道他是谁,但隐约听过他以前的封号,这位刘姓宗族这一辈上的另外一位我是很熟悉的。身为解渎亭侯之子的他可为别人拥立(即汉灵帝刘宏),别人可以扶植另一个某某亭侯之子以取其而代之。他若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为人扶植是很自然而然的,此必为陛下之患,而我可能就是早就想好的那位继任。

    我想这是因为围剿董贼不会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