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盛世隐殇-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又道:“逼宫之事,我已然牵涉太深,我父亲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他道:“聪明。”

    我们返回仁寿宫的路上,月已西斜。

    他又道:“这半年的功夫,你倒是长进不少。”

    我道:“耳濡目染,自然也学会一点。”

    “我们应该去喝酒。”

    我摇摇头,“你的酒,我再不敢乱喝。”

    “你怕了?”

    “是。”

    “啪”地一声,他扬手就扇了我一记耳光,我的脸颊火辣辣地疼,嘴角渗出血来。

    我看了看他,笑了一下,一路无话回到了仁寿宫。

    刚回到仁寿宫,就听宫人说皇上已经驾崩了。

    三天后,新君即位。

    我不知道先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据荀简说,虽然皇上不久于人世,但是按道理讲应该没有这么快,除非是受了什么重大的刺激或者……是非正常死亡。

    大兴殿中端坐着刚刚即位的新君杨广——这就是那个惨无人道的隋炀帝了,他戴着皇冠,面前垂着十二道白玉旒,就算是正视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何况根本不能够抬头正眼看他。不过我想象了一下,他应该是如愿以偿志得意满了。

    我又偷偷瞟了一眼仿佛是发着光的御座,这个位置埋葬了多少骨肉亲情?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也又机会坐这个位置,是不是也会变得和杨广一样讨厌?

    证实先帝为非正常死亡的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月之后,大兴宫中失火,整个太医院被烧成了灰烬,大多数太医都来不及逃生葬身火海,据说太医令荀简也是其中之一。

    当我急急忙忙跑到醉鸿渐茶楼时曹苻已经站在门口等着了,见到我来二话不说就把我迎上了楼,根本不问我是来干什么的。

    我推门而入,发现有座中除了张文苏和荀一之外,多了两人,其中一人是从前的东宫护卫如今转任左翊卫的丁程,另一个背对着我的人回过头来看我时,正是传言被火烧死的太医令荀简。

    荀简对面的位置空着,曹苻一把将我按倒在那个空着的榻上。

    荀一见我来了,笑道:“来得正好。”

    我还没坐定就听张文苏说道:“先让我猜上一猜,坊间传言皇上仁孝之至,先帝驾崩之前衣不解带随侍榻前,这不是真的吧?”

    丁程皱了皱眉,喝了口茶反问道:“仁孝之至?”说着摇摇头,这个人的话一向很少。

    我看看荀简,他也摇了摇头。

    我道:“荀太医是如何从火场逃出的?”

    荀简黯然地看着面前的杯子,里面淡青色的液体泛着微微幽光,他沉吟良久才道:“那日恰逢皇后娘娘身体不适,我去了后宫,还未回转就有人来报太医院失火,皇后娘娘闻言大惊,替我遮掩过了,连夜将我送出了宫外。”

    曹苻听了一愣道:“皇后?”

    张文苏笑着插言道:“皇上虽无行,这位皇后可称得上是母仪天下。后宫之中,有如此胸襟者,也只有皇后娘娘了。”

    我又问道:“如此说来,先帝驾崩,恐怕不止荀太医此前所道的隐情吧。”

    丁程道:“当时我在殿外,寝殿中只有他们二人。”这话的意思就是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并不知道。

    荀简接话道:“我检查先帝遗体时,发现额后和手臂上皆有伤,手腕错位,怀疑是摔倒所致,不过却不是因此而死。”

    我在脑海中想象出先帝和儿子争执的场景,并且知道原因是什么——觊觎皇位理之固然,先帝已经无力挽回局面了,可是矫诏弑兄却是狠毒之至有悖人伦,先帝忍受不了的大概是这个。

    荀简啜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先帝的确是因病而逝,只是病患之初未能及早治疗,因此延误病情,以至于此。我等之所为,实在有悖医者仁心之道。”言语之间充满愧意。

    我不知怎的又想起了老爹,安慰道:“身不由己,荀太医不必自责。”

    张文苏呵呵一笑,道:“如此说来,太医院失火,是多此一举了?他做贼心虚,却不知道先帝根本不是他杀的。”

    他说完这句话房中沉默了片刻。

    一旁默不作声的荀一突然问道:“前些天我看到宇文化及在街上遇到张衡,竟毫不客气地将他打了一顿,公子可知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苦笑道:“你可知赐死废太子的诏书是何人去传的?”

    “知道,不就是公子和宇文化及吗?公子还被宇文化及扇了一耳光。”张文苏一边吃着花生一边还不忘插两句。

    我点头道:“叫我去监督他杀废太子,被打也是应当。不过这个主意……最初却是张衡向皇上提出的。”

    荀一点点头道:“从前倒小瞧了宇文化及。”

    张文苏道:“我同意。”

    虽然张文苏平常话也不少,但我还是发现他今天的话特别多。

    我回到唐国公府没多久,就有人来报说门外有位张先生请见,我一看心里就犯起了嘀咕——刚刚在茶楼说得还不够,还得跑到我家里来说?

    我将他带到存墨堂中,他稍稍待了片刻适应了一下环境,就要张口说什么,我却抢先道:“张先生,刚才在茶楼你的话就不少,还意犹未尽?”

    张文苏诡秘地笑了笑,朝我拱手道:“公子,在下前来,有事请教公子。”

    我和他能有什么要事?我想了想道:“但讲无妨。”

    他正色道:“公子以为皇上之行为若何?”

    他的行为如何?如果换作是以前,我站在岐州城的书房里和方先生辩驳时,我还是会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类的话,还是会认为皇储之争本来就腥风血雨,死一两个人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亲身经历的感觉却完全不同——那天下午在仁寿宫寝殿中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哪一件事,都让我觉得羞耻。

    我低声道:“换了是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张文苏又问道:“敢问公子平生之志若何?”

    我愣了半晌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见我不答话,笑道:“公子身为青釭阁主,可知青釭阁为何而存在?”

    我道:“荀一曾说过,青釭阁最初为复曹魏之社稷,后来……”

    他不等我把话说完,便接着道:“不错,不过那是三百年前了,如今呢?”

    我一愣,如今?如今我身为青釭阁阁主,却根本都很少想这个问题,潜藏于内的威胁不复存在,我这个阁主除了和他们喝喝茶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作用。

    “在下曾闻萧先生言公子欲效魏武之志,不知公子可还记得?”他捻着嘴边毛茸茸的胡须,若有所思地看着我。

    我又是一愣,我是说过大丈夫当立马疆场效魏武挥鞭之类的话,那还是我刚读兵法的时候说的,当时就怕被有心人听去,没想到张文苏居然在这时候提起来。

    我道:“自然记得。”

    “魏武之志,破黄巾以安汉之天下乎?”张文苏问。

    我笑道:“张先生明知故问了,王莽篡汉之前,亦曾折节下士,又有谁能说他彼时并非真心?世事无常,人心易变耳。”

    张文苏闻言拱手道:“那么,公子呢?”

    我?

    张文苏见我答不上来,又道:“公子岂不闻时也势也。大隋向来以忠孝仁义治天下,今主上行此悖逆之事,公子同流合污,将来史笔如刀,公子如何自处?”

    我道:“这些阴暗勾当,恐怕没有机会留于青史。”

    张文苏摇摇头,仿佛有点失望。

    我见他神情有些落寞,笑道:“张先生何必失意?今社稷不固,主上偏执,加之行事悖德为人所诟,十年为期,天下若乱,建成请张先生相谋。”

    张文苏瞪大了眼睛看着我,随即拱了拱手。

    我想了想,又道:“张先生要走?”

    这下轮到张文苏愣住了,他看了看我,目光闪了一下,道:“正是如此。文苏今日的确是来请辞的。”

    我道:“越国公府住不下去了?可以搬到这里。”

    张文苏摇头道:“家母病重,文苏得回廉州去了。”

第44章 汉王之乱(一)() 
虽然杨广如愿以偿地做了皇帝,但是他这个皇帝做得并不安稳。

    我其实早就听说汉王杨谅要造反,但那只是坊间传言。等到车骑将军屈突通从晋阳回大兴城时,汉王“诛杨素以清君侧”的檄文也传到了大兴宫。

    杨广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一点都不惊讶,不慌不忙地在朝会上拿着檄文念了一遍,随手就扔给了立在最前面的杨素,并且说道:“他要清君侧?越国公,朕就命你为并州行军总管。依卿看来,此次叛乱多久可以平定?”

    杨素恭声道:“三月足矣。”

    我虽然一点也不喜欢杨素的为人——因为他教子无方的旧账,但是对于杨素的军事才能,我一个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人也是深信不疑的,江东灭陈,北拒突厥,这位越国公打仗基本上没有败绩。

    杨广满意地点了点头,扫视了一眼立在朝堂中的人,又道:“韦尚书,你可能举荐一人,负责调度军需之资?”

    这位韦尚书就是韦挺的老爹,一年前调任民部尚书,巧得很,杨广即位之后,让我做了民部侍郎,正好在他手下任职,并且因为经常出入他们家去找韦挺,他老爹对我是相当熟悉。

    韦冲出班回奏道:“回陛下,微臣愚见,侍郎李建成可担此任。”

    杨广略略地思忖了一下便道:“就依韦尚书之言。”

    就这样,我以民部侍郎的身份,干起了督运粮草的差事。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我当然知道调运粮草这件事可以直接影响到杨素是否能够如期平叛。

    朝会结束之后,杨广单独召见了我。

    他在两仪殿比在朝会上轻松很多,见我来了让左右的人都退了出去,对我说道:“朕如今虽然是天子,却时时不得安枕,你可知为何?”

    我其实知道原因,早在半个月前,我就偷偷去找过宇文化及,谈论过这个问题,虽然我和宇文化及最后都安然无恙,但是仁寿宫变的消息是如何传到并州的并没有人知道,杨广也一直耿耿于怀,当然夜不能安枕了。宇文化及羡慕我少年得志,平步青云,我却羡慕他是闲人一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拱手道:“不知陛下为何事忧心,微臣愿为陛下分忧。”

    杨广转过御案神情严肃地说道:“建成,你以为杨素此人如何?”

    我心中一惊,正色道:“回陛下,越国公久历疆场,军功甚著,乃国之股肱……”

    我话还没说完,杨广就不耐烦地挥挥手沉声道:“朕问的是他的野心。倘若他确有不臣之心,与杨谅勾结,反戈一击,他可以轻而易举夺关中之地,直逼京都。而朕的这个弟弟性格昏弱,无能之辈,那时杨素也可以效法魏武帝挟天子号令天下了,比起在朕的朝廷中做一个小小的左仆射,岂不是要快哉得多?”

    我想了想,果然如此,所谓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就是这个意思了。他才刚刚做皇帝不久,就开始有了疑心,要是杨素真的平叛回来,又当如何自处于朝堂?我不禁替杨素感到有些悲哀。连杨素这样一个费尽心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