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巨擘-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句话用在杨继盛的身上怕是再适合不过了。

    这是一个高风亮节的死士,这是一个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人。

    早在国子监学习的时候徐阶就非常看重这个杨继盛,两人引为知己,惺惺相惜。

    担任兵部员外郎期间,咸宁侯仇鸾请求开放马市求和。

    杨继盛极力反对,因此入了诏狱,受尽苦头之后被贬官。

    再以后,这个杨继盛做了一件震惊大明、彪炳千古的事。

    死劾。

    弹劾的,正是严嵩。

    徐阶当初跟严嵩作对,这就险些被杀头,不得已这才改变了策略。

    他知道跟这会儿的严嵩直接冲突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据说杨继盛的好友唐顺之,也就是创立鸳鸯阵的那个人曾苦苦劝阻过他。

    可杨继盛只是一笑,欣然赴死。

    徐阶很想救他,可是,他不能。

    因为,此时的徐阶,在隐忍,他在等待机会。

    蛰伏是个漫长的过程,是个辛苦的过程。

    他只能看着自己这个得意门生,引为知己的杨继盛惨烈的死去。

    或许他能做的,只是默默的祝福,只是默然的看着他成就这千古惨烈的威名。

    杨继盛死了。

    在诏狱里被折磨了两年,受尽苦头之后的杨继盛死了。

    只留下一首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或许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他要做的,只是报效朝廷,报效这个国家,报效他深爱的大明!

    杨继盛死的时候或许是徐阶一生中最为心痛的时候,但是他也只是捏了捏拳头。

    他没有说话,脸色如常。

    甚至他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此时同情杨继盛!

    因为,他要麻痹严嵩!

    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要为大明消灭严嵩,所以他不能向任何人表明心迹。

    徐阶一辈子都会记得,那天下着雨,不大,却足以淋湿衣衫。

    听到杨继盛身亡消息的徐阶静静的站在院子里。

    儿子要他回屋里,担心他被雨淋着,徐阶散开发髻说了一句,淋淋雨吧,这样人会更加清醒些!

    那天,徐阶和儿子在雨中矗立了很久。

    回屋之后的徐阶,换了身干净衣服,出了门。

    见了严嵩的面儿,他还会祝贺他,像杨继盛这样的奸佞小人终于伏法。

    他坚信,他这般隐忍,于大明有利!

    他知道,他的力量不够,想要消灭严嵩,他不能来硬的,他必须求得别人的帮助,直到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哪天回过神来——原来严嵩才是最大的奸佞之人!

    徐阶几十年来一直在苦苦等待这一天。

    如果说杨继盛成就的是一时威名,他的苦难是在诏狱中那两年的话,而徐阶这钝刀子割肉的苦难,却是几十年!

    可是徐阶没有忘却自己受的苦累,更没有忘却杨继盛的身陨。

    他在等待机会,可是,他不能对任何人说。

    包括最亲近的家人。

    因为他知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严嵩能爬到这个位置上为害天下,自然不是简单人。

    他不能让严嵩看到自己眼里苦苦等待时机的那般狩猎者的眼神。

    他只能让严嵩看到自己的温顺。

    所以徐阶没有朋友,甚至对于家人,他也只能说严嵩的好。

    因为最亲近的人口中说出的东西能更加麻痹别人。

    满朝现在都是严嵩的人,处处都是严嵩的眼线,徐阶想要生存,只能如此。

    这内阁啊,看着光鲜,实际上还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寻思完这些,徐阶又得想点实际的。

    比如今天圣上如何会来这么一出?

    往常圣上想要青词的时候只是传到口谕让内阁写一道就是了,今天这是怎么了?

    还有,他为何会对这个李卫国这么感兴趣?

    方才嘉靖问道自己的时候徐阶有些话还不敢和盘托出,只是空说了些李卫国勇武之类的。

    可是徐阶对这人也是颇为担忧。

    当初在京师的时候徐阶见过这个李卫国,这孩子不简单。

    十几岁的年纪能摘得朝廷的探花郎,是个人物。

    可是如今这人在桐乡做的那一套实在有些危险。

    行私市,赚银子,招兵买马。

    这些事儿每件都能杀头!

    他当了浙江官吏不过大半年,如今弹劾他的折子这就已经老高了。

    如此下去,怕不是好事。

    徐阶这人不是慈善家,可是在他看来,这件事仍旧有些让人心痛。

    这孩子如今为大明做了很多事儿,尤其几次大捷都是打的全大明这都拍手叫好,实在解恨!

    可大明不缺办事儿的人。

    也不是只要你能办事就能飞黄腾达。

    大明缺的,是那种既要懂道理,懂的隐忍,又能办事,最主要得能和上下级搞好关系的人。

    从折子里,徐阶看到胡宗宪对这人仍旧有些担忧。

    冷眼旁观的徐阶见识了这个朝堂几十年的风雨,他知道,有些事儿,有些人,很难长久。

    当下这个李卫国圣眷加身,倒还好,可是有朝一日等到汪直这也被朝廷收服。

    恐怕他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朝廷从来都不少做卸磨杀驴的事儿,这事儿连徐阶做着都是手到擒来。

    在朝堂上干了这么久,有些事儿徐阶自然是清清楚楚。

    圣上今天这般仔细的询问这个李卫国,尤其对李卫国的海船这么感兴趣,会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按理说一个新晋的嘉兴知府不会得到圣上如此青睐的,嘉靖今日如此,定然是有什么别的深意。

    会是什么呢?

    难不成两人之间有什么交易?

    寻思一下徐阶觉得好笑,李卫国这才得了探花不久,干官儿时间也不长,圣上偏爱一些已经很难得了,又哪里会有这么多故事?

    寻思到这里,徐阶书信一封。

    刀子磨薄了好用,可却不易长保啊!

    徐阶不由想到了大汉的霍去病。(。)

第三百一十三章 造神() 
“刘千户,这就是我嘉兴之兵?”

    李卫国问道。

    明代知府是一地的最高长官,战时亦有统兵的权力。

    如今嘉兴府倭寇肆虐,李卫国自然对这兵事颇为重视,由此他这才刚刚上任,就来了这校场,检阅军队。

    嘉兴兵马领头的是个千户,姓刘。

    这人豹眼环颔,样子颇有些英武,瞅着该和那个吴大勇是一个系列的,此时这就恭敬的站在李卫国的身后。

    明代的千户是正五品,品级算不得低,可领千多兵马。

    不过大明重文轻武,这千户见了知府,自然是要点头哈腰,颇为恭敬。

    眼前兵马,就是当下的大明嘉兴之兵。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就是——惨不忍睹。

    缺兵少员,老弱病残、奇形怪状。

    这是映入李卫国脑海里的形容词。

    “李大人,我嘉兴兵马最近接连征战,所以损失比较惨重。”

    刘千户说道。

    约摸这人也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

    其实这话说来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羞!

    一地兵马这幅样子实在让人有些失望,不过没办法,嘉兴兵马本就羸弱,加上当下倭寇肆虐,还能拉起队伍已经不容易了,你还想怎么样?

    李卫国皱了皱眉:“日后嘉兴行桐乡练兵之法!”

    桐乡兵马当初满编满员的时候有三百,不过接连征战,如今所剩不过一百多!

    不过这一百多人都是百战勇士,都是悍不畏死的悍卒!

    打了这么久的仗,如今李卫国更加深知老兵对于一个队伍的重要性!

    新兵初入战场,很多人都战战兢兢,很难发威会自己的威力,可是如果身边能有个老兵带着,那就会好很多,军队的战斗力也能得到一个极大的提升。

    所以桐乡兵马所剩那一百多人,几乎悉数被李卫国带来了嘉兴,连带着江把总这些军队的组建者等人也都被李卫国带来了。

    “是,卑将从命!”

    刘千户恭敬的说道。

    此时李卫国身在嘉兴和当初初入桐乡还不同。

    当初入桐乡的时候李卫国是朝廷的七品御史,管这桐乡兵事虽说不算狗拿耗子,可毕竟有些不太名正言顺。

    可是如今不同了。

    如今的李卫国是朝廷亲命的嘉兴知府,掌管一地所有事务,加上当下倭寇祸患纵横,嘉兴又是个倭巢,所以这事儿说来顺理成章,自然也没了那么大的阻力。

    谁人敢不听眼前这个知府的?

    且不说这是朝廷吏部亲命的,就是过往的战绩也能吓人一跳啊。

    一战斩杀倭寇千人!

    如此耀眼的战绩恐怕眼前这帮嘉兴兵马几年都砍不出来!

    那股子杀伐决断简直让人惊奇!

    “好了,眼前兵马,该遣散的遣散,该招募的招募,望众将官们也能兢兢业业,如若不然……”

    李卫国并没有指桑骂槐,可是眼神里的那股子犀利足以吓人一跳。

    虽说只有十四五岁,可眼神里的那股子深邃也够吓人的了。

    刘千户后背不由生了一身冷汗,这小家伙,看来是个难对付的角色呢。

    这就恭敬从命。

    当下的嘉兴,百废俱兴,不过当务之急还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出来。

    如果没有军队,何谈发展?

    到处都是倭寇,要是不能迅速将这个地方安定下来,即使嘉兴再富庶,也是白搭。

    刘千户应了一声,这就赶忙跑颠颠的开始办事儿。

    眼前的小上官,看来并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角色。

    ……

    除了组建兵马,还要发展贸易,说白了,还是私市。

    只要朝廷一天不开放海禁,那么一天这就是私市!

    说来让人有些痛心。

    搞这行当银子那是滚滚而来,为何朝廷那帮子老不休们就坚持海禁呢!

    有时候李卫国也是恨铁不成钢,很有一股子把朝堂上那些个老人儿们全都揪出来痛打一顿的冲动!

    百姓每天活的这么苦累,累死累活的才挣那么点可怜的银钱,果腹都有些难,为何你们就看不到?

    你们不敢做,那就由我来做!

    李卫国抓紧时间,这又行那当初在桐乡城里做的老活计。

    开放私市,通商互市。

    眼下借着稳住汪直的借口,这些事情还能顺理成章,可是等到过了这个档儿,就不好说了。

    如今的李卫国,想效仿大明的广…东。

    大明施行海禁,绝大多数的沿海省份都不能通商互市。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广…东。

    朝廷那帮老不休们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万国来朝这事儿颇为得意。

    可是这万国来朝说来只是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

    由此万国来朝的主角,广…东就成了冤大头!

    所以在一众官员的极力倡议下,广…东就成了唯一能通商互市收取海关的地方。

    一开始汪直、徐海这些人做贸易的时候也大多都是同这些地方的商人。

    不过嘉兴这些地方就很明显没有这些待遇了。

    由此李卫国当下迫切想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