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4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仅仅拥有大明正五品文职宁前兵备道,还拥有正四品左佥都御史加衔,是这一次提名辽东巡抚的要员。

    黄汉给孙元化辽东巡抚官职其实是虚衔而已,孙元化不可能如同担任登莱巡抚那般管军管民,还是当他的炮兵指挥官、兼职高级赞画。

    “红旗军”何去何从?师弟黄汉以后走什么样的路?早就开眼看世界,文化水平不低的孙元化认真思考过。

    当今天子差一点砍了孙元化的项上人头,全靠师弟解救才留下性命,又是师弟给予机会不断立功,才使得他重新成为大明巡抚。

    如果师弟更进一步,他孙元化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黄汉失去了兵权遭遇皇帝清算,他孙元化肯定会被株连。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或者是为了自保,孙元化都会坚定地选择追随黄汉,况且他自认为对大炮和炮兵的理解无与伦比,“红旗军”需要他这样无比了解大炮性能的指挥官。

    孙元化乃是“红旗军”高级将领之一,又是黄汉的师兄,“汉江大学”校长徐光启院士的弟子,当然知道“红旗军”的行动计划。

    见天子提问,立刻出班施礼奏对道:“臣回禀陛下,稳打稳扎不给东奴可乘之机是‘汉江郡王’既定战略。

    夺取锦州俘获了大量汉军和高丽兵,但是俘获击毙的满蒙骑兵只有三千左右,由此可见东奴主力没有遭遇重创。

    平辽任重道远,还有大规模会战需要打,惨烈的程度可以预见,“红旗军”要充分准备,今年发动攻击沈阳的战役不太现实。

    况且五年平辽的期限还有足两年,多出一年时间给予‘红旗军’发展,发动攻击沈阳的大战之时实力会至少增强三分。”

    崇祯是个急性子,历史上洪承畴在辽东决战之时崇祯就不断下旨催促,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松山败绩跟崇祯急不可耐不无关系。

    其实这样的论调有失偏颇,即便崇祯不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以洪承畴的水平和明军的实力也不可能战胜红歹是亲自率领的清军。

    如今的崇祯依旧很急迫,他太希望黄汉早一点出手跟建奴拼个你死我活,听了孙元化的奏对,不免失望。

    他真的渴望励精图治,兄长临终前遗言“来,吾弟当为尧舜。”一直在鞭策着他。

    而事与愿违,他刚刚登基干掉魏忠贤,清理了阉党,大权在握之时,就被袁崇焕狠狠地坑了一把,使得建奴直接打上门,导致京畿之地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人口、经济损失无法估计。

    接下来的十年祸不单行,内忧外患刀兵四起,使得他每天都在忙着拆东墙补西墙,哪有机会进行改革,整顿吏治。

    最渴望天下承平的人莫过于崇祯皇帝,他真想早日见到黄汉完成平辽计划。

    问道:“‘红旗军’对阵东奴骑兵不落下风,攻击锦州雄城如同摧枯拉朽般,拥有如此实力何惧区区东奴?

    ‘汉江郡王’为何不挟‘锦州大捷’的声威顺势往东攻伐一直打到东奴老巢?”

    

第八百五十八章:化被动为主动() 
孙元化如今不那么纯粹,这些年“红旗军”如何发展,享受的什么待遇他都瞧得真真的。

    他见识非凡,也算博古通今,从来没见过如此善待基层兵丁的主帅,“红旗军”将士们从心底里流露出的优越感和荣誉感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系内军民对师弟“汉江郡王”的拥戴何止发自于内心里,简直已经变成了狂热。

    做到这一切容易吗?得投入多少钱粮和精力?如果由于急功近利遭遇大损失,造成伤亡几万,朝廷给的五年辽饷都有可能不够发放抚恤银。

    “红旗军”已经不受朝廷控制天下人都知道,皇帝不会过于心疼这支人马产生的损失理所当然,催促“汉江郡王”速战速决在情理之中。

    孙元化如今坚定地站在“红旗军”立场,见皇帝看人挑担不吃力,奏对道:

    “‘红旗军’目前很困难,无他,军饷、粮食难以为继,每月朝廷给予三十万两白银只能够给八万正兵发饷。

    收复沈阳就意味着灭亡伪满清国,为此奴酋岂肯轻易认输?

    臣预计‘红旗军’发动总攻之时将要面临伪满清全民皆兵。

    届时将要对阵的满蒙骑兵和高丽兵、汉军应该在三十万以上。

    因此发动平辽总决战恐怕至少需要动用三十万‘红旗军’正兵,然而目前为止,‘红旗军’驻防关外的人马也不足二十万,即便如此,每月缺额军饷还达到六十万两白银以上。

    如果朝廷能够给足钱粮,增兵十万,‘汉江郡王’再进行总动员,今年就发起总决战也不是不可能。”

    岂有此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朝廷要是拿得出钱粮,还能够组织十万精兵机动,早就去支援陕西战场,也不至于导致西安城破,封藩失陷,二三十万朝廷大军土崩瓦解。

    听到孙元化谈起钱粮,谈起朝廷出兵协助,崇祯顿时无比郁闷,不想再谈论黄汉何时出兵的话题,梁廷栋笑了笑偷偷地朝孙元化竖起了大拇指。

    以前熟悉孙元化的同僚都大为奇怪,为何几年不见,不善言辞喜欢奇淫技巧的孙元化变得巧舌如簧了?

    连曾经弹劾孙元化的巡按御史余应桂、吏科给事中李梦辰等等都觉得不可思议,东林党系的官员都面露微笑,同志如此长进,幸甚至哉。

    黄汉用人不论出生,也不歧视东林党,其实他的恩师徐光启、师兄孙元化都是东林党员。

    这个时代的党派乃是松散型的团体,没有政治纲领,成不了气候。

    此时朝廷的阁臣班底又换了一茬,刘宇亮当上了内阁首辅,原首辅孔贞运被崇祯罢免。

    见皇帝尴尬,首辅刘宇亮出班解围道:“陛下,既然‘红旗军’今年不在辽东发动大战,在守土的情况下能够机动的兵力应该不会少,老臣以为可以征调一部进入关内剿杀陕西流寇。

    ‘汉江郡王’一直认为以战练兵事半功倍,想来‘红旗军’新兵不少,何不如用流寇来练练手?”

    阁臣范复粹出班道:“陛下,老臣附议,流寇战力相对于建奴弱了太多。

    ‘红旗军’出动一部再加上潼关、陕西的偏师发起主动攻击,传言中的流寇趁着黄河冰冻绕过潼关祸害河南、北直隶、中都就不可能发生,于国于民大有好处。”

    刘之伦也出班道:“陕西失手后,我军初步建立的防线太长,与其坐等流寇不知从何时、何地发起的进攻,还不如组织一次大规模攻击,目标直指西安,化被动为主动。

    ‘汉江郡王’乃是战略家,他应该能够分析出主动、被动的弊端。届时臣原亲自率领三万京营将士跟‘红旗军’联合行动。”

    以攻代守,把节奏掌握在明军手中,这主意确实不错。

    崇祯又来了精神,看着张凤翼、孙元化几个问道:

    “几位爱卿刚从辽东回京,肯定知道辽东形势,既然‘汉江郡王’今年采取守势稳固锦州防线,能够机动的人马应该不少,抽调两三五万‘红旗军’前往陕西应该做得到吧?”

    张凤翼有心理准备,坦言道:“每个月三十万两辽饷根本不够辽东驻军的消耗,‘汉江郡王’必须拆东墙补西墙再贴补三五十万两。

    如今的流寇今非昔比,征调三万关外‘红旗军’,加上抽调潼关、山西驻军三万进入陕西作战才能够确保战而胜之。

    按照‘红旗军’战时双饷的待遇,一个月不得少于三十万两饷银。

    从锦州往潼关调兵三千余里,每天行军百里还得一个多月,需要消耗的粮食、马料何其多也

    朝廷如果拨付一百万两开拔银,‘汉江郡王’想方设法再贴补一些,‘红旗军’应该可以组织六万人马在陕西鏖战三个月。

    如果后续粮饷跟得上,打一年半载也没问题。

    陛下大可放心,稳打稳扎是‘红旗军’的习惯,只要朝廷能够拿得出军费三四百万两银子,收复陕西失地重新夺回西安一年时间应该能够做得到。”

    嘶!崇祯觉得牙酸。黄汉承诺五年平辽除了本色粮草,折色饷银总共要六百万两,出兵六万去陕西打一年,张凤翼就敢开口要三四百万两。

    由此可见,张凤翼已经彻底投靠了黄汉,此人已经不是大明臣子。

    此时梁廷栋出班道:“‘汉江郡王’宅心仁厚,从来都是视金钱如粪土,出兵陕西的钱粮可以自筹一小半,但是二百万银子一年再也不能少了。

    能够拿到足饷,将士们一定斗志昂扬,以一年为限收复西安肯定能够做到。”

    这是个什么意思?群臣都开始交头接耳,莫非“汉江郡王”又准备承包收复陕西?承包期限一年,朝廷出二百万两雪花银?

    有许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勋贵都认为如果花二百万两银子,能够买到歼灭流寇夺回陕西这样的结果,应该很划算,纷纷表示可以接受。

    这也不怪他们,能够参加朝会的国公、侯爷、伯爵都是有实授在身的当权派,他们不仅仅拥有到了田产,还都有家族生意,去年投资造船厂,参与捕鲸船组队的不知凡几。

第八百五十九章:利国利民() 
勋贵们一个个财大气粗,投资在“汉江省”的资本都已经超过五百万两银子,当然想象不出二百万两银子对于拥有亿万人口的大明朝廷有多么艰难。

    这也是大明亡国前夕,崇祯要求文武百官、勋贵疏饷,只得到了不足二十万两银子。

    而李自成强盗集团洗劫京师,敲诈出七千万两浮财的原因。

    以流寇的纪律性,肯定做不到“一切缴获归公”,私藏的金银财宝肯定无法统计。

    封建王朝,贵金属一直作为货币使用,大明因为对外贸易的顺差,矿藏的开采,金银总量每年都在增长中,不会因为战乱而减少。

    只不过遭逢乱世,金银贬值得太吓人,使得粮食贵得离谱,是太平年景的几倍甚至于几十倍。

    房产、田产、家私、古董、字画等等贱得无人问津而已。

    泱泱大国,亿万人口的首都,拥有百万人口的京城是高官、勋贵云集的地方。

    大明烽烟四起,处处都不安全,大明立国二百几十年,京师虽然屡次被敌人包围,但是从来没有被谁攻破。

    达官贵人当然不可能想到最后的结果是被区区流寇夺了城,往京师外转移财产当然不会做。

    恰恰相反,太多有头路的达官贵人应该是带着积蓄进入京城躲避战火。

    故而京城内的巨富之家不知凡几,这座城市拥有亿万两白银计的贵金属,可信度很高。

    不要惊愕与数据,被闯贼搜刮到了七千万两银子的贵金属其实也要大打折扣。

    因为那时七千万两银子的购买力,恐怕还不如太祖朱元璋之时的二三百万两银子。

    现任户部尚书李待问被钱粮困扰得寝食难安,自家人知自家事,把他这个户部尚书典卖了,户部一年也不可能挤出二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他立刻出班道:

    “陛下,四川、河南、中都、山西、陕西今年几乎没有上交秋赋,朝臣的俸禄已经拖了半年,眼看着年终将至,臣连发放三个月俸禄的银子都没有凑齐,哪有银子用兵陕西。”

    阁臣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