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积礼、阿山合兵一处的人马单满蒙骑兵就有六千几百,加上一万五千汉军和一万几千旗丁、包衣奴才总人数接近四万,实力不容小视。

    他们骄傲的认为除非遭遇“红旗军”主力,在野战中没有哪一路明军能够攻击拥有如此实力的大清军。

    情报表明“红旗军”主力远在朔州城,多积礼、阿山真不担心拥有如此实力还会被其他哪路明军袭击。

    就在这时范文程打马来到二人身边道:“二位将军,如果不出所料,前方很快就会有明军人马拦截,我等难免要在黄河上跟明军恶战一场。”

    多积礼、阿山都是军龄比范文程长的老资格,况且他们从来没有瞧得起范文程这个奴才,根本不愿意搭理他。

    范文程讨了个没趣,心中暗骂道:“粗鄙屠夫不足为谋!”放缓了马速,免得被明军攻击之时自己和家丁首当其冲。

    刘之伦和卢象升布置的伏击是占据有利地形发挥出步兵、炮兵的优势在黄河冰面上跟清军骑兵会战。

    发现清军接近到对岸准备离开冰面之时,一声号炮炸响,刘之伦、卢象升、方正化亲自率领明军列阵缓缓前进挡住了清军去路。

    此时购买的“红旗军”出品的二十门一磅弗朗机小炮和刘之纶亲自督造的二百架车载抬枪都装填完毕随时能够开火。

    京营的火器多着呢,红夷大炮由于过于笨重没法快速运动故而没有携带,但是类似于原始火箭的一窝蜂、百虎齐奔等等都做好了发射准备。

    。搜狗

第六百九十四章:不要命() 
阿山发现前方阻截的明军不是打着“红旗军”旗号冷笑连连,他怪笑道:

    “看来明军被‘红旗军’接连战胜我大清军养肥了胆子啊!居然也胆敢在野外拦截我们这路拥有几万的人马。”

    多积礼道:“来得好,本官正愁战马太少以至于都没有了备用,这一战少说能够缴获两三千匹。”他对身边的亲兵道:“传令结阵,全军保持马速注意不要滑到。”

    阿山道:“多积礼大人,堵截的明军将领有些门道,他们展开的人马正好拦住了我军上岸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能从这里离开河面,就必须继续向前三十余里才会有一段河堤坡度能够满足。”

    多积礼满不在乎道:“明军认为我军归心似箭势必不愿意恋战来寻便宜,如果不狠狠地给予他们教训,我们即便放弃从这里上岸,再往前走三十里,结果还是要面对这些明军。”

    阿山道:“我军岂是随便什么人都敢捋虎须?本官就不信了,明国有了黄汉难道所有的军队都脱胎换骨了?这一战本官就要把他们打回原形!”

    说话间清军一万余骑已经结阵完毕,多积礼挥舞虎枪大声喝道:“儿郎们冲啊,杀光前面的明军夺马!”

    阿山吼道:“兄弟们狠狠地杀,把明军杀得胆寒,免得他们总是阴魂不散窥视我大清军。”

    清军阵列顿时爆发出一阵阵呐喊,绝大多数骑兵都在打马加速,祖大弼、祖大成见前面阻截的明军不是宿敌“红旗军”放心大胆率领几千麾下往前冲。

    这时祖宽、祖克勇、徐昌勇三人根本没有加速,他们直领的两千多人渐渐地落在了后面。

    见清军骑兵冲阵,明军阵列顿时铳炮齐鸣、抬枪中三两重的铅弹也激射脱膛,几十上百箱百虎齐奔、一窝蜂全部喷射而出,霎时间清军有几百骑栽了。

    可惜抬枪和百虎齐奔等等火器只能干一轮,抬枪是因为枪管太长装填速度慢,百虎齐奔等等都是一次性使用。

    就在车载抬枪忙着装填之时,刘之纶中军大纛旗挥舞,压阵的左右翼骑兵在虎大威、周遇吉、黄得功、刘全、孙应元、刘合、李重镇等等将领率领下开始跟清军对冲,步兵也结阵小跑着挺进。

    明军阵列中军的文官武将没有稳坐钓鱼台,因为另类文官卢象升此时顶盔掼甲手中挥舞二十几斤的大砍刀亲自率领家丁队冲锋。

    三十六岁正是男子汉的大好年华,天赋异禀的卢象升力大无穷,此时热血澎湃满是为国杀敌的豪情。

    与众不同的太监方正化怪笑着打马狂奔,身边三个武术家太监方竟功、方竟忠、方竟勇紧追慢赶。

    兵部尚书刘之伦不会骑战,他此时撸起袖子奋力擂鼓为大军壮声威。

    文官、太监都如此这般刚猛,渴望建功的周遇吉、黄得功、虎大威、李重镇等等将领更加不惜命,都身先士卒往上冲。

    官老爷不惜命,都在亲自冲锋,英雄气感染了所有的明军基层兵丁,用士气如虹来形容都不太准确。

    卢象升的中气很足,高亢的呐喊声传出老远:“好汉们!为国尽忠正是此时,随着本督杀奴啊!”

    方正化的声音很刺耳,他怪笑道:“哈哈哈,今日赚大发了,建奴那里金银财宝多不胜数,儿郎们跟着本监军冲上去抢他娘的!杀!”

    两个高官如同神经病那样不要命,将士们疯狂了,拥有超过双倍兵力优势的明军跟清军撞在了一起,“杀奴!”的吼声惊天动地……

    明军战斗力弱些但是有人数优势和气势,一时间跟清军混战打得难解难分。

    就在此时祖宽三人率领麾下倒戈,因为敌我难辨,他们担心被明军误杀没有加入混战。

    而是在左臂上绑上一根白布条,返身冲入押运汉民、物资的队伍砍杀旗丁、包衣奴才,人人口中大喊:

    “汉人兄弟们杀鞑子、杀建奴报仇雪恨啊!”

    前方打仗就怕后院起火,眼看着由于明军骑兵不多,清军渐渐地占了上风之时,忽然间身后喊杀声惊天动地,导致太多清军不明所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与此同时赵坤、谷如山等等率领“红旗军”从清军身后发动了进攻。

    “红旗军”的骑兵更加少,为了形成突破,炮兵贴近了开火,打空三个子铳后立刻前进,发现有敌骑进入射程再停下来轰击。

    清军背后忽然炮声隆隆给予了明军和汉民更大的信心,混战的场面如火如荼。

    先是一部分汉军倒戈杀入清军中路使得队伍陷入混乱,接下来后路又被突袭,而且看到了黄河南岸貌似出现了无边无际的红,听见了熟悉的铳炮声由远到近。

    阿山惊愕道:“‘红旗军’是‘红旗军’!怎么搞的?为何在河南也有如此多的‘红旗军’人马?”

    多积礼失望道:“完了完了,此战已经毫无胜算,阿山大人,咱们必须做出选择了。”

    腹背受敌,而且发现了红旗飘飘,清军眼看着就支持不住,已经有鞑子兵开始夺路而逃。

    祖大弼、祖大成等等汉奸将领见大势已去根本不敢恋战率领人马奋力往西突围,范文程带着八个家丁紧紧地跟着汉军往外冲。

    阿山一声长叹道:“多积礼大人,本官听你的,下达撤退命令吧,皇上问罪,本官和你一起承担。”

    多积礼见蒙古人、汉人不肯死战知道没戏了,只得传达全军突围的命令,他和阿山率领八旗精锐也沿着河道往西冲杀。

    明军本来就不是布置的围歼战术,没有形成包围圈。

    刘之纶等等也自认为围不住如此多的清军,发现清军逃跑根本不追赶,而是竭尽全力杀跑慢一步的倒霉鬼。

    一万五千汉军骑兵除了祖宽三人的两千余人马选择投诚,还有一千多人主动投降,一场混战后,两三千汉军骑兵、一千余鞑子和几百建奴毙命。

    明军战果辉煌,不仅仅缴获了大量物资,截获下人口、牲口十几万,还斩杀旗丁、包衣奴才四千多,五千左右汉奸跪地投降。

第六百九十五章:不归路() 
刘之伦和卢象升、方正化的袭击计划获得成功,由于有“红旗军”一部忽然杀出,结果还好于预期。

    清军后队彻底栽了,丢了一小半人马外加七成以上的旗丁和包衣奴才,大车和大牲口丢得干干净净。

    “红旗军”攻击迅猛,清军发现腹背受敌前有阻截无心恋战,赵坤、顾准等等在伤亡很小的情况下得了不少斩获和大量缴获。

    唐王的两千人也没有两手空空,得到了三百级斩获,其中有鞑子兵一百余,建奴二十几,缴获了战马二百余匹。

    明军得到了大量粮食物资、几千副皮甲、铁甲和超过八十万两白银的缴获一个个显得无比亢奋。

    激动不已的刘之伦当场就写了捷报派遣功夫太监方竟勇带上几人急驰京师报捷,他知道皇帝无比牵挂他们这路人马,想着第一时间让皇帝分享到大胜清军的喜悦。

    方正化还拿来缴获到的两面清军甲喇额真大旗交给方竟勇,嘱咐他一路高喊大捷,尽可能让更多军民得知明军取得“黄河大捷”。

    捷报传达京师后,崇祯果然龙颜大悦,他甚至于比得知“红旗军”在宁武关下打败了奴酋的主力人马还要高兴。

    大明需要强军,但是敢战之兵都集中在征虏大将军麾下使得崇祯寝食难安。

    现在经过实战证明方正化、刘之伦的兵也具备强军风范,以后得重点扶持。

    卢象升的天雄军虽然能战,但是此人跟唐王不清不楚,不能大用!

    崇祯已经在琢磨着收回卢象升的兵权,明升暗降把他远远地丢去南方做个不领兵的从二品承宣布政使。

    刘之纶的奏疏陈述了临阵起义的祖宽、祖克勇、徐昌勇在此次“黄河大捷”中起到的作用,为他们请功。

    崇祯皇帝高调表态,投降建奴的前大明文官武将只要选择回归大明既往不咎,他不但没有追究祖宽等等的罪责,还给了总兵官、副将待遇给了不少赏赐。

    虽然吴三桂身受重伤从今往后不可能再为军队效力,但是掌握公平原则赏罚分明是“红旗军”的根基。

    “红旗军”镇抚官经过现场考证和寻找当事人求证,认定吴三桂阵斩瓦克达,理当获得“朔州大捷”的首功。

    捷报送达京师后,“朔州大捷”的功臣得以加官进爵,吴三桂被崇祯给予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千户的荣勋。

    只不过不知道重伤失去了一条腿有可能高位截瘫的吴三桂还能不能生出儿子?

    但是吴襄很高兴,吴三桂虽然勇武但是庶出,长子吴三凤和三子吴三辅才是嫡出。

    他已经得到消息,失去联系的长子原本是被羁押在昭狱,如今已经被皇帝下旨释放,不日就会来山西看望二弟。

    皇帝给了吴三桂世荫不可能浪费,即便吴三桂将来没有子女,可以过继大哥或者三弟的儿子,一样是吴家的荣勋。

    吴三桂的人马折损了一小半,还有五百多负伤,估摸着一半人将要致残,还具备战斗力能够上阵的只有八百余人。

    没有了吴三桂率领人马,自认为年纪不小体力堪忧的吴襄干脆不想干武将,他把人马全部交给征虏大将军重新编组,连大部分家丁都不留,身边只有吴厚禄等等四个家生子。

    朝廷恢复了吴襄辽东总兵官待遇,圣旨没有明确如何安排实缺,也没有要求吴襄进京,很明显是交给征虏大将军酌情使用。

    这个打仗惯会逃跑的总兵官留在“红旗军”中领兵打仗会贻笑大方,黄汉安排吴襄管理后勤,接下来会让他参与审查晋商。

    吴襄长年累月做生意,经验丰富门道足。

    有这个老狐狸协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