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3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刻崇祯又开始头大如斗,心里无比烦躁。他向群臣问计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可是群臣面面相觑无人有良策。

    谁知不知趣的刘宗周又出班奏对,大谈皇帝躬亲庶务之非,必须自去其聪明,慎独用贤,昭世教以正人心,崇儒重道,始可救衰亡于万一。

    暴怒的崇祯忍无可忍,当场把刘宗周贬谪为庶人赶回老家去了。

    千百万饥民嗷嗷待哺之时,刘宗周没有良策,大谈什么道义、君子能当饭吃吗?被罢官还乡也是活该!这种人根本不是做官的料。

    见群臣无计可施,皇帝开口要求文官武将捐献钱粮助山陕、河南灾民渡过危机。

    温体仁、郑国昌、何如宠、程国祥、贺逢圣等等大员带头认捐,温体仁家不太富裕咬咬牙认捐八百两银子,郑国昌财大气粗当场答应给一万两。

    最后户部尚书程国祥带着十几个户部官员汇总,皇帝向群臣化缘一共将要获得三十余万两银子,崇祯挤出内帑十几万两凑足五十万,这些钱专款专用,将要用于在江南购买粮食。

    刘之伦、卢象升已经在出击之中,皇帝有没有再次下达全军伺机反击的圣旨根本不重要,他们在积极布置截杀建奴后队。

    杨嗣昌接到圣旨后就觉得如芒在背,他一到任宣大就是烽火连天,根本没有时间整顿人马修建边墙构建防御体系,如今的防区仅仅是坚守几座城池而已。

    宣大防区的长城接近一千里,建奴可以攻击的关隘几十处,无论怎么布置也吃不消几万建奴攻击一点,杨嗣昌心知肚明。

    他依旧采取坚守城池的方略按兵不动,至于清军是不是来宣大防区破口出关只能全看天意。

    内地明军被抽调导致流寇压力大减,又由于缺席了天敌孙传庭导致高迎祥这个大盟主还健在,高迎祥部积攒的铁甲骑兵达到了七八千。

    跟官军打了好几年,大浪淘沙,流寇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去年干掉了曹文诏和一两千曾经的关宁铁骑后,流寇的自信心完全不一样了。

    流寇或进或退在商洛山中跟曹变蛟、吴自勉、左光先三个总兵官和十几位参将、游击、都司率领的明军捉迷藏,把几万明军硬生生拖瘦了、拖垮了,拖得怨声载道……

    没多久善于流窜的高迎祥、李自成、老回回等等大头领就成功摆脱明军现成的包围圈再次突入陕西,他们率领人马又杀到了西安附近。

    有传闻高迎祥意图拿下西安自立为秦王,为此西安守军高度紧张,黄维正和韩志宽麾下的人马是守卫西安的主力,兵马合计都不超过五千。

    这还是得到了“红旗大粮行”和“四方钱庄”接济的结果。

    西安是天灾、兵灾的重灾区,流寇跟官军反复拉锯,幸存的老百姓根本无法完成生产自救,粮食都是天价,兵丁们即便拿到足饷都难以养家糊口,从贼参与打家劫舍者多不胜数。

    西安坚城里有不少“红旗军”产业,又有两位跟征虏大将军渊源深厚的将领黄维正和韩志宽,协防这座城池是陕西军情处的重要任务。

    黄、韩二将的麾下中有不少官佐、兵丁被发展为旗卫,这不足五千人马由于能够在“红旗大粮行”买到定量限价粮,故而没有饿肚子。

    一百几十基层武官和好兵是旗卫或者是旗卫考察对象,这不足五千人马的精神面貌跟内地明军截然不同,训练时也不是装装样子,完全动真格,战斗力不成问题。

    洪承畴担心流寇真夺取西安俘获或者打死大明秦王,不敢怠慢,紧急命令曹变蛟、左光先等等率领人马赶去西安驱赶流寇。

    调吴自勉、尤世威等等将领率领人马赶往延绥镇于贺人龙等等将领的人马合兵一处,这几万明军争取封堵东路的神木、孤山、清水诸营堡,中路的榆林、鱼河、清平等堡。

第六百八十七章:大决战() 
这段时间“红旗军”连战连捷的消息通过大明邸报、“红旗日报”传遍山陕以及全国各地。

    “红旗军”发行的报纸“红旗日报”内容更加丰富户,不少军中的知识青年积极投稿,他们把亲身经历的战事写得活灵活现。

    黄汉没想着靠卖报纸赚取利润,一份八版面的“红旗日报”只买十文钱,也就是一个铜板,不是聂耳《卖报歌》歌词中“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那么贵。

    一份报纸十文钱仅仅够纸张和印刷、流通的成本而已,连稿费和人工都赚不回来,因此八版面报纸中夹杂了足有一个半版面的广告。

    现在广告业务还没有赚到钱,都是为“红旗军”体系产品做宣传,估摸着用不了多久,大明商贾就会见到“红旗日报”大卖,就会感觉到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带来的好处。

    到了广告意识深入人心之时,“红旗日报”就不可能需要补贴才能够不停版。

    不少酒楼茶肆的说书人多了一项内容,读报,读“红旗日报”,由于报纸内容丰富具备时代感,听众越来越多,报纸的发行量与日俱增。

    徐妙茹在替夫君整理文件之时无意中发现了前两年黄汉根据记忆重新编写后写成的书稿《射雕英雄传》,小姑娘读后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

    为了能够适合大明的时代背景,黄汉更加突出了主角忠于国家、忠于名族,加大笔墨描写了异名族占领、殖民汉人花花世界给汉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

    徐妙茹请示后得到黄汉允许后,在崇祯九年十一月底向“红旗日报”发稿连载长篇武侠,吸引了几万几十万的读者,使得一时间京师一报难求。

    新的写作风格影响了一代人,太多仕子、举子、甚至于士大夫开始厌恶八股文的之乎者也和格式化,更加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叙事风格渐渐地开始蔚然成风。

    酒楼茶肆的读报人不仅仅把连载的武侠讲出了评书标准,也把“红旗军”大捷的新闻讲得天花乱坠。

    大明将领何其多也,太多人眼红“红旗军”一枝独秀,贺人龙、尤世威、尤世禄、吴自勉、侯世禄等等都得知清军出现了颓势,奴酋生死不知,此正是痛打落水狗之时。

    封堵延绥镇边墙堵住清军他们也想啊!洪承畴下达命令后他们倒是积极布置,也为此组织了骑兵意图得些斩首功。

    十二月初三,黄汉终于率领“红旗军”发起攻势,此时手中有骑兵三万,只不过有一万余是刚刚收编的明军,战斗力和纪律性堪忧。

    “红旗军”打仗没有驱使友军做炮灰的习惯,排头兵、主攻部队都是强中选强。

    因此发动攻击的人马还是“红旗军”嫡系人马。只不过由于需要布防缺了四个营步兵,十个卫所军千总,兵力总数少了两万余。

    朔州城盘踞的清军加上已经超过四十万的裹挟汉民占地面积太过于庞大,黄汉没有狂妄自大到想着围而歼之。

    毕竟这里的清军可以集结的骑兵不低于五万,应该还有两万余具备一些战斗力的旗丁和包衣。

    “红旗军”如果采取四面围攻的战术,每个方向的人马都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单薄了一些。

    多尔衮也不是泛泛之辈,他选择集中数万兵力突破一点,不仅仅围歼的大网会被撕破,“红旗军”还会产生不小的伤亡。

    为了稳妥起见,也是为了避免损失太大,避免混战之时几十万汉民殃及池鱼,黄汉亲自率领四万余“红旗军”正兵、两万左右卫所军往朔州城平推。

    多尔衮、多铎、瓦克达等等清军将领率领人马迎战,双方大军在朔州城南一个叫做十八里铺的地方遭遇。

    平推的“红旗军”战术简单,一个硕大的军阵以每个时辰十里的速度匀速接近,一磅弗朗机炮车都完成了装填,一旦需要开火停下就能发射,速度不会慢于自生铳三段击。

    列阵前进的冷兵器步兵弓上弦刀出鞘,热兵器步兵都装上了刺刀,枪膛里都有装填待放的铅弹。

    “红旗军”骑兵还是分为两个左右翼,左翼是憨子率领,右翼是杨大年负责,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大军阵脚,等待炮火蹂躏清军后发动骑兵群冲锋。

    所有的“红旗军”将士们都准备好了,大明、建奴双方出动的兵力差不离,即将爆发的是十几万人的大决战,谁会是获胜方即将揭晓。

    多尔衮、多铎、瓦克达等等将领一直在用千里镜观察“红旗军”正在推进的阵列,此时他们不恐惧,因为明军骑兵只有三成速度快不起来。

    而清军乃是全骑兵,由于劫掠了大明太多城池,缴获太多,现在大部分正兵拥有双马,机动力很明显比“红旗军”强。

    一般情况下拥有了强大的机动力的军队就能够获得战场主导权,想不想打由掌握机动力的一方说了算。

    如果不是朔州城里有大清军这半年以来积攒的一大半缴获,多尔衮早就下达撤退命令了,他会在退兵途中集中骑兵选择有利地形跟追兵干一仗。

    现在骑虎难下,不得不面临决战,多尔衮心里真没底,连一向狂妄自大的此时多铎都选择了沉默。

    见睿亲王、豫亲王都不表态,已经集结了三千正红旗人马的瓦克达没辙,只能请令要求组织一次试探性攻击。

    瓦克达也是被逼无赖,如果没有经历恶战就使得朔州城丢了,第一责任人就是他毫无疑问,被问罪、杀头大有可能。

    此时愿意、不愿意都得豁出去拼命,保全正红旗实力就别妄想了,两白旗的两个年纪比他小的叔叔王爷不可能动用嫡系打头阵。

    瓦克达知道十四叔和十五叔意图保全两白旗人马,来到朔州城后就让归属于他指挥的两白旗两千人马归建,理由冠冕堂皇,同一旗的兄弟相互间了解便于指挥。

    各旗出兵一千人马的模式被多尔衮破坏后,瓦克达也把能够组织的三千正红旗人马集中调用,其实他也认为指挥本旗兄弟更加得心应手,八旗就会有七八个心思。

第六百八十八章:爆发了() 
瓦克达心里不痛快,知道接下来的仗不好打也没辙,谁让他摊上了守卫朔州城这样的烂事?现在只得硬着头皮上去跟“红旗军”硬碰硬。

    他以正红旗三千人马为主力,驱使外藩蒙古轻骑兵五千,外加吴襄父子的两千余汉军骑兵组建了超过一万的第一波次冲阵骑兵队。

    瓦克达也不傻,也知道悠着点,他亲自率领正红旗直系压阵,命令吴襄父子率领两千余汉军骑兵率先冲击展开几里宽的阵列渐渐逼近的“红旗军”。

    建奴逼着汉军打头阵普遍存在,因为在建奴眼里汉军就是奴才而已,是最好的炮灰,无论死多少汉人都无所谓。

    吴襄父子已经决定临阵倒戈,为此在得知征虏大将军率领主力在朔州城南四十里外安营扎寨之时冒险派出心腹家丁吴厚禄试图联络。

    吴厚禄是家生子人机灵马速好,得知家主意图回归大明心里高兴,赌咒发誓即便被建奴抓住也不可能出卖家主。

    吴襄为了稳妥起见,担心吴厚禄被建奴哨马拦截搜查出物证连亲笔书信都没有写。背主做窃又无法提供具备说服力的证明,如何得到“红旗军”信任?

    吴厚禄运气还算不错避开了建奴哨马,发现了“红旗军”斥候之时主动现身投降得以进入大营,然后他就请求见征虏大将军,言辞凿凿他是肩负使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