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啊!庄外的官军不是一般人,他们是打得鞑子、建奴望风而逃的‘红旗军’,他们跟戚爷爷的戚家军一样,都是好人。”

    “当家的,那些‘红旗军’真的会长期驻扎在咱们孙刘庄吗?以后咱们庄子岂不是再也不用怕流寇和官军了?”

    “是的,以后咱孙刘庄的乡亲们都能够安心种地,那些‘红旗军’人马我是亲眼瞧见了,一个个都是那么精神,好像都能够识文断字,武器和铠甲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区区流寇肯定会绕着咱们这里走。”

    “咱家的地离庄子远,十几天没去照应也不知成啥样了,咱们天一亮就去拾掇,还要下力气挑水保苗,这些天太干了。”

    “放心吧,我有的是力气,咱家才九亩地都浇一遍用不了几天,可惜今年被耽误了,能够收七八石麦子恐怕都够呛。”

    “你就知足吧,真的收这么多麦子,咱家能够落下足三石,再用麦子换些杂粮,咱家五口人隔三差五还能吃一次干的呢!”

    “红旗军”准备驻防使得孙刘庄成百上千农户对未来有了憧憬,想必今夜他们再也不会被恶梦惊醒,能够睡个踏实觉。

    黄汉带着主力会一直向西南前进,有可能由于“红旗军”在成立之初就一贯自主作战频频袭击建奴带给皇帝许多惊喜。

    这一次调入内地剿寇,皇帝没有明确这支部队归属于哪一路文官指挥,只是指明目的地是河南。

    黄汉猜测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已经是超品侯爵,还是为数不多的挂印将军总兵官,按照大明礼制二三品文官都得叩拜。

    哪个文官武将谁能够指挥得了这么大谱的平辽将军?为了避免矛盾干脆让“红旗军”独立作战。

    第二个原因肯定是崇祯其实打心底信任黄汉肯为国而战的态度,认为“红旗军”进入河南不可能消极怠战,总要有一番作为,说不定能够再次给皇帝惊喜。

    第三个原因是皇帝不急,不明确“红旗军”的任务也就使得黄汉无法快速完成任务请求回驻地,先把黄汉扔在内地让“红旗军”在河南打上一两年再说。

    皇帝没有具体任务,黄汉给自己的任务相当明确,增强“红旗军”的影响力的同时尽可能蛊惑几十万河南老百姓进入辽西走廊屯垦。

    此消彼长会使自己实力大增,使得粮食结余更多,以后就有拥有吃下并且消化百万人口的能力。

    这不是凭空想象,因为平均一户屯民耕种五十亩麦田能够在自给自足后贡献出十几石麦子,在一日两餐的情况下,平均两石麦子就能够勉强养活一个成年人。

    目前辽西走廊和不断进行小流域治理的燕山大小盆地拥有的田亩数量足够增加十万户屯民,他们安定下来安心参与屯垦一两年后,生产的粮食肯定能够满足再接纳十几万户的需要。

    至于如何打流寇也有了章程,竭尽所能杀积年老匪最大化解救刚刚被裹挟的炮灰。

    处置这些已经成为流寇的老百姓就简单多了,不会交给他们选择题,直接以充军的判罚装船运去辽西走廊屯垦。

    初时的待遇还可以减半,只要让他们吃八成饱有体力做农活就可以,用不着给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一个月。

    故土难离,也是因为“红旗军”的知名度在大明腹地不太高,一路上黄汉看到了宣传队蛊惑流民是多么的不容易。

第四百九十七章:云山雾罩() 
至今为止,愿意被集中起来赶去天津卫乘船出海的只不过四百余户两千四百多人,其中丁口不足八百。

    一路上能够遇上的流民不止这么多,应该有十倍以上。

    可是原本成群结队的流民远远的听见马蹄声就如同受惊的兔子般到处乱窜,为了不加剧这些可怜百姓的恐惧,“红旗军”根本不予追赶。

    也难怪这些老百姓看到明军如同看到流寇山贼一样仓皇逃跑,因为有些明军其实比流寇还要坏三分,他们不仅仅抢劫金银财宝、衣服、粮食、强奸妇女,还要刻意屠杀老百姓杀良冒功。

    流寇只要粮食和钱财,基本上不刻意杀死不反抗的流民,而是裹挟他们从贼。

    在官军眼里不仅仅粮食、财帛、女人是收获,还加上了流民的人头,这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将领的麾下烂得很,这些兵痞打不过流寇专门挑流民下手。

    所以流民们见到官军、听见马蹄声响就如同惊弓之鸟。

    后来有些腿脚慢或者实在饿得跑不动的流民选择听天由命,不跑了。

    猜想中被明军砍下脑袋的惨事没有发生,那些彪悍的明军骑兵貌似在执行任务,根本没有离开官道追杀任何人。

    老百姓见到了这一支不一样的队伍,能够体会到“红旗军”貌似没有恶意,他们的胆子大了起来再也不四散奔逃,选择离大军不远的地方露营。

    流民也有了流浪的经验,靠近大军的地方流寇基本上不太愿意主动接近,相对安全许多,这其实就是狐假虎威而已。

    晚上宿营之时,刘在旗带着宣传队前出营地一里搭建了一个大棚子,熬了香喷喷的粥。

    春天万物复苏充满了希望不假,但是对于最穷苦的老百姓而言及其难捱,青黄不接也是指春天啊!

    粥香随着春风飘荡,饥肠辘辘的流民闻到了一个个更加饥渴难耐。

    终于有一个三十出头叫做罗名士的童生看着怀中五岁的幼女不住吞咽口水,看着一大家子十一口人眼中流露出的期盼决定用一块祖传的玉佩换一顿饱食。

    他不顾自家娘子死死地拉着他的衣衫不肯他冒险去招惹军队,毅然决然向粥香飘来的方向前进。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十几口三尺有余直径的粥锅里白花花的精米在翻滚,几十盏马灯把这里照得亮如白昼。

    马灯乃是去年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的新生事物,顾名思义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照明。

    这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以猛火油为燃料的灯具制造不算复杂,下端有全封闭不滴漏的黄铜油皿,上端有分层空隙的两个镀锡铁盖,便于进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

    有了这种大杀器照明,以后组织夜行军就会省了不间断换火把的麻烦,还能够解放出举着火把的一只手,因为马灯可以悬挂,黄铜油皿里注满猛火油可以点五个时辰。

    得以有大量黄铜生产马灯、猛火油灯和座钟当然是得益于从倭国进口了大量铜锭,倭国的提炼技术拿大明比相差了一个世纪,铜锭不纯含有大量杂质,甚至于还含有白银和黄金。

    倭国铜锭运达青泥洼的提炼厂再次经过高温提炼后完全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去年春天,从缴获的乌德沃特号和芬洛号这两艘东印度公司战船上找到了十几个大小不等的西洋座钟,大工匠彭家旺得到了这些好东西如获至宝。

    黄汉又通过方正化和王承恩的关系从隶属于大明二十四衙门的兵仗局、银作局挖来了以陈可大、李贵和、归有光三个为首的十个专门为皇家制造奇淫技巧的能工巧匠,大匠师。

    天启年,由于皇帝喜爱做手工,喜欢新奇玩意儿,魏忠贤投其所好找来了不少能工巧匠为皇家服务,可是到了崇祯年随着魏忠贤的倒台,皇城里的风气完全变了。

    再加上大明国力每况愈下,崇祯又比较勤俭节约,也难怪他的名字叫做朱由检,真是个比较律己的皇帝。因此手工活儿无与伦比的能工巧匠再也得不到重视。

    黄汉经过旗卫明察暗访锁定了陈可大、李贵和、归有光等等十个技艺超群的大匠师,请方正化和王承恩帮忙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手。

    离开京师渡海来到金州半岛的十个大匠师人人悲愤莫名,他们有高超的手艺即便日子过得不如天启年风光也算过得去,犯不着渡海带着一大家子跑到辽南讨生活。

    可是大匠师也是匠户,朝廷往哪儿指派可由不得他们。

    见到了这些脸色死灰的匠师,黄汉没有过多解释什么,安排彭家旺牵头做仿制西洋座钟的负责人,派遣了以潘桂、秦嘉楫等等为首的新学毕业生三十人和十个大匠师组成团队。

    黄汉抽时间给四十一人的钟表研发团队上了三堂课,把自己对钟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钟表运行的原理讲明白了。

    十个大匠师已经通过彭家旺这个负责人之口得知“红旗军”体系匠户们的待遇,又见到了平辽将军准备让他们制造的东西后,一个个都来了精神。

    很快大明自主研发的座钟就形成了产品,由于发条是用优质弹簧钢精心制造,内部主要构件都是质量上乘的黄铜,座钟的质量甩西夷货半条街。

    这段时间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公关,相信不久的将来怀表应该能够横空出世。

    十个大匠师住上了带院子的小楼,得到了尊重,每个月的报酬加上技术革新奖励不低于五两银子,他们都爆发出工作热情,甚至于主动送孩子们读新学争取成为“红旗军”正兵。

    “红旗军”营地外粥香诱人,用来照明的几十盏马灯远远看去仿佛夜空中的明星,熬粥大锅升腾的热气宛如云山雾罩,使得罗名士觉得前方如梦似幻如同到了仙境。

    他接近到了熬粥处没有楞柯柯直接上前要求交易,担心遇上纪律败坏的明军不仅仅会抢了他家仅剩的值钱东西,还会砍下他的脑袋算作流寇冒领军功。

第四百九十八章:留者自愿,去者自由() 
罗名士故意在粥棚五十步外现身,如果发现那些明军来追赶他准备立刻往田野里逃窜。

    可是他没有发现有人追赶,只听见了歌声传来,“红旗军人一定要牢记,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

    难道这就是威名赫赫的“红旗军”?

    罗名士乃是读书人,虽然没有功名也算有些见识,朝廷发生的大事还算知道一些。

    前几年邸报上宣传的“永平大捷”、“青城大捷”、“复州大捷”“金州大捷”、“雁北大捷”等等他是知道的,也知道取得连战连捷大功的“红旗军”。

    为了一大家子不至于饿死,罗名士豁出去了,他整了整衣衫径直走向那个最明亮的地方,走向对生存的希望……

    其实他的出现早就被“红旗军”斥候和暗哨发现了。

    但是没有人会惊动他,因为他没有武器又没有异常举动,“红旗军”暗哨选择继续观察。

    走近了,那粥香更浓,罗名士不由得吞咽了一大口口水,他还是昨天早上喝了一碗苦涩的树皮野菜粥,里面基本上瞧不见粮食,此时总会有头晕的感觉。

    终于见到了流民主动靠近,刘在旗长舒一口气。

    他就怕一个也不敢来,只要来了一个,马上会有一家子,接下来就会有一大群。

    刘在旗有经验,在高台堡、山东沿海吸引饥民之时就是用粥香引老百姓出来吃个饱肚子,他会利用和饥民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展开宣传。

    罗名士手里捏着祖传的玉佩来到煮粥的大锅前,刚刚准备开口,就发现一个满脸笑容的将领招呼道:“别急着说什么,先来碗稀粥暖暖胃,这一锅已经不烫了。”

    还有这样的好事?罗名士迟疑了,他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瞧着那些衣着光鲜的明军。

    这也难怪罗名士不敢相信,此时一碗粘稠的热粥约等于性命,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