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孙元化高就登莱巡抚军政一把抓,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黄汉不愿意过多巴结,要了四个佛郎机教官后相互之间的交往只是走过场。

    谁知此时体现出好处,孙元化和东林党人来往密切得到首辅大臣周延儒关照被查得明明白白,跟黄汉基本上没有来往皇帝也知道了一个大概。

    皇帝还得知黄汉不结党,几个好友也是在共同作战之时结下的战友之情,刘之纶、李若琏、方正化包括他的老丈人郑国昌、大舅哥秦翼明、马祥麟都是在打建奴的军营里结交。

    暂时不杀孙元化给他一年时间戴罪立功未尝不可,况且还是以充军的名义解送宁远,想必喊打喊杀的朝臣不见得会公然反对。

    国事为重,在守卫宁远抗击建奴的大事上,些许小节谁揪住不放就太没有眼力了。

    第二天早朝,徐光启脸色很难看,他实在想不到寄予希望的关门弟子来到京师直接面圣然后就回家闭门谢客,连自己派管家去请都没能够见着本尊。

    眼看着孙元化朝不保夕,老大人心如刀割,他真的对孙元化寄予厚望,实在受不了他引颈受戮。

第四百三十三章:充军发配() 
黄汉来京师面圣的消息不知怎的就传开了,许多清流大臣都在东张西望,都想看看那个愣头青来没来早朝。

    大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都在打听此子贸然来京城的目的。

    有些人就联想到了黄汉和孙元华有师兄弟的关系,猜测黄汉是不是为了救孙元华而来。

    次辅温体仁满腹心事,因为他的习惯都是早早的出门上早朝,谁知有人更加早,他刚刚起床就被人拜访了。

    历史上对温体仁的评价一塌糊涂,其实想想明史是以谁为主修撰的心里就应该有把称。

    明史修撰者大多数是投降的东林党人,颠倒黑白的记载不知凡几。

    温体仁这个跟东林党斗了一辈子,干翻了太多东林党干将的首辅,而且是大明亡国前几年的首辅哪能落个好?

    温体仁是不是好人暂且不论,其实哪个当上大官,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会是道德高尚之人?不搞龌龊爬得上去吗?

    首先温体仁乃是明末清流,确实如此,温体仁为官清廉日子过得苦哈哈都快赶上海瑞了,而且他不结党,他家从来没有送礼的登门。

    文人的嘴狠毒,对于温体仁的清廉这些文人无视了,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温体仁太坏了,坏得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不敢贪腐。

    这是不是很有喜感?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温体仁的政敌大多数是好人是道德君子,他们用不着担心政敌抓住把柄故而敢贪污,最后把大明贪腐得亡了国!

    今天一大早前来温府拜访的是个熟人,他乃是黄汉的徒孙刚刚得到八品官衔的医生叶紫帆。

    前些日子,温体仁的老妻旧疾发作许多医生开了药都不见起色,叶紫帆本着研究病理的目的经常上门望闻问切,终于治好了老夫人的病。

    因此叶紫帆登宰辅家的门毫无障碍,温体仁也对这位医者相当客气。

    温体仁一大早见到叶紫帆大感奇怪,平时这位医生也从来没有这么早上门啊!

    叶紫帆见到阁老恭恭敬敬施礼,然后走近他低声道:“阁老,我家太师傅让下官来带句话,给孙元化留条命。”

    温体仁晕了,叶紫帆已经三十几岁,他师傅的师傅会不会成仙了?

    他疑惑道:“叶先生,你家太师傅是谁啊?”

    “平辽将军黄汉!”

    “噗!”温体仁刚刚喝了一口茶水,闻听此言全部喷了出去。他看看一脸认真的叶紫帆,笑得如同夜猫子。

    “你家小小年纪的太师傅好大口气,留孙元化一命?老夫为何要如此?”

    “从此平辽将军欠阁老一个人情,即便阁老位高权重用不着平辽将军还人情,他年轻着呢,以后一定有机会照顾阁老的子孙。”

    黄汉指点叶紫帆如何说话言简意赅,纵然机深刺骨老谋深算的温体仁也不免暗自思量,他可以不给黄汉面子,但是从今往后就算把黄汉推到了对立面。

    年轻是黄汉的本钱,强军在手是黄汉的倚仗,温体仁有兄弟有几个儿子、孙子,他是希望遭受黄汉这个武夫的报复还是希望得到黄汉的照顾惠及子孙?

    选择题不难,温体仁心里已经决定给黄汉面子,他问道:“为何要留孙元化一命?山东屈死的十几万人难道不应该有人对此负责吗?”

    叶紫帆从容道:“孙元化有高超的铸炮、打炮技术,‘红旗军’需要重炮守卫宁远对抗建奴。”

    温体仁点点头捻须道:“这个理由还能接受,先生转告平辽将军,老夫答应了。但是老夫不是为了卖人情,而是知道孙元化确实精通铸炮,留他一命对国家有用。”

    “谢过阁老,学生告退!”

    看着叶紫帆不慌不忙走出院子,温体仁陷入沉思,那黄汉深不可测啊!

    皇帝也一直在琢磨黄汉的动机,先是找东厂、锦衣卫核实,睡下又思前想后总是睡不着,今天顶着黑眼圈上朝了。

    朝议没多久,皇帝主动谈起对于孙元化的处置,他道:“孙元化用人不当导致登莱糜烂罪不容赦,本该即日处斩明正典刑。

    昨日平辽将军奏对,昔日孙元化主持宁远布防,亲自部署大炮几十门,宁锦大捷之时那些火炮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时隔六年之久,总要给那些大炮维修保养,‘红旗军’中没有这样的人才。

    平辽将军故而请旨暂缓处决孙元化,给他一年时间充军去宁远维修大炮,立下功劳可以免死,如毫无建树一年后处斩。”

    徐光启听到此处老怀大慰,有了绝处逢生的感觉,原来关门弟子不负所托昨天就直接面圣谈了孙元化之事。

    周延儒也是眼睛一亮,他赶紧给东林党员使眼色。

    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弹劾首辅周延儒竭力要求将孙元化明正典刑的一群大臣傻眼了。

    黄汉恶名在外,曾经犯上射杀祖大乐,又扬言在朝堂上揍敢坏他好事的大臣,春天在宁远排除异己,一下子清理出几十位正四品以上的将领,为此不惜弄丢了侯爵。

    现在此人向皇帝指名道姓要人,目的是让孙元化作为配军去宁远修理大炮,以一年为限,干得好留他一命,干得不好明年此时斩首。

    这是个难题啊!咱们是应该反对还是应该支持?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等等左顾右盼都一时拿不定主意。

    徐光启真的不适合做官,他此时根本做不到老神在在,见孙元化有了一线生机再也忍不住,立刻出班道:

    “陛下给孙元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善莫大焉,老臣敢作保,孙元化去了宁远一定会认真为朝廷修炮、铸炮。”

    见徐光启开口了,周延儒立刻帮腔道:“陛下高屋建瓴,让孙元化充军去宁远为国效力甚善!当年宁锦大捷孙元华布置的火炮确实立下赫赫战功。”

    韩日缵、李长庚等等阁臣也纷纷附议,认为只要对国事有利,可以留孙元华一命。崇祯目光扫向温体仁,因为这位阁臣一直主张不杀孙元化难以正国法。

第四百三十四章:挂炉烤鸭() 
明白皇帝要自己拿态度,温体仁出班高声道:“陛下,当下何事为重?自然是对抗东奴!

    如不杀孙元化改判为押解宁远充军使得宁远火炮得到维护,何乐不为?

    如果孙元化不思悔改在宁远不尽心尽力做事,再杀他也不迟,届时恐怕更加让人无话可说!”

    温体仁的奏对很是得体,崇祯很满意,他当场让内阁拟旨司礼监披红用印,改判孙元化暂缓一年杀头发配宁远充军。

    第三天晌午,孙元化果然被提出北镇抚司诏狱由一个小旗的锦衣卫押解走上了去山海关的官道。

    一路上会有旗卫暗中保护,孙元化安全到达宁远不成问题,他的命算是保住了。

    当天晚上黄汉邀请李若琏和方正化去怡春院喝花酒,得到消息的海棠、小桃红、千里雪等等都打扮得花枝招展,鸨儿新捧红的两个小姑娘金凤、玉莲更是激动不已,她们幻想着也楚楚那般福气,能够入了平辽将军法眼。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风月场所真是英雄冢,有美人吹拉弹唱,有美酒佳肴,此时此景习惯了铁马冰河的黄汉还真有些小陶醉。

    黄汉从来没有排斥场所,因为他不是伪道德家,他甚至投资了比怡春院大几倍的休闲会所和洗浴中心来赚达官贵人的银子。

    只不过现在自家的酒楼和会所正在装修之中,洗浴中心也没有完工,估摸着要赶在中秋节前后开张有些够呛。

    而且届时黄汉根本不可能还在京师,他乃是守卫边关的武将,没有圣命长期逗留京师是要被问罪的。

    黄汉自认为不夜城里的几家酒楼一定能够生意火爆,虎穴城里早就在培训厨子和配菜工,烧木炭的铜质火锅已经生产出了不少。

    带大转盘的圆桌已经在制作之中,届时一定会是不夜城八大酒楼的特色之一,拥有明亮玻璃窗的包间一定能够满足商务宴请的需求。

    挂炉烤鸭的制作现代人少有不知道个大概,原材料鸭子、大葱、甜面酱、烙饼、香油、麦芽糖等等在大明唾手可得。

    辣椒此时在大明已经有多地种植,只不过没有普及,现在有了四方快运交付定金收购干辣椒,原来少量种植的农户觉得有利可图已经增加了种植面积,年底不夜城里的火锅店就能够大量使用红辣椒。

    火锅店和烤鸭店完全是新奇玩意儿,足够京城阔少来猎奇,肯定能够开张大吉,况且楚楚还会请名厨来不夜城的其他酒楼掌勺,甚至于可以去宫里联系御厨来撑场子。

    这没有难度,找方正化或者曹化淳、王承恩带几个御厨来帮帮忙,即便皇帝知道了也会一笑置之,几个厨子而已,从来不贪图享乐的崇祯根本不会在意。

    况且黄汉准备带上皇帝赚些银子,免得他苦了自己,不夜城项目黄汉准备让皇帝每年可以坐享其成三万两白银。

    崇祯又不傻,要是投资几十万两银子的黄汉赚不到银子,哪里有银子给皇家分红。

    方正化这几个月整肃京营卓有成效,最起码精选的六千人马已经有模有样,麾下将领有几大十,挂参将、游击衘的不在少数。

    李若琏现在有些牛掰,骆养性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基本上被他架空了,本来历史上的明末这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就很差劲,因为在东林党笔下骆养性无太大劣迹。

    骆养性此人先降闯贼后降满清,骨头轻得没有三两,居然被东林党记载没有什么恶行奇哉怪哉!

    其实锦衣卫、东厂不凶恶留着就毫无用处了。

    北镇抚司三个千户锦衣卫归于李若琏直领,这段时间在京师强化为生管理,收取的卫生费减去给扫大街、倒马桶等等搞卫生的妇女开工钱还能够结余不少。

    现在锦衣卫还多了一个创收,卖肥料,本来满大街横流的粪便现在都是肥料都是商品,因为运出京城就会有人花银子买走。

    购买粪肥的当然是“红旗军”体系的屯户,出面接洽的是四方快运,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年头没有化肥,靠青草加粪便发酵后形成的农家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