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三百九十三章:宁远城() 
宁远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辽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

    这个正方形的城池周长七里比金州卫大了一点点,城墙高二丈七尺有四个城门分别是东春和门,南延辉门、西永宁门、北威远门。

    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筑有用来架设重型红夷大炮的坚固炮台。

    宁远城墙用青条石做地基,外砌标准城墙用大青砖,内垒巨型块石,中间是夯土层。城上各有两层楼阁、围廊式箭楼,城内墙都有坡形马道,骑兵可以直接驱马登城。

    明朝末年,这座城池和山海关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现在的后金日后的满清攻陷,乃是吴三桂投降之时送给建奴的大礼。

    现在黄汉得了这座城池更加不可能被后金军夺取,因为这里有紧靠大海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宁远被围,“红旗军”战船可以全部来增援,届时重型红夷大炮以最大仰角打出炮弹能够打到七八里外,火器步兵登岸利用炮火开路,杀进十几里外的宁远城不存在难度。

    况且宁远码头离春和门才不到十五里距离,城头炮火也以最大仰角打放,打击面和战船火炮叠加几乎能够全覆盖东门到海港的距离,建奴在此地如何屯兵完成对宁远城的包围?

    黄汉这一次玩得比较出格,得罪了不知多少文官武将就是要经营宁远,经营宁远到山海关这段二百余里辽西走廊地肥水美的沃土。

    被排挤的宁远将佐临上船之时,黄汉告诉大家,如果不适应宁远新的带兵模式,诸将大可以要求调离。

    只要朝廷调令下达,将领们可以立刻结束学习前去赴任,在学习期间不会被禁止通信,希望诸将各显神通,届时大家的财产,家丁都可以带走。

    听了黄汉的这些话,立刻有副将靳国臣、何维忠、参将张韬、王之富,游击柏永福等等二三十位将领高声表示感谢,说他们会尽快联系,争取早日离开宁远。

    明朝的文官结党营私蔚然成风,武官怎么可能置身事外,他们也分别投靠诸位文官门下。

    因此有些将领确实属于朝中有人,他们纷纷派遣家丁跟上面联络诉苦,大谈黄汉坏了官场规矩。

    朝廷里的大员无法改变“红旗军”染指宁远,也无法掣肘黄汉点验宁远兵马按照实际兵额给粮饷的行动。

    因为鞭长莫及也因为皇帝渴望能够整顿全国兵马,对黄汉在宁远的改革充满期待。

    在宁远没有出乱子的情况下,胆敢上奏本叫停此次改革的大臣纯粹是作茧自缚。

    最后诸位朝廷大佬的决定是惹不起咱躲得起,营兵是朝廷的人马,谁带都一样,只要肯放回家丁,武将换个地方去赴任,一样可以拉起人马。

    很快学习班就剩下了一小半人,因为调走了一小半将领。

    不对啊?调走了一小半将领,学习班里按理说应该有一大半人,为何剩下了一小半人?

    那是因为能够找关系调走的都是有门路的将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也是有钱有势的存在,他们身边一直陪着四个心腹家丁,因此走一个就是五个人。

    学习班里剩下的将佐大多数品级不高,有的人总共也没有四个家丁,他们平时能够克扣的军饷也有限。

    现在的日子过得简单,伙食甚至于比他们平时吃得还要好,他们对于在这里习文练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

    如果不是每天有教官洗脑式的灌输一些言论就更加好了,这些武人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人天天唠叨,更加怕每天的剖析自己,更加怕什么批评和自我批评。

    黄汉玩了一手诛心,使得学习班里剩下的宁远武官每天度日如年,他们都想早日结束这样的学习,一个个机械地服从教官的指令,希望被判合格后回原伍。

    他们宁可骑马冲杀死在战场上也不愿意搞什么劳什子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样做太折磨人、太缺德了。

    此时黄沂州和黄汉正在抓紧时间整合部队,宁远现在根本没有十三营那么多的人马,除了正月里驻防宁远的关宁铁骑两千余入关参与登莱平叛,宁远纸面上有人马一万八千余。

    经过点验缺额还不是很严重,有人马足一万二千,由于两千余骑兵调离因此现在骑兵占比达不到三成,只有两千挂零。

    经过三天列阵、跑操、站军姿后,老弱兵丁基本上无法适应“红旗军”常规训练的强度,很快就现象了,除了有一技之长的留下,有五千被裁汰。

    一技之长包括有射击天赋的铳手、抬枪手,更加涵盖技术兵种炮手、装填手,哪怕伺候战马有一套的都算一技之长,可以适当减少训练量。

    黄汉没有让淘汰下来又没有本领的老兵人放任自流,老家在关内的也不放他们回原籍,而是全部收纳为卫所军。

    这些老兵的家乡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其实明末基本上没有了王道乐土,此时除非去南直隶略微好一点。

    但是到了满清南下之时富甲天下的扬州也没能避免大屠杀,八十万人死于扬州十日之屠,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都是发生在锦绣江南。

    南直隶乃是大明税赋的主要来源地,那里连藩王都不存在就是为了确保朝廷税赋,征召营兵基本上不去那里,因此南直隶老百姓不可能来关外当营兵。

    被裁汰的老弱之兵保不准就是山陕、河南或者来自山东,这些地方闹流寇、闹叛军,这些人回去了基本上没有活路。

    因为当流民十之会饿死,当流寇基本上没有人笑到最后也是死路一条,当官军活命的机会也渺茫。

    内地官军被叛军、流寇杀死的多不胜数,被打死的总兵官、游击将军就不知凡几,连猛将曹文诏都没有活过崇祯八年就可见一斑。

    其实曹文诏的勇猛是因为敌人乃是未成气候的流贼,故而每一次曹文诏带着铁骑冲锋都能够以一千骑兵打得成千上万的流寇抱头鼠窜。

第三百九十四章:辽西走廊() 
不是曹文诏真猛而是敌人太弱,约等于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边军打老百姓,打胜仗不足为奇。

    崇祯七年八月,曹文诏带着打流寇战无不胜的人马在大同跟建奴干了一场,这才知道了自己的斤两,最后的结果是被后金军以少打多,打得损兵折将缩进城池再也不敢战。

    汉人在崇祯末年损失人口高达八成,由后世学者估算的一亿五千万下降到了满清入关后的两三千万。

    在死亡率八成的恶劣情况下,谁能保证自己躲得过去?

    黄汉留下宁远五千汰兵转为卫所军屯田,每个人分给他们五十亩麦田耕种。

    在他们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给银六钱给杂粮五斗,现在就开始准备春耕。

    如果他们在内地有家小又愿意来关外屯垦,可以上报给镇抚官,届时“红旗军”会联络四方快运免费并且提供一路上的食宿花费,接他们来关外团圆。

    良田哪里来?这就是黄汉下手控制宁远的真实目的,因为黄汉懂得地理,辽西走廊紧靠连绵不绝的燕山山脉,水资源丰富,太多河流横穿辽西走廊流入辽海。

    辽西走廊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河套土地肥沃还是长日照地区,更加适合农作物生长、小流域治理。

    修建了中小型水库保证能够蓄得住水,完全能够应对三十年一遇的旱情,修通了沟渠在涝灾来临之时又能够利用落差快速排水。

    拥有了旱涝保收的粮食产区,拥有了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三百余万亩无主良田能够养军民百万,在粮食危机的明末乱世太重要了。

    黄汉的下一步计划就会谋求控制山海关,接下来山海关到抚宁卫、开平镇之间的大量良田又能够较好地掌握,即便不能全部拿下,搞一两成也有几百万亩之多。

    估摸着今年春天接家小来关外屯垦的现象少之甚少,到了秋天就会截然不同。

    因为不见兔子不撒鹰是精明汉人的通病,那时他们会获得收成,得到了粮食和银子,会产生出带上家小吃饱肚子的心思。

    这些老弱之兵绝大多数在营伍里也是被欺负的存在,名义上月饷是一两左右银子,真的到手的数目不可能超过五钱。

    就这样还经常一欠就是半年,现在每个月实发六钱银子五斗杂粮,大部分人心满意足。

    这些粮饷也足以维持两三个人饱食,混些野菜、树皮让四五个人不挨饿也能够做到,毕竟六钱银子可以买二百斤甘薯干。

    宁远城里的老百姓有一半是驻军的家属,一部分是失去家园逃来的辽民,还有些就是内地卫所派来服役的班军,这些人退化得跟农民差不离。

    屯垦能不能成功没有人能够预知,靠这个时代军民的自觉性乃是笑话,三年内采取强制手段势在必行,已经在关外的军民一个人也不放归是原则。

    班军、老百姓,黄汉同样采取每一个有丁口的家庭给田五十亩的办法进行军屯,愿意接家小来的免费,想回家的先完成三年屯垦看劳动表现。

    刘在旗的宣传队也扩军了,如今有了一个百总,他现在拥有正八品赞画的文官品级领宣传队百总,麾下两个总旗官得到了正九品主簿文职。

    大明官场文武殊途,能够得到朝廷承认的文官品级使得刘在旗有了一步登天的成就感,他亲自带了一个总旗宣传队员来到宁远宣传军屯的必要性和给予屯民创造的条件。

    宣传队还有一个总旗留在金州,一大半人的任务是充当学习班的老师。

    想必有了几十个童生、秀才天天跟那些将领磨嘴皮,起到的效果一定不错,最起码这些人离开学习班后肯定再也不想回头听他们唠叨。

    刚刚开始颁布屯垦的法令基本上没有军民敢搭腔,因为建奴不时就会来宁远转一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麦子都有可能等不到收获就便宜了建奴。

    为了打消军民的后顾之忧,宣传队把黄汉的应对办法广泛宣传。

    宁远西到山海关北这片广袤的地盘皆可挑选地肥水美之地屯垦,“红旗军”保证所有屯垦军民的收成。

    如果屯田被建奴毁了,每毁一亩田“红旗军”赔偿麦子五斗,如果屯民被建奴杀了,不分老幼妇孺,每一个人都会得到“红旗军”三十两银子的赔偿。

    军民所种的田亩以一丁五十亩定额,收成“红旗军”和军民各得一半,在屯垦期,所有屯民家庭的男丁都可以享受每个月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卫所军待遇。

    屯民也需要参加红旗军组织的水利工程、防御工程建设,参加集体工程之时无需自带伙食,所有人都会得到定量供应的食物,干活卖力者给赏钱,偷奸耍滑者扣伙食的定量、情节严重者鞭挞。

    宣传队解释了什么叫做扣伙食的定量,“红旗军”组织劳动力做体力活,人人都能够吃早、中、晚三餐,被认定偷奸耍滑的人晚饭没得吃,屡教不改才会挨鞭子。

    宣传毕竟是停留在口头上,许多人将信将疑,接下来就没有人不相信了,因为“红旗军”真的发下了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黍米,只不过要拿到手六钱银子和五斗杂粮必须建立户籍。

    无丁不成户,于是乎许多被裁汰的老卒跟失去了男人的家庭重新结合,渐渐的女人很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