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汉之魂-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仅仅要掌握种植方法,还要向来参观学习的农民传授经验,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切,本官会给你一两五钱银子一个月外加五斗麦子的报酬。

    如果你能够管理更多田亩,教授更多农民正确的种植技术,给你的报酬还会加倍,甚至于给你官职,让你光宗耀祖。”

    喜事来得太突然,谷满仓有些懵逼嘴巴张得老大无言以答。王志诚笑道:“还不叩谢大人的恩典?”

    谷满仓这才反应过来又跪下磕头道:“小的谢谢大人,小的一定会用心伺候田地,会让更多人学会种甘薯和马铃薯。”

    徐光启很满意黄汉如此安排,道:“搞样板田的做法很不错,老夫认为仅仅用谷满仓一人还是不够,应该在四乡八壤都搞一块样板田。”

    黄汉道:“这还不是手到擒来,师傅可以让你带来的吏员和家丁物色人选,想必一个佃农能够得到管三餐还能拿到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报酬,没有人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

    徐光启认为黄汉言之有理,道:“饶是如此,老夫马上就会吩咐下去。”

    看着黄汉和徐光启走远了,谷满仓这才敢向旁边的一个少年学兵打听道:“小哥,我想请问一下,刚才那俩人是谁啊?”

    少年正是获得提拔成为学兵小旗官的安小乐,他笑着逗谷满仓道:“说出来吓死你,年纪大的乃是当朝礼部左侍郎徐光启老大人,年轻的乃是我家‘红旗军’主将,大名鼎鼎的黄汉将军。”

    “妈呀,我今天是不是在做梦啊!”谷满仓真的觉得头有些晕,身体不由自主在颤抖。

    “老哥,别六神无主了,刚才王大人交代过了,由我负责安排你的活计,我名叫安小乐,我这就带你去看看安排给你一家子住宿的房子去。”

    兵灾过后粮价暴涨那是必然,黄家给甘薯、马铃薯的种植户预付二两银子的做法搞不好会更加推高粮价。

    介于黄汉手里有七八万石麦子,而黄家目前需要管饭的人数不足一万,在冬天来临之前有两万石麦子足够开销。

    这就意味着黄汉手里有六万石麦子可以灵活支配,如今永平府地界到处缺粮,嗷嗷待哺的升斗小民不知凡几,可是白送粮食很明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黄汉经过思考灵机一动,他下达命令继续给予农民帮助。

    只要登记了姓名验看了身份,记录下具体家庭地址,并且承诺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的农民,都是优先帮扶对象。

    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每一户可以向黄家借贷九斗麦子,在秋收过后,并且规定了截止日期在十二月十五日,借贷了九斗麦子的农民只要还一石麦子给黄家就成。

    黄汉的这个命令不仅仅张贴了告示,还安排学兵在十几个大集镇宣传,很快升斗小民就得知还有如此好事,许多人家急匆匆拿上粮袋赶到开平镇借粮,生怕去晚了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

    为何半年收取百分之十一的利息还导致老百姓认为占便宜了,人人趋之若鹜?

    那是因为老百姓向地主老财借贷的利息要高出几倍都不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粮价一直在波动之中,寻常年景青黄不接之时乃是一年内粮食价格最昂贵之时,秋收之后粮价最贱。

    今年还不比往年,闹了兵灾,粮食价格高得离谱,一石麦子的价格都已经突破了二两银子,寻常年景麦子基本上不会高于八钱银子一石,现在的粮价早就翻了倍。

    粮食最贵的时候能够借到麦子,粮食最便宜的时候才要还本付息,即便农民的算术不好,只要不是太傻,都能够算明白这个小账。

    这就是黄汉这个现代人的高明之处,不无偿送粮食给老百姓,而是在他们最渴求粮食的时候借给大家。

    放出去六万石麦子,可以使得粮价被遏制,又可以让许多面临饥饿的升斗小民活下去。

    黄汉虽然不是商贾,但是他也必须屯粮,不能因为粮食的贵和便宜使得存粮不足,屯粮不是为了囤积居奇而是为了平抑物价,为了在老百姓最难挨的日子拉他们一把。

    人口基数乃是大发展的原动力,黄汉本着竭尽所能带领老百姓渡过粮荒的原则做事,过了今年,京畿之地要迎来六年太平。

    因为如果历史如故,崇祯九年建奴才会再次入寇京畿。

第一百八十五章:兵科给事中() 
今年动用六万石粮食做善事,五六个月后,黄家会得到六万六千石麦子。

    哪怕借出麦子时市场价是二两银子一石,而入库时价格跌到了一两银子一石。

    黄汉也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只要每一年囤积粮食的总量在正增长就是胜利。

    因为历史上崇祯年的年景那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最后粮食就是命,无法用银子来衡量。

    这种双赢的做法让徐光启再次赞叹不已,科学家会算账,知道黄汉如此做法失去了把手里粮食卖高价赚黑心钱的好时机。

    他心里已经慢慢的喜欢这个视钱财如无物的守备官,真心想着帮弟子一把。

    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科学家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接受新理论。

    他认同并且接受了黄汉的理论,“做好事要量力而行,要可持续发展,要让用来做好事的钱粮一年比一年多才是善莫大焉。”

    眨眼间十几天过去了,黄汉跟徐光启朝夕相处,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科技现状,增长了不少见识。

    徐光启得知黄汉要大炼钢铁,很热心,他写信给工部的门生故吏物色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来黄家做事。

    科学家自认为跟黄汉在一起的十几天受益匪浅,心里相当奇怪这个年轻人为何博学如斯?

    他亲眼看到黄汉颁布的一项项命令,无一例外不是充分考虑到了升斗小民的生计,他还瞧见黄汉吃穿都不讲究,在田间地头就跟农民一起吃饭,在军营就跟大头兵一个锅里舀食。

    真的没见过如此的将领,徐光启认为自己捡到宝了,他当然举贤不避亲,决定回京师之时就保举黄汉升官,最起码要让他负责一军经营一地才不屈才。

    他没有忘了郑国昌的托付,真的找黄沂州提亲,见文官大员来为儿子张罗婚事,对方还是高不可攀的藩台大人家的千金,黄沂州被喜讯搞懵了,一连三天都有些恍惚。

    黄汉就这样被封建婚姻了,他甚至没见过郑家小姐,不知道人家长相如何?还好两个妹妹得知这个消息,把郑秀娥是如何漂亮、如何知书达理讲给哥哥听了。

    貌似郑家小姑娘还是个模样可人的知识青少年,黄汉终于舒了一口气。

    封建婚姻害死人,运气不好的以为攀上了名门大户,谁知新娘子是个傻子或者弱智都有可能,少胳臂少腿已经属于不太惨的那一类。

    由于黄汉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时代成婚的平均年龄,因此父母都盼着新娘子早日过门,徐光启老人家乐滋滋跑了两趟永平府,最后把婚事定在十二月初六这个黄道吉日。

    黄汉知道这个时代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因此他根本不闻不问,任由徐光启、郑国昌和父亲、母亲商量着办,他的事情多着呢。

    通过借粮食,预付收购马铃薯、甘薯定金的办法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周围农民的生存危机,接下来就得管理越来越多的流民。

    郑国昌终于要到了一部分朝廷给予的赈济粮,那是南方走海路经过天津卫送达京师的漕粮。

    京畿之地的州府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一些粮食,赈济灾民真在进行中,因此当前涌来永平府的流民数量不是太恐怖。

    徐光启亲眼见到了黄汉的办事效率,知道这个关门弟子机智百出。

    他在郑国昌面前竭力举荐由黄汉带领“红旗军”主管赈济灾民、安置流民的大事。

    郑国昌这些天虽然忙得焦头难额,但是他累着也快乐着,那是因为梁廷栋来了书信,透露出他可能成为正二品兵部尚书。

    大明朝兵部尚书不一定就在兵部大堂上班,也可以是个虚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袁崇焕就曾经是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郑国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官升一级而高兴,他更加高兴的是儿子有可能被赐举人功名连升两级成为正七品兵科给事中,这个七品官不是虚衔而是实授。

    大明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多达一二百人,虽然都是七品官,但是人人有直达天听的权限,也就是他们可以直接写奏疏呈报皇帝御览。

    御史、给事中上班的地方不一定,军中就有这些文官,郑孝文成为正七品兵科给事中后上班的地点还是红旗军驻地,他的工作重点当然是把黄汉的所作所为及时给皇帝打小报告。

    一般情况下,朝廷都会有御史、给事中随军,估计梁廷栋也是为了郑国昌考虑,干脆让郑孝文依旧在“红旗军”中混军功。

    至于会给黄汉什么封赏,连梁廷栋都猜不出,因为争议太大,孙督师已经回朝了,辽镇人马已经由祖大寿率领走在回辽东的路上。

    去年冬天在京城眼看着蛇鼠一窝的袁都督被皇帝拿下扔进了诏狱,祖少保被吓得魂不附体,出了京师一溜烟跑回了老家。

    祖大寿被孙督师劝说后再次提兵入关,也算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小子有了心理阴影,打定主意这辈子都不离开自己的部队去京师面圣,因此他不等朝廷封赏下达就直接带着人马回锦州去了。

    得胜还朝的孙督师极度厌恶黄汉,因为他也是人老成精,知道自己暗地里被郑国昌阴了一把。

    如果他能够及时得知永平被明军收复,那么他这一路人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轻易放过从滦州败逃的建奴人马。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被自己这一路人马打了四天三夜的疲惫之师奔逃出了滦州地界,在永平南二十里被黄汉带领“红旗军”打了。

    孙承宗这一路文官武将何其多也,即便督师准备吃哑巴亏,其他人也不肯啊!

    这明明是郑国昌这一路人马玩阴的来摘桃子,他们还厚颜无耻呈报天子伤亡小斩获丰厚,岂不知被他们打的建奴都是在滦州跟孙督师的人马干了三天四夜的败兵而已。

    于是乎,众说纷纭,郑国昌这一路人马不地道打滑头仗占友军便宜的说法甚嚣尘上。

第一百八十六章:躺着中枪() 
郑藩台哪里会认这个糊涂账,况且收复永平和收复滦州的时间相差只不过半天而已。

    谁能肯定就是有人刻意为之,况且胜利者是不可以被指责的。

    郑国昌这一路人马有先登首功、有阵斩两员建奴甲喇额真的大功,有超过主力人马一半的斩首数,靠耍嘴皮子根本无法抹杀。

    明军不以口水多来记功,而是以血淋淋的敌军首级。

    但是打嘴仗骂街黄汉也很在行,他叫来郑孝文和高有谋交代他们如何放嘴炮,很快在郑国昌纵容甚至于推波助澜之下,京师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言论。

    许多文官武将包括锦衣卫大谈特谈孙承宗和郑国昌两路人马排兵布阵的得失。大体意思就是关宁军吃了亏又如何?还好意思唧唧歪歪?

    谁让你们拥有敌军十倍以上的人马和红夷大炮,还畏首畏尾搞什么围三阙一不把滦州敌军团团包围。

    关宁军怕硬碰硬不敢打恶仗,反而给杀了无数大明子民的建奴虚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