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回甲午-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大总管的盛宣怀想抽调人马并不困难。

    “当真?”

    “果然?”

    “可不是诓我等不成?”这下不仅是石昌茂,满屋子人都激动起来。

    不管到什么时候,都是枪杆子最管用,不单单是安身立命的保证,更是升官发财的本钱。

    “我乃是胜字营管带,和尔等同在胜字营为国效力,诓尔等作甚?”盛星怀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是自己得了失心疯,还是面前这帮人喜欢傻了。

    “走走走,反正也不让再打,还留着这里作甚?赶紧回平壤才是正经。”经过日前一战,石昌茂手下只剩了十余人,把石昌茂愁得都恨不得出去拉黄州壮丁了,这会听到有人手补充,那里还能坐得住。

    这倒是不错,只是不知道到时能分给我多少人,总不会还是一帮十五六岁的少年吧石云开也拨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都当上千总了,按军制也能统帅一哨人马,多少也会给几个人吧。

    “铭军,听上去到还不错。”石耀川到底是久经军伍比较老练,没被这个好消息冲昏头脑:“可不是新招的兵吧?”

    新兵?那可就让人头大了。

    临阵磨枪这是清军的传统,且不说新成立的营头,就算是久经战阵的老营,比如“盛军”、“奉军”也大多有新兵充斥。原因无他,吃空饷而已。平日里为了吃空饷,在册的兵勇看似满员,实际上每个营都有几十上百甚至数百人的空缺,这也算是清军的潜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营五百多人,缺了几十上百甚至数百,点卯的时候怎么应付?当上官都是傻子不成?

    还真有办法,每逢点卯会操,去附近村镇花上些许银钱,雇上一帮闲汉来帮忙站一站场子糊弄过去也就是了。

    但是这样糊弄法,部队战斗力也就可想而知。

    “怎么会是新兵?我盛薇荪要的兵,还有谁敢拿新兵蛋子糊弄我不成?”盛星怀感觉这种问题对他来说近似于侮辱,新兵确实有,谁敢往他这儿送?

    “呵呵,不是新兵就好,不是新兵就好。”石耀川得到了想要的信息,对盛星怀的态度也不以为意,乐呵呵的不再追问。

    “不仅不是新兵,还大都是军中精锐。”盛星怀对石耀川见好就收大为不满,这种时候就应该继续追问才对,不然还怎么显摆盛三爷的能量?

    “精锐?此话何解?”还是石日升善解人意,胜字营人才济济,石耀川不上道,自然有人上道。

    “呵呵,这可是西洋教官手把手调教出来的部队,深谙西洋战法,乃是铭军中一等一的营头。”石云开的贴心仿佛勾起了盛星怀的美好回忆,脸上也多了几分悦色:“根据我的要求,这些人不仅能操练洋枪,有部分人甚至能操练快炮,虽然不说指哪打哪,也比那些从来没见过火炮的新丁强得多。”

    还有炮兵?这可真是意外惊喜。

第四十五章 回军() 
火炮,自从进入热兵器时代,在军事中作用毋庸置疑,“战争之神”的称谓不是白叫的。

    当然,作为火炮的操纵者,“炮兵”也成了军队中的高科技兵种。别说是文盲遍地的大清朝,就算再过上半个世纪,想弄到火炮不难,想拥有一支可靠的“炮兵”依旧是很多将领心中的梦想。这一点,无论是在资源众多的果军,还是在东拼西凑的共军中都是一样。

    那么,在十九世纪末的甲午年,有一支部队能冠以“炮兵”也就弥足珍贵了。

    “炮兵?铭军中能有炮兵?”甚至炮兵珍贵的石云开疑问重重。

    “怎么没有?铭军本就是驻防大连湾炮台的,不会操炮怎么驻防?”对于石云开能问出如此外行的问题,盛星怀大感意外。

    守炮台的还能不会开炮?对于石云开的问题,盛星怀感觉是外行。但对于石云开来说,守炮台的炮兵离开炮台背着步枪上前线,更是标准的外行行为。其实他们都对,在大清国,就是不乏这种“外行指挥内行”的状况

    也不对,应该说是在大清国,这种炮兵背起步枪上前线的不务正业状况,那是有传统的。早在清国建国之初,清国的骑兵就是上马行军下马作战

    “就算是有炮兵那又如何,咱们又没有炮”石云开怅然若失,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谁说没炮?随军过来的就有五门克虏伯行营炮,三爷我略施小计,又从奉军弄来五门。”盛星怀脸色平静,自有一番得意洋洋在心里翻腾:“咱们现在一共有十门大炮,成立一个炮营足矣。”

    “十门?”活了大半辈子,石耀川终于在石云开的影响下学会了给目标人物表现的机会:“薇荪快说说,怎么来的?”

    “呵呵,小弟适才就说过了,随军过来五门,小弟又从奉军弄来五门。”面对石耀川,盛星怀自然不会一口一个“三爷”。

    “知道,知道,就是想听薇荪你说说是如何从奉军弄来的大炮。”不止是石耀川大感兴趣,众人都非常好奇。

    各军的军门都是老行伍,对于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都心知肚明。大战在即,谁舍得把手中的火炮送人?石耀川自认他做不到。

    “呵呵,说来简单。”盛星怀卖了个关子,看大伙都目光炯炯,这才娓娓道来:“卫大人当初率奉军入平壤,深感部队火力不足,多次电告求援。中堂大人体恤下情,特拨克虏伯行营炮二十尊助战。但是炮给了,操炮的人却没有,卫大人想要再招募两营炮队,却一直不曾如愿。我见这次来的炮手不少,炮却不多,就找卫大人商量,用一个炮队换了五门炮出来”

    有关史实记载,奉军一直到平壤战后,也没能组成炮队,二十门花了大价钱购买的75毫米克虏伯行营炮就成了摆设,白白送给了日军。不过就算是卫汝贵成立炮营,一群连枪杆子都没摸过的新兵蛋子能发挥火炮几分战斗力也非常值得怀疑。

    “这”

    “嘶”

    “亏了赚了?”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评价,只有石昌茂这夯货能问出声。

    武器重要还是人重要,这是个哲学问题,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深奥。在座众人除了石耀川和石云开,虽然都不大明白炮兵的重要性,但想来人是比武器值钱的。这并不是此时的普世价值,而是胜字营的特殊性给的大家脱离现实的感觉。胜字营自打成立,从没有为武器发过愁,不仅人手一枪子弹管饱,缴获的武器还要挑拣一番这才装备,在大清国也算是独一号。

    当然,就整个甲午清日战争而言,且不说靡费无数的海军舰船,陆军步兵的轻武器还算充足。现在还不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武器并不如抗日战争时那般紧缺。也正因如此,每每想来令人扼腕。

    “高!实在是高!”眼看就要冷场,石云开突然连声赞扬。

    换都已经换了,还能再换回来不成?现在不是衡量得失的时候,而是确保领导正确性的时候。这才是溜须拍马的真谛,对不对不重要,只要是领导说的,那就是对。

    “不错,确实高明!”初窥门径的石耀川反应最快。

    “咱们胜字营不费吹灰之力就立了炮营,三爷当居首功。”

    “打咱胜字营成立,三爷一直就是首功。”

    “我看三爷这次平壤之行,等到战后坐个总兵也是应当。”

    “何止是总兵,我看要坐个提督才能酬三爷之功。”

    “何止是提督”

    得了提示的众人纷纷发言,不要钱的奉承话成吨砸过去,眼看盛星怀就要被逼无奈黄袍加身。

    “诸位,诸位,战后之事战后再说,咱们现在理应注重眼前。”盛星怀自然不会授人口舌,及时拦住话头。

    “咳!要不说还是三爷英明呢,面对高官俸禄依旧风轻云淡,足为我等楷模。”

    “岂止是我等楷模?依我之间,足为我平壤诸军之楷模。”

    “岂止是平诸军,当为我辈军人之楷模。”

    “岂止是”

    这老实人一旦开了窍,就好比流氓会武术,谁都挡不住。又一轮高帽子砸过去,盛星怀感觉自己要顶天立地。

    “诸位,诸位,还请留点口德,留点口德”盛星怀真是怕了,这么说下去,怕又要黄袍加身。

    “好了好了,咱们还是商议一下行军事宜,先回平壤再说。”阿谀之词滔滔不绝,直听得石耀川都面色泛红,实在没想到,这群平日里看上去的老实人一旦下作起来是如此没有底线。

    “正是,正是,正当如此。”已经晕晕陶陶不知仙乡何处的盛星怀还保有一丝清明,施施然掸掸长衫重新落座。

    “商量啥啊,直接收拾东西拔营回家不就完了,这又是赏银又是增兵的,谁还有心思窝这疙瘩啊。”石昌茂心直口快,直接点出大伙心声。

    “呃”话头一滞的石耀川环目四顾,看大伙都有点心不在焉,干脆顺从民意:“收拾家伙,拔营回家!”

第四十六章 跑得快() 
平壤,胜字营。

    盛星怀的后勤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不过旬日间,就在平壤城外东南角平了一大片高粱地,建成了包含一个校场在内的完整营盘。

    这也使得胜字营终于可以搬出那个临时居住的大宅院,正儿八经拥有了自己的军营。

    说是军营,但一点也没有军用品的高大上。夯土筑成的寨墙大概三米左右,寨墙上还煞有其事的设有垛口,但由于寨墙太窄上面不能站人,垛口也就成了摆设。水桶粗的圆木两横两竖搭成辕门,正中一块门匾用楷体大大写着“胜军”两字,铁钩银划看上去倒是还有几分军威。军营内地面没有硬化,沟沟壑壑不甚平整,现在是晴天倒是不用多虑,一旦下雨恐怕这军营就会变成一个大泥坑。营地内靠里的位置支了一大片帐篷用来住人,帐篷区旁边就是校场,校场角落里还有一小片高粱地没有来得及铲除。

    回到平壤的石耀川等人看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的营地都笑逐颜开,这也没甚好挑剔的,因为平壤诸军的军营都是一般摸样。

    只有石云开不甚满意。

    经历过网络知识大爆炸的洗礼,见多识广的石云开更加注重细节,也就能发现更多缺点。在营地内随意转了没两圈,在石耀川等人看来设施完备的军营在石云开看来就不堪使用。

    没有排水设施只是一个缺点,帐篷太过集中又是一个,伙房和帐篷混在一起更有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更不用说胡乱堆在校场角落里的备用弹药,上面只盖了一层篷布不利防水,下面和地面没有隔离措施更不利防潮。最令石云开不能接受的是,营地内没有厕所。

    虽说军中都是汉子不用考虑男女大防,但不管是处于清洁卫生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军容风貌方面的考虑都应该设置厕所。

    此时的人们还没有清洁卫生能防治疾病的意识,刚到平壤石云开就发现了这一点。不论是在大同江边随地便溺的当地朝鲜人,还是被粪便包围恶臭不堪的清军营地,都说明时人根本没有公共卫生这个概念。

    这也就怪不得在七月份发生在日本的一场霍乱造成五万六千人感染,三万九千人死亡的惨重后果。

    因为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在日本的重大事件还有迹可循,发生在清国的就无据可查。难道清国就没有此等案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