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渎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滴个孩来,你个麻赖娃子,你那几头蠢牛又把我家地啃了,看我不告诉你叔叔婶子,看不扒了你的皮!”

    朱顶听到这声喝骂,却没有像平常十二三岁的娃儿那样表现出惊恐,反而一脸挪揄的对那老农说道:

    “哎呀,吴家三叔,你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镇上老少谁家不知道,你家那庄稼你向来是只管撒种子,可从来都不侍弄,你那地里谁分得清秧苗和稗草来?

    说吧,又找我啥事?我胆子小,可经不起你吓唬!”

    这吴老三的老母亲是出了名的善人,曾经给过饥寒交迫的朱元璋半块糟糠饼子,据说还是从这吴老三嘴里夺下来的,也因此,在老朱登上大位之后,便封了老吴家男丁一个世袭举人,月月有官府给的薪俸。

    不仅仅是老吴家,这凤阳镇的男丁几乎个个头上都顶着功名,就连新出生的娃儿都有薪饷可拿。

    对此,以老大人宋濂为首的一群大儒对朱元璋对自己家乡人的优待颇有非议,毕竟别人需要辛苦数载甚至数十载,都未必能够取得哪怕最低的秀才功名,可是这里的娃娃却在一出生就有了远超于他们的起跑线,对天下的读书人而言,这是大大的不公平。

    可是这些非议才一起头,就被铁血而强势的老朱给压了下去,这凤阳镇的老乡也是实在不怎么争气,空顶着功名的帽子,可是到现在立国十几年的时间,能识文断字的却只有堪堪双手之数,更遑论道德文章了,于是这里就成了大明朝举人、秀才最多的镇子,也是最名不副实的“举人之镇”。

    就此,这个大明朝举人老爷最多的小镇子,也就从老大人们的视线中渐渐消失,再也没有被关注过。

    而朱顶面前的这个吴老三就是这镇子上不学无术的典范,他与朱元璋同龄,两人儿时还是很好的玩伴,可是现在老朱已经成了一位注定会被万古颂咏的开国大帝,吴老三却把自己的举人头衔都输给了一个七岁的娃娃,若非两年前朱顶看他可怜,教了他点手艺,恐怕他就要成为大明朝第一个要饭的贵族。

    “哎呀呀,就知道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你,要不怎么说顶哥儿是注定要当大官儿的,从里到外都透着股子贵气儿,说到底是读书人啊,我们这些泥腿子……”

    朱顶连忙打断吴老三的唠叨,这个浑人叨叨起来也不分个时宜,这话要是被外乡人听了去,往严重说可是真的会掉脑袋的!

    他吴老三从根子上那可是御赐的举人,就算把功名输了,那也是输给了乡邻,输给了同样被老朱御赐过的乡亲,他自称泥腿子没事,可被夸的朱顶还要命不要了?

    朱皇帝的心眼可向来不怎么大!

    “打住打住,你这么说没事,别连累我,我和你比不了,我是外来户,官府可不会照顾我。”

    吴老三脸上一阵羞臊,转而成怒:“哪个不长眼的敢动咱家顶哥儿?看老子不掀了他房顶!顶哥儿你又不是不知道,咱们镇子那个衙门就是个摆设,那老倌儿他敢管谁?只要老姑奶奶在一天,他就得见天儿的去磕头问安!”

    朱顶白了吴老三一眼,这一老一少便挤在一起嘀咕了半晌,又在一阵窃笑之后,各自分开。

    朱顶看着逐渐西垂的斜阳,颠了颠怀里的散碎银子,满意的从吴老三的田里赶出已经开始倒嚼的五头肥牛,迎着夕阳的余晖,慢悠悠地驱着牛群向镇子里行去,在他的身后,是不知道跑去哪里寻找野味,刚刚回返的一条土狗,它有一个很土的名字——大黄。

    大黄其实已经很老了,它和朱顶同年同月同时出生,再过两个月就要年满十三,却丝毫看不到衰老的迹象,是镇子里名副其实的狗王。

    如今的凤阳镇可绝非后世凤阳歌里唱的那样多灾多难,这里是出了名的福地,风调雨顺自不用提,耕无税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实现,甚至就算农人不事生产,都不会有人饿到,朱皇帝对这些与他有过恩惠的老农们,真真不是一般的亲厚。

    朱顶驱赶着牛群走在光华的石板路上,偶尔传来“啪啪啪”的声响,在几坨褐色事物坠地的同时伴随一股子恶臭,黄牛这种生物排泄的时候从来不分时间地点。

    这其实是一件让旁人很烦躁以及厌恶的事情,想像一下,美丽的傍晚,人们在自己家的门前迎着和煦的微风纳凉,或逗弄着幼子乖女,或手捧着时鲜的果蔬大块骨朵,或在流经自家门前的清溪里洗涤着青菜白米,一抬头却有一坨屎摔到了近前甚至还会被溅上几点,这心情便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愉快起来。

    然而朱顶每天回家的“撒屎”之旅,却从来不会遭到厌嫌,反之,他的几头黄牛在哪一家的附近排泄之后,这家的主人便会笑呵呵的抄起杵在门边的铲子,撮一些黄土把那些排泄物收拾干净,倒进自家的粪便收集站,到了晚上自然会有专门的杂工来将这些禽、畜的排泄物,拉去镇外的沼气池处理。

    在镇上生活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他们和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最大的不同点,不是这里是皇帝的家乡,不是这里有着全国密度最大的举人,也不是因为他们从建国开始就可以不再纳税,而是因为他们自认要比别的地方的人,生活的“高级”许多。

    凤阳的冬季虽不会大冷,却也有些阴寒,可是这里的家家户户屋子里却总保持着惬意的温度;夏季的酷暑对镇子的影响也几近于无,在每条路上,在每家每户,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风扇”散布着,这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墙上的木质旋钮来控制风力。

    老一辈的人总说,这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而这些“风扇、暖气”,和道路两边每到夜晚就会被点燃的“巨型铁蜡烛”,以及更多的便利,都要归功于镇子远处那个并不如何脏臭的沼气池子,还有镇东头那座装着巨大“茶壶”的房子,而这一切便是朱顶在两年前,借吴老三之手实现的。

    然而,镇上的成年人之所以对朱顶如此热情、关切,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毕竟这些也不是白来的福利,是要按时交钱的,虽然那点儿钱财对于现在的凤阳人而言微不足道。

    况且,朱顶才是那沼气池和“大茶壶”最大的东家,这本就是极少人知道的事情。

    他们对朱顶的热忱源自最根本的敬佩,对这个从小就用自己那神奇的小脑袋为镇上的居民们解决了无数疑惑、麻烦的小孩,对这个远未着冠,只旁听过几天族学就在九岁稚龄高中秀才的小孩的敬意,那是源自这个时代的百姓对真正的读书人,最诚挚的敬服。

    朱顶一直认为这个时代的百姓简直可爱的过分、糊涂得过分,他们对于读书人的认识,简直已经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崇拜,甚至已经不分人格和品德,甚至供上神坛!

    而朱顶更是被镇上的学政认为是神童,是文曲星降世,是专为做学问而投胎的!

    学政大人胸脯拍的砰砰响,朱顶作为这个有着百余位秀才、举人的镇子上唯一的一个能做学问的读书人,是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代宰相的人物!

    先不管朱顶再如何优秀、再如何早慧,他的这点成绩放在一州一县或许还能值得称道,可是放在整个大明朝也不过一点绚丽的水花罢了。

    再说宰相这个称谓,显然,这位开口闭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随着不久之后胡惟庸案发生,大明朝恐怕不会再有宰相这个职位了。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朱顶高中院试一等头名之后,正是要加紧用功提名乡试,眼看着就可以光宗耀祖的时候,却有人出面阻止他继续“上进”。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朱顶的叔叔,把他抚养长大的朱涂元。

    每每思及至此,镇上的人们一看到那座镇上数一数二的宅子,脸上总是会露出几分不解以及更多的鄙夷。

    那里就是朱顶的叔叔家。

第二章 禽兽不如?() 
朱顶将五头肥牛拴进牛棚,又在门前的清水里净了手,便满脸不愿意的走进了那座颇有规模的宅子,走进了他叔叔的家,走向了他的小窝——后院柴房旁的一个低矮窝棚。

    不出意外,一个圆滚滚的八岁男孩正在挣扎着、费力舞动着一柄相对他而言颇为硕大的斧头,劈砍着零散堆放在院子里的粗大圆木,****的上身甚至可以见到几滴有些油腻的汗珠滚动。

    “哥,你今天回来得有点晚啊,家里都吃过饭了,但是,你聪明的兄弟给你留了个肥鸡腿,还冒着热气呢!呀,接飞标!”

    稚嫩的话音方落,一个油纸包就从小胖子的手中抛出。

    朱顶笑呵呵抄过油纸包,在肥嫩的鸡腿上潜咬一口,便又抛回给看着他直咽口水的小胖子。

    “你吃吧,我在外面吃过些东西,还不大饿。”

    吃、抛、说之间,他已经走到了小胖子的身边,宠溺的揉乱他被汗水打湿的头发,又从工具架上拾起一柄用来修理树杈的柴刀,一柄很有些纤薄的普通柴刀,对着眼前满是斧痕却屹然不动的树桩轻轻一砍。

    “啪”的一声,树桩应声而开,断面光滑如镜,没有丝毫逆岔参差。

    小胖子朱举羡慕的看着兄长飘逸的挥砍,一段段大小均匀一致的劈柴被整齐的堆放在一边,费力的咽下最后一口肉丝。

    “哥,我得什么时候才能像你一样啊,简直太帅了!”

    朱顶轻轻的吐出一口浊气,呼吸没有因为二十几根圆木、树桩被砍成劈柴而有所紊乱,他抄起一块磨刀石,在刀面上啐上口水,认真的磨动起来,那柄纤薄的柴刀刃上,又新添了一颗微尘大小的缺口。

    “功夫还是不到家啊。”

    朱顶边磨砺着手中的柴刀,边安抚着这个自己名义上的血亲堂弟。

    “快了,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会比我还要厉害,快点长大吧。”

    天色就在小胖子不以为然的逗弄大黄和“锵锵锵”的磨刀声中渐渐变暗,直到杂工将路灯点燃,微红的光明才又将这小小的院子照耀微亮。

    “哥,你说吴老三也太笨了,他那个沼气池明明可以当柴火用,他也就弄出几个柱子当大蜡烛用,你说他要是挨家挨户都给通上沼气,那是不是就能代替柴禾了?是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不用再点蜡烛、油灯了?

    这样咱们镇上就再也不需要劈柴和照明花费,他也能再赚上一笔,你说是不是?

    哎?哥,你说我把这个想法和吴老三说了,他能不能分我点儿钱?”

    朱顶很诧异的看着眼前的小胖子,还真是想不到,这些话能从这个文不成武不就的弟弟嘴里说出来。

    事实上,就连沼气池最直接的操作者吴老三,也是最近才萌生了这一个想法,这还是建立在以沼气为能源提供供暖和推动镇东头那台最简易的蒸汽机的基础上,而这些都已经被运作、实施了两年多的时间。

    并不是这个年代的人们有多么的蠢笨,相反他们的头脑并不会比朱顶这个带着前世记忆的家伙慢上一分半毫,对事物的认知差异,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知识积累和水平的不同层次上。

    显然,在朱顶脑中的现代常识,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眼中,很多都可以称作异想天开甚至神仙手段。

    知识就是力量,在之前的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