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颂-第5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部和钱庄为此每每愁眉苦脸。

    “债券还是要发的,毕竟如今帝国需要从事大型基础建设太多了,光靠每年的财政预算根本无法满足,而我们又无法在此时取消金本位,像后世那样超发货币。”李玄清道:“机械补贴虽然总体发放金额巨大,但是其实对于如今的帝国而言倒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却在缓慢的提升物价,让最终的百姓因此得到实惠。”李玄清的话虽然听起来有点矛盾,但是巧兮和他毕竟是后世来客,有着超越千年的学识和见识,自然一瞬间就明白自己的丈夫到底在想什么。李玄清这是要用这种办法缓慢推动物价上涨,一方面减轻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些金钱财富通过这种办法流到百姓口袋之中。简单说就是通过财政返还的办法将帝国在海外的贸易所得惠及更多百姓,虽然这种补贴暂时也正是在中原等地实施,庞大的西北地区暂时还不在这种补贴范围之内,但是按照帝国的政策推广的速度来看迟早都会进入西北等地的。

    “这样一来的话粮价也会跟着上扬,不过也好,金钱财富只有不断流通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巧兮点头笑道:“只怕这源源不断的粮食也会成为帝国剩余最多的物资了。”

    “粮价下降的趋势是必然的,也只有粮价下降才能够让粮食加工企业得到发展。”李玄清笑道:“粮价下降不是坏事,反倒是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最近我还在想呢,以前史籍有记载,两宋时期中国就有从占城进口良种稻谷推广的记录,咱们现如今已经拿下了整个中南半岛,这种良种也可以让农业部的人去寻找然后试验推广了,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李玄清的这番话让巧兮眉头紧皱半晌之后方才点头道:“大哥哥这是要用粮食来倒逼农业改革是吗?说的也是,如今咱们的大唐倒是和后世那么西方国家相比了,农业改革势在必行,一旦机械化逐渐普及,咱们之前的农业政策就需要得到改变,只不过帝国百姓千年以来都是从来都没有田产,好不容易大哥哥改变了这种现状给了所有人种田种地的机会,贸然取消土地政策然后回收土地只怕会引起巨大隐患。所以反倒不如用国营农场的巨大粮食产量来倒逼粮食降价,降到让所有的农民都觉得种田没有任何的利益,才会促使他们做出改变。到时候政府牵头组织田地回收才能够带动那些有心的家族在中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约化和机械化耕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完成农业改革,让工业化成为帝国的第一产业。”

    “是啊,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农业拉上帝国的工业战车之上。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普及化学肥料,但是现如今只怕也到了不得不普及的地步了。”李玄清摇头一叹道:“只不过这几天一直都没拿得准主意。”

    “化学肥料,是不是有取代的方案呢?”巧兮皱着眉头道:“就你我二人的见识来说,化学肥料普及的程度越广危害越大,这可不像是其他污染因为只有我们大唐一家实施工业化所以能够依靠全球的生态来消弭化解。”

    “是啊,这也是我不愿意将工业化的浪潮推向其他各地的原因所在。”李玄清笑道:“不过如今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怕咱们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紧迫了,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在中原各地建立起最好的生态环境,借此来尽最大可能消弭环境污染。”

    “还好大哥哥和我来自后世所以才能够自由控制工业化的程度和普及范围,真要靠工业和市场的自觉,只怕又是后世那种状况了。”巧兮拍着胸脯笑道:“接下来我们把中原的环境保护做起来这样等到我们阻拦工业化普及的政策阻碍了大唐的发展的时候就可以顺势取消这种限制,在其他地区还处在这种初级工业化扩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电气化对吗?”

    “所以我才不愿意在西北建立大规模的工业产业,那边的环境实在是太薄弱了,一旦破坏只怕恢复起来就真的太难了。”李玄清摇摇头道:“所以那边只适合作为帝国发展的自然资源来源地,不适合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西北那边要永远在大唐手中,为后世带来一片净土。”

    李玄清和巧兮作为后世共和国的一份子,自然对于西北那片土地有着一份异常的执着,也正是因为如此,两人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西北,那里如今正是两人在中原实施大规模工业化的底气所在。大量的额金钱从那条丝绸铁路源源不断流到中原,作为帝国发展的动力所在。

    

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 
“皇上的意思去寻找水稻新品种?难道说目前帝国的粮食产量还不足以让皇上满意吗?”李玄清的话让农业部的王靖宇忽然之间有些发蒙,连带着跟着一起来的岑天时也以为自己听错了,挠了挠头道:“帝国去年的粮食光是小麦和水稻产量就已经超过五亿石大关了,这么多粮食根本就吃不完,就算是敞开了朝着大食帝国那边出口我们也是富富有余,为何要去找新的品种?”

    “自然是不够。”李玄清见到巧兮拿着一份资料走过来朝她摆了摆手,示意将手中的资料递给岑天时和王靖宇,同时继续道:“五亿石折合下来也就是2650万吨,这么点粮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粮食亩产量太少,不足以支撑下一步帝国发展的需要。”才2600万吨,这和后世动辄以亿吨位单位计算的粮食产量而言这显然也就是零头,这还是自己提前开发了那片广袤的东北大平原的缘故,否则的话只怕就大唐这八千万人口能不能达到温饱都是问题。虽然农业部在中南半岛拿下之后已经下了大力气在那边投入屯垦人力,进行大面积种植水稻,凭借这一年三季的优势,中南半岛这边的粮食产量是直线上升,但是依旧不能让李玄清满意。

    “确实不够,大哥哥打算一方面放开对于酿酒等粮食消耗性行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乳畜业,这些都是需要大量消耗粮食的。而且下一步农业加工业也会随着粮食价格的降低而逐渐发展起来。”巧兮坐在一边掰着白嫩的手指头笑道:“可能两位不知道,我们目前保证的是百姓基本的温饱,也就是说吃饱饭,但是随着帝国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那么手中有了余财的百姓必然首先在吃穿上面有更高的追求,那么精细类的食品和肉制品都会成为百姓需求的大户,这些需要内阁提前有所安排。因为这些都是关系着百姓生计的具体行业,这些行业一旦发生波动必然会引起社会恐慌从而带动更大的问题出现。而目前内阁实施的取消农业税和机械化进程当中的各项补贴最终也会流入百姓的口袋当中。这等于是帝国财政部在给老百姓口袋里塞钱。先生你想想,这老百姓手中有了钱之后还会像以前一样觉得粗茶淡饭好吃吗?难道他们不会去追求大鱼大肉?不会给家里添点零食?不购买点更精细更精美的食品为家人改善生活?”巧兮一系列的反问让岑天时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事实上两人对于粮食产量的提升一直是欣喜不已的,千年的传统让所有人心头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价下降其实也是表面帝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足够将维持了很多年的粮价压下来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两人毕竟不是普通百姓,身居帝国高层的他们自然能够明白粮价一旦下降带动的将是整个市场上所有消费产品的价格下降,这贸然降价可不是好事,至少对于岑天时两人来说感觉不到是什么好事。

    “所以说粮食价格下降只是暂时现象,一旦其他高档食品和肉制品的价格上扬在随后自然会带动粮食价格反弹,我们目前的粮食总产量根本就不够,更何况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上去,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为庞大的粮食产量基数。”李玄清揉了揉眉心道:“目前的话提升粮食的亩产量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增加土地肥力,这一点在倍施肥全国投产之后,基本上算是稳定了土地的肥力。虽然化工厂那边也在不断生产化学肥料,但是化学肥料毕竟有污染,而且有很多其他的隐患,我也一直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推广。所以目前用化学肥料的地方还是你们农业部重点监控吧,暂时不要大规模推广。”李玄清想了想之后道:“那接下来就只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改良品种。小麦的良种改良我没什么好办法,而且我听说你们农业部的试验田那边好像已经有成果了,等到下一步推广就可以,我今天要说的是水稻。我要说的是我们目前的额水稻亩产量太少了,区区四石,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帝国发展,而且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小麦,水稻的亩产量可提升的余地要大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水稻种植地区基本上都是一年两季或者一年三季的。一旦亩产量得到提升那么必然带来粮食产量的极大提升。”

    “改良品种是否还是和之前农业部做的一样?”岑天时有些不确定,但是王靖宇却明了白李玄清的意思,接过话茬道:“皇上的意思去中南半岛南部去寻找当地的高昌水稻品种然后回来试种是吗?”

    李玄清点点头道:“这是我记录下来的关于新品种水稻的大致情况,只不过因为我没见过所以有些情况不一定为真,你们农业部需要自行去甄别。还有一点就是过去之后想办法去找找看有没有野生水稻,如果有的话带回来在中原和江南进行试种,尝试一下用野生水稻的属性来改良品种,这也是农业研究的一条路。”不过李玄清说完之后叮嘱道:“我记得我之前给过你们农业部一份关于农业研究的基本概要吧?关于水稻的改良和杂交有几个基本原则和注意点你们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会前功尽弃的,水稻试验田周边也要避开其他农田,否则的话水稻花粉一旦被风刮到你们试验田你就等着哭吧。”李玄清之前在得知农业部准备组建农业学院并且建立农业研究之后就写了一份关于农业研究的大体概要和需要注意的基本点,这些后世可能只是自然科学普及门槛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却有着启蒙意义。而此时李玄清已经不记得历史上在两宋时期占城稻是如何在中原推广的,或许是和最开始在皇宫里种植有关吧。不过不记得没关系只要遵循那些基本点应该就问题不大。

    “皇上放心,皇上写的那份农学概要已经被农学院奉为经典了。”王靖宇抱拳笑道:“增加粮食产量怎么算都是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微臣会马上安排最精干的人手立即出发前往中南,一旦找到立即回来。”王靖宇原本就是农学士子出身,农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倒也是一门显学,只不过后来近乎失传,王靖宇的传承到底是从哪来的李玄清都没搞清楚。不过在此时这位农业部的掌门人却很显然已经明白李玄清所谓的改良和杂交是什么意思了,在随后便稍作商议之后立即安排人手紧急前往中南。而此时新推广的新式小麦也在东北大平原大规模推广,小麦的主要产地东北赶上了这一波大潮,利用国营农场的优势地位在帝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良种种植的高潮。

    而在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摸索之后,农业部的人在中南半岛也终于找到了新品种水稻的蛛丝马迹,李玄清所言的占城其实就在演州附近,只不过因为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