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大宋做农民-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如今已经是七月下旬,眼看就要立秋,春玉米很快就要收了,夏玉米最多也就一个多月,想到即将丰收的玉米,朱明咬咬牙,道:“招兵。二位军师各有工程在手也抽不开身,就由刘唐负责,招募六百人,其中要二百人要去登州海边招募渔民,这二百人也就是回头调拨给水军的。”

    刘唐道:“没问题,只是去登州招募渔民我想请解珍解宝兄弟两个协助。”

    “好,就这么定了。去登州路途遥远,也不着急这一时,可以慢慢来。”

    本地招募的四百人还是很容易的,郓城团练的待遇让多少人都眼红,普通老百姓你给他说什么保家卫国,说什么大道理都是扯淡,当兵吃粮,有军饷拿,待遇高就行。招募四百人,报名的有两千多人,经过甄选,一千人参加了淘汰选拔,最后选了四百人进行新兵训练。这次招兵朱明轻松了很多,刘唐、李逵等一批老人已经很成熟了,对于朱明要求的新兵训练大纲也算得上精通。

    朱明带上焦挺、庞万春,三人直奔玉米地。营地距离玉米地并不远,主要就是为了看住玉米怕有人偷窃或者破坏,不过一切良好,没有人敢捣乱。

    春玉米的秸秆长的有两米五高了,绿油油的的非常可爱,就是朱明焦挺这样的大个子在玉米面前也是自惭形秽,玉米穗子已经长的宛如啤酒瓶那么大了。

    庞万春道:“这个庄稼以前从来没见过,大家只是说不能动这个,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呢。”

    “玉米,好地加上肥料能亩产一千二三百斤。普通地块亩产八百斤还是有的。目前整个大宋也就咱们有。”朱明说。

    庞万春吃惊道:“如此一来咱们可以多租地种这个,收成肯定比别人的好很多。”

    朱明笑道:“京东又不是化外之地,大批量的租地很难,现在也就是租了四万亩的土地,再说自己留着种也不地道,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卖种子?”庞万春道。

    众人都是步行,来到田间的耕作小房,正好刘有民也在呢。

    “少主来了。”刘有民道。

    朱明道:“玉米高产消息我已经让百货商场放出消息去了,春玉米那几十亩地要作为参观田地,我会派五十名团练士兵协助维护秩序,但是每次接待你都要亲自处理,当然王度也不会随随便便带人过来。玉米的特性就照实际说就行,切莫夸大。”

    “少主放心。”

    由于是人工点播的,用种量比较少,而且种的也稀疏点儿。

    “今年预计产量三百万斤,这是精耕细作的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除留下一百万斤留种外其他的全部销售出去。统一定价是十斤小麦换一斤玉米种,一包玉米种四斤,也就是一亩地的。十亩地起售,因为要培训播种技术,所以第一年少了不卖。”朱明说。

    刘有民高兴的脸上乐开了花,如此丰产的作物自己也是第一次见。

    庞万春看焦挺摆着手指头算呢,嘴里还嘀咕呢,庞万春问:“你在嘀咕什么?”

    焦挺道:“我在算算咱能获得多少粮食呢。二百万斤,乘以十倍就是两千万斤?我算的没错吧。”

    庞万春也被这个数字吓到了:“两千万斤粮食,一个富裕的县一年收的粮税也没这么多吧。”

    朱明乐呵呵的道:“如果没这点本事咱就不用混了。你们就等着挨累吧,将来每人带个万儿八千的兵,谁都别给我闲着。”

    朱明又去看了看棉花、花生、和朝天椒,一切都长势良好。

    庞万春忍不住问:“真看不出来哥哥这样的英雄人物居然对农作物如此感兴趣,说出去真没人信。”

    “万春莫要忘记,老百姓或者就是油盐酱醋、穿衣吃饭。玉米是好粮食,可以食用。棉花是纺织布料的,能穿衣。朝天椒是调料,花生是榨油的油料作物。再大的英雄也离不开这几项啊。”

    “其他的这三项作物也能带来为数可观的利润,咱们莫不是要发达了。”庞万春说。

    朱明摇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咱们今年推出玉米就已经是引人注目了,如果再推出其他的作物难免遭人记恨,虽然说不怕,但是也麻烦,所以今年只推玉米,其他的作物留待以后再推。”朱明说。

    郓城,城外红尘客栈。

    四个赶大车的围坐桌子前,点了四样小菜,一坛子廉价的酒。赶大车虽然辛苦,但是收入还不错,因此这些大车夫经常小聚一下,三杯酒下肚,都有些朦胧了。

    其中车夫甲道:“我,我,我告诉你们个天大的好消息,你们,你们千万别告诉别人啊。”

    “什么好消息。”车夫甲不屑的说。

    车夫乙一招手,四人围拢过去,车夫甲嘀咕了好一阵,别的人也听不到他说什么呢。

    这时候车夫甲突然跳了起来,道:“你莫不是说胡话呢,什么米能亩产一千斤?种子还卖的那么便宜十斤麦子就换一斤?我不信,我不信。”

    车夫乙也恼了,道:“嗨,狗日的,我好心告诉你,你还不信,你爱信不信。你知道玉米是什么意思吗,这是朱团练从海外弄来的良种,产量自然高了,都有人去看过了,那米穗子比大人的胳膊都粗,那杆子比房子都高。得得,爱信不信。”

    这样的小道消息不仅仅是在郓城,就连济州城、陈县、峄山镇里飞速传播。说者无心,听着有意。普通的佃户生活困难的家里余粮不多的也就算了,但是家里有个百十亩地的农户,纷纷去细打听。刚开始的时候百货商场还不回答,后来正式表示只在百货商场和朱家粮店销售种子,不设分店、不设分销。凡是购买一百亩也就是四百斤种子的农户必须先交粮食订购,晚了就没了,因为数量有限。

    当然由于这玉米产量远远高出了当前农作物的产量,也是有人持怀疑太多的。要求去地里观看,王度就组织一些采购大户,数十人一起去地里观看,这一看大多数的人都很吃惊。不仅仅是粮食产量高,那高大的秸秆一亩还不得两三千斤啊,农业时代大户人家都养牛,牛就得吃草,所以玉米秸秆依然是好东西。

    后来县令时文彬带领着本县和临县的数十名有名望的人去参观,这下没人质疑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朱粮店收到了一千五百多万斤粮食。好在朱家马匹极多,又要船队和马车行,这才不至于为运输发愁,饶是如此朱家的粮仓也堆积满了,就连军营中的粮仓也多了五百万斤粮食。

    有了这些粮食朱明的腰杆子硬气多了,目前有五千多流民,分部在十个流民村。每天光粮食就是五千斤,还还是没有放开了吃,只是维持生活而已。好在秋收就来了,大户人家会雇佣一些妇女作为短工,时文彬也做了相应的宣传,相信会有不少的大户雇佣这些人去劳动。

    朱明把史进、杨春、陈达这三人叫过来,道:“新兵训练挺辛苦吧,你们三个都黑了,但是也壮实了。”

    史进笑道:“这段时间学了太多东西了,王教头的枪棒、刘教头的朴刀,哥哥的拳脚,军事上的东西就更不用说了,总之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了。”

    陈达杨春也道:“我两个的本领也长了不少,学了很多。”

    “那就好啊,既然练的不错,那就应该检查检查。明天交给你们个任务。”朱明说。

第一百零一章:零时学校() 
史进道:“现在我们也都是团练队伍的兵了,哥哥有什么事情直接下命令就行了,刀山火海的不皱眉头。”

    “最近郓城来了五千多老弱妇孺的流民,组成了十个流民村,各村壮丁帮助修建了草棚,临时日子也过得还凑合。这五千人中其中有一千五百人是十四岁以下的孩子,孩子还小肯定要学习文化,修建学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不过搭建帐篷就快了,这个任务就教给你们三个了,就像搭建军营一样搭建一所临时的学校,能完成任务吗?”

    “保证完成任务。”三人道。

    朱明分派了五十名士兵,又让杜迁分拨物资。史进、陈达、杨春三人带着士兵就出发了。青山绿水的一个丘陵上已经清理出来了五十来亩地。这里就是这个帐篷小学的校址,这里冬天秋天虽然风大点,但是地势高不用担心洪水,毕竟郓城最大的风险就是每年的洪水了。

    场地已经基本平整,一百名工匠正在修理就近采集来的木材,还有五百名从流民中选出来的强壮妇女一起劳动。

    如何修建军营是必须课,史进、陈达、杨春虽然训练时间不长也是知道的很清楚的。首先是栅栏围墙,学校里由于都是小学生,身体弱小,为了防备冬季时节狼虫侵扰必须把栅栏的密度修的很密集,高度两米五。挖沟打桩用石头和土壤把栅栏固定住,然后每隔五米在栅栏里面弄个斜柱子作为支撑。

    教室的修建也是先让工匠把树木锯成各类的木材,然后订出骨架来,然后用帆布蒙住。帆布上设有前后窗户,因此房间里光亮还是可以的,一千五百多人,每个教室五十人就要三十间教室,同样还要有宿舍,因此要搭建的房子还是很多的。只是这样的房子冬天保暖差,夏季隔热差,因而只能算是临时性房屋,等正式学校修建好了就会撤离。

    难民本来这几日经常接触到穿捕快衣服和军装的人帮助他们,因此大家也不害怕。有个三十所岁的妇女还问史进:“这位军爷小哥,你娶媳妇了吗?”

    弄了史进个大红脸,毕竟此时史进还不到二十岁面皮薄。旁边有妇女笑道:“你是不是看这位军爷长的好看,惦记为你家姑娘找姑爷呢?可惜了你家姑娘才十二岁,哈哈。”旁边干活的妇女笑成一团。

    史进统筹管理的能力还是有的,史进负责栅栏,陈达负责教室,杨春负责宿舍。关键地段和技术性比较强的活都由士兵和工匠们干,至于五百名妇女主要是负责打杂一类的活计。

    中午吃饭的时候,由于史进带领团练队伍和工匠们的饭菜要远远好于帮助干活的妇女们的食物,为了避免难看,史进特意让队伍和妇女们距离了一百五十米。要说这山东妇女块头也不小,腚大腰圆的力气比男人差不了多少。干活麻利,做饭也麻利。中午吃高粱面窝头,和大米粥。虽然说不上丰富但是能吃饱,总比在家饿死强。郓城县的好人还是挺多,这不中午饭有人来送咸菜了,三个老太太弄来了一百多斤咸菜,上好的黄瓜条腌制的咸菜,当然了咸菜不能当饭吃,这么一百斤,就算是五百人也得吃好几天。

    杨春眼睛好使,指着不远处道:“我怎么看着那个老太太挺熟悉啊,感觉像是见过。

    史进看了看,道:“这不是别人,正是牛皋的娘、李逵的娘、王军的娘。就连朱明哥哥见了也得叫声老干娘。咱们过去打个招呼吧。”

    陈达和杨春道:“应该的,咱们跟着人家儿子学本领,见到人家老娘理应打个招呼。”

    史进、杨春、陈达三人过来,一起给三个老太太见礼:“三位老干娘,你们怎么过来了。”

    “哦,原来是史进啊,你们在这里建学校呢。我家咸菜做多了,正好拿来帮助一下大家。”牛皋娘说。

    史进过去尝了根黄瓜条,道:“味道真好,比我们军队腌制的地道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