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军阀-第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用说,六万人口,足可养活六千士兵,必须迁移走。”典韦立即就表面了自己态度。

    韩烈点点头,道“莒南地处泰山群寇的地带,确实不利于坚守,人口迁走这是必然的,不过这么多人口,安置是个大问题,咱们必须妥善安排才行。对了,彦云,你接着说说物资问题。”

    “喏。”王凌作揖道:“府库共有粮食一万五千石,兵器甲胄七千件,黄金三千金,铜钱四千万三百万,布匹绢帛若干,价值两千万钱。”

    “啥,这么大一座城池,才这点粮食?”听到府库只有一万五千石粮食,众人都有些傻眼了,不过想想这也是正常。

    莒南地处山陵地段,土地贫瘠,城中虽然有六万人口,可他们却要养活昌豨的一万两千兵马,这个比率可是相当大的,几乎是平均六个人就要养活一名士兵,若是再富裕地带,还能勉强支撑,在莒南这样的穷山沟,显然是不太可能养活这么兵马的。

    这也是昌豨这群泰山寇为何没能秋天都要出去劫掠的原因,因为他们若不再冬天前储备好来年开春的粮食,军队就可能饿肚子;同样这也是他们府库中有钱却没有粮食的原因。

    陶谦这一年多来,为了制衡泰山群寇,对东海,下邳,彭城,广陵等地的粮食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任命了丹阳豪强笮融为下邳国相,同时担任四郡转运使,负责把各地的粮草全部收缴上来,以便不让一粒粮食往北方流出。

    陶谦这条釜底抽薪,对泰山群寇可谓是起到根本性的制裁,逼迫的他们根本无法增兵不说,还得不停往北方抢掠,从而使得泰山群寇的名声在青州百姓口中也成了盗贼的代名词。

    “无妨,粮食问题我去找陶使君解决,徐叔,你和王仁敬立即率部带着东莱的百姓立即前往利城,公明、子龙、你们率部强行对本地的百姓迁移,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一律都押解去利城,这个时候咱们就不讲仁义了,这是原则问题,不容犹豫。”韩烈做出这个决定,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确实需要这些人口,二是眼下的利城,完全可以养活这些人,只要安排妥当,富饶的海州湾,别说养活六万人,就算六十万人也可以塞得下。

    韩烈之所以这么自信,自然是他来到汉末去过的第一座城池就是利城,若韩烈记忆没有出差错,利城就是后世的连云港所在地,此时的利城仅仅只是东海之滨的一座小城,但的地域面积,实际上却是后世的整个连云港全部区域面积。

    这么大一块沿海区域,这个时候可还都是一片荒地,若是把这片海域利用起来,韩烈自信足以创造出惊人的财富。

    “喏。”对于韩烈强行迁移百姓的举动,众将心中显然都是支持的,所以这是答的也是响亮。

    “子兰,你就负责俘虏工作,我要你从俘虏中挑选出两千精壮充实到队伍中来,记住一定挑选一批家世清白的精壮,最好是有家小在城里的,这样更容易归心。”这一战韩烈所部折损了七百人,歼灭昌豨一万人马,斩杀两千余人,俘虏六千余人,战果虽然辉煌,但损失同样不小。

    但基于眼下物资不足,加上刚到徐州,韩烈也不敢过于张扬,一旦扩编部队,不但会产生经济负担,也会遭人诟病,补充两千人,除去战死伤残的七百士兵,韩烈实际上也不过增加一千三百兵力,从原来的四千一百人,增加到五千四百人,这样的基数自然不会引起多大的影响,同时也不会增加太多的军饷支出。

    “喏!”夏侯兰起身作揖一拜,随即转身退了下去。

    “典大哥,你带亲兵卫随我去郯城,彦云,你给我挑选一些贵重礼品出来,这次我需要去郯城拜访一些人。”韩烈最后点名让典韦跟随去郯城拜访陶谦,同时让王凌这个主薄给自己准备一批礼物,毕竟拜访陶谦的话,礼数不能失,其次徐州的一些地方名士,也是他需要拉拢结交的对象。

    “喏。”席地坐在下首的二人,忙起身作揖应道。

    韩烈在莒南只住了一个晚上,便领着典韦率领五十名亲骑兵随从,携带着价值数千金的礼品,投奔徐州治所郯城而去。

    离开之前,韩烈自然是与蔡琰惜别了一番,对于韩烈要做的事情,她向来都十分理解,为了宽慰韩烈,她可是主动献上了亲吻。

    至于迁移去利城的百姓,如何安置,这一路南下,韩烈综合脑海中的知识,早就写了一份详细的安置方案,相信王凌王豹只要按自己的方法布置下去,就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就在韩烈和典韦一行赶到郯城城下时,昌豨在莒南城下兵败被杀的消息,也传遍了徐州。

    开阳泰山群寇公推的大帅臧霸府邸。

    得知昌豨兵败被杀的吴敦和孙观孙康兄弟,从各自的地盘赶到了开阳面见臧霸,偌大的大堂之上,此刻臧霸等人的面色都有些阴沉,气氛也是颇有紧张。

    “大帅,你就真忍心看着俺们这些兄弟,一个死在那韩烈手中?”一阵沉默之后,孙观有些压抑不住的直视着主位上的臧霸,从他起伏的喘气声中,可以看出此刻孙观的激动。

    端坐主位上的臧霸,身穿一身灰色长衫,头戴着一顶羽冠,年约三十上下,浓眉大眼,方脸,嘴唇及下颚留有寸许长的黑须,腰间上挂着一柄环首刀。

    臧霸长相威严,但却不像泰山群寇中的尹礼昌豨,还有吴敦三人出身草莽,他乃是正儿八经的官宦子弟,虽然他父亲自是泰山郡的小吏,但从小他受到的礼法教育都是忠君报国的熏陶,所以即便后来流落为草寇,他依旧心存朝廷,立志建功报国。

    这也是四年前陶谦初到徐州时,仅仅派人送了一封招安书,他就毫不犹豫的率领帐下三千兵马投奔而来的原因,之后他跟随陶谦历经大小数十站,一举扫荡歼灭了祸乱徐州的黄巾叛军,并被陶谦论功,被朝廷授予骑都尉一职。

    如今之所以他选择在开阳拥兵自保,也是发现陶谦这个人虽然仁德,但却过分的迂腐愚忠,原因自是陶谦在歼灭了黄巾贼后,竟然担心他们会对朝廷不忠,企图一举把他们这些人的兵权没收,并且在一些当初受到他们为寇贼时劫掠的豪强蛊惑下,竟然准备对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治罪。

    对于这点臧霸是断然无法忍受的,最后他不得带着泰山群寇出走,造成了拥兵自重的事实。

    此刻面对孙观的责问,臧霸的眉头微皱,良久才道:“昌豨之死,都是他咎由自取,但杀我兄弟之仇,却不得不报,从现在开始,派出斥候队韩烈进行全面的探查,我要知道这个人所有的底细,只有彻底掌握了此人的情报,咱们才能做到知彼知己。”

    “请大帅放心,这事就交给我吴敦便是,我定要让那韩烈血债血偿。”吴敦眯着小眼,眼中对韩烈的恨意,丝毫没有半点掩饰。要说泰山群寇中,他与谁的关系最好,那无疑就属尹礼了,可就是自个最好的兄弟,却被韩烈的人马杀死在了北海城下,至今连尸首都没能找回安葬。

第七十九章 拜访陶谦() 
郯城,既是徐州刺史部治所,也是东海郡治所,作为徐州的经济政治中心,这座城池的规模格局,虽然比不上昔日的东都洛阳,但却比韩烈见过的大多数城池更坚固,也更繁华。

    陶谦虽然给人的形象是一副儒雅的文人气质,可实际上陶谦今时今日的地位,却多是他用军功挣来的,早年他曾跟随车骑将军皇甫嵩北伐过凉州叛乱,后又追随司空张温为参军,皆屡立战功。

    中平五年,青徐黄巾叛乱,徐州局势危如累卵之际,陶谦再次临危授命,担任徐州刺史一职,一到任他就力排众议,启用了泰山群寇的臧霸孙观等人,以武力一战而平定徐州黄巾。

    在平定黄巾之后,为了徐州安定,他随即又对泰山群寇进行了制裁,从而把为祸多年的泰山群寇的实力,压制在徐州北部的狭小地带,从而保证了徐州大部地区的安定繁荣。

    可以说陶谦这一系列的为政措施,都可以看出此人手段高明,头脑清醒,远远不是三国演义上所描述懦弱老实人的形象。

    接到韩烈在府门外投来的拜帖时,陶谦一愣道:“来的这么快,快请。”

    陶谦原本还以为韩烈会入驻利城之后,才会前来郯城拜见自己,却不想韩烈竟然比预想的来的早的多,这自是让他不由想起,前日接到密探消息。根据探子送回来的消息,陶谦已经知道韩烈在强行迁移莒南百姓去利城的消息,对于韩烈这么做他可以理解,但对于他不汇报的行为,他还是有些介怀的。

    虽然韩烈给的印象不错,但他却不想韩烈会成为第二个臧霸,如今臧霸屯兵开阳,对自己阳奉阴违,自己为了不引起徐州战火,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如果再来一个这样不听号令的人,那就与他的初衷不符了。

    他接受韩烈依附最大的原因,一来韩烈是名门子弟,可以说是自己人;二来韩烈勇猛而善于治军,正是他眼下最缺少的大将,三来嘛,自是他准备启用韩烈来对付臧霸,从而彻底徐州北部的隐患。

    但是若韩烈不安份,那他也只有舍弃不用,然后把这头猛虎关进笼子里,让其成为自己观赏物品了。

    “属下韩烈,拜见明公。”韩烈在门下督的引领下,一走进刺史府大堂,疾步上前,单膝跪地,作揖行大礼拜见道。

    “子扬来啦,赐座。”陶谦虽然已经六十岁,但身形魁梧的他,容貌方正,加上身处高位,身上早已经养出了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炯炯有神的双目,给人一种老而弥坚之感。

    “谢明公赐座。”韩烈恭敬的作揖一拜,跪坐在席垫上,上身挺直,微微低头以示恭敬的作揖道:“属下此次前来,是特来向明公请罪的。”

    “哦,子扬初来咋到,何罪之有?”陶谦对于韩烈的这份恭敬态度还是很满意的,嘴角也不由扬起了一丝浅笑。

    “不瞒明公,属下在莒南遭到昌豨伏击,虽然力战取胜,却付出的千人的伤亡,由于担心泰山寇报复,故私自招募了两千人马补充兵力,其次烈眼馋莒南人口殷实,也担心我率军离开之后,泰山群寇会对莒南百姓抢掠,所以私自强行把人口迁往利城,此二事未经请示,就先斩后奏,犯了专断独行之罪,按汉律可判徒刑,请明公处罚。”

    韩烈说罢,整个身躯都伏倒在地面之上,静静的等待着陶谦的处置。对于陶谦,韩烈来之前已经详细琢磨过,这个人忠心不假,迂腐也不假,同样仁德也不假,对付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表达忠心,多诉说自己的难处,要敢于承认错误,同时尽量表现出恭敬仁厚的样子,以博得他的信任和同情。

    事实上韩烈对人心的揣摩,尤其是对陶谦的揣摩是很到位的,面对恭敬谦恭的韩烈,那副害怕担心的模样,陶谦心中原本那点介怀也就荡然无存。

    “子扬,到了徐州怎么就变得生疏了,快快请起,今日堂上只有你我二人,咱们之论私交,不论公事。”陶谦脸上的笑容绽放而出,起身走到韩烈面前,伸手跪倒在地上的韩烈给扶了起来。

    “多谢世伯。”看到陶谦脸上的笑容,韩烈心中自是明白,自己已经过关了,站定之时,他才道:“小侄此来,也没有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