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北境之王-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又算得了什么。况且只是一点小小的委屈。”

    韩湛等高览表完忠心后,也安抚他说:“高校尉,你今日遇刺之仇,本侯将来一定会为你讨个公道。”

第0167章 官府立信() 
    经过徐庶的分析,高览遇刺一案便水落石出。陈震起身对韩湛说:“主公,我们能一举端掉袁术刺客的老巢,那位来报讯的妇人功不可没。您看,是否将官府承诺的赏金,兑现给她?”

    “陈太守,”韩湛望着陈震,笑着说道:“既然是事先承诺好的赏金,自然要一分一毫都不少地支付,否则对官府的信誉会有损害。”

    在得到了韩湛的许可后,陈震立即叫来一名差役,吩咐道:“速去将陈氏召到太守府来领赏。”

    差役听到陈震的吩咐后,脸上露出了喜悦之色,赶紧答道:“小的遵命!”

    韩湛知道这些差役素有雁过拔毛的习惯,为了防止自己给陈氏的赏金被吞没,看到差役转身要走,他连忙补充一句:“让陈氏到这个大堂上来领赏!”

    正满心欢喜的差役,听到韩湛这么说,脸上的笑容顿时变成了苦笑。不过他哪里敢抗命,只能老老实实地再次答道:“小的遵命!”

    看到差役离开大堂,陈震有些不解地问:“主公,属下不明白,为何要让陈氏到大堂来领赏呢?把她叫进府中,让差役把赏金给她就行了,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呢?”

    韩湛听陈震这么说,便知道他根本不懂差役会私下做手脚之事,连忙向他解释说:“孝起,你有所不知,如果让差役把钱转交给陈氏,差役就会在中间克扣一部分,陈氏到手的赏金能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不会吧?”听到韩湛这么说,陈震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主公,属下一直御下极严,在馆陶城内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吧。”

    “孝起,下面的差役要想糊弄你,是非常容易的。”韩湛也不想在这种小事上纠缠,因此特意向陈震明言:“若这位报讯的陈氏,并非本侯的旧识,本侯也不会多管闲事,断人财路。但这位陈氏家中贫寒,难以度日,这笔赏金对她来说,无异于救命钱,绝对不能让差役克扣。”

    陈震等韩湛说完后,连忙躬身行礼道:“主公体恤民情,对孤儿寡母如此照应,真乃他们的福气。陈某代表馆陶百姓,多谢主公!”

    过了一炷香的时间,差役带着陈氏来到了大堂之上。陈氏看到大堂里坐着那么多官吏,不禁有些手脚无措,她跪倒在韩湛面前,连磕了几个头,有些慌乱地说道:“小妇人参见亭侯,参见太守大人!”

    “免礼!”韩湛等陈氏抬起头后,吩咐端着托盘站在一旁的差役,“来人啊,将赏金交与这妇人。”

    愁眉苦脸的差役,捧着一盘金饼,走到了陈氏的面前。陈氏慌忙接过了托盘,放在地上,带着哭腔说道:“多谢亭侯,多谢太守大人。”

    正当陈氏在太守府内领赏时,府门外不知什么时候围上了一群百姓,他们大多数都是陈氏的左邻右舍,听说陈氏因为举报隐藏的歹人有功,冀州牧、漳水亭侯韩湛要亲自赏赐他,这些百姓是来看热闹的。

    守在门外的差役,见忽然围上来这么多百姓,还以为他们要闹事,不禁紧张起来。带头差役壮着胆子冲他们吼道:“你们要作甚?”

    一个白胡子老头上前,对他说道:“官爷,我们听说陈氏到太守府来领赏,是专程来看热闹的。”

    得知对方不是闹事的,差役立即松了口气,连忙冲围在府前的百姓挥挥手,说道:“既然是看热闹的,都往后站,把府门都堵住了。”

    百姓们退到十步之外,开始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道:“官府说通风报信者,赏十金,就是一百缗,你们说他们能给他们?”

    “我看挺悬的,”他的话音刚落,旁边就有人冷冷地说:“别说一百缗,官府能给她十缗就算不错了。没准差役还要从她那里拿点好处,到时最多就只能剩下七八缗。”

    “唉,陈氏的名真苦啊。”有了解陈氏家境的一位老人说道:“她的弟弟在涉国县被泼皮打死,带着弟妹和两个孩子长途跋涉来馆陶,途中还遭到了山贼的洗劫。要是官府连孤儿寡母的赏金都要克扣,就太缺德了。”

    他的话刚说完,立即就有人反驳道:“我想应该不会吧,据说新任冀州牧爱民如子,他既然说要赏赐十金,恐怕不会食言吧。”

    “会不会食言,等陈氏出来,你们就知道了。”老人刚说到这里,忽然用手指着府门的方向,大声地说:“你们快看,陈氏出来了。”

    众人听他这么说,都不约而同地朝府门前望去,只见大家所熟悉的陈氏,正从府门里走出来,边走还边抹眼泪。见到这种情况,那老人就抢先说道:“大家伙儿都看到了吧,陈氏边走还边在抹眼泪,看来官府言而无信,根本就没有给她赏金。”

    听到老人这么说,围观的百姓顿时一片哗然。立即有几个好事的人,从人群中挤出去,来到了陈氏的面前,大声地问:“咋了,官府说话不算话,没有给你赏金?”

    陈氏听到这几人的话,先是一愣,随后使劲地点了点头,连说:“给了,给了,说好是十金,就给了十金。”说着,将手里捧着的一个包袱解开,让周围的人看了看里面包着的十个金饼。

    “我说陈氏,”老人挤到了陈氏的面前,有些不悦地问道:“既然官府给了你赏金,那你哭什么,害得我还以为官府说话不算话呢。”

    老人的话刚说完,周围就响起了一片哄笑声。

    陈氏对老人侧身施礼,歉意地说:“多谢您的关心,我那是高兴的。”

    这时,韩湛、陈震等人从府门内走了出来,那些百姓立即安静了下来。“各位乡亲,”韩湛在府内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连忙大声地说:“官府言出必行,说赏赐十金就是十金,绝对不会言而无信,请乡亲们放心。”

    他停顿了片刻,想到徐庶上任后就要正式开始实施的永业田制度,便接着说道:“各位乡亲,我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从来春开始,凡是我冀州的兵士,均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永业田,可以世代承耕,永不收授。若各位家中有亲人愿意从军者,都可以到府衙报名投军,只要成为冀州军的一员,便能分授永业田。”

    韩湛所说的话,被站在府门前的百姓们听得清清楚楚。他们眼见陈氏在向官府通风报信后,真的拿到了十金的赏金,对这位年轻的冀州牧的话自然信任有加,他说要要给冀州兵士分授永业田,难道能有假么?

    在片刻的沉寂之后,人群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官府言而有信,亭侯英明!”

第168章 绝处逢生的沮授() 
    高览遇刺的真相,到目前为止,总算是水落石出。照理说,在这种情况下,韩湛应该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冀州了。但他此刻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郭嘉派姜豺等人到邺城营救沮授,到目前还没有下文,自己是否应该在这里等消息?

    考虑到陈震长于内政而不善谋略,因此他把徐庶召到了书房,和他商议此事。当书房里只有他们两人时,韩湛开门见山地问道:“元直,袁绍率兵攻打馆陶之时,监军沮授曾经出言阻止,结果被他关进了邺城的大牢。按理说,袁绍打了败仗,回到邺城应该将沮授放出来。谁知过了一个多月,沮授依旧被关在大牢里。”

    徐庶听完后,略作思考,便向韩湛说出了自己的分析:“亭侯有所不知,袁本初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或能赦免沮授;今战败则羞,沮公与恐性命难保矣。”

    听说沮授随时有被袁绍杀掉的危险,韩湛不由心急如焚,连忙问徐庶:“元直先生可有良策,救沮公与的性命?”

    对于韩湛的这个问题,徐庶摇摇头说:“亭侯,晚了,太晚。假如在袁绍兵败之时,就差人潜入邺城,贿赂狱卒,接近沮公与,那样还有救出他的希望。如今再派人去,没等他们走到邺城,说不定沮授已被袁绍杀掉了。”

    派人潜入邺城之事,韩湛可以对陈震、高览等人保密,但对徐庶这位谋士,韩湛觉得还是实话实说最好:“奉孝在袁绍兵败之时,就曾经派了一帮人潜入了邺城。后来我还让沮公与的儿子沮鹄修书一封,劝说沮公与归顺于我。”

    韩湛的这番话,让徐庶感到意外,他没想到韩湛居然未雨绸缪,早就派人潜入了邺城,这样救出沮授就有了几分胜算。他停顿片刻后,接着问道:“亭侯,不知沮授可曾看到他儿子所写的书信,看了以后,又是什么反应?”

    “沮公与看完书信后,不肯与我的属下一同离开邺城。”韩湛满脸遗憾地说:“若沮授一日不离开邺城,那么就算沮鹄有经天纬地,本侯也不敢用啊。”

    徐庶听到韩湛这么说,不由一愣,随后好奇地问:“亭侯,这是何故啊?”

    “若我用了沮鹄,袁绍就会将他在馆陶兵败的原因,都归结到沮公与的身上,认为是他向我军通风报信,才导致了袁军的惨败。”韩湛苦笑着说:“这么一来,恐怕沮公与死得更快。”

    徐庶已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便为韩湛出谋划策:“亭侯,既然我们已经有人在邺城,那事情就好办多了。可立即派人传讯给邺城,让他们强制将沮授掳走,若让袁绍抢先动手,将他杀掉,那就悔之晚矣。”

    韩湛明白此刻营救沮授的事情,已经是迫在眉睫,便果断地说:“元直所言极是,我会立即派人赶往邺城,通知隐藏在那里的人,想办法将沮公与掳走。”

    他给留在邺城的姜豺写了一封密信后,遣人昼夜兼程赶往邺城,让他们想办法尽快将沮授救出来。在做完这一切后,韩湛望着徐庶问:“元直,不知你打算何时恢复本名,我总不能一直当着别人叫你单福先生吧?”

    徐庶苦笑一下,说道:“亭侯,徐某曾经杀过人,若用真名为你效力,恐怕会损害亭侯的名声。单福之名,徐某还是继续用下去吧。”

    见到徐庶如今固执己见,韩湛也不好强求,只能点着头说:“既然元直如此坚持,本侯就尊重你的选择,在人前还是称呼你为单福。”

    邺城。

    袁绍自从馆陶兵败后,回到邺城便大病一场。

    这日稍稍有所好转后,他便到军营中视察。在经过一处营房时,他听到里面有哭声,便命令随从停下,他站在窗外静静地聆听。

    只听一人在问:“可曾打探到你家兄长的下落?”

    另外一人回答道:“我曾托人到顿丘打听过,那些逃回去的兵士里,并未我家兄长,看来他是凶多吉少了。”他停顿了片刻,又反问道:“你家兄弟的伤势,可有好转?”

    最先说话之人,竟然哭了起来:“他在三日之前,就伤重不治而亡。要是主公能听从沮监军之言,我军怎么会在馆陶大败,十万大军回到邺城的不过三万余人。剩下的不是战死,就是在路上散掉了。”

    听到屋里兵士之间,袁绍不禁格外懊悔:“忠言逆耳,要是我当初听从沮公与之言,也不会招致今日之惨败。”想到这里,他立即招呼随从,离开了军营。

    回到府中,他立即命人将逢纪招来,说有要是相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