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唐朝-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能不能捞到战功,就看席将军自己把握了。”

    朝廷的命令都了李好手中后,李好就收拾行李准备回岭南道,然后从那边带着自己一家人回长安,当然还有些事情李好也需要安排一番。

    扶桑这边的恢复建设有自己的学生在看着,李好并不需要担心。这些年自己的这些学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现在几乎霸占了大唐基层官员的一半,中层官员里面也有不少。

    再过些年,这些情况会变的越发明显起来,这是李好的资本。不过他并不希望自己暂时用到这些,这样的话,对于大唐会是一个损失。

    贞观十六年李好忙着征讨扶桑,而大唐东边的另一个国家也不平静。高句丽国内发生政变,大将泉盖苏文杀建武,立藏为王,自任莫离支,专擅国政,并且频频发兵攻打新罗。

    新罗向唐求援,新罗女皇更是自降身份,愿意侍奉李二。唐太宗诏谕高句丽罢兵,泉盖苏文置之不理。于是唐太宗决定亲征高句丽,收复辽东故土。算算时间,应该就是这些时候了,所以李好才会跟席君买说说这些事情。

    这场战争李好是注定赶不上了,他也不能去参加,席君买跟他关系不错,李好准备让他分上一份功劳。

    对于高句丽这个地方,李好一直缺乏好感,这种地方早早灭掉最好。最好把他们的文明和根底全部摧毁为好,免的他们叨逼叨逼。

    只是如果没有李好的介入进去,这场战争最后会打成什么样,李好并不清楚。只知道李二的第一次征高句丽并没取的预期效果,几乎算是无功而返。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并没完全灭掉高句丽,反而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

    原历史中,贞观十八年,唐军开始进行东征的各项战事准备。令将作大匠阎立德在洪、饶、江3州造船400艘,以运载军粮。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节度河北诸州,以供陆军之需。太仆少卿萧锐督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以供水军之需。行军总管姜行本在安萝山打造武器。

    同时加固北方国防线,派亲信重臣留守长安、洛阳。然后遣营州都督张俭等率幽、营两都督兵及契丹、奚、靺鞨先击辽东作为试探。唐进攻高句丽的基地与隋朝大致相同,以幽州、营州为陆军基地,莱州为水军基地,在乌湖岛储粮以供军需。

    贞观十八年11月,唐军开始进攻高句丽。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四万,战船500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6万趋辽东,拟从水陆两路合击高句丽。

    太宗同时发布手诏,历数泉盖苏文罪过,以鼓励士气。12月,诏诸军及新罗、百济、奚、契丹分道进攻。

    贞观十九年2月,李绩暗渡辽水,攻克盖牟城,进逼辽东。张亮率水军横渡渤海,在旅顺口登陆,攻克卑沙城后,又与陆军张俭部合破高句丽军于建安城。随着,张亮派总管丘孝忠率领一支水军直趋鸭绿江,以威胁高句丽前线诸军的侧背,并阻其增援辽东。

    贞观十九5月初,李绩击败高句丽4万援军后,连续12昼夜猛攻辽东城。太宗此时也亲赴辽东城下督战,指挥唐军攻城。高句丽守军力不能支,伤亡万余人,被俘4万人,辽东城遂被唐军攻克。

    唐太宗接着下令进攻白岩城,歼灭从乌骨城出援的万余高句丽军,迫使白岩城守将孙代音投降。6月20日,唐军进抵安市城。高句丽北部将领高延寿和南部将领高惠贞率兵5万来援。

    唐太宗将高延寿诱至安市城东南8 里处依山而列,然后命李绩率步骑1。5万阵于西岭,长孙无忌率精兵1。1万作为奇兵,从山北狭谷潜出,袭敌阵后,自己则率步骑4000人悄悄登上敌营北的高山,下令诸军以鼓角为号发起进攻。

    高延寿集合所部准备向李绩发动进攻,但长孙无忌率部首先从敌背后杀出,唐太宗看见后即击鼓举旗,诸军鼓噪并进,高句丽兵惊慌失措,阵脚大乱,被杀2万余人。高延寿收拾残部依山继续抵抗。

    唐军四面围攻,并毁东川桥梁截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率3。68万人投降。但安市城守军拼死固守,唐军久攻不下,加上时至9月辽东天气已寒,军粮将尽,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遂下令班师。

    第一次东征高句丽至此结束。唐军第一次东征,出师10万余人,也算是唐军规模很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要知道,唐朝平定突厥所用兵力也不过10万,突厥可比高句丽强大多了。

    但是,第一次东征却无功而返,虽然战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连克高句丽不少城池,但是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安市城久攻不下,导致唐军不得不回撤。这显示唐军的攻坚作战能力有所欠缺。

    其实,在唐军围攻安市久未攻克时,李道宗曾向太宗建议说:“高句丽倾国以拒王师,平壤之守必弱,愿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则数十万之众可不战而降。”但未被太宗采纳。

    李道宗的建议和三国时期魏延向诸葛亮建议领一军自子午谷直扑长安是一样的。高延寿、高惠真兵败降唐后,又向太宗建议:“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乌骨城来辱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余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唐多数将领赞成此议,认为“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句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但长孙无忌极力反对,认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儌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

第二百九十九章 卧槽!真反了!() 
“身份不一样,决定了行动也会变的不一样”的确,诸将的意见具有一定的冒险性,长孙无忌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用兵征伐,很少有万全之策,战情随时变化。战略原则易于制定,具体战机则甚难把握。

    当年进军关中,太宗力主绕过隋军坚城直扑关中。如今屯兵坚城之下,却坐失良机,但一旦出现长孙无忌所担心的那种情况,腹背受敌,则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李二现在是千金之躯了,他可受不起这个损失。所以李二听从了长孙氏的建议,指挥唐军攻安市,准备稳打稳下,反正大唐的实力完全能碾压高句丽。

    李好回长安后就要到贞观十七年去,离贞观十八年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而已,如果中间耽误一些时间,实际上一年的时间都没。东征这种事情,李好就不准备掺和了。

    李好对于自己改变了一些大唐的历史后,李二会怎么操作这场东征并不清楚,他也算不出来。只是李二对于火器并没怎么重视李好对于李二的东征持怀疑态度。

    吐蕃之战之后,李二见识过火器的威力。那时的炸弹并不完美,对于一些方面效果并不怎么样,李二对这东西表现出来的兴趣也不是很强,但也没有完全不当回事,只是养着那些工匠。

    而这边平南诏灭林邑的战争虽然再次动用了火器,但是从长安那边传过来的消息来看,李二依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很高的兴致出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一种火器的出现,如果没有上层的,发展起来会很慢。

    征扶桑的时候,这边原本就被内乱折腾的奄奄一息,根本就没使用什么火力,扶桑就轻松的被消灭了。李二兴奋的是自己的唐军仍然还是那只无敌的军队,用不用火器无所谓。

    所以这家伙对于火器这东西似乎越发表现的兴趣不大,李好总不能用炸弹去炸长安城让李二见识下火器的威力,而工部那边的技工却没机会给李二演示下火器的威力。原本的历史,李二第一次东征就被挡在了坚城之下,以致错失良机。

    除了火器这一块之外,另外的变化就是船只。历史中的李二征高句丽的船只是临时,中间花费时间不少。但是现在他可以省了这些工作,岭南道这边的宝船完全可以满足他东征的需求。

    而且李好现在在扶桑那边也了一个大的造船厂出来,那边不生产宝船,但是会生产一些大的渔船出来。这些渔船用来运送兵力完全可以胜任,加上扶桑离高句丽海域并不远。

    扶桑在李好眼中,这边以后就是一个大型的渔场。除了一些基本物质的发展,以及金银矿的开采,这边李好基本上不准备发展什么大型的工业,专职打鱼晒盐好了。

    还有一个比较的任务,那就是养马养牛,其他等这边到时完全驯化后再说吧。要不然一些先进的技术被早早的传播开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谁知道那些人能不能完全奴化?

    这样的技术封锁除了扶桑这边,南诏,林邑这些地方都一样。这些地方的人不完全被驯化,一些东西李好是绝不会太早的给传输过去。没有个几十年的奴化时间,这些很难完全安定下来。

    现在这些地方更多的是作为大唐的粮食输出产地,以及各种矿产和畜牧的输出产地,用来满足大唐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还有经济发展对各种矿产的需求。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李好在扶桑这边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全部交了出去后,就启程回广州府那边,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贞观十六年底了。

    李二给李好的归期并没确定,所以李好什么时候回去自便。当然,李好可不会在这边停留太久,那样会遭李二猜忌,但是他又不能太早回去,太早回去了会有很多麻烦。

    如果一切变化不大的话,贞观十七年年头就会连着两场叛乱出现。齐王李祐叛乱,然后牵连太子承乾,最后把魏王李泰一起拉了下去,死伤不少。而这两场叛乱都在年头,李好回去的太早恐怕就会赶上。

    从扶桑回到广州府,刚好春节。李府的女人们早早就盼着李好过来一起过年了,年货也准备了不少。贞观十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恐怕是李好在广州府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这个消息并不是什么隐秘的消息,朝廷的邸报上面已经刊登了对于李好的安排。这个邸报算是李好的功劳了,如果不是南方周刊的出现,要不然邸报也没有这么早出现在历史中。

    李好的学生们也大致猜到了李好的归程,全部在这个时候过来这边跟李好聚了一番。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家,他们不是在岭南道这边任职,就是不喜欢官场在李好南方的产业中任职的人,包括那些喜欢学术研究的人。

    不过在这个时候他们全部过来李好这边,跟李好一起过年,或者谈谈一些事情。这种跟在老师手下做事的日子,随着李好的离开将只能成为记忆,他们要开始独自面对一些事情了。

    李好去职后,岭南道这边不再设行军总管,由各州的刺史为主。而这边的刺史基本都是李好的学生,就算那些不是刺史的州,李好的学生也在那些州占据着位置。

    这些东西别人并不知道,事实上除了李好自己清楚,很多李好的学生就算李府的人一样并不清楚,这极好的掩盖了李好实际上真的把岭南道完全掌控在手里,不过他并没什么坏心。

    正月春节快过完后,随着李好的学生们的离开。南方这边的商人和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