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唐朝-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些收入,那些泉州府的商人还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让他们平时耕种的收获也涨了不少,这让这些本地部落对于琉球的开发兴趣越来越高,也慢慢的开始融入汉人的生活中。

    “老师,你们今天在这边停歇么?”港口这边的主官是李好的学生,其实整个琉球岛上的官员都是李好的学生,除了那些小吏之外。

    没办法,这边还没开发出来之前,对于某些世家也好,权贵也好,这边不过是蛮荒之地。他们这么可能会让自己的后辈过来,而李好就没这想法,他的学生们也一样。

    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孤儿或者贫穷人家的孩子,而且还有李好在前面撑着,让他们去这些地方做官他们一点异议都没。见到李好这一行人后,李好的学生主动让他们在这边歇息一个晚上再走。

    这边的山中虽然清理过,没有什么危险,但是连夜赶路终究不好。而且自己的老师还带着小孩和家眷,所以这个学生提前准备了休息的地方,然后询问李好的意见。

    “嗯,今天晚上就在港口这边休息一番,明天早上再过去山中的庄园。此时进山,到那边后要到深夜去,人太困了。”李好看了眼天色后应承了下来。

    “那我安排人准备吃食了,正好诸位师兄弟们一起来尝尝这边的一些特色吃食。这个还是过来琉球做工的人做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味道不错,正好用来款待你们。”

    李好的这个学生见李好应承下来,立刻笑着回道。同是一个老师培养出来的人,对这个爱好都差不多。都会去了解一下美食,他们能吃的起苦,也能吃高档的东西。

    李好的学生这次给李好他们准备的东西并不算什么很贵重或者李好他们没有见过的食物,食材是最常见的食材,只是做法稍稍有点不一样而已。但是够美味就行,李好身边的人都这样。

    “这东西换了个做法了啊,一定要尝尝味道如何。”菜肴很快就上了上来,李好的学生看到上来的菜肴后只是有点好奇,感觉这些东西跟自己平时做的差不多,换了种做法而已。

    倒是一边的李好有点惊讶,因为这些东西做法他见过。不过不是这个时候,而是后世的湾湾旅游玩的时候见过这些东西,那时去一些湾湾餐馆中吃的台菜里面有这个。

    李好当时是跟一个同事的湾湾老公过去,那个人本就是湾湾人,而且对吃的东西很有见解。刚好碰上李好这个吃货,正好凑上了,两人在湾湾那边吃过不少湾湾这边的特色东西。

    湾湾岛内气候炎热,所以这边的菜式跟琼州那边的有同样倾向自然原味的特点。这边调味不求繁复,清、淡、鲜、醇便成了台菜烹调的重点。不论炖、炒、蒸或水煮,都趋于清淡,在大多以色重味浓取胜的其它地方菜中,台菜的清鲜美味反而独树一帜。

    不过大致因为中原这边百姓迁移过去的时间比较短,加上这边曾经又被岛国人和荷兰人统治过一段时间,所以这边的吃食并没什么太鲜明的独自特色,受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大。

    很多明明是源自自己祖宗的食物,到了这边后,被外人奴化统治的时间长了,他们早已把自己的根忘了,所以食物的叫法也有点奴性了。

    环海的湾湾地区,海资源丰富。滋味本就鲜美的海中鲜,不需太多繁复的佐料及烹调法,就已是美味无比。这个跟粤菜,琼州菜或者泉州菜中对海鲜的烹饪几乎差不多,都以原味为主。

    台菜一向以烹煮海鲜闻名,再加上受到岛国食物的熏陶下,台菜更发展出了海味之冷食或生吃,且颇为人们所喜爱。于是虾、蟹、鱼几乎攻占了湾湾吃食的所有席面,而成为台菜异于其它菜系之特色。

    这也是李好说台菜没有自己特点的原因,太混杂了,没有自己的真正特色。当然,这也跟岛国那边对这边的奴化统治有不少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些地方,奴化才是王道,为了自己的利益,祖宗都能不要。

    台菜向有汤汤水水之称,台式菜式中,可汤可菜的羹汤菜不在少数,像西卤白菜、生炒花枝等。羹汤菜发展于清朝时,当时初移民来湾湾的,只限男性。

    对于忙于开垦又不善家务的他们来说,煮一锅汤汤水水是最方便。而后农耕生活辛劳,物质又不怎么丰沛,只要一锅可为汤又可为菜的羹菜,即可全家饱食三餐,又营养俱全,更为方便,台式羹汤逐渐深入民间,并朝向更鲜美细致的美味。

    除羹汤菜外,台菜中属酸甜味形的菜肴亦不在少数。这个跟琼州岛有相似之处,此一味型之产生,与炎热天候关系密切,炎炎夏日中酸酸甜甜的菜肴实在是既开胃又下下饭。

    台式菜式中,另一特色,便是善用腌酱菜烹出美味菜肴来。腌菜、酱菜之所以入得菜肴,也与天候炎热有关,再加上昔时劳动量大,汗水流的多,而喜食咸味,再加上为能长时间保存食物,便制作了各种腌制菜,如咸菜、黄豆酱等。

    尤其是湾湾的客家人所制作的腌酱菜更是无出其右者,将这些腌制过的或酱制过的食物佐以其它食材,其风味之特殊,至今依然广受欢迎,腌菜也是源自于自己海对面的同根文化。

    而以中药材熬炖各种食材的药膳食补,是台菜的另一特色,这个跟李好现在一直主推的药膳同源,中原这边各处都能寻常可见的一种食物烹饪方式,也算不上什么很出奇的地方。

    对于一个真正的吃货来说,李好对于后世湾湾这边的菜式一直都不怎么看的上眼,觉得这边的菜根本就不够资格称为一个地方菜系。因为很多菜只要一吃,特么的就能吃出的发源出来,只是稍稍改进了下。这跟其他地方的自创菜式相比,差的太远了。

    不过对于自己的学生准备的这几道菜,他倒是觉得还不错。因为这个时候不是后世,这算的上是创新的美食了。当然这中间还有几道这边琉球岛上的特产做出来的美味,比如曲腰鱼和奇力鱼,以及日月潭潭虾,还有竹鸡和鹿肉。

第二百八十五章 三杯鸡() 
“这是菜脯蛋,花生猪脚和三杯鸡?”李好看着上桌的几个菜后问向自己的学生,这几道菜跟自己记忆中的这几道菜极为相似。如果不是这个时候看到,李好几乎把这三款菜给忘了。

    这三种菜在后世的城市酒楼中,经常能看到,三杯鸡更是成为一个连锁式经营的酒楼,在不少城市都能看到。

    菜脯,即萝卜干,源自闽南发音,是湾湾乡土名菜之一。将菜脯配以特选大葱及鸡蛋烘焙而成。做法简单,但却能体现菜脯、大葱、鸡蛋的甘甜清香,外酥内嫩,是道极具湾湾淳朴气息的菜式。

    李好曾经吃过,而且中原这边实际上也有摊鸡蛋和煎鸡蛋饼的做法,过程几乎差不多,只不过是用料不一样而已。而这道菜实际上应该是源于对面的泉州府,所以李好才会想不起。

    至于花生猪脚卤,这种方式在广州府那边也能看到,只是烹饪方式不一样而已。这边采用多种中药材、酱油、米酒等调料长时间炖煮,算是一种改进型的特有烹调技法。

    花生猪脚卤,顾名思义,将花生、猪脚、酱油及特配中药材以小火慢炖,长时间炖煮后皮肉香滑且富有弹性,花生吸取炖煮精华香而入味,跟猪脚汤差不多,具养颜美容功效。

    第三道菜是三杯鸡,三杯鸡也是后世湾湾的代表菜式。实际上这道菜原本源自于赣州,不过到了湾湾后,用上了这边特有的调料后,就变成了这边的代表菜式。

    何谓三杯鸡,即一杯酱油膏、一杯米酒、一杯黑麻油。精选上等的鸡腿和鸡翅中,鸡肉经过葱、姜、蒜和酱油膏24小时腌制。把腌制好的鸡肉放到油锅中炸到金黄,再用麻油把蒜瓣炒至金黄,把蒜瓣和鸡肉放入锅中同炒,再加入三杯酱料。

    此道菜中还加入了一种湾湾特有的香料——九层塔。三杯鸡整个烹饪过程中不用水,味道浓郁,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香嫩的鸡肉,味重的调料,清香的九层塔,算的上是一种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了。

    “正是,老师知道这些菜式?这个原本是过来琉球这边开垦的百姓自己做出来的美食。我去他们中间工作的时候见过,尝了之后觉得确实美味,所以就把做法要了过来,然后稍稍改良了一番。”

    李好的学生听了李好的话后一脸的惊奇,这些吃食应该算是民间自己弄出来的美味,而且原本的做法比较简陋,没想到自己老师只看了一眼后就知道这些,他能不好奇么?

    “师兄去百姓中怎么发现这几道菜的做法?”李好还没出声,倒是他的一个学生先出声了,显然对这位师兄去民间还能发现这边的美食十分好奇。

    “这个也算凑巧吧,琉球这边有不少从中原各地迁移过来的百姓,这些都是在家乡日子过的不怎么样的人,想来这边找找机会。花生猪脚和菜脯蛋这个还是那些百姓刚来时,各种物质不够,他们就这样试着做菜看看。没想到做成之后美味无比,所以就慢慢传开来。”

    李好的这个学生听了师弟的话后笑着回道“我过去安排他们开垦耕地,并给他们发放一些耕种物质,这些百姓就邀请我过去吃饭,然后就吃到了这两道菜。感觉味道不错,就记了下来。至于三杯鸡,那就是一个有故事的美味了。”

    “还有故事?”这下不仅李好的学生,李好和他的女人们也对这个好奇起来。

    “嗯,确实有故事,一个迁移百姓的故事。”见房间里的人对这事情都很有兴趣,李好的这个学生就把三杯鸡的事情解释了一下。

    这个故事来自一个迁移过来琉球求生路的百姓的事情。万载县康乐镇郊有一户农家,姐弟二人相依为命。适逢他们家乡生活艰难,民不聊生,只好让弟弟出外谋生。

    姐姐为给弟弟饯行,便将家中仅有的一只嫩三黄子鸡杀了,洗净后剁成小块与鸡内脏一并装入小砂砵炖烧。因家穷没有什么调料,便随手放些甜酒酿、酱油、猪油、姜块等,再加盖置柴灶上炖烧。不一会鸡肉香气四溢,尝之其味甚美。

    此后,外出谋生的弟弟流浪颠沛,跟着那些过来琉球开垦的大军到了琉球,去了一家饭馆帮厨。由于勤快敦厚,被店主看中,招为女婿。

    后因挂念老家孤单的姐姐,征得妻子和岳父母同意后回老家探视。一到家乡,见姐姐穷困潦倒的生活难以为继,于是打点行李将姐姐接到琉球来。弟弟总难忘离家时吃的那味鲜醇香的鸡菜,便叫姐姐再做一次,以享宾客。

    正好李好的学生去巡视琉球百姓的情况,刚好在他们的饭馆落脚。见此菜风味独特,便问做法与菜名,姐姐因其放三杯调料故遂称“三杯鸡”,此后姐弟二人在饭馆里常用此菜款客。

    李好的学生看了这个三杯鸡的做法后,回来自己稍稍改良了下,便有了现在的三杯鸡。随即他把改良后的做法给了那姐弟,现在那个小饭馆的生意越发好了起来,三杯鸡的名声在这边也越发有名起来。

    “只是老师怎么知道三杯鸡?”李好的这个学生讲完这个故事后,好奇的问起来,他觉得这个三杯鸡应该是他们琉球岛这边的特产,而且产生还不久。

    “嗯,这几款菜式我曾经见过类似的做法,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