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关山汉月之陈汤传奇-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汤和紫琬并非王公贵族,解忧公主所说的这些人他们都不熟,而且和他们差了一代人。

    “不知道赵充国将军现在身体可好,现在算起来,他应该有七十岁了吧。”解忧公主思忖道。

    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戊的孙女,楚王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身亡自杀,他的子女因此也受到了牵连,汉景帝可怜刘解忧年幼,就把她收养在皇宫中。她提到的常惠,苏武,李陵,赵充国等人都是将门之后,以良家子弟充军,曾经做过皇帝的近侍羽林郎,因此,刘解忧和他们都很熟悉。

    她离开的长安的时候,苏武还没有出使匈奴,李陵也没有投降匈奴,赵充国汉武帝身边的一个小小卫士,那时候,他们可以在闲暇时坐在一起,一起谈天说地,吹着不着边际的牛皮,解忧公主本来就是性格豪爽之人也和他们一起称兄道弟,互相挖苦开玩笑。都是没爹没娘的孩子,在一起也能也能相互依靠。

    一朝,汉武帝振臂一呼,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越打越激烈,他们一个个也都分散到南北东西,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报效国家,曾经长安城那群相互调侃的少年们,从此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旅途,而长安的那段日子竟成了他们最美好的时光。

    这一转眼,就是四十年过去了,曾经芳龄二十,貌美无比的刘解忧,如今变成了一个黄颜鹤发的老太婆。

    解忧公主还沉浸在过去的回味中,门口的下人赶忙来报告说昆弥来了,下人还没等退下,翁归靡已经跨着大步进来了。

    解忧起身去迎接,陈汤和紫琬也急忙起身行礼。

    翁归靡果然不愧对肥王这个称号,浑身肥肥胖胖的都是肉,圆圆的脸盘上长满了厚厚的络腮胡。

    肥王见了陈汤,又盯着紫琬浑身上下打量了几眼,道:“这就是从汉朝来得商人。”解忧公主点点头道:“他们已经在西域漂泊了四年了。”

    肥王哈哈大笑道:“果然汉朝人生长的都是英俊,这姑娘皮肤白皙,倒是和你年轻的时候很是相似。”

    解忧公主嫁入乌孙,是翁归靡前去长安迎接的,可以说,翁归靡见证了解忧从年轻到苍老,当然,他自己也已然是一个老头子。

    肥王此番前来当然不是来看陈汤和紫琬的,他和解忧公主夫妻和睦,每隔三两天见不到都不行,所以他时常往汉宫跑,只不过今天来的路上听人说解忧在接见汉朝来的商人。

    解忧挽着翁归靡和他共坐一处,虽是老夫老妻还是那么甜蜜,其实刚开始嫁给翁归靡时解忧是很排斥他的,她本来就觉得军须靡丑,可是他的这个堂兄更丑,只是婚后翁归靡对她百般呵护,唯命是从,渐渐地,解忧对他才有了好感。

    翁归靡来了,当然少不了音乐舞蹈。汉宫里演奏的竟是中原的管弦乐器,七八个身穿汉人衣裳的舞女,跳着胡汉混搭风的舞蹈。

    晚宴一直持续到深夜,解忧公主命下人在汉宫里为陈汤和紫琬安排了一间卧室。

    “我为你们安排了左边第二个厢房,让下人带你们去好好安歇吧。”解忧公主疲倦地道。她年岁打了,熬不了夜,就要和翁归靡回去安歇。

    紫琬霎时羞红了脸,精明地解忧公主一眼就看出了她的窘迫,道:“紫琬姑娘怎么了。”

    “我们还不是夫妻。”紫琬低声道。

    “噢,这竟是我的疏忽了。”解忧公主看紫琬和陈汤如此亲昵,以为他们早就成婚了,所以也就没多问。她忙命人多安排了一间卧室。

    解忧给紫琬安排的另一间房是细君公主的旧卧,自从细君公主病逝后,这里就一直没有人居住,但是解忧公主吩咐下人每天都要把卧室打扫干净。

    细君公主是一个小家碧玉型的女子,平时言语不多,但是很爱读书,来到乌孙后,她把金银财宝全都赏赐给了乌孙的王公贵族,由此赢得了乌孙人的爱戴。但是从汉朝带来的那些简牍却全都整整齐齐地堆放在几案上,有的连接简牍的绳子已经磨碎了,可见,她在乌孙无数个寂寞苦痛的日子,就是这些简牍陪她走完了一生。

    紫琬轻轻翻看着这些简牍,除了规整摆放的先秦典籍,还有几片零碎的竹片,紫琬轻轻拾起来,上面是细君公主娟秀的汉隶: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王延。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紫琬抚摸着这些竹片,仿佛听到了一个美丽公主的哭泣声。

    秋风瑟瑟秋悲凉,愁云荡荡愁断肠。

    路远迢迢路望尽,山高重重山凄凉。

    细君公主已经永远走进历史的尘埃中,然而大汉朝和亲的故事还在继续,三十年后,汉朝最后一个和亲公主:王昭君远嫁给到匈奴,也成了无数文人墨客慨叹的故事。

    茫茫的中华大一统的路上,不仅有男儿抛头颅,撒热血的光辉功绩,也有女儿牺牲身体的默默付出。

西汉常见官职() 
列举了一下汉朝的大概官制,便于读者阅读方便。

    西汉承袭秦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用所不同,采用郡国并行的制度。

    三公

    丞相:百官之首,汉初丞相地位很高,相当现在的总理,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皇帝也要对丞相有足够的礼节,丞相来了,要亲自去迎接,丞相病了,要亲自去探望。汉武帝当政,架空了丞相职权,逐渐移交给尚书台。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太尉: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不常置,一般只有国家打仗的时候设置这个官职。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

    注意!太尉只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西汉调兵十分严格,一定要有皇帝的虎符。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汉武帝时酷吏张汤就是任御使大夫这个职位。

    九卿:

    太常:掌宗庙事,属官主要有

    太史,主修史

    太乐,主音乐

    太祝,主祭祀

    太宰,主厨事

    太卜,主占卜

    太医,主医药 六令丞,

    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是九卿之首。

    光禄勋: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 皇帝的亲卫兵羽林军,期门军就是由归光禄勋管辖。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各种郎官都是出自光禄勋,他们有的出任地方郡守,有的鲤鱼跃龙门成为朝廷大官。

    主要分属: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卫尉:统领南军。在军制中介绍。

    太仆: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天子出行仪仗队伍。

    廷尉: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主要是审查朝廷大官的。

    大鸿胪: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相当与现在的外交部长。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大司农: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少府: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同太常一样,机构庞大。和大司农不同,大司农的钱用于国家支出,战争军备,而少府的钱只用于皇家衣食住行费用。两者界限严格,决不允许大司农的钱为皇家私用。

    主要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黄门令丞属官等。

    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

    执金吾:

    将作大匠 :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另外三辅之地长官堪比九卿,可以上朝议事。

    左冯翊,京兆尹,右扶风。

    郡国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等

    县制: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