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阵三国-第4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诩对无当飞军的统帅沙摩柯十分欣赏,不仅饶恕他的罪过,还让他继续独掌一军,而且许诺他回到中原之后,还有奖赏,武器铠甲什么的更是一应俱全,有了这样的好处,沙摩柯死心塌地的跟着贾诩,虽然他拒绝攻打蛮军,但提供了几条重要的消息,不到两月时间,贾诩不仅重夺建宁,蛮王孟获也不得不献上降书,继续退到建宁以南,不敢再犯境!

    解除了蛮军威胁之后,一心想等着好处的雍终于开始紧张了,很快贾诩便查出他是勾结蛮王之人,还不等定罪,雍便搬出了刘备这个大靠山,他可是有皇帝圣旨在手,不过这对贾诩来说却不过是一块废布而已,直接将雍关紧大牢,而其他雍家的族人,因为其祖先对汉室有功,不好铲除,便押往成都,让刘璋处置!

    雍还抱着一线希望,就是刘备许诺他的永昌太守,要是这个敕命颁布下来,他就有了翻身的机会,但他等来的却是刘备兵败、献帝身死的消息,雍大失所望,知道再无活命的机会,碰死在牢房之中!

    凯旋而归的徐晃和贾诩走到江州便停了下来,一来是这几月接连作战,部队需要休整,再来便是刘备在白帝城,又害死献帝,面对这样的****,他们要等候高顺的命令,看是不是彻底铲除这个害死皇帝的罪魁祸首!

    击败南蛮,夺回建宁,对刘璋来说是莫大的人情,此时他还看不透徐晃其实已经没有撤出益州的打算,反而很高兴的派人送去劳军之物,粮草等等更是无数,甚至让江州太守听从徐晃的调遣!

    能看出贾诩意图的其实也就王累等少数几人,包括暗通刘备的张松和倾向于高顺的费,张松自然不敢再多说什么,刘备大势已去,他已经没了那个心思,再转投高顺的话又怕被人笑话,所以只能静候消息!

    而张任虽然也是西川大将,不容外人侵犯疆界,但他在这半年连续接到了师兄张绣、师弟赵云的书信,甚至连师傅童渊都来信给他,无论明暗都是提醒他要识得大局,不可滋性妄为,张任此时也在犹豫之中!

    王累一人虽然极力劝阻刘璋,但在费等人的周旋和刘璋大胜之后的欣喜之下,还是对徐晃十分信任,更何况他现在得罪了刘备,有徐晃大军为他守卫江州,刘璋何乐而不为?

    此时的刘璋并不知道,剑阁守将雷铜已经被贾诩派人暗中说服,一旦益州兵马翻脸,想要将徐晃的兵马困在蜀中,雷铜就会打开剑阁通往汉中的要道,到时候援军到来,两面夹击,以益州的兵力,根本是守不住的!

    刘备卧病白帝城,诸葛亮暂时掌管军政,他在做着最后的努力,当徐晃扼守江州之后,进退无路的刘备基本上已经走到了末路,就算他们有孙权这个盟友,但隔着荆州,又有那么多兵马威胁江东,孙权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能够去营救刘备?

    不过诸葛亮还是派人散步流言,说刘备当初带献帝出城,乃是奉了天子之命,献帝不愿与高顺同流合污,不愿作为高顺的傀儡,自语半途驾崩,实在是天命,非人力所能补就,刘备作为大汉皇叔,要是早知献帝有危险,岂能如此冒险?

    第一波流言过后,很快诸葛亮针对高顺的诽谤也接踵而至,要不是郭嘉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攻打襄阳,明知皇帝在城中,还如此攻城,使得龙颜大怒,才在城破之时出走,要不是对方进攻,根本就不会有出逃一事,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意外,所以罪魁祸首归根结底还是穷兵黩武的高顺!

    此一说虽然转移了不少人的注意力,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是刘备害死了献帝,明明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了,还非要带走皇帝,甚至连朝中大臣、侍卫都不通知,明明是私自行为,还将罪责推到皇帝身上,如此欺君之人,实在是十恶不赦,当然这里面最主要的证人便是那些留在襄阳的重臣了!

    以董承为代表的司空、大司农、太尉等等全都站出来刘备,要是皇帝一心要离开襄阳,怎会不告知身边的朝臣,甚至连董承这个国舅都毫不知情,所以诸葛亮的挣扎也只是湖面上微风带起的细纹而已,转瞬即逝,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又让刘备背上了一个欺君的罪名!

    穷途末路的刘备终于在一月之后病死,他带来的士兵中无人懂得医术,当地的百姓更是痛恨刘备,根本就不会为他诊治,而那些药铺等等全都关门,王威无奈之下强行抓了几个郎中、抢了几家药铺,让他们为刘备诊治,但心灰意懒的刘备已经失去了生机,郎中们也是束手无策,最终不治而亡!

    这一下可好,没有了刘备,逃兵更多,不到即日时间,三万人仅剩一万,这些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精兵,都是跟随张飞、魏延、霍峻等人的,其中有一部分还是最早跟随刘备的士兵,他们誓死也不会就此离去!

    此时刘备军已经彻底溃散,关羽软禁襄阳,张飞无力支撑,魏延也是三心二意,诸葛亮无奈之下为将刘备下葬之后也是不做所踪,白帝城一片愁云惨雾,就在此时,张飞接到关羽的书信,决定带兵返回荆州,投降高顺,虽然刘备是败于高顺之手,但张飞与高顺的人马接触最多,并不十分抵触,更何况现在夏侯娟还在襄阳呢,夏侯渊就是自己的岳丈,张飞此时反而去了一大块心病!

    跟随张飞前去的还有魏延和霍峻、刘封等人,基本上白帝城中的守军全都撤走,不愿投降的各自散去,张飞将最后的一点钱粮都分发给他们

    建安七年夏六月中,刘备势力终于彻底被消灭!

第690章 以民为本() 
张飞退走之后,白帝城和永安各留了一千兵马,等着赵云派兵接替,虽然这里是从刘璋手里借来的,但谁也不会想着去还给刘璋,郭淮带着当阳的一万兵马到了白帝城,与江州的徐晃遥相呼应,彻底打通从荆州到益州的道路!

    夏日的洛阳城,显得更加热闹非凡,三四年时间的发展,这里已经恢复许多生机,加上洛阳是交易重地,发展自然要比其他地方更快,四门八道,都是人来人往,明媚的阳光下,到处都是欢笑之声!

    此时在洛阳城西北的青竹宅院内,气氛却显得有些凝重,园中的牡丹正开得鲜艳,阵阵香气萦绕鼻间,蝴蝶穿插飞舞,丝毫不受梧桐树下那几个人凝重神情的影响!

    檀香阵阵,茶壶在火炉上噗噗直响,水早已煮开,茶香四溢,但这几人却都没有开口说话,其中几人还有悲戚之色,眼角带着淡淡的悲伤,甚至有一丝微不可察的迷茫!

    这几个人正是先后赶到洛阳的高顺、荀、田丰,还有早在洛阳的蔡邕和黄琬、王烈,献帝驾崩,蔡邕和黄琬感触最深,毕竟他们也是老臣了,不由得悲从中来,劳累纵横,不过高顺到来到洛阳的时候这种情绪早已控制住了!

    “莫非大汉真要亡于此时么?”良久之后,蔡邕一声长叹,雪白的胡须颤颤巍巍,看出来,他对汉朝的感情极深!

    黄琬看了看高顺,又看看荀和田丰,言道:“天道轮回,纲常重振,此乃天意也!”

    这一次高顺来洛阳,如此重大之事,却只来了荀和田丰,其他的文武一概不见,这并不说明此事干系不大,一来是主要之人都带兵在外,多有不便,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对高顺的信任,无论高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这些人都会全力支持,当然也包括自立!

    蔡邕等人都是老于世故之人,这其中的关窍又怎能看不出来?但高顺的威望和政绩他们却是亲眼所见,如今的河北、中原、西部,哪里都要比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强许多,百姓更是安居乐业,在高顺的统辖之下,许多新奇的治国之法更是让他们耳目一新,许多诟病全都一应解决,这都说明高顺无疑会是一个明君!

    但认识是认识,这些人却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虽然对高顺认可,但并不想就此让汉朝覆灭,这两种心理纠结在一起便让他们痛苦不堪!

    田丰正色言道:“主公当年讨伐董卓,先进洛阳,无意中得到遗落之玉玺,此乃天意早定!”

    田丰跟随高顺最久,而且拥立高顺的呼声其实在他平定中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提起,只是高顺无意为之,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但现在皇帝不在,国不可一日无君,否则民心浮动,对于长治久安大为不利,乘着这个机会,加上玉玺在手,高顺便可名正言顺的继承大统!

    高顺知道这个敏感的时候自己说什么也不好,虽然他对这个一国之君并不感兴趣,但若说自己情愿退让,将十几年辛苦挣来的功劳拱手让人,他心中自然不甘,而且这也关系到自己属下那么多将士和跟随自己的那些人,一旦如此,肯定还有动乱,更何况以现在这些人的思想来说,毕竟是封建主义,恐怕日后陋习还会再次出现,虽然自己不是什么执政高手,但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知荀这样的人,让他们想办法执行,要是拥立一个皇帝出来,那岂不是给自己增添麻烦?

    “兴兵之初,我之所想,不过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大汉威慑四方,蛮夷不敢觊觎!”高顺缓缓言道:“顺虽不才,得诸位俊杰相助,方能有今日之成就,待国泰民安,继而威服海内,征讨四方,西域、北疆、东瀛、夷洲将为我华夏之土,普天下之民皆以汉为傲,与诸位共创盛世,如今国主不存,人心浮动,此事迫在眉睫,还需早做定论!”

    高顺看向蔡邕,认真问道:“弘农王之子亦在晋阳,以先生之见,可为明君乎?”

    现在大家的想法无非是两个选择,要么用力刘谨,要么就拥立高顺,别无选择,而高顺问起刘谨,自然是在问蔡邕的意见,蔡邕是刘谨的老师,以他的眼力和品性,自然不会胡乱评价!

    蔡邕沉默一阵,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意见作用有多重大,或许就会决定一个王朝的走向,所以他也很慎重,虽然他心中还是想让刘家汉室延续,但最终还是无奈轻叹一声:“聪颖巧辨,玲珑剔透,然心性过纯,长于六技,非为治国之才!”

    刘谨的性格让蔡邕大为头痛,这样的人虽然十分聪明,但心思却全都在那些奇yin技巧之上,若说到国政民事,便是一窍不通,更是昏昏欲睡,这样的人,的确不适合做皇帝,而且弘农王妃也几次暗中提醒蔡邕,不想再卷入这种帝王纷争之中,见多了血腥和阴险诡诈,她觉得母子二人这样平平安安在晋阳,才是最好的归宿,所以现在蔡邕的心头才会如此沉重!

    高顺转头看向一直不说话的荀,他知道荀的心思会更加矛盾,这个一向最忠于汉室的人,想用他的能力光复汉室,一生兢兢业业,历史上在和曹操称王的时候起了矛盾,最终在忧郁中死去,但现在他面临的问题又略有不同,曹操是胁迫献帝自立,而眼下是汉室不存,高顺自立也无可厚非,但这与他当初的理想出现了偏颇。

    自从得知献帝驾崩的消息之后,荀自然敏锐的想到了今日的问题,他一直都在思考,至今还未下定决心,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坚持究竟还有何意义!

    “我这一切所得,有一半是文若的功劳!”高顺洒然笑道:“就算拥立文若,我也全力支持!”这倒不是高顺开玩笑,荀在政事方面的能力,比他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而且以荀的品性,就算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