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陷阵三国-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虞的祖上虽也是皇帝身份,但并不如刘辩的儿子亲切,而袁绍想要拥立刘虞,想要掌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对董卓的另一种反抗他并不想承认董卓建立的朝廷,这也与后来袁绍在迎纳献帝时的犹豫有关!

    但刘辩就不同了,刘辩是太子,刘宏亲自下旨册封的,而且继任皇位,虽然时间很短,甚至一直处理****之中,但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他的儿子,比董卓强行拥立的刘协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消灭曹操,平定西凉和汉中之后,高顺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刘备,这是个百折不挠的对手,想要尽快统一天下,就必须乘着刘备实力还未完全长成之前,将他消灭!

    如果真的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再和孙权联合起来,阻力会更大,虽然高顺自信不会犯曹操赤壁之战那样的错误,但也说不定会在其他方面受挫,将无百胜,人外有人!

    能够在最佳的时间消灭对手,高顺绝不会犹豫,就像对付曹操一样,高顺可不会想着对方完全发展成熟再光明正大的与之一战,那都是屁话,来到这个时代这么多年,高顺也不忍看百姓和士兵姓名如同草芥一般,随时可能凋零,到了如今这个位置,一个决策,一句话,或许就会让成千上万的人丧命,所以高顺不得不谨慎!

    但另立新君,也有弊端,比如军心、民心,有人承认,就有人会反对,甚至许多百姓和士兵都只认得高顺,诸侯割据,势必会造成这个局面,此举必定会造成局部的动荡,还会被有心人议论,虽然以高顺现在的实力,无惧任何人,但也是如履薄冰,一言一行不慎,便极有可能身败名裂!

    思索半晌,高顺决定还是先不见唐姬,等有定论之后再见不迟,便道:“此事先交给元常妥善安置,切勿令消息外泄,待我往邺城一趟,看看文若他们的意见如何!”

    荀是高顺最为倚重的属下之一,而且荀的大局观和智慧非常人能及,对于这个一心忠于汉室的人,高顺想听听他的意见,此时徐庶、法正等人也都在冀州,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虽然这个俗语暂时还不成立!

    钟繇言道:“主公所言甚是,此事万不可草率,洛阳之中,主公尽管放心,属下自会妥善安排!”

    洛阳正在良心发展,并无大事,高顺并未久留,第二日便和郭嘉马不停蹄赶往邺城,司马懿和庞统暂时留在了洛阳,司隶正处于发展时期,二人留在这里,也可跟着钟繇历练一番!

第495章 议立新君() 
秋收之后,邺城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以高顺的眼光看来,华北平原当然是好地方,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又便利,加上近十年大型战乱并无多少,就算高顺取冀州,也只是在清河遇到袁绍的抵抗,所以河北之地,已经彻底恢复生机,虽不能说人人富有,但安居乐业却毫不夸张!

    邺城府邸书房内的虎皮沙发上,再次坐满了高顺属下的智囊,不过这一次气氛却稍微有些沉闷,高顺从西凉战捷归来,举行了短短半日的庆功宴,当晚便召集荀等人议事!

    烛光摇曳,夜风在窗外吹动树叶,不时哗啦啦响过,紫檀案几上的茶水已凉,在座的数人却都各自沉思,半晌也没人动一下!

    高顺直起了腰,对众人言道:“此番召集诸位议事,便是想集思广议,今日之事,出门之后不必再提,无关皇室,无关对错,只为天下百姓计!”

    在场的有荀、荀攸、郭嘉、田丰、徐庶、法正和沮授,都是可信之人,唐姬的消息的确让人有些始料未及,更意外的是,刘辩居然有后,皇帝的长子长孙,要在和平年代,可是太子之位,将来要继任大统之人!

    董卓废长立幼,遭到大多数人反对,不过董卓比较直接,直接一强硬手段镇压,事隔多年,大家也默认了这个事实,而刘辩死后,皇室便只剩下了刘协一人,不承认也只能承认了,但刘辩之后的出现,又让人想起来到董卓当年的专权和残暴!

    法正当先开口:“策立嫡长,乃是祖训,董卓暴而无行,百官迫于yin威遵从,废除弘农王,然其奉先皇诏命继承大统,其子实为太子,自当顺天命而执掌乾坤,董卓乃是****,其所为之事,本当消弭,方能慰先皇之灵!”

    荀攸言道:“孝直所言,甚有道理,今百官黎民遵奉陛下,只因先皇再无血脉,仅有一人而已,然先皇长孙尚存,自当奉天命而继大统,主公又有玉玺在手,此岂非天意也?”

    “属下以为此举不妥,天下分崩,诸侯各立,陛下虽无威行,却已得万民心,若贸然改命,宛若朝令夕改,有损国威,恐人心不稳,异族骚动,为邻邦所耻笑,若有人将主公比作董贼,岂非弄巧成拙?”

    沮授虽然是最新加入高顺智囊团的,但他耿直的性格却丝毫无变,纵然是法正和荀攸二人的意见,但沮授还是敢于反对,他对汉室的忠心不用怀疑,而且天子之选,乃国之大事,既然选定,若随便一个人便能任意废黜,的确有损一国之威!

    高顺心中也是一阵凛然,虽然他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但刘备必然是要反对的,汉献帝是现在大汉的旗帜,要突然放倒,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刘备再和孙权联合,一番职责,高顺就算不能成为董贼,也会成为另一个曹操的翻版!

    田丰和郭嘉最早跟随高顺,田丰的心性早已与历史上有些不同了,是绝对忠于高顺,而不是忠于汉室,而郭嘉就更不用说了,就算高顺说要称王称霸,郭嘉也会全力支持,所以现在意见有了分歧,大家都看向了荀,等着他的意见!

    荀自从高顺说出唐姬之事后,便沉默不语,表面上看他神色平静,似乎并不意外,但高顺知道,这样意外的出现对荀这种重视正统,又一心匡扶汉室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冲击,他必须要在这样的抉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荀攸和沮授二人的意见实际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两种分歧,却各有道理,但是从己方利益角度来讲,当然是设法另立新君,高顺又有玉玺在手,蔡邕、黄琬都在晋阳,只要再有荀家的支持,以及冀州、中原等士族的配合,成立一个新的王朝并不难!

    但问题是这几年全天下都承认了献帝的身份,就连高顺,每当任命升免州郡官员,都要向朝廷回报,出尔反尔,于己不利,所以高顺需要的只是一个两全方案,而荀等人需要的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自己的世界观!

    沉默之中,荀缓缓开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既然当今执掌乾坤,便是天意,弘农王虽有嗣在民间,然国之大运,岂能轻易逆改?主公此举,恐被后人诟病,同为汉室之后,若另立新君,则将当今陛下置于何地?”

    无论荀做出何种选择,高顺都不会意外,荀眼前的意见,便是最稳妥的,乃是真正从大局考虑,并无丝毫私心,既然弘农王之后已经被人遗忘,又何必让他再出现,而让另一支皇脉遭受损伤?

    郭嘉摇着羽扇的手不知何时已经停止,听了荀之言,轻声问道:“献帝尚在荆州,刘备控天子而令诸侯,今河北、中原、西凉皆定,莫非便要南向称臣,以为汉室天下统一之策?”

    既然荀不同意拥立新君,刘备已然掌控朝廷,高顺要想平定江南,便师出无名,郭嘉此言并无责难荀之意,只是言辞有些锋锐,只是为了让荀表明自己的立场而已,如果按照眼前的局面,高顺要是投效刘备,似乎便是天下大一统的局面,到时候孙权和刘璋都已经不算障碍了!

    荀摇了摇头,显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也并不为郭嘉指摘而动怒,言道:“刘备乃沽名钓誉辈耳,此人极善隐忍,口怀仁义,却窝藏祸心,似此等奸佞之辈,岂能铸国之大器?”

    高顺知道荀既然做出这个选择,自然还有后招,以荀的性格,已经思虑周全,绝不会如此草率行事,而方才荀所言,显然对刘备也不感冒,他所忠心的,还是整个汉室天下,而非刘备这个自诩汉室之后的虚伪之人,或许到了某种情况,荀也能为了汉室舍弃献帝,只是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

    高顺言道:“文若既有此言,想必定有对付刘备之法,奉孝莫要性急!”

    荀继续道:“汉室江山,起于长安,光武中兴,帝都东移,历经一百七十余载,洛阳乃是龙气汇聚之地,汉室根本所在,欲复汉室,长安、洛阳可选其一,襄阳背水离山,岂能据之而执掌天下?”

    荀此言一出,以现场这几人的能力,自然也听出了荀话中之意,尤其是郭嘉,又恢复老神在在的神态,羽扇有一下没一下的摇着,但目光却不经意的扫过了高顺!

    高顺神色不动,问道:“文若有何良策,且先说出来!”

    荀答道:“主公可将重建洛阳之事大肆宣传,并以气运之说散布天下,再上书朝廷,迎纳天子,重归洛阳,此乃众望所为之事,刘备挟天子而据荆州,定不肯轻易放手,若如此,则可以刘备有不臣之心而出兵讨之!”

    郭嘉眉毛一挑:“若刘备送归天子,又如何?”

    如果献帝真的到了洛阳,这和当年高顺与郭嘉的讨论便无二致,当年高顺便问过郭嘉的意见,二人认定以高顺的实力,并不需要献帝这杆大旗再来做掩护,他当时的局势比曹操要强得多,退可守进可攻,不像曹操在中原,必须要做出一搏,所以高顺一直没有做出迎纳献帝的举动,如果有心,恐怕献帝早在高顺手中了!

    但荀的这个计策,似乎让高顺饶了一圈又走回来,到最后还是不得不迎纳献帝,又要面对种种局面,稍有不胜,便是窃国之贼,身败名裂!

    荀轻轻摇头,语气十分肯定:“刘备隐忍多年,今掌控朝廷,必有争雄天下之意,岂能轻易放手?又其以大汉皇叔自居,若将天子送归洛阳,主公只需稍加改动,言刘备胁迫天子,篡改皇室宗谱,此等大逆不道之事一旦公诸天下,其定然身败名裂,民心尽失,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刘备乃潜龙之资,又岂能不明其利弊?”

    郭嘉再次停住了羽扇,眼珠一转,忽然笑道:“文若果然思虑周全,嘉不如也!”

    其他几人也都微微点头,显然荀的这个计策比另立新君还要直接,可谓一石二鸟之计,既不用新设朝廷,惹人非议,又能让刘备左右为难,而高顺可以“清君侧”为由,发兵江南!

    高顺心中一阵感慨,到此时,连他都不知道荀心中究竟是如何想的,这个计策不仅让他省去了许多麻烦,另立新君,就要有朝廷,这牵扯到的东西实在太多,荀一个计策便为他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荀似乎也没有半点为献帝考虑的意思,自始至终献帝的出境并无好转,莫非荀是想先平定天下,再论君王之事?

    高顺脸上的忧愁尽去,荀既然已经为他规划好了大局,接下来便是慢慢做文章的时候,对付仅有一个荆州的刘备,高顺并无所惧,他现在要防备的是,如何防止孙刘联合?

    孙刘联合让曹操首次下江南大败而归,自此曹军数年无力南下,而曹操也遗憾病逝,后来的数十年,正是这个联盟,让北方强大的曹军束手无策,江东已经经营了近十年之久,十分稳固,又有周瑜、鲁肃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