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4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况且吴皇后早早便将其送回家中,撇清关系,其生父赵子彦更是躲的远远的,毫无参与之意。

    国赖长君,这是当初废黜赵伯琮时的理由之一,现在自然不能再立个小娃娃。

    那么,从宗室遴选个成年子弟?

    太宗系的都在五国城,所以只能从太祖系宗亲中选择,然而经历过临安之变后,仅剩的太祖系宗亲只想努力自保,哪里还敢冒头?

    但凡年纪合适,稍微有点人望的纷纷推辞,或是远避洛阳,或是故意自污名声,突然休妻的,出入风月之地的,甚至突然精神不正常的

    一时间,宗室里突然出了很多败类

    明白人自然明白是怎么回事,自然也就不会在为难这些宗亲子弟了,作为太祖子孙,他们这百多年几乎都在猜忌中度过,还是让他们过几天安生日子吧!

    这时候,有人不免感慨,要是宁王赵谌活着回来,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宁王不再,可是信王在啊!

    有人想到了信王赵榛,他是太上皇的儿子,先帝赵构的弟弟,无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都合情合理,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可是,信王出家了!

    出家了还俗就行啊,这好像不是什么大事,据说大理国的段氏皇族就有这样的先例。,

    可是当群臣来到白马寺请见信王殿下的时候,却被拒之门外了,小沙门给出的回复是:方外之人,不问俗事,世上早已无信王赵榛,只有一个比丘僧罢了!

    这

    辞帝位,做和尚。

    任谁想想都觉得是脑子抽了,可赵榛就是这么坚决。

    好吧,无论信王殿下是出家自保,还是真的厌倦红尘,愿与青灯古佛相伴,反正他是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这就很尴尬了,大宋皇帝竟无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总不能和金国交涉,让他们从五国城再放几个皇室子弟回来吧?

    怎么办呢?

    其实许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前面这些不过都是表面功夫,只是铺垫而已,这时候正确的戏码该开始了。

    自古以来,立储讲究立嫡、立长、立贤,既然嫡长皆无,那就立贤吧!

    所谓贤,是贤能,也是功劳。

    当今天下,最有功劳的是谁?高阳郡王徐还是也!

    他来做个皇帝如何?

    好像是可以的。

    他是大宋为数不多的王爵,身份足够高贵,而且是大宋的驸马,也是皇室成员。

    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对内先后平定多次叛乱,对外击败金军,灭国西夏。

    力挽狂澜,挽救了大宋江山,还有开疆拓土之功,若说贤,天下何人又能超过他呢?

    他来继承皇位,可以啊!

    唯一的问题,他不姓赵,有人以此为由提出的反对意见。

    谁说只能同姓子弟才能继位,五代之时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后周太祖国威、世宗柴荣是一个姓吗?(柴荣当时改名郭荣)

    异姓养子尚且可以继位,高阳郡王这样的驸马,上皇女婿,半个儿子,继位有何不可?

第七三五章 女皇帝() 
徐还有没有继承资格!

    朝堂上为此吵翻了天。

    大家心知肚明,眼下这局面,徐还确实有登基称帝的条件。

    所以支持者要么是徐还的心腹,要么就是想要混个从龙之功的投机者。

    反对者也不少,他们大都是忠于赵宋皇室的老臣,赵家坐江山一百多年,对读书人甚是优渥,自然得了不少人心。

    即便经历了靖康之变,仍旧有许多的拥趸,其中不乏吕颐浩这等的重臣。不过位列宰辅的他们都没有轻易发言,而是在默默地观望。

    观望百官的态度,也在等候徐还的态度。

    徐还没有,也不会轻易表态,他大概也在观望吧!

    反倒是朝野百官沸反盈天,各执一词。

    支持者认为徐还身份高贵,功劳卓著,在没有合适赵姓继承人的情况下,以女婿的身份继位合乎情理。

    毕竟五代之时,有过那么多养子继承的先例,女婿总比养子亲近许多话吧。至少将来继位的太子,身上有一半的赵家血统。

    反对的人则坚持认为,自古以来宗法制度如此,哪怕是过继的宗亲子侄都可以,女婿继位不合礼法。

    高阳郡王虽然劳苦功高,但继位与否却是另外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如此,一来会乱了纲常礼法,二来会造成许多隐患。

    比如,将来五国城的渊圣与诸多皇亲回来,该当如何是好?赵姓宗亲,能眼睁睁地看着江山落入外姓之手。

    所以,为了朝廷稳定,也为了高阳郡王自己的清誉,如此并不合适。

    但支持者不以为然,今日之大宋早已不同于往日,说句不好听的,若非徐还,大宋恐怕会有亡国之忧。

    五国城那帮皇亲已经亡了一次国了,还有脸面执掌天下吗?说句不好听的,徐还如果想,完全是有资格改朝换代的。

    现在这局势,徐还手掌天下权,却不让他做皇帝,又有谁敢做,谁能坐得稳呢?难不成再弄个小娃娃去当傀儡吗?可是不是说好的国赖长君吗?

    争执不下,好像问题无解的时候,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大吃一惊的提议出现了。

    立福国长公主为帝!

    女皇帝!!

    平地一声惊雷,炸响了整个大宋朝野。

    女人怎么可以当皇帝呢?

    在此之前,这个想法压根没人想起来,被理所当然地忽略了。即便曾经有过武瞾这样的先例,却也仅此一例,而且被视为乱国之举,女子干政仍旧被视为大威胁。

    说到底,这仍旧是一个男权社会,女人和皇位、爵位继承没有关系,可是现在却被人提出来了。

    公主姓赵,是正经的赵宋皇亲,太上皇亲生的女公子,渊圣与宣宗(赵构)皇帝之女弟,眼下还有人比她更有资格承袭皇位吗?

    而且长公主并非一介寻常女流,她是有功于国的,从五国城千里迢迢逃回故国。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激励将士;岳飞蒙冤,长公主亲自出面维护岳家家眷,主持正义。

    福国长公主殿下也是功勋卓著,深明大义之人,并非闺阁女子,有资格也有能力处理国事军务,带领大宋子民中兴。

    想想好像不无道理,柔福帝姬确实非同一般,如果换作是个男子,如此功勋,继位理所当然。

    可她是个女人啊!

    怎么能让女人当皇帝呢?这是许多人难以接受的。

    但支持者却声称,女人怎么就不能当皇帝了?武周的武瞾就是先例啊!

    而且长公主有勇有谋,犹胜男子,而且正当盛年,符合国赖长君这一要求。

    而且大宋刑统之中是有规定的,父母亡故,倘若无兄弟,女子是可以全部或部分继承遗产的。

    换句话说,大宋女子是有一定继承权的。

    刑统乃是大宋律例,有道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适用于百姓自然也就适用于皇家。

    那么长公主继承父兄留下来的最大遗产——皇位,有何不可呢?这是有法可依的。

    至于女子不可继位之说,若说有男丁倒也罢了,既然没有那公主继位作为权宜之计有何不可?

    理由很充足,态度也很强硬。

    反对之人似乎也无从辩驳,但提出了两个问题,公主毕竟身为女子,某些场合不便抛头露面,该当如何?

    再者,公主继位,百年之后谁来承继皇位呢?倘若皇位始终姓赵,是不是得从子侄中遴选?

    可公主又有亲生之子,可是偏偏姓徐啊,皇位岂不是仍旧要改姓?或者说公主长子徐承嗣改姓赵?可那样的话,徐还答应吗?

    问题很多啊!就如同当年武则天面临的情况一样,到底是该立侄子,还是立儿子,赵、徐两家子弟往后会否因此而起争执?若是因此埋下萧墙之祸根,可就不划算了。

    此事也涉及血食等问题,十分敏感。当然了,说到底还是江山究竟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公主登基之后自可垂帘听政,处理奏章政务。至于某些不便出席的场合,可交由皇夫徐还以辅政王的身份处理。

    徐还有这个能力,作为皇帝的丈夫,夫妻同体,身份尊贵,共同处理政务,自是妥当安排。

    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人给出的建议是公主有子,当然是母亡子继,如此顺理成章,江山有序传承。

    若说是遴选子侄,宗室之中子弟众多,到时候究竟是选哪一个呢?闹不好还会因为大义名分的事情而起冲突,那才是萧墙之祸。

    至于公主长子是姓赵还是姓徐的问题,现在问似乎太早了,公主春秋正盛,立储传位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何必着急?

    再者说了,姓什么有意义吗?当年柴荣改名郭荣,为郭威养子,可是继位之后还不是改回柴姓?

    何必纠结这些没用的东西?反正一句话,长公主与高阳郡王可以对天盟誓,赵姓宗亲永为皇族。

    言下之意,即便是将来江山姓徐,赵家人仍旧享受宗室待遇。如此这般折中之举,也算是仁至义尽,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第七三六章 隆兴大宋() 
女皇帝!

    皇夫辅政王!

    两个石破天惊的概念出现了。

    争执归争执,但朝野都知道,这是一个试探之后的折中方案。徐还自己当皇帝阻力太大,所以把妻子推上去,最终江山仍旧会落入自己儿子手中。

    权力在握,江山传承,什么好处都有了。

    当真是好算计,好主意。

    许多人此事才注意到,徐还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所以很早之前就在做铺垫了。

    长公主几次公开露面,也许都是别有深意的。

    黄天荡水战,亲自擂鼓助威,江南水军为之折服,百姓称颂,故而他们并不反感柔福帝姬。

    岳飞一案,掩护岳家家眷,岳家军上下全都承情感恩。当女皇帝的提议出现之后,他们率先支持。

    除了感恩之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岳家小女与徐承嗣有婚约。倘若长公主继位,身为长子的承嗣必然继位,那么岳家就能出一个皇后。这样巨大的利益期许下,自然会全力支持。

    而西军系的将领和臣子天然就会支持,因为柔福帝姬代表的是徐还的利益,自然也就是他们的利益。

    这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军事群体,现在站到了柔福帝姬身后。

    而临安系的军政力量刚刚被打散,压根没有什么太大的话语权,无力反对。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是高阳郡王退一步的折中之法,华夏自古家那个就中庸之道,应该各让一步。

    若是给脸不要脸,那就不好了。说句不好听的,纵然徐还强硬,直接改朝换代,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无非是代价大一些,时间长一些而已。

    眼下大宋还有个大敌金国尚未解决,实在不宜为了这些事情再起纷争。相对比亡国灭族而言,谁家之天下真的重要吗?

    吕颐浩在心里权衡了许多次,徐还如此做法,也算是没有违背当初的承诺。国号仍旧是大宋,皇帝至少目前姓赵,而赵家始终是皇族宗亲。

    这就可以了,还想怎么着?

    对于百姓而言,只要有人能保护他们不受异族入侵,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