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他会容忍,甚至纵容我,还不是因为我的做法,也满足了他心中的小九九这世道,没有谁大义凛然,都有私心,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你也不例外。”

    “没错,我也不例外,但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的私心有多少?更多的还不是为了这大宋,为了黎明百姓不受异族欺辱。而你呢,更多是为了一己私利。”

    徐还冷冷道:“别告诉我,那些年你在北地受了多少屈辱,我也不例外,但我和你不一样。”

    “休要用这些道理来教训我”

    “用不着,惩罚不会少。”

    徐还道:“三司会审已经判决,凌迟之刑。”

    “你”

    秦桧终于愤怒了,即便不惧死亡,但如此残酷的死亡方式仍旧让他不寒而栗。

    “放心,知道你担心尸骨无存,所以我会命人铸铜,将你的骨头包裹其中,然后永远跪在西湖畔的岳飞祠中,向他忏罪。”

    徐还续道:“对了,还会附送你一个谥号——缪丑,让你流放哦不,遗臭万年。”

    “你哼哼”

    秦桧冷笑道:“成者王侯败者寇,你们作践我,我没什么好说的。只是难道只有我该向岳飞忏悔谢罪吗?你呢?你呢?”

    “我是对不起鹏举兄,纵然再多弥补他的家人,终究但将来,即便是黄泉相见,我亦可坦然,可你呢?”

    徐还怅然道:“你有面目,有胆量去见岳飞、去见茂德帝姬、去见那些被你害死的忠良义士吗?你有吗?”

    “有什么不敢的,怎么就不敢了”

    秦桧厉声高喊,开始的时候很坚决,傲气十足。可是喊着喊着就低沉下来,开始失声痛哭,也不知是终于害怕了,还是情绪崩溃。

    “别指望有人给你报仇了,要不了多久,兀术和粘罕他们会来和你做伴的,我说到做到。”

    “看好了,行刑前不能让他死了。”

    徐还吩咐一声,然后转身离去,任凭身后的秦桧如何大喊大叫,都再也没有回头

第七三三章 还都洛阳() 
秦桧罪有应得。

    凌迟处死亦不为过。

    行刑那日,他被五花大绑送到了临安城中的繁华之地。

    也不知是恨急了秦桧,还是甚少见到凌迟场景颇为好奇,总之前来围观的临安百姓不在少数,里三层外三层,围的水泄不通。

    大理寺的狱卒们很用心,小心翼翼地看着,总算没让秦桧提前自尽。当真让这个罪大恶极的大奸臣体会了一把,什么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真正为难的是行刑的刽子手,虽说祖上曾有过这门手艺,但大宋甚少有凌迟之刑,几乎已经失传了,故而行刑的手法和力度真的很难把握。

    据说在行刑之前,特意用了很多头羊来练手,不说如同庖丁解牛那般顺畅,至少可以保证行刑得以顺利进行。

    在众目睽睽之下,秦桧被绑在刑台之上,一刀一刀地被割肉。

    自打那日见过徐还之后,他的神志便开始有些混乱,此时只是不断发出凄惨痛苦的哀嚎,声音十分古怪。

    盖因口中被塞了麻核之故,无论是开口求饶还是破口大骂,都没有机会了,只能在痛苦中被割肉削骨,血肉尽失。

    今日,他必须惨死,尸骨无存。

    临安百姓平日里估计也没少受气,得知秦桧的行径之后,尽是怒不可遏。故而当刽子手割下碎肉的时候,近处围观的百姓竟然争相抢夺,直接咀嚼吞咽。

    食其肉、寝其皮,这可是华夏古代最狠的复仇方式。

    而徐还想到的却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鹏举兄,你在天上看见了吗?”

    徐还抬头看着天空,沉吟许久,奸臣授首,接下来就是胡虏了。一个一个都要收拾了,如此才能慰藉英魂在天之灵。

    秦桧凌迟处死、张俊也自尽而亡。

    两个逆贼魁首罪有应得,他们的党羽自然日子也不会好过。

    临安陷落之日,城中的但凡有奸佞嫌疑的官员便被抓下狱,然后逐一审理甄别,按照其罪行大小进行处置。

    临安之外地方州县官员与驻军将领,也是逐一甄别,张宪率大军从西边来,顺利接管了江州,整个江南完全落入徐还的掌控。

    浙、赣江、岭南这些偏僻之地再有抵抗便是徒劳,何况小皇帝已经被废黜,秦桧、张俊也死了,只要脑子没坏,这时候便不会负隅顽抗,自寻死路。

    各地官员见状,自然知道该如何选择。问心无愧的自己表态归附,罪过小的及时上疏将功折罪,罪过大的也只能及时投诚,请求宽大处理。稍微迟疑,露出谋逆之嫌,便会被部下或者周遭州县的官员扑灭。

    正是立功交投名状的时候,只要敢冒头,自然会有迫不及待抢功劳,用他们的头颅作为向上攀登的垫脚石。

    饶是如此,徐还仍旧派出吕颐浩、张宪这样的组合,巡视整个南方。

    震慑宵小之辈,整肃地方治安与秩序,同时会有部分兵马驻守江宁、临安、江州这些南方要地,确保南方稳定,杜绝后院起火。

    当秦桧成为血淋淋的白骨时,南征之战终于以大获全胜结束,许多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西湖畔的岳飞祠正在修建,秦桧的跪相也在铸造,大宋朝廷的各项职能也在逐渐恢复,一切重新归于平静,井然有序。

    整个过程里,所有的决断与审判执行,都是以太上皇赵佶的名义对外发布敕令。

    换句话说,大宋仍旧没有皇帝。

    但是朝会每日都在举行,尤其是当张浚、赵鼎、吕颐浩、韩世忠等昔日的忠臣良将,以及范宗尹等人文臣全部到位后,临安朝廷可谓人才济济一堂。

    首先被讨论到的一个问题便是——还都。

    太上皇赵佶是现在名义上的君主,人在洛阳,群臣不能留在临安侍奉皇帝吧?

    临安只是行在,太上皇亦无南下打算,所以还都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还都东京?

    然而东京汴梁多次遭遇战火,已经破损不堪,皇宫也被田师中付之一炬,并不适合皇室居住、百官理政。

    而且靖康之变的教训殷鉴不远,大宋立国百余年之后,东京汴梁最大的弊端暴露的无比彻底。城外一马平川,压根无险可守,京畿安防多有不利,前车之鉴,必须吸取教训。

    想当年,太祖皇帝也是考虑过迁都的,只是被搁置了许久,如今总算是再度提上日程。

    西京洛阳,周遭有虎牢等多处关隘为屏障,而且自东周之时便是王畿之地,是汉魏唐等多个朝代的古都,帝王之气浓郁。

    洛阳城也是这几年新建,城市规划与建设都是一等一的,气势磅礴,固若金汤。洛阳城中也修建了一座皇宫,名义上是给的太上皇居住的行宫,却比正经的皇宫更为气派。

    相比于东京汴梁,洛阳唯一不便利的大概就是漕运,唐末五代战乱,到洛阳的漕渠遭到破坏,多有淤积,远不如东京汴河那般方便。

    徐还大概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故而已经派水工疏浚河道,勘测地形,准备重新整修洛阳漕渠,保证南方的粮食、物资、财赋可以顺利运抵洛阳。

    高阳郡王把准备都做到了这个地步,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至于金国的威胁,似乎也不值一提,洛阳北边的河东之地已经回归大宋,仅仅一个河北收复似乎也指日可待。

    是的,西军北伐先后胜利,给了大宋臣民莫大的信心,他们不自觉地坚信击败金人,收复河北,甚至燕云十六州会是迟早的事情。

    所以,洛阳是大宋未来当仁不让的都城,还都之事自然也就板上钉钉。

    群臣许多都是北方人,南渡也不过十年之久,对故乡也是颇为想念。若非如此,东京光复之后,也不会有那么多达官显贵返乡。

    临安到底只是偏安一隅之地,洛阳也是天下中枢,但凡胸怀大志之人,自然知道如何选择。

    故而朝堂上很快便达成共识,临安改回原名——杭州,取消行在地位。

    先帝赵构灵柩迁葬巩县大宋皇陵,群臣与大军准备还都洛阳。

第七三四章 继位人选() 
还都洛阳是个浩大的工程。

    十多万大军,朝廷各个机构,数百上千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

    再加上各种学子、士林名儒,以及被都城吸引的商贾,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人群。

    好在迁都并非一蹴而就的,第一波行动的也只有朝廷的主要机构,以及徐还率领的主力兵马。

    其他人等将依次行动,在此后的两三年内完全迁居到洛阳。

    洛阳城需要逐步接纳这庞大的人口群体,运河需要满负荷运行,运送足够的粮食以作储备。

    还都乃是大事,绝非一蹴而就。

    徐还等人限行启程,顺道护送着先帝赵构的灵柩,准备将其安葬在巩县的大宋皇陵。

    至于孟太后既然已经入土为安,则仍旧安葬在绍兴,安排了专人四时祭祀。徐还心里暗自想着,孟太后估计也不愿意和哲宗皇帝合葬,既然如此,何必再惊扰她的在天之灵呢?

    吴皇后和众嫔妃也跟着回到了洛阳,她们已经明确表态,往后会在皇陵为先帝守灵。至于韦氏,则囚禁在临安的一座庵堂之中,非死不得出。

    西湖畔的岳飞祠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若干年后,将会成为祭奠怀念英雄的名胜之地。

    一切安排妥当,徐还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三月中出发,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回到洛阳已经是五月里。

    朝廷各项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合并,开始初步运转,好在洛阳方面早就开始准备,一切还算妥当。

    朝廷有了,皇帝呢?

    先前一切都是以太上皇赵佶为尊的,到了洛阳众臣自然而然请太上皇赵佶复位。

    可是,赵佶拒绝了。

    理由是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已经退位多年,两个儿子都先后继位,一个退位,一个驾崩,这时候自己在复位,于理不合,没有这个道理。

    先前之所以勉为其难发号施令,是因为儿子驾崩,奸佞作乱,朝廷混乱,这才暂时出来掌控大局。

    如今谋逆作乱已经平定,一切安稳,自己也就该功成身退了。年岁大了,北狩多年,身体也不大好,想要好好安养。

    无论这番话是否出于本心,好像都合乎情理,赵佶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任群臣如何请求,都坚辞不受。

    好了,太上皇撒手不管。

    大宋陷入了没有皇帝的局面,拥立皇帝成为当朝头等大事。

    很多人想到了徐还,至少想要知道他的态度,可是高阳郡王竟然在关键时刻离开来洛阳,和柔福帝姬去了皇陵。

    奉太上皇旨意,祭祀刚刚安葬,且被追谥为宋宣宗的赵构。其无子嗣,亦没个兄弟在身边,所以主持祭礼的仍旧是柔福帝姬。

    徐还夫妇在皇陵,洛阳朝堂上却吵翻了天。

    该由谁来当这个皇帝呢?

    皇位继承最基本的原则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可是赵构无子啊,唯一的亲生儿子赵旉已经夭折。

    至于先前的赵伯琮,已经被认定为伪帝。曾养于在宫中吴皇后膝下的赵伯玖,亦没有公开认定过其养子身份。

    况且吴皇后早早便将其送回家中,撇清关系,其生父赵子彦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