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4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等不到,也能让徐还闹心许久,甚至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麻烦。那么这场斗争,便不能算是自己败了。

    至少,不至于完全败了。

    倘若流亡南方不成,最后还有条路便是带着幼主浮海前往辽东金国之地,总能求得一丝庇护,安身立命之所。

    一个有着宋国皇帝身份的孩童,想必金国人会很喜欢,届时打着帮助赵昚复国的旗号,便可名正言顺挥军南下,大有文章可做。

    纵然金国无意南侵,也可以作为与徐还周旋的一个筹码,讨价环节。总归是有好处的,想必金国人会喜欢这个可爱的孩子。

    即便只是养在金国,因为身上的皇帝名号,也会让徐还如鲠在喉,寝食不安。

    正是因为算准了这些,秦桧才有恃无恐,反倒是军事上的成败并不很在意,而是着重谋划赵谌一事。

    效果还是不错的,现如今徐还惹了一身腥,吐沫星子都快将他淹死了。有道是人言可畏,周公尚且恐惧留言日,他徐还怎么能例外呢?此时此刻,恐怕已经没有多少心思南征了吧?

    秦桧盘算着如何能再加把火,让流言的声势更大一些,大的足够影响西军军心,兴许这场战事的胜算能够大一些。

    尽管秦相公的如意算盘噼啪作响,张俊却不很乐观,甚至有些愁眉不展。

    相比于秦桧专注于政事和阴谋,张俊在一手主导临安防御战,他是武将出身,尽管没有那么多耀眼的战绩,但多年沙场经验还是有的。

    按照常理来说,西军从采石渡江之后应该立即发起进攻,事实上却没有,而是一反常态地放慢了脚步。

    虞允文在采石的动作,一度让张俊以为西军的主要行动路线是镇江的运河方向,为此甚至陈以重兵防御。

    结果却是毫无动静,前线的斥候和探子几番探查,甚至失去了韩世忠的下落。

    这让张俊甚是不安,多年军事经验与沙场直觉告诉他,徐还这么反常的举动,绝非赵谌事件拖延所致,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可是,是什么呢?

    一直不露面的韩世忠又在何处呢?

第七二四章 徐还的缜密谋划() 
徐还自绍兴七年秋起兵,一路从洛阳打到江宁,历经数月。

    在江宁府稍作延误,转眼间便是绍兴八年二月,已是江南春江水暖之时。

    树木发芽之时,西军终于全部渡过长江,从江宁和镇江两个方向发起进攻,兵进临安。

    西军总攻,决战在即。

    临安方面立即派出大量兵马,加固西北防线,两军对垒,严阵以待。

    站在三军阵前,徐还心里生出一阵古怪的感觉来,想起当年率兵在此抵御金军,如今却要带着兵马反攻临安。

    时移世易,前后情形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至于前方的临安官军,他是一点也不放在眼里。

    倒不是说徐还有多么自信或者狂妄,而是他坚信一个道理,堡垒最脆弱的地方往往是在背后。

    临安的背后是钱江,一条直入东海的大江。

    大抵是临近月中,东海的潮水不断涌入,江面上腾起一叠叠浪花。

    倘若是八月中秋时间,便恰好能看到举世闻名的钱江大潮。如今二月里春潮涌动,虽不如秋潮那般壮观,却也别有一番风景。

    更重要的是,随着潮水涌动,上百艘战船正在趁着涨潮驶入钱江,驶向临安所在的方向,消失的韩世忠就站在船头。

    当所有人都疑惑韩世忠的动向时,他没有被徐还所谋害,也没有成为西军的先锋,亦未出现在镇江城里,而是站在了钱江浪尖的船头上。

    自不用说,他是奉了徐还的命令。

    自打徐还从采石开始渡江的时候,他便率领镇江水师战船出海了,船出长江口进入东海。

    沿着海岸线绕过了松江府,然后潜藏在昌国县(舟山)的群岛之间,默默等待着月中望日的潮汐。

    潮水如约而至,战船趁着涨潮进入钱江,直奔临安城下。

    这是徐还的战略,不仅仅是出奇制胜,也是全局谋划,一劳永逸。

    秦桧固然有噼啪作响的如意算盘,徐还岂能没有妥善的缜密谋划?镇江水师便是他的奇兵,韩世忠便是最好的执行者,目的正是切断秦桧的后路。

    这是渡江之前便既定的战略,也是历朝历代北方攻灭南方时的做法,也是徐还抗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无论是当年隋朝灭南陈,还是宋朝初年灭南唐,都是集中兵力快速攻陷金陵都城,俘虏皇帝宗室。

    即便江南王朝还有大片土地,也不免陷入亡国的结局。盖因为都城是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所在,偏偏江南之地最好的王畿之地便是金陵。

    金陵临江,处在最前线的位置,一旦长江天险被攻破,都城陷落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只要俘虏或者杀死皇帝,破坏了江南朝廷的中枢,统治自然也就土崩瓦解,大片南方国土唾手可得的。

    但如今的宋国朝廷是个例外,行在选在临安,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中枢都在那里。

    临安与金陵最大的区别便是位置不同,除了长江天险之外,还有些许缓冲之地。尽管江南之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可就是太湖沿岸的这片平原,给了临安喘息之际。

    当年兀术南征,搜山检海,渡过了长江,也攻破了金陵。

    倘若宋庭是在金陵,恐怕也靖康之难一个下场,宋国也就彻底亡国了。偏生赵构生来胆小,被金军吓破了胆子,将行在直接从扬州迁到了临安。

    江南众多的河湖延缓了金国铁骑的速度,给了赵构逃亡的时间,他可以转移去明州(宁波),甚至可以逃奔海岛,甚至乘船继续南下。

    故而即便兀术最终攻陷临安,也只是徒劳,铩羽而归。再遭到徐还、韩世忠的伏击,才有了黄天荡的惨败。

    徐还是那场战事的亲历者,清楚地察觉到了此战与昔年隋朝灭臣,宋朝灭唐的区别,自然也就对临安的特殊性心知肚明。

    此番西军南下平叛,征讨临安奸佞,最重要不是攻占土地,也不是拿下临安城,而是拿下城中的奸佞,以及城中的小皇帝赵昚和诸多赵宋宗亲。

    唯有如此,此战才能算是胜利。

    徐还最为担心的不是战败,而是拿下临安之后走脱了奸臣,找不到小皇帝。

    如此便征战无功,无法向天下人交代,更糟糕的是会给自己惹下无穷的麻烦。

    君不见朱棣靖难之役攻陷南京之后,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让朱棣难受不安了多少年。

    一旦赵昚走掉,这个懵懂无知孩子便成为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一面旗帜,在各地不断插起,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

    对于国朝稳定,以及徐还未来的打算,甚至子孙都是极大的威胁。

    也不能走掉任何一个赵宋宗室,这些人身负太祖血脉,若是被有心人利用,将会是又一个朱三太子。

    这可是清朝初年近百年间,让满清皇室惴惴不安的一个梦魇,绝对不能在自己身上发生。

    加上赵谌事件突然发生,徐还就更有理由,必须抓住那几个奸佞,然后去指正金国人。

    所以,攻克临安是其次的,堵住临安城里那些要紧的人才是关键。

    徐还相信,一旦大军压境,临安守不住的时候,秦桧这等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定会挟小皇帝外逃。

    那些贪慕富贵的赵宋宗亲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亲近庆国公府,与高阳王府做过的对那部分一定会外逃。

    正是这个缘故,徐还故意在江宁停下脚步,就是为了给临安喘息之机,让他们从容布防。不至于逼迫太紧,好让他们暂时安心留在临安,不至于立即出逃,为后续抓捕造成不便。

    兵贵神速,一反常态便是如此。

    代价自然也不小,从江宁到临安,张俊布下了两道坚实防线,西军再想层层推进便不是容易事。

    好在徐还早有准备,从未想过用笨办法步步紧逼,而是启用了韩世忠这枚棋子,直抄后路。

    这个年代,战争主要集中在陆地上,是以人们往往会忽略水军。江面倒也罢了,海上完全是灯下黑。

    更别提水军浮海陆战这等事情,是以张俊虽然疑心韩世忠,也没有想到水军竟不走运河,而是绕海入江而来

第七二五章 兵临城下() 
徐还亲自率军出击,西军骁勇无比。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攻,张俊布置的第一道防线已经岌岌可危。

    不过他并不担心,还有更为牢固的第二道防线,以及重新修缮的临安城墙,以及城中的数万大军。

    然而,张俊寄予厚望的临安城墙却脆弱不堪,当他在平江前线督战时,却接到了紧急军报。

    临安遇袭,城墙几破。

    韩世忠到了,在春潮涌动的夜晚由海入江,直达临安城下。

    然后每艘船上数百精锐聚集到一起,便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从防御最薄弱的后方对临安城发动进攻。

    猝不及防,防御松懈本就足够要命。

    面对的还是韩世忠这等名将,以及他悉心调教的精锐,对临安发起了猛烈进攻,几度险些攻破临安城防。

    城墙几破,城还如何坚守?

    纵然临安城里还有兵马,可与韩世忠手下的精锐相比也少不得略逊一筹,拼尽全力也不过是暂时将人马挡在城外。

    然后一边修补城墙,一边通知平江的张俊回师救援。

    事实上,即便临安守军不求救,韩世忠也不会立即进城,留下一个时间差是必要的。

    和徐还在江宁的故意延误一样,不见得任何时候都需要兵贵神速,有时候也是可以慢制快的。

    韩世忠进攻临安的消息就这样传开了,即便张俊一再严令封锁消息。

    但此事还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江南之地,无论是西军还是临安官军很快便人人皆知。

    这则消息的效果是爆炸性的。

    前线在坚守,后方却被攻破,坚守还有什么意义呢?

    临安官军的军心瞬间便动荡了,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家眷都在临安城中,自然少不得惴惴不安,多有担忧。

    军心涣散,此乃兵家大忌。

    西军趁机加大了攻势,本就已经松动的防线瞬间便土崩瓦解。

    第一道防线瓦解,西军趁势前进,距离临安更加近了。第二道的防线自然也就压力倍增,变得岌岌可危。

    不少将领和兵卒不免动起心思,他们对临安朝廷的信心本就有限,如今这般局面下,更是早已荡然无存。

    明知不敌的情况下还要去螳臂当车,实属不智,也毫无意义。

    徐还瞅准机会,站出来振臂高呼,呼吁将士们不要被奸佞蒙蔽,继续负隅顽抗;放下武器,及时投诚者,太上皇可以既往不咎;忠于大宋之臣,也容许戴罪立功;倘若是负隅顽抗到底,则以叛国谋逆论处。

    高阳郡王亲自许诺,内容十分诱人。

    西军精悍,徐还又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到了这个地步,没有人觉得坚守能够成功。所以权衡利弊之下,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条防线而言,只要有一处打开缺口,便算是土崩瓦解了。

    守将们唯恐其他人先自己一步投诚,故而争先恐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