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4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兵卒们确实疲惫到了极点,若不休息,入夜之后才是真正的灾难。

    此时此刻,惟愿老天垂帘,能够做的便是选择一处湖畔的坡地暂时驻扎休整,同时做好防备。

    兵卒们停下了,瘫坐在地上喘息恢复体力。

    火头军第一时间架起了锅灶,寒冷的季节,一口热汤饭是所有人的期盼。

    很快,炊烟袅袅升起。

    炊烟是官军将士的期望,却也是他们的催命符。

    当饭食的香味开始弥漫的时候,隆隆的马蹄声同步传来,西军在最要命的时候杀了过来。

    虞允文的时间卡的很好,事实上,宁向忠撤退的一举一动早就在西军眼中。

    几乎在官军从楚州撤退的同时,西军便开始渡过淮水。

    渡河早就在计划之中,故而准备万全,舟船全都准备妥当,当楚州守军撤退之后,淮水防线也就形同虚设。

    而且徐还早就安排人手,买通了些许断后留守的将校,毕竟曾经的楚州守将是张浚。宁向忠到来的日子并不很长,即便颇有手腕,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收服所有人,再加上眼下这个风雨飘摇的背景,自然也就给了徐还机会。

    徐还当初和张浚在西北并肩作战,麾下许多旧人是见识过高阳郡王的能耐与魄力的,自然也就愿意合作。

    是以当西军渡河之时,他们没有抵抗,也没有示警,甚至很乐意地予以配合,然后引导西军追击在后。

    虞允文率部追击,但并不着急,衔尾跟随,却不立即发动进攻,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炊烟升腾便是讯号,此时的官军定然最为疲劳,防御也最为松懈。

    所以,攻击发动了。

    首先出动的是骑兵,江南水乡虽不利于骑兵驰骋,但追击和发起冲锋效果却非同小可。

    最重要的是骑兵带来的震撼效应,当马蹄踏破临时营地的时候,官军将士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军心便彻底崩塌了。

    西军追来了。

    没有了淮水天险,没有了楚州高大的城墙,在荒野之处,又累又饿的时候,面对西军铁骑的冲击,结果可想而知。

    且不说有没有力气抵抗,他们首先便已经失了勇气和胆量,下意识选择了逃跑。

    溃逃!

    西军甚至没有发动像样的规模攻击,湖畔便已经发生了兵卒争相溃逃的局面,尤其是西军的屠刀落下,鲜血飞溅的场景出现后,越发争先恐后。

    虞允文见状,没有去追杀那些溃逃的兵卒,吓破胆的逃兵并不影响什么,追杀并无多少意义。

    要紧的是宁向忠,他是主将,也是张俊的亲信,此刻率领着一支人马驻扎在湖畔的高地之上。

    那些是他的嫡系亲兵,颇有章法,面对西军的冲击,以及大军溃逃的局面,竟然仍旧稳固,丝毫没有慌乱。

    看得出来,宁向忠是个人才!

    他不得已扎营的时候已经预料到了这般可能,在最坏的时候仍旧尽力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则。

    此刻,大军溃逃他是无能为力了,但是带着主力突围出去,撤离到江南却并非不能。

    湖畔的小丘上,宁向忠看着四散奔逃的兵卒,心里格外不是滋味。

    可是能怎么着呢?自打撤军之时,便已经想到了这般最坏的局面。

    临安的策略出问题了。

    面对西军进攻,要么固守淮南,赢得时间和空间。要么从一开始便放弃淮南,撤到江南,固守大江。

    如此不仅能够保全实力,也能够从容应对。

    但兴许秦桧和张俊有太多的政治和舆论上的考量,以至于有所犹豫,前后策略更改,以至于落到如此地步。

    此时此刻,说这些都为时已晚,能把这些亲信精锐带回江南,重整旗鼓,已经是很好了。

    宁向忠,没有犹豫,立即率领麾下亲信向南突围。

    突围的方向正是采石,从那里过江从未快捷,至于溃败的兵卒,到时候能召集多少便是多少吧!

    至于淮南之地,已经不可避免地落入徐还之手,兵临长江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滚滚长江虽为天险,可是能挡得住西军的兵锋吗?宁向忠没有信心,然而为今之计,却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宁向忠突围,虞允文自然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并没有着急追杀,而是分派兵马,趁机扩大战果。

    一方面彻底冲散溃败的官军,另一方面则是趁机攻占淮南各大城市,比如扬州,尤其是瓜州渡口。

    接下来大军渡江作战,渡口至关重要。

    至于江南另一处至关重要的渡口采石,哪怕明知宁向忠直奔那里而去,虞允文也没有丝毫焦急。

    无他,盖因采石渡口,已经有人等候多时。

第七一九章 采石渡前() 
自淮南前往江南,需要越过浩浩汤汤的长江。

    在帆船木浆时代,风急浪高的江面无疑凶险重重,长江自然而然被南方政权视作是天堑,亦当作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天险。

    然而天险无绝对,依靠一条江想要挡住北岸气势汹汹的敌军无疑是痴人说梦,当年的南陈,昔年的南唐皆是如此。

    陈年旧事或许遥远,但最近不过数年前,金国兀术的大军便曾跨过长江,进犯江南,号称是搜山检海。

    让繁华富庶的江南之地成为一片焦土地狱,甚至是皇帝赵构也不得不逃奔海上,可谓是狼狈至极,大宋险些有灭国之祸。

    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过江很容易。

    想要顺利渡江需得有渡口,最为紧要的便是两处——瓜州与采石。

    此二处江面相对较窄,且水流相对平缓,最适宜渡江。

    当年太祖赵匡胤平定李重进之乱,便是在瓜州渡口的迎銮镇演练水军,从而震慑南唐,俯首称臣。

    至于后来灭南唐,宋军正是得了扮作僧侣的樊若冰进献的江流水文图,在采石附近搭建浮桥,大军这才得以顺利过江。

    两处渡口,便是江南的门户屏障,性命攸关。

    虞子期没有犹豫,直奔东南而去,夺取扬州,攻占瓜州渡口,便可以隔江与镇江韩世忠相呼应。

    至于奔向采石的宁向忠,他并没有多管,因为有人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

    在天长遭遇伏击,宁向忠好不容易才率领心腹亲军杀出重围,自是死伤惨重。

    不过采石渡口就在前方,那里是他们生的机会,总算是能够支持余下兵丁支持下去。

    宁向忠的追求自然不会那么简单,一个有能耐的将领绝对不会只想着逃命,而是时刻想着减少损失,甚至是反败为胜。

    当然了,宁向忠心里很清楚,反败为胜是没有可能了,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必须要为接下来的战事做些准备。

    采石渡口何等重要他自然一清二楚,所以在撤退的过程中及时警训,驻防采石,也算是大败之后的一点欣慰与挽回。

    前往采石的路上,宁向忠第一时间向江宁府发出了求援,希望吕颐浩能够接应。

    经验丰富的吕相公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早早便等候在采石江边,兵卒们远远瞧见吕自大旗的时候,一个个都欢呼雀跃,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宁向忠心中却莫名泛起些许嘀咕来,具体是哪里不对根本说不出来。只是多年沙场征战形成的下意识敏感,或者说危机意识。

    来不及细想,疲惫绝望到极点的兵卒哪里耐得住性子,已然急匆匆地向袍泽们扑了过去。

    江宁守军也很给面子,笑呵呵地迎了上来,可是等到两军接触的时候,脸上的笑容陡然消失,继而凶相毕露。

    杀!

    吕颐浩的命令下达,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江宁守军如狼似虎地冲了过去,袍泽变成了煞神。

    从楚州回来,在天长遭遇伏击的官军根本没有抵抗之礼,甚至没有反应过来便成了刀下亡魂。

    许多人至死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每一次休息和希望,迎来的都是绝望?

    长江渡口不应该是回家的路吗?为什么成了鬼门关呢?

    然而并没有人回答他们,随着一个个兵卒倒下,鲜血逐渐汇成一股细流,奔向远处,奔向了浩浩长江。

    兵卒不明白,宁向忠却是一清二楚。

    没有不寒而栗,而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绝望。

    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彻底被击碎了。

    也对,吕颐浩是什么人?岂能与临安那些道貌岸然之人同流合污?

    更重要的是高阳郡王是何许人也?岂会只是简简单单只懂得战场杀伐?撤掉了张浚和赵鼎,却动不得吕颐浩与韩世忠。

    结果呢?

    天知道秦相公是何等自信,认定吕颐浩不会有威胁的?事实无疑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难怪虞允文没有衔尾追来,原来吕颐浩早已在此张开了天罗地网,楚州西军和自己将会成为他投向洛阳的绝好投名状。

    唉!

    吕颐浩都投向了徐还,更不要提高阳王府关系亲密的韩世忠了,前次粮草船只在江中沉没自然也就是不是偶然了。

    吕颐浩、韩世忠,江南失去了两个顶梁柱,亦没了采石和瓜州两处渡口,江宁与镇江两道屏障亦即将失去。

    那么,临安还会远吗?

    自己着急赶回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天下还有谁人能够阻挡西军南下的步伐呢?

    没有!

    宁向忠心里的声音斩钉截铁,那么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是那般可笑。

    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机会,已经被江宁军团团围住,成为一只绝望的困兽。

    明智的困兽不会再无谓抵抗的,宁向忠举起了佩剑,横在了颈上。

    剑刃滑过,血落魂消。

    宁向忠倒下了,他没有对不起谁,也没有辜负谁。

    心跳停止前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好友田师中,也明白了他为什么选择自焚于东京。

    他们,终究是一样的人。

    宁向忠死了!

    吕颐浩看了一眼他的尸体,轻轻叹息一声,没有说什么。

    既然做出了决定,便没有别的选择,要怪只能怪宁向忠跟错了人。虽是骁勇忠义之辈,只可惜错跟了奸贼佞臣。

    徒呼奈何?

    吕颐浩让人将宁向忠的尸体运走安葬,然后快速命人打扫战场,驻守采石渡口。

    与此同时,也派人四处搜集船只,随时等候调遣,大军渡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至于他自己,则是需要等候在此,等候高阳郡王徐还的到来。

    投名状已经完成,最好还是亲手递上去。

    唯有如此,方才有足够的诚意,好让徐还安心,将来才能真正的论功行赏。

    当然了,心底里,吕颐浩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念头,自己尽力而为,竭诚尽忠。对等的,徐还是不是也更加能够遵守承诺,言出必践呢?

    吕颐浩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长江,心底里发出了轻轻的疑问:

    他,会吗?

第七二〇章 雨花茶() 
临安收到战报的时候已是深夜。

    张俊几乎是从睡榻上惊坐而起,有些不可思议,有些难以接受。

    难以接受的并非是结果,而是来的太快,超乎了他最悲观的预计。

    淮南守军全军覆没,宁向忠也战死沙场。

    这个结果有些惨烈,西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