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君登基,在某种程度上稳住了临安局面,但实际上却是潜藏危机,所有人都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飘摇感。

    首先一个体现便是刚刚晋升为太后的吴氏并未出现,据说是因为官家亡故,伤心过度,已经病倒了。

    如此一来,辅政的便只有太皇太后韦氏一人,至于吴太后什么时候能康复,什么时候能辅政,那就遥遥无期了。

    当然了,真正辅政的是太皇太后韦氏,还是三位顾命大臣哦不,很多时候,庆国公看起来更像是个摆设,用处不大。

    朝野上下自然是有议论的,可当张俊派出兵丁满城戒严之时,又敢说什么呢?毕竟这几年赵构听不惯忠言,把忠直之臣都贬谪到了地方。

    然而这种局面,让秦桧和张俊既是方便,却也忧心忡忡。毕竟这些人要么手握重兵,要么名望非凡,如果这些人不有所异动,局面仍旧有些难以控制。

    怎么办?

    思来想去,他们对外颁布了一道诏书,召各地将领回临安为大行皇帝奔丧。

    忠孝为先的年代,奔丧这个理由十分充分,可是收到诏书的将领们却犹豫了。

    比如镇江韩世忠、江宁吕颐浩、身在江州赵鼎、以及坐镇楚州的张浚

    这些都是大宋中兴名臣,可惜这几年却备受排挤,纷纷到了地方。不过驻守的都是临安周边的要塞之地,赵构在时还算好,如今不免让临安的某些人忐忑不安。

    想要临阵换将并不容易,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调回临安。好在这几位忠臣都是聪明之人,又岂会轻易上当?

    韩世忠首先心生疑窦,直觉告诉他,临安一定是出了什么变故。皇帝死的太突然,新君登基的安排仓促亦不合情理。

    那么所谓的奔丧自然也就不能轻易去,闹不好就是有去无回,岳飞的前车之鉴,不得不防。

    可若无凭无据直接抗旨,便等若直接同临安朝廷决裂,代价和风险也不小。

    “夫君,事到如今,还是不要再对临安抱有希望,等候洛阳的旨意吧!”

    “洛阳?”

    韩世忠略微沉吟,点头道:“没错,只不过眼前的局面还需应付,或者怎么着也得为太上皇,为高阳郡王弄清楚临安的真相才是,如此方才师出有名。”

    “是,此事”

    梁红玉刚要说什么,便有兵丁来报:“将军,有临安来客,有急事求见。”

    “客人可说是什么人?”

    “来客自称秉义郎赵子彦。”

第七〇四章讨不臣() 
赵子彦到来,临安发生了什么自然就一清二楚。

    果不其然,秦桧和张俊弑君。

    那么,现在所谓的新君登基,太后辅政,顾命大臣之说全都是无稽之谈,临安朝廷实际上已经被奸佞掌控。

    赵子彦的说辞或许没有说服力,但吴皇后亲笔手书,并加盖了皇后之宝和血手印的求救信无疑是铁证如山。

    恰好临安那边有消息声称吴皇后病倒,两下里一印证,可信度自然是极高的。

    吴皇后既然有言请太上皇做主,主持公道,作为忠直大臣,自然要遵旨行事。

    韩世忠没有理会临安的诏书,选择按兵不动,一边传讯给吕颐浩、张浚、赵鼎等人,一边派人护送赵子彦火速赶去洛阳。

    惊天之变,时间便格外宝贵。

    借助于高阳王府发达的消息网络,洛阳已经先于赵子彦收到消息。

    赵构死了,意料之中。

    只是没想到会这般顺利,蓝圭因此而丧命也有些出乎意料。

    “王爷,想来蓝圭在宫中伺候日久,对官家还是有忠心和感情的。他这般选择,想必也有愧疚之意。”

    “是,蓝大伴的选择本王甚是理解,好生厚待他的家人吧!”

    “王爷放心。”

    司马靖点头应允,续道:“蓝大伴这么一死,临终指正可就非同小可了。”

    “比预想的效果好很多。”

    徐还沉吟道:“不过秦桧和张俊的反应也不慢,这么快便扶持新君登基,想给本王出个难题啊!”

    “是啊,大行皇帝新丧,太上皇少不得要悲伤一阵子,哪里还好回东京游玩吗?至于他处,国丧期间也是不便动兵的。”

    司马靖道:“而且还以新君之名加封长公主和王爷,倘若此时再有动作,便会被指责忘恩负义,此举可谓是一举多得。”

    “哼哼,燕王”

    徐还冷笑一声:“天下皆知,昔年大宋先帝有言,复燕云者封燕王。给了我一块不存在的封地,然后逼我去找金国人硬拼吗?”

    “王爷,臣倒是觉得,秦桧此举是提醒金国人。他想要在临安站稳跟脚,需要金国这个外援来牵制王爷。”

    司马靖道:“只是,他如意算盘打的过分响亮,并不知王爷另有后手。”

    “不,他知道,只是骑虎难下罢了。”

    徐还道:“到了眼下这份上,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谁也挡不住。”

    “没错,这下连清君侧都不必了,直接讨不臣即可。”

    司马靖笑道得:“臣这就去准备,想来赵子彦快到了。”

    临安前来报丧和宣旨的官员到了洛阳,可是高阳王府上下无人接圣旨,而是接下了赵子彦携带而言的皇后血诏。

    再以太上皇的名义对外发布,顿时天下震惊。

    秦桧与张俊弑君谋反,勾结韦太后,挟持皇后、嫔妃与宗亲大臣,妄图把持朝政,犯上作乱。

    是的,韦太后直接被定义为秦桧、张俊的同谋,盖因为她是现如今临安朝廷合法性的来源。

    单单大行皇帝之母这层身份也非同小可,会在未来制造很多麻烦,索性直接让其名誉尽毁,行事也能方便许多。

    当然了,也有人质疑虎毒不食子,韦太后怎会谋害自己的亲生儿子?

    但随即传出的消息却让天下哗然,韦太后在金国早已主动委身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并且生下了两个孩子,已经被金人蛊惑控制。

    太上皇赵佶甚至不惜颜面受损,亲自证实,韦氏不守妇道,不忠不义,奴颜侍贼。原本顾全儿子赵构的颜面,隐忍不言,不想毒妇竟谋害亲子,着实不可饶恕。

    据闻太上皇已经因此气的当场呕血,卧病不起,但有明确旨意,令高阳郡王徐还兵发临安,讨伐不臣,为儿子赵构报仇,肃清奸佞,稳固朝纲,护卫社稷。

    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高阳郡王徐还拒不接受临安新君的燕王封爵,奉太上皇诏令行事,三军缟素,誓师讨伐不臣。

    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徐还亲率,进军东京汴梁,然后沿运河一路直下东南。

    另一路以将军岳翻为江南西路招讨使,率部由襄阳出兵,一路沿江东下。虞允文则坐镇江夏,一来支持后续粮草补给运送,而来震慑荆湖。

    赵构一死,平衡打破,原本表面上稳定的局势骤然起了波澜。

    随着临安新君登基,洛阳高阳郡王奉太上皇诏讨伐不臣,各地的官员将领也不得不面对选择题。

    虞允文坐镇江夏,传递出的讯号十分明确,荆湖将官自是心知肚明。

    不同于别处,昔年徐还曾在洞庭湖平叛,上下的将领们可都见识过徐还的手段,有的甚至还得其提拔与恩惠。

    自是慑于威势,亦不敢忘恩负义。更何况,现实状况让他们没有选择。

    西边的蜀中是徐还的大本营,李彦先的兵马虎视眈眈,随时可以出蜀东进。东边虞允文岿然不动,压力不小。

    岳翻顺江东西,等若彻底切断了他们与临安的联系,成为一片孤岛。只要不是傻子,如果选择再清楚不过。

    是以岳州知州王躞,防御使程昌寓很快便做出选择,代表荆湖官员上表洛阳,向太上皇请战,表示愿意随军东征,为讨伐不臣略尽绵薄之力。

    一片赤诚,洛阳自然不会拒绝,于是乎东征的兵马之中多了一支洞庭水军。浩浩荡荡顺江之下,直扑皖南之地。

    南方的战事,徐还一点也不担心。

    顺江直下,势如破竹,战略与战法自古以来已经演练过很多次,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数。当年曹彬便是如此攻陷南唐的,如今依样画葫芦,也差不到哪里去。

    何况驻守江州要塞的还是前任枢密使赵鼎,乃是有名的忠直之臣,相信他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反,真正棘手的是北方局势。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障碍便是横亘在前的东京汴梁,田师中仍旧驻守在此。

    如今没了太上皇为“先锋”,直接攻取,多少有些难度。毕竟,这是曾是大宋旧都,城中亦有不少军民,不得不慎。

第七〇五章围而不攻() 
高阳王府的兵马南北两线同时进军,南边张宪率部沿江一路东下,进军颇为顺利,很快便已经过了赤壁。

    北边徐还则亲自率部逼近东京汴梁,面对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难关。

    北线的行军路线几乎是固定的,沿着运河一路南下,途中较大的几处关隘便是东京、应天府,楚州和镇江。

    楚州和镇江在张浚和韩世忠掌控之中,届时大军兵临城下,稍加游说,里应外合并非难事。

    至于应天府,距离东京并不太远,只要汴梁城破,大军南下,也抵挡不了多久。

    是以最为棘手的便是东京,这里驻扎着田师中所部近十万兵马,实力雄厚。而且东京作为昔日的大宋都城,虽说四周平坦并无险要关隘,但城池高大,并不容易攻取。

    而且怎么说呢,攻取东京并非完全是军事问题,也有政治和舆论层面的考虑。毕竟东京是大宋名义上的都城,即便是讨伐不臣,大举进攻都城也难免有些不是那么回事。而且一旦开战,东京很有可能毁于战火,难免被人做文章,落下口实。

    因此,难免有些缚手缚脚。

    怎么办?难题摆在面前的时候,司马靖拿到的对策是得——围而不攻。

    但并非是将东京城围困得呃水泄不通,而是留下东面一处缺口,然后等待时机。

    徐还或有为难之处,东京城里的田师中日子也不好过,也是纠结万分。

    形势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谁曾想到临安城里会闹出这般祸事来。这下好了,大军兵临城下,该当如何是好?

    战?

    按理说本该如此,可面对的是天下最为精锐的西军,田师中自己都信心不足,更别提士兵们了。

    拼死一搏,也只能是在东京拖延一段时间,最终结果仍旧是城破人亡,全军覆没。

    不过似乎没的选择,西军气势汹汹而来,必然猛攻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西军竟直接扎营,围而不攻,不免透着诡异。

    可偏偏就是如此,威慑却非同小可,那迎风招展的“徐”字军旗,以及肃穆雄壮的军容,只需站在城头看一眼,便让人胆寒。

    不过几日,守城将士不免有些人心惶惶,尤其是听闻西军只封锁了三面城墙,还留下东边的出口,不免都动起了心思。

    要知道,这批兵马是朝廷南渡之后招募,有不少人来自于江南,出城在外久了,不免动起了回归故乡的心思。

    军中人心惶惶,田师中岂能不知,可是稍微懂兵马的将领便知道,围师必阙。东边的缺口多半是陷阱,外围必有伏兵。

    然而自己明白,寻常兵卒却不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