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庆国公听说这些之后,好几天都没能睡好觉,毕竟当初那件事,自己算是始作俑者之一。

    将来,徐还会放过自己吗?自家儿孙老幼又会是什么下场呢?

    所以这些年,他不得不紧紧抱住赵构大腿,一条道走到黑。希望自己不断立功,从而为孙子争取更好的未来。

    可惜这一遭,希望仍旧落空了。

    也许有人会说,反正后宫迟迟没有皇子诞生,将来官家龙驭宾天,他家孙子赵伯琮还是有机会。

    然而时移世易,养在宫中的并非只有他庆国公府的孙子,吴皇后膝下还养着另外一位宗子赵伯玖。

    皇后乃是正宫嫡母,母仪天下,现如今或许因后宫不得干政之故,没什么分量。

    可一旦将来成为太后,那可就另当别论了。

    大宋的皇后没有什么影响,太后却威权极重,仁宗朝的刘太后,哲宗朝的高太后皆垂帘听政,手握天下至尊权柄。

    太上皇赵佶能够兄终弟及登基,也是因向太后偏向之故。就连本朝的孟太后,也曾一度影响朝局。

    到了那个时候,吴皇后一言一语的分量何其之重,两个没有名分的宗子,谁亲谁疏,显而易见。

    作为昔日的竞争者,对新皇最有威胁的存在,自家孙子会是什么下场?庆国公府又将面临什么,也显而易见。

    是以,庆国公着实慌的一逼。

    不幸中的万幸,归国的韦太后似乎相对更喜欢自家孙子赵伯琮,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如果韦太后能站在自家这边,兴许可以对赵构施加影响,将赵伯琮扶上储位。即便将来,也可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主持大局。

    当年哲宗幼年登基,太皇太后高滔滔辅政,皇太后向氏几乎就是个摆设,故而韦氏完全有可能架空吴皇后。

    不过有个前提——大臣的支持。

    昔年太皇太后高氏有朝臣们的鼎力支持,而如今的韦氏刚刚南归,势单力薄。

    故而,想要谋算未来,还需争取朝臣的支持。

    而临安,最有权势,也有可能依靠的朝臣,无疑正是——秦桧!

    所以,月上柳梢之时,慌得一逼的庆国公出现在秦府府邸

第六八四章谋后路,算前程() 
相比于慌的一逼的庆国公,秉义郎赵子彦有着另外的心情。

    他的儿子赵伯玖也养在皇宫里,养在吴皇后膝下,赵子彦自然也有过些许念头,倘若自家儿子能够有福气登上大宝,成为九五之尊,自家和小家族将会有莫大的荣耀和前程。

    不过打一开始,赵子彦的期望并不是那么高。

    当年皇室中秋家宴,孟太后特意叮嘱宗室携带儿孙参加。赵子彦跟随父亲房国公赵令稼一同赴宴。

    事后才知晓,皇家要趁着那次宴会遴选宗子养于宫中,赵伯玖没有赶上好运气。因为那次家宴上,他还在娘胎里尚未出生。

    事后赵构选了庆国公家的赵伯琮,赵子彦一点也不意外,也没什么好惋惜的。可后来的变化,却让他经不住还是有所奢望。

    在吴皇后的推动下,赵构答应再养一位宗子在宫中,自家儿子赵伯玖出生不久,恰好入了吴皇后的眼。

    虽说从此父子缘分割断,年幼的儿子甚至不知道,不记得自己这个爹,但赵子彦没有伤感。只要儿子能有机会问鼎九五,一切都值得。

    但赵子彦也明白,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是官家赵构,明显更想要亲生儿子,只要宫中一有皇子诞生,宗子会被立即礼送出皇宫,和当年真宗朝的濮安懿王一样。

    可惜赵构努力多年,一无所出,让宗亲们又看到了希望。

    然而对于赵伯玖而言,概率还是比较小,一来是长幼有序,赵伯琮比他大了两三岁,且更先入宫。

    在讲究礼法的封建时代,长幼有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赵伯玖先天劣势。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养母,养在吴皇后膝下。

    依照礼法,嫡庶尊卑排在长幼之前,嫡长子继承权天然高于庶兄。但这些都需要正式的程序,需要赵构用仪式和书面来承认。

    是身份尴尬的宗子,还是名正言顺的皇嫡子,完全在一纸诏书之间。

    这份诏书迟迟没来,赵子彦无疑有些失望。他很想为儿子出点力,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自家老爹只是空有国公之名,并无多少实权和能耐,自己更不用提,只是个小小的秉义郎而已。

    反倒是庆国公府那边,本就更有根基,在朝野的人脉更广。庆国公本人担任宗正卿,其堂弟代国公赵令谦也在朝中任职。

    庆国公还曾出巡长安,代表官家前去册封高阳郡王,犒赏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时间长了,朝野上下都看得出来,宫中两位宗子,庆国公府的赵伯琮明显更具优势,甚至连吴皇后都为此忧心忡忡。

    赵子彦很失望,却也逐渐冷静理智下来。

    当他的目光从宫闱,从临安转向整个天下时,他才发现,儿子成为储君或者皇子也许并不见得是好事。

    天下大势已经变了,高阳王府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今更有太上皇坐镇洛阳,还有一位信王殿下在白马寺礼佛。

    临安与洛阳的力量对比,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不过需要个博弈的过程罢了,最终的结果似乎已经很明显。

    此番高阳郡王徐还上疏请立皇子,本许多人解读为臣服恭敬,是为臣之道的表率,但在赵子彦看来,纯粹是试探,或者说缓兵之计。

    不过对临安皇室而言,倒是一次契机,倘若儿子成了储君,赵子彦没有别的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拼力扶保儿子。

    但官家赵构拒绝了,他依旧奢望着能自己生出儿子,赵子彦也算是彻底失望了,并且开始盘算着为儿子,为自家的生路想办法。

    毕竟,将来若是江山易主,坐在龙椅上的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曾经有机会稳定九五的候选人。

    哪怕只是个孩子,也绝对会斩草除根,以免留下后患。这是古往今来,无数鲜血验证过的经验教训。

    先前或许还曾大逆不道地想过,万一赵构驾崩,吴皇后成为太后,或许能够扶持儿子上位。但去岁又归来一位韦太后,偏生还更喜欢赵伯琮,届时以太皇太后之尊,完全有能力影响朝局,左右储君人选。

    赵子彦算是彻底死心了,他开始考虑着是不是该早点留后路。代国公赵令谦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也许该与洛阳有所联系了,而且眼下正有一个绝好的契机。

    夜深人静之时,赵子彦手中拿着一份署名为马二爷的请柬,沉吟片刻,对亲信的管家吩咐道:“回帖,准时赴约。”

    夜深人静,庆国公悄然离开了秦府。

    若是被人瞧见他深夜私自出入宰相府第,很容易引起波澜,赵构那边也会问个一二三,所以必须小心避嫌。

    只是,世界上很少有不透风的墙

    送走庆国公,秦桧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心情有些沉重。赵构的固执对他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的选择。

    立储风波,让秦桧清楚地认识到,赵构的偏执,以及自己的真实分量,说到底自己不过是个臣子,所有的权柄都是空中楼阁,随时都可能崩塌。

    必要的时候,也许会成为背锅者,史书上的奸臣永远多于昏君是为什么?秦桧比谁都清楚。

    赵构,未必靠得住。

    而庆国公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如果临安未来的朝局是一个老女人,一个小孩子,加上一个权臣的话,倒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

    至于庆国公本人,秦桧从来没有放在眼里过。

    虽然那个老家伙很有野心,但能耐与根基都太差,不足为惧。届时新君年幼,纵有太后辅政,还是不得不倚仗辅政大臣。

    那时候,也许就不必如此低声下气了。

    秦桧下意识握紧拳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

    有个绕不开的问题,赵构依旧活的好好的,总不能

    主少国疑,这个当口上,赵构若是真有个三长两短,反倒会是个麻烦,对于洛阳而言也许是绝好的口实。

    所以,还需等待,从长计议。

    在此之前,则需要尽力拖延徐还的步伐,甚至反戈一击。

    也许,那个人寄予厚望的人,需要提前启动了。

第六八五章失落少年岳云() 
临安的一系列反应让洛阳有些意外。

    尤其是司马靖,在他看来临安理智的做法是顺水推舟答应下来,立下一个宗子为皇储才是应有之理。

    进可攻,退可守。

    不仅能够安定人心,才能让洛阳失去非分之想的念头,但是赵构拒绝了。

    倒不是说提前就料到了这一点,而是出于别的一些考虑。现阶段,徐还需要表现出这等高风亮节,而皇储是否确立,最终其实并无多大影响。

    事情没有按照预料发展,但目的还是达到了,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自然是求之不得。

    最重要的是,因为立储之事的刺激,临安上下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

    秦桧和赵构之间有了裂痕,后庭也开始各怀鬼胎,彼此明争暗斗。临安的太祖系子孙也因此貌合神离,成为可以利用的对象,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

    既然如此,也就没什么好着急的,静候佳音即可。

    于是乎,一整年的时间,高阳王府的半壁江山里,休养生息是第一要务。

    说来也巧,这一年基本没有灾害,甚至可谓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各地喜获丰收。

    反倒是东边临安朝廷治下,先是齐鲁遭遇旱灾与蝗灾,几乎颗粒无收。

    八月里,一场秋汛让淮南待收的良田毁于一旦,百姓眼看着秋粮被洪水冲走,别提有多伤心。甚至因此导致了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两淮一片哀鸿。

    好在临近的江南颇为富足,及时赈济,倒是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只是北上的运河因为水灾之故被堵塞,江南的钱粮无法运送北上,致使刚刚收复的东京物资匮乏。

    有限的钱粮优先满足驻守兵马使用,没有多余的供给百姓,以至于物价飞涨,米粮短缺,日子苦不堪言。

    东京民情惶惶,太上皇和高阳郡王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运送了一批物资进入东京,但仅仅能够维持东京无饥民,想要过上舒坦日子没有可能。

    于是乎许多刚刚从江南回迁的达官显贵,富商士绅受不了东京汴梁的凄苦,加之被洛阳新城所吸引,纷纷动身西迁,前往洛阳。

    一时间,从汴梁到洛阳的官道上,尽是迁徙的车马。东京留守田师中看在眼里,却是束手无策。

    他可以拦住寻常百姓,但对显贵之家无可奈何,毕竟这些人在临安还有亲人,背后的关系更是盘根错节,得罪不起。而且稍微控制不好,便会给洛阳干涉的借口。

    相比于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东京汴梁。

    襄汉的情况要好很多,和蜀中一样,汉水流域今岁大丰收,百姓家里和官府的常平仓全都满满当当,还空余出不少可以充作战备军粮。

    岳翻一直在等着,粮草是军队的命脉,充足的粮草是军心也是战斗力的体现,所以他需要粮草。

    事实上,自打收编之后,徐还并未亏待过昔日的岳家军,粮草一直按时供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