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确实如此,不仅是徐还,包括高阳王府本就心存芥蒂的诸多谋士,也都改变了看法。

    不仅不为难赵榛,更是爽快地承认了信王身份,更善待,或者说优待。

    洛阳正在整修城池,那么千年古刹白马寺自然也在修缮之列,尚且缺少一位住持。

    太上皇赵佶直接下诏册封明空为白马寺住持,并为大宋护国法师,为社稷祈福。

    如此算是维护了各方的体面和利益,皆大欢喜。自此之后,赵佶这个原本笃信三清的道君皇帝,没事便隔三差五地出入白马寺。

    名义上是进香祈福,但事实是做什么,众人心知肚明。只可惜明空法师真的四大皆空,面对生父也是波澜不惊,不悲不喜。

    见到如此情形,赵佶只是无奈摇头,黯然垂泪,说不出的悲凉,令人不胜唏嘘

第六八二章巴不得朕早死是吗?() 
赵榛入了白马寺做住持,洛阳上下皆大欢喜,但事情却并未完全结束。

    高阳王府的书房里,司马靖坐在几前,放下茶盏之后,沉吟道:“王爷,信明空法师一事恐怕并非偶然,也许”

    “孤知晓,有秦桧在,临安与金贼可不止是安通款曲那么简单。”

    徐还一声叹息,他很清楚此事绝非表面这么单纯,完颜宗贤的行为过于突然和诡异,背后很可能有临安的身影。

    柔福帝姬亚献也许深深刺激到了赵构,使他想出了这等损人不见得利己的招数。

    信王赵榛回归洛阳,对赵构同样没有好处,可不止是不认弟弟这么简单。

    司马靖续道:“王爷,既然如此,那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哦?怎么个还法?”

    司马靖沉声道:“王爷可以上疏临安,请官家早日立储。”

    “这”

    柔福帝姬亚献与徐承嗣终献之所以影响重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宋没有储君,继承人问题充满变数。

    临安皇宫里虽然养着两位宗子,但赵构始终没有给予他们皇子身份,属于比较尴尬的存在。

    不是皇子,更不是太子,名不正且言不顺。

    最糟糕的是有两个宗子,缺乏唯一性,势必会引起争议,难以让朝野和天下信服、安心。

    信王赵榛作为当今官家唯一安全的弟弟,确实有些非同一般的意义。

    毕竟两位宗子是太祖子孙,属于远支宗室,信王则是上皇亲子,赵构的亲弟弟,正经的天潢贵胄,近支皇族。

    况且大宋有太祖传太宗,哲宗传上皇赵佶两次兄终弟及的先例,一切顺理成章。

    赵构不可能没有预见到这一点,但他还是这么做了,意图何在呢?

    难道真是为杀敌一千,不惜自损八百?

    赵榛出家之事也不知道临安是否知晓,结果对于各方而言,好像都算是皆大欢喜。

    但显然,并非如此

    “王爷,也许官家有借信王延缓立嗣之意。”

    “哦”

    “一来,官家仍旧想有亲生之子;二来,代国公的表现让他失望,甚至还迁怒到了整个太祖系子孙。”

    司马靖道:“所以官家并不想立即立嗣立储,但又不能自绝于太祖系的宗亲,所以想出了这个一石数鸟的计策来。”

    “哼哼,咱们这位官家,别的本事没有,但是这等算计权谋的本事可是不小。“

    徐还笑了笑:“如此说来,倒是很有可能的,我就说嘛,官家怎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啊,王爷可不能让官家轻易如愿。”

    司马靖笑道:“既然信王回归,索性趁此机会,上疏提议立储之事。如此既可以让官家骑虎难下,亦可显王爷高风亮节。”

    “如此甚好,那就代本王拟写奏疏吧!”

    “是!”

    司马靖道:“王爷不必担心自找麻烦,老夫笃信,官家定然不会准许退一万步讲,即便从谏如流,真的立了储君也无妨。

    主少国疑,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没资格掌控大宋,更不会阻碍王爷的大业之路。”

    “该来的总会来,孤无所畏惧。”

    徐还无所畏惧,赵构却多有顾虑。

    诚如司马靖所料,代国公赵令谦的表现让赵构很失望,除了认为无能之外,也不免怀疑其是否倒戈。

    连带着庆国公等人也受到猜忌,皇储之事也就一直拖延搁置。哪怕吴皇后,甚至韦太后都有意劝说他早日立嗣,但赵构还是拒绝了。

    除了努力想生出亲生儿子外,必须要有个理由堵住各方悠悠之口。

    故而当秦桧提议驱赶信王赵榛前往洛阳时,赵构欣然应允,除了恶心徐还之外,他自己也可以利用赵榛做做文章。

    事情的发展也和预期相似,徐还肯定不会非常乐意地接受赵榛,如果不承认其身份,风险与代价很大。

    承认了,处境也尴尬,安置也是个问题。

    哪曾想,被他抛弃的弟弟竟然遁入空门,一心青灯古佛,对徐还没有任何实质性不利影响。

    太上皇继认女之后再度认子,宛如一个巴掌,狠狠地抽在自己脸上。

    赵构认了,默默吞下了苦果,他仍旧觉得值得。

    赵榛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反正是进了白马寺,徐还撇清自己的同时,也为自己清除了一个麻烦。

    一个出家的亲王,自然不能再成为皇储。但是自己可以借由此事,推迟立储,可谓一举多得。

    可是万万没想到,突然送上一道奏疏,请求官家早立储君,以固国本,安定人心。

    这

    按理说徐还不希望有太子,甚至是皇子出现的才对,如今为何要反其道而行?

    他到底要干什么?

    赵构拿不准,但朝野却传出一种说法,高阳郡王这是要表明心迹,表示对大宋朝廷和正统一如既往地尊崇与支持。

    换句话说,高阳郡王仍旧以宋臣自居,并无他意,算是高风亮节。一时间,在刻意的推波助澜下,江南士林对徐还是一片赞誉之声。

    与此同时,朝野对于高阳郡王的提议纷纷表示赞同,附议的奏疏如同雪片一般,不断飞向垂拱殿。

    立储。

    这个最不愿意面对,最想回避的话题,此刻避无可避,再也绕不开。

    出乎意料,一来深明圣意,小心避开的秦桧,竟然也私下里表示了赞成。

    “官家,上皇在洛阳,关键时刻,若对此横加插手,会比较麻烦。此番徐还不管是何意图,终究是个机会,不若且先立下皇储,名正言顺,以正国本,避免某些左右逢源之人想入非非。

    待稳定局面之后,将来官家诞下嫡亲之子,再行易储”

    秦桧的建议不失为一个缓兵之计,但本就敏感的赵构压根听不进去,甚至反弹的越发厉害:“关键时刻立储以正国本,都巴不得朕早死是吗?”

    当赵构从垂拱殿拂袖而去,晾下宰相秦桧的消息传开之后,建议立储的群臣顿时大眼瞪小眼,不得不灰溜溜地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满腹怒气的赵构心中越发迫切地想要个亲生儿子,宠幸嫔妃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卖力气

第六八三章慌得一逼() 
秦桧吃瘪了!

    很少见地在赵构面前吃瘪。

    按理说他的建议并没有错,缓兵之计,既可以稳住朝野,安定局面和人心,退一步也可以以防万一。

    权宜之计,并非不可,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赵构的自尊心会如此强烈,会如此决绝。

    责怪赵构任性?倒是可以这么说,可是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皇储确立与否,对于前任皇帝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关键,尤其皇储并非亲生子的情况下。

    以赵构自私的性格,他不会特别在乎身后事,为了皇位可以卖国求荣,数典忘祖之人,会很在乎江山传承吗?

    至少他的责任心会打折扣,除非继位的是他的亲生儿子,将会另当别论。

    对于大臣们则不同,皇储意味着他们的未来,地位和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的延续,可谓是性命攸关。

    故而才有那么多的大臣上疏劝立太子,关心国本,除了身在其位的为臣之责外,更多还是利益之故。

    不止是皇帝,对于支持的枭雄、主公也是这般,当初柔福帝姬母子被困临安,次子徐承业的出生让西军上下长松一口气,就是这个缘故。

    说到底,除夕皇陵公主亚献,以及信王的突然回归,让临安赵构的追随者们感受到了压力,开始担心。

    一个储君,某种程度上对他们而言是定心丸。

    至少洛阳方面会失去名正言顺合法夺权的机会,他们想要坚持对抗,也能有个主心骨,有名分大义。

    可惜,实际情况存在特殊性。

    对于大臣们而言,皇储是谁无关紧要,只要姓赵,只要有合法继承权,只要是赵构圣旨册立即可。

    可是,赵构想要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且固执坚持。

    于是乎,分歧出现了。

    可是又能怎样呢?

    当朝宰相,第一宠臣秦桧都吃瘪了,其他人能怎样呢?噤若寒蝉,闭口不言是第一反应,没有人敢去惹得官家龙颜大怒。

    可是私底下,慌张是必然的。

    有人生出心思,是不是该和洛阳取得一些联系,为将来做点必要的打算。

    可是有些人,根本没有别的选择,比如庆国公。

    原本他是临安城里最炙手可热的宗亲,可谓是躺等荣耀的人生赢家,毕竟皇宫里,官家最先养在膝下的是自家孙子。

    极有可能效仿昔年英宗故事,登上大宋皇位,那到时候自己必然会被追封,至少是亲王,整个小家族也会因此荣耀富贵。

    唯一让他不安的是皇子身份没能确立,储君名分也没有定下来。

    群臣多次上书劝谏无用,此番借着太上皇和信王南归,又有高阳郡王徐还上疏的契机,原以为是个绝好机会。

    可惜赵构依旧拒绝了。

    庆国公不免有些担心,官家这意思,是打心里不愿意立自家孙子?

    不怪他这么想,实在是局势所迫。

    代国公是他的堂弟,关系亲密,但在洛阳的表现实在不堪,惹恼龙颜是不争的事实。经此一事,赵构对他们的信任似乎动摇了。

    这是个危险的讯号,一旦孙子与储位失之交臂,未来的处境会很艰难。

    甚至天下之大,不会有他们一家的立锥之地。

    首先是他得罪过徐还,当年出使长安,暗中策反任得敬谋反,险些占据长安,坏了徐还大事。

    过程中,任得敬还曾擒获徐还妻妾子女为质,触及高阳王逆鳞。

    事后,任得敬,以及任家上下的下场十分凄惨。

    据说好几位最主要男丁几乎遭遇凌迟,女眷更是被兵卒蹂躏,无比凄惨。

    素来重视军纪的徐还,这一遭却选择性失明,牛皋也是默许态度。

    任得敬的女儿和弟弟侥幸逃去西夏,本该嫁入庆国公府的任氏女还成了西夏国主李乾顺的妃子。

    可惜不久之后,牛皋便攻破了兴庆府。

    李乾顺匆忙逃亡,没能带走任氏,任氏女想到家人的遭遇,恐惧绝望,直接投井自尽了。

    任得恭则仍旧虽李乾顺西逃,据闻牛皋已经开出了几乎和李乾顺相同的悬赏,但求擒杀。

    庆国公听说这些之后,好几天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