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柔福帝姬抬头看了一眼湛蓝的天空,尽管拂过面庞的北风有些冷,却有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畅快。

    这里是丈夫的地盘,彻底安全,也彻底自由了。不再为笼中鸟,不用再虚以委蛇,这种畅快的感觉是旁人体会不到的。

    “护送我母子数人北上,诸位辛苦了。”

    “长公主言重了,此乃我等分内之责,亦是我等荣幸。”

    虞允文与裴子俊等人纷纷躬身,说道:“一路车马劳顿,已经安排好行馆,请长公主、五夫人带着公子与小娘子前去歇息吧!”

    “有劳了,徐郎何在?”

    “王爷已经从洛阳出发,前往皇陵,请长公主前去那处相见。”

    “好!”

    虞允文回头看了一眼停在路边的另一辆马车,车上的赵佶没有下来,也没有出声。

    现在还是他露面的时候,对于天下人而言,他们只需要知道太上皇安然归来即可。不过是绕道契丹故地,途径忻州和晋阳,而非自高丽渡海而归。

    接到虞允文送来的消息,徐还长出一口气。

    妻儿和老丈人总算是安然无恙,平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从此之后,便再也不会有牵挂和掣肘了。

    “他们娘几个都还好吧?”

    “王爷放下,一切安好,已经安顿在偃师行馆了。尚好的银霜炭、各色饮食,用品都已经备好。”

    “嗯!”

    徐还沉吟片刻,悠悠道:“太上皇呢?”

    司马靖道:“病情已经无大碍,宇文师瑗和裴子俊从东京带回来的那个张回春,医术算是不错。”

    “如此甚好,叮嘱那边好生医治照料,除夕之日,太上皇必须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皇陵。”

    徐还道:“准备一下,我们也启程前去。”

    “是!”

    司马靖沉吟道:“王爷,西边送来消息,牛皋将军已经兵临兴庆府下,破城就在数日之间。

    臣已经传讯牛皋,尽快破城,大捷喜讯最好是在除夕日传来,奏禀太上皇,告慰大宋列祖列宗。”

    “甚好。”

    徐还长松一口气,最近一段时间,他的精力被一分为二,东面的妻儿老丈人,以及西北的战事都要操心,可谓是身心俱疲。

    好在如今两边都有了重大进展,只要攻破兴庆府,这可是大宋百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喜,西夏这个心腹之患总算要彻底了结了。

    最重要的是,倘若这个消息能够恰时送来,其意义也绝非只是锦上添花

第六六八章迟暮帝王归() 
绍兴七年终于在各种震惊中走向了终点。

    除夕之日,是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全家人祭祀先祖,张贴桃符,守岁迎新的吉祥时刻。

    但对于如今的大宋而言,也将注定会是载入史册,可能引发震动,甚至剧变的日子。

    消息已经传遍天下,众人皆知太上皇赵佶安然返回洛阳,除夕日将由高阳郡王徐还伴驾祭祀皇陵。

    于是乎,天下的目光全都汇集到了巩义皇陵。

    临安城里,赵构和秦桧兴许还抱着一丝侥幸,代国公赵令谦已经到了洛阳,但几次请见太上皇都未能如愿。

    洛阳方面各种推辞,似乎是有意拖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他们的猜疑与侥幸心理。

    也许,赵佶并没有回来。

    也许,太上皇在那场行刺中受伤,重伤昏迷甚至已经病故。

    不到最后时刻,难免会保有一丝侥幸。

    赵构、秦桧,包括张俊,并不知道太上皇曾途径洛阳,偕同柔福帝姬在田师中的眼皮子底下逃走了。

    田师中本人当然是知晓的,但他不会傻乎乎地向临安承认错误,自找没趣,自承罪责。

    毕竟虞允文只是低声在耳边说了一句,谁也不曾听见。包括自己在内,谁也不曾见到太上皇或柔福帝姬在东京出现过,怎么好妄自揣测呢?

    毕竟太上皇借道契丹故地,在晋阳府遭遇行刺,天下皆知。

    说到底,人都是自私的,谁也不例外。尤其是涉及到罪责和生死的问题,必须小心翼翼。

    代国公赵令谦也是这么想的,自打来到洛阳,他便战战兢兢,惶惶不安。

    临安严令,他必须求见太上皇,以确认身份。奈何高阳王府不配合,以太上皇南归车马劳顿,需要休息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着实无可奈何。

    越是这样拖延,好像越是有鬼,赵令谦也就越是惶恐不安。想要早死早操生都不行,非得等到除夕日。

    作为宗室,以及皇帝赵构的代表,祭祀皇陵他自然也是要参加的。只是,今日出现在皇陵会是真正的太上皇吗?

    如果不是

    赵令谦暗叹一声,他相信只要自己说出半个不字,便是死路一条。

    罢了,能死在皇陵,和列祖列宗葬在一起,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北风越过黄河,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前人旗帜飘扬,人员众多。

    隆重的仪帐已经布置好,各类礼仪与祭祀用品也全都准备妥当。为了在细节上不出错漏,司马靖特地请了几位告老的礼部官员,负责筹备主持,可谓十分妥帖。

    洛阳和北地附近州县的大小官员来了不少,代国公赵令谦站在靠前的位置,按理说他的前面只有一个空余位置,那是属于高阳郡王徐还的。

    但是今天,面前却有三个空位,这是为何?

    赵令谦一头雾水,最为在意的还是待会出现的太上皇,到底是不是本人,是否健全健康

    没有等太久,答案便出现了。

    唱喏的礼官高声呼道:“太上皇驾到。”

    在场之人皆是一震,虽然早有太上皇南归的说法,但谁也不曾见到,今日露面,无疑备受关注。

    所有人目光齐刷刷地转过去,但见侍卫、侍从簇拥着一个头戴冠冕,身着天子衮袍的老翁,缓步走来。

    没错,老翁。

    太上皇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养尊处优,身姿矫健的道君皇帝了。

    身后一步的位置是高阳郡王徐还,由他亲自伴驾祭祀,身份地位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有太上皇这在手,高阳王府已经彻底独立于临安朝廷之外。

    赵令谦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有些苍老的太上皇,想要辨别清楚。

    越来越近,看的也越发清楚。

    虽然容颜苍老了不少,但那张脸没错,确实是赵佶本人无疑,如假包换。

    这一刻,赵令谦没有失落感,反而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

    太上皇身份无疑,自然也就不会有质疑,也就不会触怒徐还,保住性命的同时,也能对临安有个交代。

    不止赵令谦一人,徐还也特意请了不少老臣前来,认识太上皇的便不在少数,此时纷纷为之动容。

    忠于君父的封建时代,皇帝被俘虏是奇耻大辱,令人悲伤不已。

    此刻见到北狩的太上皇再度归来,老臣大多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原本大宋的礼仪不需要跪拜,但不知谁带了头,所有人纷纷跪倒在地,隆重礼仪太上皇。

    “臣等恭迎上皇。”

    赵佶停住了脚步,目光扫过众人,刹那间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他以为自己会屈辱地客死异乡,没想到没能回到故地,来祖宗陵前祭拜,还能有这等群臣叩拜,山呼万岁的机会。

    赵佶的眼眶湿润了,而后轻声道:“众卿平身。”

    身边跟随的礼官立即高声呼喊,众臣这才起身,然后恭敬地礼迎太上皇缓步而前。

    一路上,但凡认识的旧臣,赵佶都会略微停步,简单打个招呼。老臣们得此殊荣,有不少人感激涕零。

    走到代国公身边时,赵佶停留的时间最长。

    “令谦,多年不见,可都还好?”

    赵令谦心中一抖,连忙道:“托上皇的福,都好。”

    “那就好,不过可不是托朕的福。”

    也不知是赵佶有心还是无疑,一句话吓的赵令谦顿时一个寒颤。

    一时之间竟不知说什么好,好在赵佶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问道:“九郎可好?”

    “啊?”

    南归的太上皇问起当今皇帝,赵令谦心头一震,低声道:“官家在临安,甚是想念上皇,特遣臣来问安。”

    “是吗?子归迎朕南归,侍候的很好。九郎啊”

    赵佶叹息一声,旋道:“朕的儿子,朕也想念的紧。”

    这

    太上皇言下之意,似乎是

    这话要是传出去,赵构该当如何呢?

    老爹回来了,做儿子是不是该来探望请安?说想念你,是不是该立即赶来尽孝膝前?如果不这么做,算不算不孝?

    至于迎上皇前往临安,赵佶只需一句习惯中原故地,不愿意下江南,便能让他哑口无言。

    更何况,洛阳是大宋法定的西京,临安只是行在。

    赵令谦不敢多想,只得低着头默然不语,直到赵佶离去。刚松了口气,一抬头见到伴驾的徐还,连忙又低下头。

第六六九章谁为亚献?() 
在众多臣子眼中,太上皇固然无比尊贵,但今日真正的主角是高阳郡王徐还。

    如今早已不是十年前,太上皇只是徒有虚名,大宋的半壁江山实际掌握在徐还手中。

    也许过去他不得不臣服临安,但今日之后,已经完全可以分庭抗礼,甚至犹在其上。至于将来,这天下姓甚名谁可就难说了。

    变革,或许就在今日。

    有人欢喜,有人期待,有人不安,也有人握紧了拳头。

    那厢礼仪已经到位,三牲与各色祭品已经准备妥当,祭礼即将正式开始。

    一个问题出现了,太上皇主祭首献没有问题,可是谁来亚献呢?

    礼,在封建时代的意义非同小可。

    封禅与祭祀之时的主献,亚献更是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皇后武氏亚献,由此开始走向权力核心,最终武周代替李唐,险些有亡国之祸。

    依照礼法,皇帝首献,亚献之人必为王朝二号人物,一般是太子,抑或众望所归的皇子或亲王。

    如今这个场合,太上皇首献,那么何人亚献呢?

    按理说最合适的人选是皇帝赵构,可是他远在临安,而眼前爵位最高之人无疑是高阳郡王徐还。

    问题是徐还虽为驸马,却是异姓王,在这个讲究礼法和血脉的年代,这是个重大问题,不过在场之人大都默认了。

    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强出头,自寻死路。甚至有不少人觉得,高阳郡王亚献是众望所归,甚至是件大好事。

    毕竟祭祀的是大宋太祖,赵家的列祖列宗,徐还亚献无疑表明认可,臣服赵宋,将来若是想要做什么不臣之举,无疑要背负很大道德与舆论压力,也会增加难度。

    故而心中对大宋仍旧怀有感情的老臣们,包括代国公赵令谦,都赞同徐还亚献。

    尽皆是默许,不闻不问的态度。

    但有人并不认同,祭陵是件大事,故而代国公代表皇帝前来的同时,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吴表臣随同前往。

    这位仁兄也不知是比较顽固,还是赵构的心腹,对此提出了质疑。

    “敢问,太上皇首献,何人亚献呢?”

    身为礼部侍郎,他有资格提出这个疑问,但显然不合时宜。

    赵令谦转身看了一眼吴表臣,眉头顿时皱起,可是话已出口,阻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