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岳飞和岳翻还在大理寺牢狱之中,唯一让岳云稍感欣慰的是,母亲、弟妹得到了柔福帝姬的庇护。

    可是随着形势恶化,谋逆之罪坐实,公主府还能继续庇护岳家妇孺吗?岳云不免对此忧心忡忡。

    

第五九六章少年强则华夏强() 
万俟楔出了公主府便直奔文澜书院,验证裴元衍所言是否确实,倘若属实便可直接拿人。若是谎言,那就只能另想办法了。

    公主府有抗旨之嫌,相信秦相公一定会抓住机会,善加利用的。

    万俟楔并没有蓝圭那种敏锐的一时,气势汹汹到了孤山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堂堂身负圣命的御史被拒之门外,压根进不去。

    理由是书院有大儒讲坛,书生聚集听讲,闲杂人等,概不接待,请勿打扰,一句话便让万俟楔吃瘪了。

    万俟楔很生气,却又很无奈。

    文澜书院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天下第一书院,超过了皇家太学,乃是江南士林胜地,名仕聚集,才俊学子争相前来求学。

    书院里聚集了不少当世名家大儒,连皇帝见到都要礼敬,宰相都要执礼,一个小小的御史哪里敢冲撞。

    何况书院里不少学生都是当朝大员,或者勋贵子弟,背后的关系网更是盘根错节,背景非同小可。

    若是轻易闯入,明天就会有弹劾的奏疏呈上,被各种口诛笔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闭门羹只能乖乖吃下。

    万俟楔当然不服气,还有些小愤怒,不禁怀疑是公主府有意为之,毕竟文澜书院是徐还一手推动建立。

    想要用这种方式庇护岳家妇孺?异想天开,欺人太甚,御史进不去,但钦差进得去。大不了等一等,今天进不去,那明天呢?

    出于对文澜书院“尊重”,既然有大儒论道,仕子听讲,强行打扰也不大合适。

    万俟楔就默默等着,一直等到论道结束,属下也取来了从政事堂转达而来的皇帝圣旨,可谓是师出有名,合情合理。

    这一遭,没有闭门羹。

    圣旨在手,奉诏行事,没有人敢于拒之门外,可当万俟楔带着大队人马进了文澜书院,才发现没有任何畏惧和惶恐神色,行人亦无惊讶神色。

    等待他们的是一群目光灼灼,义愤填膺,满含愤怒与鄙视目光的书生。

    从书院大门口开始,书生学子夹道而立,但万俟楔丝毫没有感觉到受欢迎,而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哪怕一言不发,鸦雀无声,但一道道目光犹如利剑,落在万俟楔身上,仿佛要刺穿他的身体和内心。

    当朝御史,在朝堂之上,面对天子和满朝文武可以侃侃而谈的人,若无其事的人,但一群书生的注视下,竟然有些不自在,渐渐的甚至开始后背冒汗,有些惶惶不安。

    万俟楔调整了一下急促的几乎,想要抬手擦汗,但最终放下了,只得硬着头皮向前走去,在山门之后的照壁前被人拦住了去路,一个少年,一袭青衫,孑然而立。

    然而单薄的身影却透着一股坚毅、傲然,尤其是在照壁上那一行大字的映衬下,越发显得伟岸高大。

    少年强则华夏强。

    文澜书院的校训,很简短,但铿锵有力。

    语句出自徐还之手,当然是借鉴著名的少年中国说,并且稍作改动。

    文澜书院与过往的任何书院都不同,自建立的那天起,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人,让他们成为学业有成,志向远大的少年,作为将来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外人眼中,文澜书院名仕荟聚,大儒云集,是江南文化教育中心,本质上还是一座书院。

    但徐还有意植入了新的东西,新的学科,新的思维,新的模式,自小在此处受教的少年们接受到的思维与过去的书生俨然不同。

    大宋偃武修文时间太久了,文化璀璨,高度繁华,这没什么不好,北宋成为封建时代,最为璀璨繁华的阶段。

    但自从国朝初立,对外战事便一塌糊涂,频频遭到屈辱,契丹、西夏、金国轮番入侵。大宋因此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多年,尤其是靖康之变,二圣北狩,宗室被俘,河山破碎,只剩下半壁江山苟延残喘。

    璀璨繁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一片焦土之下,大宋是时候该醒醒了,也不得不醒醒。

    但南渡的士大夫们似乎没有这个意识,西湖歌舞几时休,错把杭州作汴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赵构对武人的猜疑过犹不及,朝廷里一群尸位素餐,主张求和,偏安一隅的奸佞当道,真正干实事的大臣们受到排挤、陷害,朝廷乌烟瘴气,所谓北伐中兴压根无从谈起。

    徐还对此比任何人都清楚,整个南宋也就宋孝宗还有几分作为,但最终也无所成就,不了了之。至于后来的皇帝,那是一个不如一个,奸臣如同走马灯一般执掌朝廷,最终灭亡,崖山之后无中国,何其悲凉。

    故而徐还意识到,想要改变天下格局,除了抗金收复河山之外,改变观念,风气也十分重要。

    那些孔孟之道已经深入骨髓,夸夸其谈的老学究已经没救了,要想改变唯有从少年开始,从根上改变。

    少年强则华夏强。

    崇文尚武并重,从小改变他们的观念与格局,邀请诸多大儒名家前来,则是有百家争鸣之意。

    开拓少年们的视野,仁义礼智信方面的教育也不可缺少,好让他们将来报效国家。徐还有意弱化大宋的概念,强调华夏,在他们心中形成民族意识。

    几年下来,效果颇为不错,书院里的少年们很多都心怀天下,有报国之志,不是只想着入仕为官,或者研究学问。

    最重要的是这些学子都有一颗赤诚之心,虽然小小年纪,但已经懂得何为忠义,何为公正。

    岳飞之死是冤案,江南几乎人尽皆知,在书院某些现实的刻意传播下,书院里的学子义愤填膺,甚为愤慨。

    得知岳飞次子岳雷在此间就读,家人暂居文澜书院,前去探望者络绎不绝。今日讲坛之后,听闻有奸佞官差要来抓捕岳家家眷,学子们心中的怒火全都被点燃了。

    不过在不着痕迹的有序组织和引导下,学子们没有不理智的行为,而是很有秩序地站在书院门口“迎接”万俟楔为首的奸佞官差。

第五九七章书生的力量() 
少年一袭青衫,站在照壁之前,拦住了万俟楔的去路。

    “万俟御史留步。”

    早有心理准备的万俟楔仍不免心头一震,伴随着一个深呼吸,在照壁前停下脚步。

    “少年郎何事呼喊本官?”

    “御史前来书院所为之事。”

    “本官奉旨行事,少年郎意欲何为?”

    “问个清楚明白。”

    万俟楔自然不想过多纠缠,当即道:“案件清晰明了,朝廷已有定论。”

    少年书生紧追不舍:“然公论另有说法,定论似乎草率。”

    “朝廷自有法度,当以三司审理为判决。”

    “公道自在人心,当以真相事实为依据。”

    少年书生朗声道:“御史身为主审,难道不觉得真相尚未明朗,事实并不清晰吗?”

    “大案审理,有司自有章法,汝等将来学成,科举入仕自会知晓。”

    “若有司审案所谓章法是稀里糊涂,冤枉忠良,草菅人命,我等羞于知晓”

    “你”

    万俟楔本想客客气气,就此了事,不想得罪文澜书院,却不想书生咄咄逼人,摆明了故意找茬。

    自知理亏的万俟楔很清楚,继续纠缠下去,绝非好事,故而再无耐心。

    “少年郎不知天高地厚,口出狂言,该好好听先生教导,明圣贤之理。”

    万俟楔脸色一沉:“今日休要多言,阻挠本官奉旨办差。”

    “万俟御史如此急不可耐,是心里有鬼吗?”

    少年郎反问一句,朗声道:“文澜书院是讲理之处,若道理不明,万俟御史怕是要白跑一趟了。”

    “难不成尔不听圣旨,阻挠官差执法?”

    “枉法之举,蒙蔽圣听,全无公道,凭什么理直气壮?”

    少年郎大声道:“岳将军乃忠义之士,国之功臣,岳雷乃我等同窗,岳夫人自是我等伯母,岳小娘子乃我等幼妹

    我等读书,圣贤教导忠孝仁义,我等自当遵从,今日正要向万俟御史讨个说法,若无铁证如山,朗朗乾坤之下,万俟御史恐怕谁也带不走。”

    万俟楔急切道:“少年郎胆大包天,竟抗旨”

    可惜不等他说完,少年便高声打断:“万俟御史休要含血喷人,我等只问,朗朗乾坤,公道何在?”

    “朗朗乾坤,公道何在?”

    道路两边众多学子闻言齐声呼喊,声音高昂,震耳欲聋,也激荡人心。

    万俟楔心中猛然一震,竟有些惶惶,有种强烈的不安,继而生出了畏惧,萌生退意。即便是身为御史,手持圣旨,在这群少年面前仍旧全无底气,毫无向前迈步的胆量。

    不知何时,岳夫人李氏带着子女出现在照壁前,愤然怒视万俟楔。明明近在咫尺,万俟楔却不敢下令抓捕,身后的差役更是战战兢兢。

    盖因少年书生们自发上前,将岳家妇孺挡在身后,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护。,大宋文教兴盛,对读书人,对书生仕子一向优容,就是给十个胆子,万俟楔也不敢对书生动手。

    反倒是书生们怒目相视,向前紧逼而来,让他们战战兢兢,越发惶惶不安,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

    万俟楔有理由相信,如果不及时离开,群情激奋的书生有可能会动手。到时候即便把他们打出个好歹,也无处申冤。

    书生本就是个护身符,文澜书院代表的江南士林更是强大后盾,一句少年冲动,不谙世事便是最好的借口。更何况这些书生中不少是勋贵子弟,出身名门,在法不责众的大环境下,如何追究?

    无可奈何,唯有溜之大吉。

    然而万俟楔没想到的是,此番文澜书院之行,实是错招,噩梦的开始。

    文澜书院的学子们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组团前往大理寺、政事堂前,呼喊“朗朗乾坤,公道何在”,请求朝廷重新公正审理岳飞一案。

    尔后学子们安静地坐在衙门口,街口、城门口,在临安城中引起了偌大反响,越来越多的书生学子参与其中,自然也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关注。

    岳飞一案本就多有疑点,民间多有不服和质疑,秦桧和万俟楔用了好大的力气才强硬镇压下去。

    朝廷官员不敢多嘴,布衣百姓也敢怒不敢言,但是一群貌似有些愣头青的书生却敢。当他们出面之后,效果和声势非同寻常,平地再起波澜,更胜先前。

    最重要的是这一遭,事情突然不说,面对一群手无寸铁,却群情激奋的书生学子,朝廷无可奈何,局面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政事堂里,万俟楔战战兢兢地站在,忐忑不安,身体仍旧不免有些发抖。

    设身处地的遭遇,让他突然有些明白当初罗汝楫的处境,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实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可惜这些偏偏是他自找,自己酿成的苦果。

    “相公,下官委实不曾料到会是如此局面。”万俟楔支支吾吾向秦桧解释,为今之计,他很清楚,只有秦桧的鼎力支持,他才能自保周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