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你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往后还是姐妹相称吧!”

第五〇七章挑错的君臣() 
徐还在西北搞出的动静太大。

    尽管距离很远,但临安还是收到了消息,虽然有些难以避免的滞后性。

    原本朝野上下对徐还迎娶契丹公主一事颇有微词,但这一遭,众人态度却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

    赵构也是哭笑不得,因为徐还确实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

    我迎娶契丹公主是战略计策考虑,最主要的不是娶亲,而是借着迎亲为掩护打西夏。

    先前不说,是担心路途遥远,奏疏传递泄露消息。

    理由且不说是否充足,但至少说得过去。

    最重要的是,结果喜人。

    百余年来,大宋对阵西夏,何曾有过如此大胜?

    韦州,夏州这些西夏重镇尽数落入大宋手中,眼看着西平府也收复在望。

    灵州城啊!

    自从真宗时被党项占据,已经百多年,这绝对是历史性时刻。

    朝野民间也不知最先从何处传出风声,说徐驸马委曲求全,为了出其不意攻伐西夏,竟不得不违心与契丹公主订婚。

    是啊!

    堂堂驸马,与福国公主感情笃深,若非不得已,怎么会去迎娶契丹公主呢?

    毕竟是异族,非我族类

    不过也有人说了,宋辽昔年约为兄弟之国,多年来识文断字,吟诗作赋,与汉人相似,与野蛮的金贼全然不同。

    徐驸马此举,是为了救援契丹友邻。

    瞧瞧人家,一纸婚约,佯作迎亲,就吓得金贼屁滚尿流,主动撤军。

    兵不血刃而效果奇佳,高明啊!

    一句话,上下再没有人说徐驸马迎娶契丹公主是大逆不道,不合伦常之举。

    反而着重强调其奉献精神,以及绝妙计策。

    大多数时候,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并没有多少人在乎。

    在某些人的特意引导下,舆论对徐还一边倒的好评。

    至于那桩婚事本身,事已至此,还能说什么?

    联姻之事天下皆知,这时候再悔婚,置契丹公主的名誉与幸福于何地?

    契丹公主倒也配得上大宋驸马,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却也算是郎才女貌。

    何况此举也有利于维持宋辽盟友关系,如今契丹公主与徐驸马联手进军西夏就是很好的说明。

    君子有成人之美,这桩婚事也就被理所应当地承认了。

    与此同时被称赞的还有柔福帝姬,瞧瞧长公主多淡定,从始至终不曾有过半分怀疑,更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

    大气,理智!

    本来是一桩人人抨击的荒唐事,结果转瞬间却人人称赞,传为美谈。

    一时间徐还和柔福帝姬夫妇口碑上佳,人人称颂。

    朝野民间都在等待捷报,如今大军围攻西平府,兴许不久之后就能收复灵州,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相比于这些喜庆期待,秦桧的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事情发展远远超乎想象,本来借着徐还迎娶契丹公主之事,离间他与赵构的关系,并且让朝野对他不满,抹黑其形象。

    谁知道一转眼,情况完全变了。

    事还是那个事,但徐还却变成一个聪明机敏,智计百出的英雄,一切都不了了之。

    变化来的太突然。

    秦桧很怀疑是故意有人引导舆论,可是在临安城里一番追查之后,却又找不到来源。

    毫无疑问,这才是最为可怕的。

    说明对方足够高明,足够隐秘,实力不可小觑。

    用脚趾头想想,这股力量肯定和公主府有关系,可惜没有证据,没有线索,只能听之任之。

    现如今这个情况,想要在民间抹黑徐还已经很难。

    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臣民愿意看到的是国家强大,是日子越来越好,而徐还恰恰做到了。

    至于他娶了几个妻子,是否合乎礼制,至少民间百姓并不十分在乎。

    边军报战功,朝廷无法有负面反应,于是乎朝中官员们不说称颂了,至少不便再有反对言辞。

    否则老百姓不说什么,反倒有可能先被自家子侄的口水淹死。

    文澜书院已经成为大宋首屈一指的书院,鸿儒云集,才子学生慕名而来,朝中官员纷纷将子侄送入其中。

    西湖孤山俨然成为大宋最为文化璀璨之地,此处校训正是张横渠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据说徐还还曾提到过一句——养浩然正气。

    是以师生纷纷以君子自居,少年学生们最是热血耿直,眼里只有是非对错,不懂得阴谋权术。

    一旦家中父兄有什么不轨之举,往往直言劝谏,甚至指责。

    奸臣坏人,无论在外面做什么坏事,但在自家子侄面前,都希望保持一个良好形象,所以难免有所收敛顾忌。

    秦桧最近便领教过,过继的儿子秦熹虽然没在文澜书院就读,但架不住一群少年同窗朋友影响。

    回家之后对徐还便多有赞誉,对朝中臣子某些而恶意弹劾行为有所鄙视,搞得秦桧好不尴尬。

    想要训斥,奈何本身持身不正,难免底气不足。

    何况秦熹如今年岁尚小,性格直接,思维相对简单,哪里懂得那些权谋。多说无益,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秦桧惧内,对“儿子”稍加严厉,会引起夫人的强烈不满,只能徒呼奈何。

    如此一来,秦桧借助舆论打压徐还,在后方拆台的计划自然而然就流产了。

    无可奈何,只能另寻办法。

    秦桧相信,皇宫之内,官家赵构会和自己有类似的想法。

    一个将领,功劳大小永远是其次。

    功高震主,此为天然猜忌,徐还如今功劳,以及实力都已经强大到超乎赵构承受的地步。

    此番打下韦州和夏州,本身是大功一件,按理说该立即有所赏赐才是。

    不过借着战事未完,随后一同封赏的借口暂时拖延而已。

    可是如果接下来,徐还直接打下了西平府,甚至灭掉了西夏?封赏必不可少。

    秦国公已经到头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按照现在的趋势,封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赵构心中最为忌讳之事,想要阻止,唯有一个办法——挑错。

    如果能从徐还身上找到错处,功过相抵,不奖不罚,无疑是秦桧和赵构心中最为热切的期盼。

第五〇八章反常的正常() 
赵构的心情很矛盾。

    作为一个皇帝,收复失地,开疆拓土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

    边功是所有帝王共同的追求,是可以写在神道碑上,载入史册的功绩。

    对于赵构这种“得位不正”的皇帝而言,尤其重要。

    如果自己在位期间,能够收复西夏,做到好几代先祖都不曾做到的事情,天下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再也不会有人诟病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即便来日父兄归来,他们有何颜面和资格,与自己争夺皇位呢?

    从这个角度而言,徐还在西北做的事情让他欢喜兴奋。

    可是,徐还的自作主张,以及如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状态,让他担心,让他忌惮,甚至是害怕。

    到了如今的地步,他已经很难相信徐还绝无二心了。

    没错,迎娶契丹公主一事看似有了所谓的合理解释,但实际上无视皇室,外联他国的实质没有改变。

    如果是一个皇子宗亲和契丹联姻还道罢了,一个驸马和他过联姻,成了两国共同的驸马,这叫什么事?

    契丹如今弱小,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徐还的附庸和强势外援。

    那么秦岭以北,潼关以西的地界,就完全是徐还自己说了算了。

    千里之地,数十万大军,自己这皇帝已经是鞭长莫及。

    什么都做不了,甚至也什么都不敢做。

    若诏命不合徐还心意,很有可能刺激到他,万一做出什么过激反应,是他和临安朝廷所不能承受的。

    很微妙的平衡,明明互相猜忌,彼此提防,但为了所谓的大局还不得不“心照不宣”,好像很默契,彼此信任。

    偏偏不明就里的百姓站在徐还那边,更使得他无法轻易对徐还有所限制和惩戒。

    皇帝,有时候也很无奈,难免被舆论所限制。

    更要命的一个问题——封赏。

    枢密院已经很委婉地表达了,前线将士征战杀敌,收复疆土,有功当赏。

    自己出爵位,出赏赐为徐还做人情,送福利,赵构当然是不愿意的,奈何没有撕破脸皮,就只能承受这等尴尬境遇。

    只能借口待战事结束口一并封赏,尽量拖延。

    在此过程里,看看徐还会不会犯错,可以趁机敲打,抵消封赏。

    除此之外,还需要另外想其他办法,比如借柔福帝姬敲山震虎。

    可是宫中孟太后还在,这位伯母十分疼爱柔福帝姬与几个孩子,有这座靠山在,赵构少不得投鼠忌器。

    何况柔福帝姬到底是他的亲妹妹,即便没有太过深厚的感情,却也需要摆出一副好兄长的姿态给天下人。

    没有合适的理由和契机,当真不敢轻举妄动

    为难啊!

    赵构很无奈,柔福帝姬则很担心。

    丈夫在外征战,刀光剑影不说,还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猜忌。

    最近这段时间,迎娶契丹公主之事,她心知肚明,却要故作姿态,好似生气,又好似不在意,让人难以捉摸。

    还得小心翼翼维持和宫中的关系,减少皇帝对丈夫的猜忌,起到缓和作用,还得维护好临安各种人际交往。

    照顾好家里的两个孩子,以及身怀有孕的宋五娘,一点也不轻松。

    更糟糕的一个情况,宫中孟太后病了。

    能够在临安游刃有余,安安稳稳,孟太后宛如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太大。

    一旦孟太后有什么闪失,失去了这座最大的靠山,公主府的处境将会艰难不少。

    而且几年相处下来,柔福帝姬与孟太后确实宛如母女,从感情上也不愿意伯母有三长两短。

    除了延请御医为其诊治,及时入宫探望侍候外,柔福帝姬还时常前往灵隐寺拜佛祈福。

    惟愿孟太后能够早日康复,丈夫在西北平安顺利。

    当此之时的西北,宋军正在涌向西平府。

    吴玠的大军率先沿着黄河率先到达大宋昔日的灵州城,如今西夏的第二大重镇城池西平府。

    随后东路宋军从夏州赶来,折彦质和任得敬为先锋,随后则是牛皋、杨再兴所部。

    秦国公徐还携新夫人契丹蜀国公主耶律余里衍最后压阵到达。

    宋军号称十万大军,兵围西平府,大战一触即发。

    西夏这边守卫城池的是临危受命的晋王察哥,李乾顺等若是把西夏的半壁江山,甚至是国运,全部交付到这位兄弟的手中。

    察哥深知自己肩负的任务,又有韦州快速陷落的前车之鉴,难免有些紧张。

    站在城头瞧见宋军源源不断出现在城下时,一颗心顿时沉了下来。

    然而到了此时地步,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能与宋军鏖战血拼到底。

    竭力保卫这座城池,如果守不住,那么只好与城偕亡,否则哪有颜面返回黄河以西去见国主和党项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