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还心知肚明,笑道:“先生莫急,我有个想法,书院若统一授课,学生年岁不同,基础各有差异,多有不便。

    所以打算分级教授,按照年龄和基础,分为幼、小、中、大不同层级,讲授相应内容,比如幼童开蒙、少年习字背诵、中学作文写诗、大学则研究经典,参加科举。

    不同层级,配备不同的师长授课,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妙哉!”

    三人闻言,略微思索,当即称赞。

    徐还淡淡一笑,后世大中小分年级是最为普通的做法,但这年头小学和中学阶段大都是在家中或私塾完成。

    通常书院招收的都是有一定基础的青年才俊,故而鲜少有如此明确的年级之分。

    如此一来,杨芾和范雩自然也就应允下来,教授最高级别的大学或许不行,但中学完全不在话下。

    文澜阁巨大的藏书量,以及文化荟萃的局面对他们确实有莫大吸引力。在此读书授课,增长学识的同时也可积累名气人脉。

    将来入朝为官,也方便一些,兴许还能得到徐驸马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要不陆宰这等家学渊博,仕宦之后,还曾在朝为官之人,为何心甘情愿在秦国公府担任西席先生呢?

    杨芾与范雩当即欣然应允,理所当然,杨万里和范成大自然也要留在身边,就近入学读书。

    “三位先生,我还有个想法,书院除了教授孔孟之道外,再设置几个特殊班级。”

    “请驸马示下。”

    徐还若有所思地看了三人一眼,正色道:“教授兵法,机关营造之法,除了才学出众的书生,再培养一些知晓兵机的青年,以及机关制造、营造设计等方面的能工巧匠。”

    “这”

    三人皆有所迟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这个时代读书人普遍态度。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由来已久,看不起武将和工匠也是古来有之,大宋尤为明显。

    观念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即便是陆宰、杨芾、范雩这等知书达理之人一时也不免迟疑。

    “我知几位先生所虑,若一直是太平盛世,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固然是好,可靖康”

    徐还略微停顿,语重心长道:“家国蒙难,山河破碎,诸位也都有目共睹,就连江南,也险些沦丧。

    如今虽说签订和约,但胡虏素无信义可言,迟早会再起烽火,况国耻为雪,失地未复,我想大宋有志青年定有此意。

    武将、工匠乃是对于作战,设施营建,作用非同小可,可惜人才甚为匮乏,急需培养。毕竟先哲曾有言,有教无类,术业有专攻嘛!”

    三人闻言沉思许久,虽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时难以完全更改,但徐还这番话他们都理解接受。

    不说别的,为收复疆土,抵御胡虏,培养武将、工匠是必要的,这个理由足以说服他们。

    这就够了。

    百多年来形成的观念,哪里是朝夕之间可以改变的?

    徐还只是想借此机会开个头罢了,走好了第一步,后边才有章可循,逐步推广。

    尤其是等到关键时刻,这批人发挥作用,有所成就时,将会是极好的激励和宣扬。

    “符均先生,那就尽早着手吧,范、杨二位先生可为臂助。”

    “是!”

    陆宰点头应允,旋即迟疑道:“驸马,读书识字,诗词文章教授,我等不在话下,但兵法、工匠技法,我等一窍不通,这教材与授课。”

    徐还笑道:“这个不用担心,我来筹备便是,另外我在蜀中时曾得到一篇幼童开蒙,识文明理的好文章,兴许能派上用场。”

    “哦,不知是何文章?”

    徐还笑道:“与那千字文有相仿之处,称为三字经。”

第四六二章被冷落的活字印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陆宰三人只是看了一小段,便神色大变,惊讶非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三字为句,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幼童背诵甚是方便。而且简短的字里行间,典故和道理十分丰富,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不过片刻,三位饱读诗书的先生便对三字经大加赞赏,认定是幼童启蒙的上佳读本,比之千字文更胜一筹。

    对于三字经的来历,他们更无半分怀疑,毕竟以前从未见过。徐驸马说是从蜀中得来,他们对此深信不疑。

    盖因其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这样的字样,苏洵乃是蜀中名仕,文学大家,素来受人敬仰。

    将其事迹编纂其中,作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可见蜀人对苏洵的敬重,合乎情理。

    如此与时俱新的人物在其中,自然说明此文乃新近编撰,几位先生对编者更是多有敬佩。

    然而问起来徐还只是说偶然所得,已经不明编者身份,无从查证。

    见到几人遗憾神色,徐还暗自摇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怀疑,他已经将很多发明的知识产权送给旁人。

    机关制造可以让黄若彤“背锅”,但是三字经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变成无头悬案。

    当然了,抛出之前也要适当有所删改,符合时代需要和现状。

    比如后面那些“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语句都已删去。

    三字经乃是南宋中期产物,这些语句不过是后来人添加,本就不是原版。

    虽然有所缩短,但内容依旧充实,杨芾连连赞道:“三字一句,千字左右,道尽古今多少事,又蕴含了多少道理,实乃奇文。

    孩童启蒙,只要学懂这篇三字经便可懂得不少学问,此文若刊行天下,大宋文教必然兴盛,功在千秋。”

    “既然如此,那就刻印出书,推行天下吧!”

    徐还笑道:“其实啊,如果可以,我倒是很想把文澜阁所有图书刊印,尽量让更多人有机会阅读。”

    陆宰面露难色道:“驸马,刊印三字经并非难事,但其他书籍,雕版不易,印刷资费不菲,恐怕”

    “毕升不是发明了活字印刷吗?”

    徐还清楚记得,毕升是北宋人,那么活字印刷术现在应该早就出现,何故还要雕版呢?

    范雩解释道:“驸马或有所不知,确有活字一说,但泥制活字质地粗陋,印刷模糊,多有瑕疵。

    是故印书大都仍采用雕版,清晰明了,亦更为美观。也正是因此,除了广泛流传的书籍,少有刊印,以免靡费过度。

    不过三字经没问题,此物必然流传天下,求学童子人手一本,书商刊印有利可图,自然尽心尽力。”

    徐还恍然,任何发明从诞生到真正广泛使用,必然有个过程,或长或短。

    毕升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因为泥活字的质地问题,使得印刷产品的清晰与美观大打折扣,故而使用有限,雕版似乎仍旧是主流。

    唉!

    苏家在蜀中便有刊印书籍的生意,自己竟然没有仔细了解行情,真是不应该。

    不过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尽早解决,将来定能派上大用场。

    徐还笑道:“雕版不易,活字终究方便,只需改变质地即可,泥活字不行,可以改为木活字、铜活字,或是铅字。”

    “哦?”三人有些诧异,徐驸马竟然还懂刊刊刻印刷?

    徐还笑道:“眉山苏氏便有刊印书籍产业,目下已经在尝试,此事便交由他们来做吧!”

    “如此甚好,有劳驸马!”

    陆宰恍然,他知晓眉山苏氏实力,也知其乃国公姻亲,自是完全放心。

    却不知徐还灵机一动,盘算着能否趁此机会将苏红袖接来临安,或者顺势落实名分问题。

    离开文澜阁,徐还又去了一趟西泠诗社。

    李清照携带的大量金石器物都收藏于此,在裴元衍的协助下,已然建成一座金石博物馆,吸引了不少人金石爱好者前来参观,也有不少人携带藏品前来交流。

    易安居士自是欢迎,多交流有利于编撰金石录,完成这项夫妻未能并肩完成的憾事,告慰丈夫赵明诚在天之灵。

    除此之外,李清照也经常参与西泠诗社的活动,才华横溢,妙句横生,让众多江南诗文大家叹为观止,赞叹不已,易安居士之名早已名满江南。

    闲暇之时,则教导几个女学生吟诗填词。

    徐还到来之时,恰好碰上李清照正在给最疼爱的关门弟子唐婉讲解音律。

    没错,唐婉!

    陆游的小表妹,原配妻子,无奈和离,游园相遇,无奈填词钗头凤,让后世千年为之感慨的唐婉。

    在原本的历史上,李清照也曾遇到唐婉,看中小女孩的天资,想要收归门下,传授生平所学。

    不想当时唐婉脱口而出:“才藻非女子事也!”

    女子无才便是德!

    封建时代的主流思想,十岁的唐婉有此观念不足为奇,只是不知她最终与陆游分开,是否有这方面的原因?

    无论怎样,这件事对李清照而言是遗憾,满腹才华后继无人,晚年孤寂凄凉。

    如今因为徐还的影响,李清照更早遇到了年岁更小的唐婉,小女孩顺理成章拜在易安居士门下。

    不出所料,当来定是一位堪比咏絮(东晋谢道韫)的大才女。

    记得当初还曾玩笑,让陆宰与李清照分别教导男女弟子,将来一较高下。

    徐还倒是颇为期待,不知陆游与唐婉这对璧人比拼才学,会是怎生模样?

    这个场景还要许多年,那个时候自己已经人过中年。

    但那个时候,儿子徐承嗣正好长大,那将是属于他们的新时代。

第四六三章年礼与权术() 
“你要开书院,办学堂?”徐还一回家,柔福帝姬便问起此事,颇为好奇。

    “是!”

    “你是打算?”柔福帝姬知道,丈夫做事从来不会无的放矢,如此行径必有深意。

    “人才!”

    徐还缓缓吐出两个字,现如今或许还不明显,但将来想要有大作为,人才至关重要。

    柔福帝姬担忧道:“人才固然重要,可你如此直接开设书院,皇兄会不会多心?”

    “也许吧,不过眼下我是资助贫困学子,并无他举,旁人也无从说三道四。”

    徐还狡黠一笑,在这件事上他算是耍了个小心眼,资助贫家学子确实是一个初衷和极好的遮掩理由。

    但文澜阁实力强大,名家荟萃,眼下一个小小的讲坛已经能吸引众多书生学子前来,更别提开书院之后。

    假以时日,文澜书院必定能成为江南第一书院,好似后来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那般。

    到时候江南名门子弟,仕宦之家,乃至朝中大臣的子侄都有可能慕名而来,开门办学,学生自然是来者不拒。

    在遴选和储备人才的过程中,与学生背后的家长、家族建立起密切联系,将会是未来潜在的一层关系网。

    必要的时候,能发挥其特殊作用。

    何况书院还有兵法和技术班,培养相关人才的的同时,这些教育方面的初步试探,在未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