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氏不主动提议,秦桧哪里敢纳妾?

    一来二去便耽误了许多年,直到靖康之难,他们夫妇一同被俘。

    那段时日,夫妻俩也算是患难与共,秦桧对王氏的些许不满与怨怼也一扫而空。

    即便童贯已死,王家没落,秦桧对王氏依旧优容尊重。

    王氏心生悔意,倒是想给秦桧纳妾,奈何在北方苦寒之地折腾那几年,秦相公身体亏空严重,力不从心,子嗣无望。

    无子但不能无嗣!

    尤其是秦桧当上参知政事后,王氏便动了心思。

    “夫君,妾兄之子熺儿这两年一直养在府上,这孩子聪明伶俐,将来定有出息。”

    王氏沉吟道:“妾想着将熺儿收养膝下,为你我养老送终,不知夫君以为如何?”

    论理收养过继首选应该是秦家子侄,但秦家兄弟流离失所,大都不在临安,并无合适人选。

    内侄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昔年后周太祖郭威与世宗柴荣不是就如此关系嘛,皇家尚且如此,寻常人家又有何妨?

    而且秦桧对这个内侄印象不错,悉心栽培,将来倒也是能光耀门楣的好儿郎。

    “熺儿自己愿意吗?他已经十几岁,不能当孩童看待。”

    “愿意,他父母都不在了,这两年都是养在咱家的,知恩惠,有情分。”

    “那就好,挑个黄道吉日,行礼吧!”

    见秦桧点头,王氏一脸喜色,连连点头道:“好,夫君放心,妾身必妥善安排。”

    “嗯!”

    自此之后,秦家便算后继有人了,虽非亲生,倒也

    念及此处,秦桧脑中突然灵光一闪,皇帝赵构与自己似是同病相怜,亦无子嗣。

    这事,能否也做点文章呢?

第四〇七章先条件,后结果() 
几位前线权贵将领联名建议,局势也确实堪忧,金国皇帝完全吴乞买不得不答应。

    和谈!

    使臣已经从会宁府出发,携带国书南下,前往临安府。

    消息则先一步通知宋国,临安朝堂,江南民间,全都因此炸开了锅。

    金国要议和!

    在很宋人看来,金贼此时提出议和,应该是——求和。

    是战场上失利之后,不得已之举。

    金国竟然首次向大宋低头,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说起来倒确实让人高兴。

    只是

    岂能金贼说战便战,言和即和?

    而今战局是宋军占据上风,北伐势头一片大好,为何要答允金贼所请?

    拒绝!

    朝堂上不少人的态度是拒绝,趁着关中、荆襄的大好局势,一鼓作气,彻底击溃金贼,收复两京。

    朝中部分官员持此态度,临安太学的书生们也纷纷附和,群情激奋,都嚷着还我河山,收复疆土。

    拒绝和谈,主战风潮一时成为主流。

    但当有消息从淮南传来,金国提出,有意主动归还陕西路、京东、靖西等黄河以南土地。

    此消息一出,朝野风向顿时一变,有不少开始转变态度支持和谈。

    理由很简单,可以兵不血刃收复失地,何必非要动刀兵呢?何必耗费将士鲜血生命,以及无数钱粮呢?

    这不是吃饱了撑着吗?

    主战派则不以为然,徐驸马已经快要彻底收复陕西路,哪里是金国主动归还?

    至于黄河以南,照这个势头,也可以一鼓作气收复,金国此时提出归还,实乃缓兵之计,拖延难得大好的北伐形势。

    何况金国嘴上说归还,万一到时候赖账呢?

    盟约这种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废纸,不遵守你能奈何?

    到最后还不是要动刀兵,昔年刘备借荆州不就是如此嘛,有借无还,最终还不得吕蒙白衣渡江,杀关羽而夺之。

    刘备那等满嘴仁义之士尚且如此,金国虎狼之辈岂可轻信?

    再说了,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侵略土地,若非战败被迫割地,哪里有主动归还的先例?

    金国虚妄之言,鬼话连篇,不过就是缓兵之计罢了!

    现如今北伐大军正兵锋正盛,且不可因此拖延,坐失良机。

    “收复山河国土在此一举,岂可半途而废?”

    朝堂之上,以枢密使赵鼎为主,坚决主战。

    也有不同声音表示反对,眼下战局好似对大宋有利,但谁能保证接下来会怎样?

    北伐是长久之计,岂能因一时得失决定策略?

    纵观过去多年,宋金交战败多胜少,不能因为最近几场带有侥幸因素的胜利,就这般狂妄自大,贸然行事。

    虽说徐驸马在关中大胜,但是荆襄岳飞却迟迟没有进展,淮水沿岸则完全是被动防御。

    金国若完全放弃关中,三路大军聚集于中原,徐还与岳飞联手,就一定能夺回来吗?

    胜败未知,后果难料。

    即便战胜,想必也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伤亡与代价,中原之地也免不了生灵涂炭,成为焦土。

    说到底,损失的都是大宋,何苦来哉?

    因此而拒绝和谈,不要金国拱手送还之地,实属不智之举。

    若是战败,后果就更不敢设想了。

    徐还与岳飞乃是大宋最重要的两路主力,若是折损在中原,北伐将彻底无望。

    若金军趁势反扑,淮南、江南复有危机,建炎三年,天子逃奔海岛的经历,谁也不想有第二次。

    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见好就好吧!

    如今的局面,已经被建炎三年时好了许多。

    虽说收复故土是责任,可徐徐图之,从长计议。

    绝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因此危及大宋仅剩的半壁江山,与苟延残喘的朝廷。

    也不想想靖康之祸是怎么来的?

    若非早前大宋朝野心心念念收复燕云,贸然出击,与虎谋皮,何至于今日地步?

    甚至有人将之与赌徒之举相提并论,不能因为输了钱,想要翻本就冒险,最终再把残存的本钱也输,血本无归可就抓瞎了。

    如今,金国不过是暂时失利,本身依旧是庞然大物,国力强盛,兵锋强大。

    大宋尚没有与金国争锋,一决胜负的实力。

    理由很多,貌似也很充足。

    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如今局面还不错,要珍惜,见好就收。

    至于北方的土地,反正已经丢掉了,暂时收不回来似乎也无伤大雅,何必念念不忘,让江南也没好日子过呢?

    虽然没有明言,但很多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态度。

    朝堂之上,为和谈之事吵的不可开交,沸反盈天。

    皇帝赵构不免眉头大皱,他暂时不好表明态度,这时候都需要有人站出来,让百官冷静一下。

    赵构的目光投向了两府的宰相,枢密院赵鼎的态度很明确,是主战的。

    吕颐浩与张浚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一贯主张似也是主战,武将嘛,就是靠打仗为生,哪里肯轻易罢兵。

    最终赵构目光落到的秦桧身上,问道:“会之,你意如何?”

    众人看向秦桧,心里不由都想起秦桧初次回朝时的说辞——南自南,北自北。

    那么,秦相公肯定主和喽!

    “回官家,臣觉得主战、主和都有道理。”

    这

    说了等于没说,好似与一贯主张也不同,这是要和稀泥,还是

    只能秦桧续道:“诸位适才也都言及,无论是战是和,皆有利弊,臣以为,究竟如何选择,当理性看待,不论结果,先看条件。

    北伐胜败,一是前线将士作战,二是后方粮草补给。

    连续数年征战,淮南、江南、荆湖等地皆遭战火,尚未恢复。

    而今秦陇、荆襄两处大军补给全部依赖蜀中,一年半载或许可以,长此以往,蜀中恐怕也难以支撑。”

    虽未明确表明态度,但言下之意其实是有偏颇的,秦桧还是一如既往主和,不过提出了一个重要理由,前提条件。

    粮草!

    大宋这两年战事太多,南方半壁江山虽然富庶,但遭遇战火涂毒,尚未恢复。

    钱粮赋税确实已经入不敷出,这种时候,似乎确实不宜再“穷兵黩武”

第四〇八章一次考验() 
先看条件,后论结果。

    秦桧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

    之前百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能不能主动夺回中原,以及其利弊。

    不管怎么说,都是将来时,是可能性。

    可能性是参考因素,目光长远,全盘考虑是对的。

    但决定因素始终是——条件。

    要不要举起一块千钧重物,前提是有没有足够的力气;是否拒绝和谈,自行收复失地,前提是有没有那个实力。

    军事上好像如火如荼,一片大好形势,徐还与岳飞似乎也有这个能力。

    但战争从来不单纯依靠刀兵决胜,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的至理名言。

    说到底,战争是国力的较量。

    如今的大宋只有半壁江山,且山河破碎,连最为富庶的淮南、江南都遭遇战火,元气大伤,更别提匪患叛乱的荆湖。

    眼下整个大宋,还算周全的也只有蜀中。

    若非天府之国富饶,根本无法支撑秦陇、荆襄两线开战。

    战事开启,粮草靡费可不是小数目。

    成都府路转运使赵开对朝廷也有奏报,蜀中原本充盈的常平仓已经被掏去了一半。

    如今才是暮春时节,等到秋收之后仓廪才能有所补充。

    故而赵开曾上疏表示,请求三司从江南其他地方调运粮草前往荆襄,蜀中暂时只能供应秦陇前线。

    而今,这些成了秦桧的依据。

    钱粮不足,如何开战?

    加征赋税?

    往常或许可以,但这几年战火不断,百姓生计本就困顿,赋税徭役本就繁重。若是继续加征,不体恤百姓,很有可能

    荆湖钟相、杨幺之乱才过去不久,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后院起火,远比前线战败严重的多。

    秦桧这个“先条件”的说辞,似乎确实有理有据。

    但也有人表示不敢苟同,有反对意见。

    赵鼎道:“关中、荆湖南北两路收复,皆是产粮之地,自去岁开始,南方鱼米之乡再无战事,快速恢复。

    朝廷勒紧腰腹,可否挤出一些钱粮呢?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了,恐怕有得等多年。”

    “赵枢相所言不无道理,确实是好机会,不过朝廷也确实有艰难之处。

    若一鼓作气,确实能收复两京倒也罢了,若是战事旷日持久”

    秦桧停顿片刻,低声道:“官家,臣以为是战是和,也有必要听听前线各位将帅的意见。

    如果各位将帅有把握快速击败金贼,夺回两京,倒也并非不能孤注一掷

    毕竟我大宋兵马战力更胜往昔,听闻徐驸马在关中新制火器,渭滨一战,神器建功,没准能无往不利。”

    秦桧这番话听着颇有道理,但张浚等人却听出了别样意味。

    孤注一掷,这样的用词本就耸听。

    再者,让前线将领表态,是战是和,这不是为难人吗?

    大宋武人一直被看轻,直到这几年国家危亡,战事不断,才多少有些起色,也唯有开战时方才有些利益。

    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前线基层将领肯定是主战的。

    倘若主帅主和,岂非是信心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