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2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老夫担心的还是临安,自古以来,名将惧怕的都不是强敌,而是身后的猜疑。”

第四〇五章缓兵计,留一手() 
渭滨之败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南阳。

    无论是粘罕还是兀术,都猝不及防,大惊失色。

    荆襄战事一直没有任何大的进展,本就让他们颇为焦灼。

    没想到寄予厚望的关中,竟然再度遭遇大败,主持大局的三太子束手无策,临危受命的银术可未能力挽狂澜。

    半个关中已经彻底丢掉,只剩下数万兵马,力量远弱于徐还的西军,彻底战败,尽数沦丧是时间问题。

    这个局面,着实是去岁出兵之前不曾想到的,始料未及。

    当此之时,该当如何?

    关中那边一度传来消息,希望派驻援军,但完颜希尹却写来信函,表示反对。

    而且态度前所未有地坚决,甚至说出了一个惊悚的言论,无论多少援军入关中,都可能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尽管粘罕、兀术不愿意相信,但看到希尹详细描述火烧连营那晚的情况。

    提及神火飞鸦、天雷滚滚这些神乎其神的火器时,他们都沉默了。

    如果宋军有此等利器,确实是无往不利。

    银术可那等悍将都无可奈何,完颜宗辅也不是无能之辈,似乎足以说明问题。

    凭什么换个人,多带些兵马,就能与徐还相抗呢?

    希尹的态度很明确,必须大局为重,若因救援关中,导致荆襄、中原之地空虚,给了岳飞可趁之机。

    届时,丢掉的将不仅仅是关中,而是黄河以南的所有土地,这是金国上下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希尹表示,既然陕西路必定会丢,还不如做个“人情”,将之归还宋国,作为和谈的诚意。

    和谈!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如此被动的情况下。

    粘罕与兀术都有些不大乐意,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局面。

    此时若不和谈停战,对金国绝无半分好处。

    攻守异位的不仅仅是关中,有可能是宋国全线反击,且不说这几年宋国骁将辈出,徐还、岳飞之流骁勇善战。

    军事方面,金国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

    希尹信中提到的那些火器,如果宋军大规模配备,会是什么结果?

    粘罕与兀术都有些许庆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是徐还的西军小规模装备,荆襄战场上,尚未见到岳飞使用。

    趁此机会,正是息武止戈,罢兵言和的机会,至少足够体面,可以向金国施加一些压力,做些交换,获取一些好处。

    希尹提出建议,可以联络西夏给关中施压,牵制徐还。

    对此粘罕与兀术都表示赞同,告知淮水的挞懒,上疏皇帝完颜吴乞买,和谈已经是不得已的选项。

    消息传到淮水畔,完颜挞懒也是一声长叹。

    虽说早有预感,却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如此惨痛,三太子与银术可竟然全都惨败而归。

    徐还好似就是金国命中克星一般,时至今日,金国上下没有一个将军在他手上讨过便宜,似乎全是手下败将。

    这种感觉着实不好。

    相比于关中必然丢失的局面,挞懒更为担心的还是整体局势。

    陕西路一失,等于宋军居渭水上游,可出潼关一路向东,也可从荆襄、淮南,一共三个方向进攻中原。

    攻守之势异也,金国的处境一下变得相当糟糕。

    如果宋国上下狠下心来,猛攻北伐的话,金军未必

    宋军的战力和士气早已今非昔比,而今还出现了神乎其神的火器,着实让人心惊胆寒。

    反倒是金军,早已不是当初不是“满万不可敌”的女真骁骑了。

    随着疆域扩展,战线延长,兵员需求越来越大,不得不大量招募契丹、奚、渤海人、以及大量的汉人签军。

    这些兵马无论是个人体质、武力、气魄,都无法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女真人相比。

    可是

    苦寒之地,女真各部就那么点人,猛安谋克的兵马实在有限。

    过于宽广的疆土,对金国而言,可能真不是什么好事,倒不如归还宋国。

    陕西路是肯定要还的,现在提出来,面子上还能好看些,否则能徐还把完颜宗辅撵出了潼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中原,黄河以南也是可以考虑的,继续占领的意义已经不大。

    奏疏已经送去会宁府,皇帝吴乞买尚未首肯,但挞懒觉得已经可以准备了。

    四位掌握实权、兵权的皇族贵胄,外加一位宰相联名,且局势紧迫,吴乞买根本拒绝不得。

    和谈!

    挞懒早有打算,故而准备起来有条不紊,且身在淮水,与宋国交涉谈判颇为方便。

    当然了,和谈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宋国的态度也很重要。

    军事上顺风顺水,局势一片明朗的时候,谁愿意和谈呢?

    如果是半年之前,宋国或许很乐意,然而如今,徐还和岳飞给了宋国君臣百姓希望。

    换个角度看,宋国完全可以一鼓作气,全力以赴继续北伐,收复失地,中兴王朝。

    赵构会这样做吗?

    挞懒摇了摇头,虽说自认为对赵构有了解,但人是会变的,尤其是局势变化会,底气与胆量将会大为改变。

    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人在赵构耳边吹吹风,尽量劝说。

    与此同时,还得挑拨离间,将在外,皇帝岂肯安心?相信赵构会有与吴乞买相似的心情。

    自毁长城,这等事汉人做的还少吗?

    还有便是火器,必须尽快搞清楚宋军新式火器的秘密,若有防御克制之法最好不过,或者仿造装备。

    总而言之,决不能让金国在武器装备上落后,否则对金国而言就是可怕的梦魇。

    虽说眼下是和谈,但宋金之间有灭国之仇,且天然存在利益冲突,不可能长时间相安无事。

    说到底,和谈只是手段,缓兵之计,旨在获取利益,换取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时间。

    一旦足够的力量再度发起进攻,一纸盟约随时可以撕毁。

    金国可以,宋国当然也可以。

    休养生息的这段时间,宋国也不会停下,金国一定能跑在宋国前面吗?

    挞懒不免有些担忧,稳妥起见,背后的手段不能少。

    这一切,只能指望秦桧了。

    完颜挞懒很庆幸当初自己留了一手,安排了这么一颗重要棋子,而今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第四〇六章天下利,帝王弊() 
渭水捷报自然第一时间送到了临安。

    重大喜讯,朝野与百姓听闻都颇为兴奋,却不似前几次那般狂喜,次数多了,已然习以为常。

    徐驸马出征,胜利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

    此战之后,关中攻守转化,收复西北指日可待,秦岭淮水以北的土地,终于不曾全部沦丧。

    而且收复关中之后,兵马可以东出潼关,岳飞则在荆襄阳

    这个局势,好似在哪里见过?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有人已经想到,可不就是隆中对诸葛孔明给刘备的策略建议嘛!

    如今之势,与汉末年何其相似?

    今日之大宋,实力犹在昔日吴蜀两国联合之上。

    徐驸马自蜀中兵出秦川,岳飞大军在襄阳,逼近南阳,洛阳,淮南亦可有王师北上。

    那里都是大宋昔日京畿腹地,百姓都是大宋子民,自是期盼王师。

    只要两路兵马联合出动,收复失地,宋室中兴,指日可待。

    朝野民间对此自然多有期盼,秦桧闻讯,却是愁眉苦脸。

    结果总是出乎预料,形势总是事与愿违。

    谁能想到金国三太子,猛将银术可双双落败,被徐还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狼狈到了这个地步。

    现如今局势一片大好,主战似乎已成主流,对未来前景也都十分乐观。

    倘若照着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倒是真有可能收复东西二京,甚至是

    秦桧不敢想,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自己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尤其前线领兵之人是徐还,自己的大仇人。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得逞。

    当完颜挞懒送来密信,提及金国有意和谈,请他制造舆论,游说宋朝君臣时,秦桧欣然应允。

    当此之时,和谈停战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

    宋军呈对峙局面最好不过,自己就是安全了,和谈之中也能大有所为,甚至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和谈停战之后,徐还就不能继续在领兵作战,威胁将大大降低。

    不用挞懒吩咐,他本人也会全力促成。

    官家赵构那边,想必也有厌战情绪了吧!

    虽说是获胜,局势一片大好,但可是对大宋而言,并非对官家而言。

    收复两京固然是好,但到了那个时候,朝野民间是不是又该呼喊渡过黄河,收复河北,乃至燕云?

    甚至是直捣五国城,迎回二圣?

    昔年苗刘之变,一句“他日渊圣归来,官家当何以自处?”可是赵构最大的心病。

    有些事情,哪怕全天下都乐见其成,皇帝却未必乐意。

    天下利,帝王弊,有时候就是如此无奈。

    而决策之权在皇帝手中,只要他不乐意,旁人徒呼奈何。

    再者,武将长期在外征战,手握重兵,皇帝岂能不心生忌惮?

    相比于收复失地,皇帝首先考虑的永远是坐稳自己的位置,古来如是。

    徐还与岳飞,想必官家也有不安吧!

    挞懒还给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徐还在关中使用了新式火器,威力巨大。

    这事怎么没听说?

    枢密院知道吗?赵构知道吗?

    一个武将手中不仅握有大军,还有比朝廷更为先进的武器,似乎还有隐瞒不报的迹象。

    啧啧!

    也不知道赵构作何感想,这件事倒是可以做做文章。

    不过,时机未到。

    怎么着也得等金国使臣到临安,否则可就有通敌之嫌了。

    当然了,提前筹谋酝酿倒是必要的。

    秦桧在书房组织各种“黑材料”,筹划如何进谗离间之时,夫人王氏推门而入,面色凝重。

    “夫人有事?”

    “嗯!”王氏点头道:“妾身确有一事与夫君商议。”

    “哦?夫人有话直说,无妨。”

    秦桧见王氏欲言又止,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

    王氏低声道:“夫君已然年过四十,膝下依旧空空,妾心中有愧。”

    说起来,此事确实是秦桧的一大憾事,曾经也是一块心病。

    成婚二十年,王氏不曾诞下一男半女。

    秦桧自然心有遗憾,按照这个时代的惯例,纳妾几乎是必然之举,但早年秦桧却不敢。

    夫人王氏乃是神宗朝宰相王圭的孙女,家世显赫,且有个厉害的干爹——童贯,秦桧这个凤凰男的地位可想而知。

    他年纪轻轻便升任御史中丞,多半也有裙带因素,故而对妻子自然格外尊重,落下惧内之名。

    王氏不主动提议,秦桧哪里敢纳妾?

    一来二去便耽误了许多年,直到靖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