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番南下,很多程度上是抓住了宋国苗刘之变,防守空虚混乱的空档。而今九江来报,宋国勤王之师正在从各地赶来,若真将自己围困在江南一隅之地,后果不堪设想。

    江南本就狭小,中间还有个太湖,以及无数的河流水域将其分割的支离破碎。金军引以为傲的骑兵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和宋军交战少不得要吃亏。

    而且如今是五月炎炎夏日,江南之地酷热潮湿。这几日运气好,并未降落,若是在遇到连绵雨季,北方来的士兵多半不习惯,搞不好还会引发瘟疫。

    长江被封锁,金国纵然想要驰援,也很难渡江。更何况,完颜挞懒所部至今还被阻击在楚州城下,连淮河都没能过,自己中路军主力尽数南下,压根就是孤立无援的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金军全无优势。

    败了,注定败了!

    兀术终于知道徐还所说的鱼刺,确实已经扎入,还真是扎入了咽喉命门。

    当此之时,没有别的办法,撤离,必须尽快撤离。

    一旦晚了,宋国勤王之师赶到,被围困在江南,龙困浅滩兀术真怕自己会步了阿里的后尘。

    而今离开,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兵力,着重进攻某一处要冲,从宋军手中抢出一条路来并非难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兀术是个很果断的人,意识到糟糕的局面之后,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不就是此战折损了些许兵力嘛,虽说有点惨烈,但胜败乃兵家常事,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丢点面子而已。

    更何况搜山检海,盆满钵溢,追得宋帝赵构抱头鼠窜,拿下了宋国行在临安,对金国上下也算有交代了。

    此事撤军,有功无过,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主力。汉人有句话说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确定撤离,可如何撤,走哪里呢?

    从湖州原路返回建康似乎最佳,这条路他们最为熟悉,颇为安全。而且根据目前的消息,建康虽然遭到宋军突袭,但城池尚未陷落。宋军吕颐浩只是围城,岳飞则扼守牛头山。

    自己大军回师,或许能据守建康,然后顺利北渡若是有可能,守住建康,让金军在江南有一颗钉子,那是最好不过。

    然而麾下诸多将领并不赞成这个建议,就连兀术自己也否决了。

    原因无他,此为陆路,多有不便。

    南下之时,他们是轻装简行,水陆无所谓。但南下之后,烧杀抢掠,大军劫掠了无数财物。

    而今已经装了几十艘大船,就停泊在武林门外的码头上,等着起锚北运,因而唯一的路线便是经运河、太湖,过镇江,北渡长江到扬州。

    如此能将财物北运,途中亦可以逸待劳,到了太湖还能与拔离速汇合,他在苏湖抢掠的财物更多

    但这条路并不安全,徐还从吴江桥离开之后,突袭了苏州,说明他正活跃在太湖附近。指不定又在酝酿什么阴谋诡计,待自己北归之时,很可能遭遇伏击而且镇江的韩世忠听说也是一员猛将,也不好对付。

    兀术心里清楚,自己手中虽说还有数万兵力,但连日作战已经是疲惫之师,锐气尽失。而且都在江南敛得大量财物,难免为财所累,勇猛定不如往昔,行军速度也会大打折扣。

    丢下财物?却也是万万不能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兵卒拼死作战为了什么?若轻易动了兵卒手中财宝,搞不好会闹出哗变来。

    更何况,被宋军截断后路,甚至可能被围困在江南,这等动摇军心的消息绝对不能对外公布。兀术对外的说辞是搜山检海已毕,而今胜利班师北归,那就更没有放弃战利品的道理了。

    唉!

    一时间,兀术好生无奈。

第二三六章天助我也() 
翌日,兀术称搜山检海已毕,三军班师北归。

    班师命令公布,金军兵卒欣喜非常。

    江南之战,疲惫惨烈,他们已经无心恋战;好在收获不错,而今只等着将满船的财物运回江北,换作真金白银。

    武林门码头,运送财物与金兵乘坐的座船数百艘,一眼看去,绵延不绝。

    兀术瞧了一眼,心中便有些发颤,但表面上却不露声色,甚至必须面带笑容。当然了,还必须叮嘱亲信小心防备。

    前方水路、运河两岸数十里,兀术撒出去了大量的斥候,提防有宋军潜伏,避免被突然伏击。

    没办法,徐还就在附近,兀术不免有点惊弓之鸟的感觉。

    另外,此番南下等若是被宋人好一番戏耍,窝了一肚子的火自然要宣泄。出临安之时,兀术下令放火。

    烧伤抢掠,一件事都不能少,一把火烧了宋国行在,也算是报复,也是可以对上下有个交代的功劳。

    然而谁也没想到,等到船出武林门,上百金兵在城内各处点火之时,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

    晴朗了多日的江南突然降下瓢泼大雨,金军刚刚点燃的火苗顿时被雨水熄灭。整座城池在第一时间变得潮湿,再想放火已经全无可能。

    兀术站在船舱窗边,看着突然而至的大雨,拳头紧紧握起,心中格外不是滋味。

    难道,老天爷都偏向宋人吗?

    罢了!

    良久,兀术也不甘心地叹了口气,也许是宋国气数未尽,此番灭宋时机未到,待北归之后从长计议,来日再卷土重来便是。

    从这一天起,江南似乎进入雨季,一脸数日的大雨,将战火尘埃冲刷的干干净净。

    河湖水位上涨,行船反而便利了很多,金军的百多艘船只在风雨中北行。一路上兀术小心翼翼,唯恐着了徐还的道。

    这可苦了金军的众多斥候,大雨之时,视野极差,为了防止敌军突然杀到,他们少不得冒雨探查。偏生雨天雾气,无法用旗帜灯火传讯,因而来往传递消息,辛苦可想而知。

    在这种提心吊胆中,金军船队进了太湖,拔离速早已等候在此间。

    本来在劫掠了太湖沿岸各城之后,是率部驻守镇江的,那里是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口,过江便是瓜州渡,只待四太子攻陷临安归来之后便可返回。

    但他没想到,却突然传来徐还突袭苏州的消息。在那里聚集了他们搜山检海的大量财物,若是被劫,很难交代。

    得知徐还兵力不多之后,拔离速焦急之下,轻率带兵前来。不想徐还压根不与之交战,而是在苏州周围绕圈。

    刚开始拔离速只当是徐还兵力薄弱,不敢与自己交战的缘故。又因徐还乃是宋国驸马,是金国上层很多权贵指名追杀之人,拔离速一心想要将其擒获或斩杀,难免生出贪功之念,故而锲而不舍地追杀。

    但绕着苏州和太湖沿岸跑了一大圈之后,拔离速突然醒过神来,徐还此举会不会是调虎离山?

    然而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然晚了,韩世忠已然趁机拿下了镇江。拔离速本意立即夺回镇江要冲的,然而等他更有行动,原本一直逃避躲闪的徐还却率部杀出来,不断袭扰,让他根本无法及时回师镇江。

    无可奈何,拔离速只好将消息禀报兀术,此后便驻守苏州,保护抢夺而来的众多财物,等着四太子到达之后同行北归,从长计议。

    拔离速并不知晓临安空城,以及九江、建康之事,亦不知金军已经被围困在江南,只当是四太子搜山检海毕,胜利班师,还心想着金军主力强势,定可击败韩世忠,夺回镇江。

    然而等兀术到来,说明情况之后,拔离速顿时后背生寒,原来一切都是宋军的计谋,如此一来

    镇江便是金军北撤唯一的生命线,就这样被韩世忠掐断了。宋军不惜让出临安,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必然准备周全,心志坚定。哪怕四太子率主力而来,想要活下镇江恐怕也很困难。

    拔离速迅速意识到,自己轻率中计,丢掉九江的后果何其严重,这个罪过着实不小

    “四太子,末将罪该万死!”拔离速扑通一下边跪倒在地,犯错之后及时请罪是一种下意识的自保行为。

    “哼!”兀术淡淡叹息一声,沉吟良久,摆手道:“罢了,终究是孤大意了。”

    兀术是责任分明之人,此战若论过错,自己这个主帅没有识破宋军战略意图,才是最大的错误。

    如此又怎么好责怪旁人呢?说到底拔离速也是中了宋军之计而已,何况他也复姓完颜,亦算是皇族宗室。

    “四太子”

    “此事不必再提。”兀术沉声道:“你先带一支兵马,轻装简行,去探探镇江宋军虚实。孤亲率兵马随后就到,好好啃韩世忠这块硬骨头。”

    “是!”

    金军的行动完全在徐还的预料之中,此番宋军最大的策略便是弃守临安。

    毫无疑问,这是个很冒险的做法,来日很可能被人非议,甚至是被言官弹劾,但为了大局徐还仍旧勇敢提出了这个建议。

    难得的是,以宰相吕颐浩为首的诸将表示了信任与支持,分担了这份可能十恶不赦的“大罪”。徐还心中甚是敬佩,不愧是中兴之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原则明确,观念清楚,足够担当。

    冒险是成功的,歼灭两路先锋,湖州与吴江桥两战激怒兀术,将其主力全部吸引到临安。给了刘光世、吕颐浩和韩世忠行动的时间,完成了断其后路的“包围”。

    兀术发现不妙后的反应是正常的,完全在事先预料之中,唯独没料到的便是这场及时雨。时间仓促,转移临安城中百姓已经难能可贵,诸将其实已经做好临安被焚毁的心里准备,在原本的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但随着历史轨迹的改变,兀术进军江南的时间也发生了偏差,放火之时恰巧遇到一场大雨,城池得以保全,堪称是天助我也。

    不至于背上纵敌毁城的罪名,“罪过”也能小一些,如果再立一场大功的话,将彻底不值一提。

    镇江城下,机会和挑战,都来了!

第二三七章镇江三山() 
韩世忠只率八千人马,趁着拔离速前往苏州追击徐还,突袭镇江。

    重点并不是镇江城,而是停在码头的诸多战船,以及江中的那座焦山。

    焦山与北固山、金山,合称镇江三山。

    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及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情节,使得后二山天下闻名。

    三山之中,焦山相对低调,但战略作用却非同小可。

    焦山主体约莫二十来丈高,周遭不过三四里地,矗立于涛涛江水之中,素有“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颇有几分中流砥柱的意味。

    今时今日,此山此岛也确实将要返回其“中流砥柱”的作用,盖因焦山对面不远便是运河出江口,大有一山当关,万船莫过之势。

    韩世忠八千兵马驻守此处,恰好扼住了金军船队必经咽喉,挡住了金军北渡去路。

    而今,徐还也来了。

    他率领的七千兵马几经折损,如今只剩下堪堪不过三千人,损失可谓相当惨重。好在如今局势全如预料,也算值得。但即便是韩世忠合兵一处,相比于金军兵力,仍旧显得薄弱,不得不以少对多。

    徐还率部登岛,韩世忠亲来迎接。

    这段时间他和徐还合作相当顺畅,曹娥江和钱塘江歼灭金军两路先锋,这次突袭镇江亦是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