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之重铸山河-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确,此时是晚饭时分,但城中几乎看不到炊烟,全无生气”

    听到各路斥候的具体禀报后,兀术沉默了,情形确实太诡异。

    宋军是故意打开城门诱使自己进攻,然后在城门设伏?

    如果只开一两座城门还说得过去,但七八座城门全部洞开,自己任选其一便可进入,宋军根本无法料定,而他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在所有城门处设伏。

    不合情理!

    难道是宋军弃城不守,逃走了?

    也不合情理啊!

    临安乃是宋国行在,乃是而今的都城,意义非同小可,无论皇帝在不在,都不可能轻易放弃。

    那大名府不过是宋国名义上的北京,孤悬在外许久,孤立无援,但那些宋人生生坚守了两年,直到去年冬天才拿下。辽国的五座都城也是,无论哪一座都坚守许久,费了不少功夫才拿下。

    契丹人尚且如此,更讲究的宋人岂能例外?

    兀术无法理解,也不相信有哪个宋人敢轻言放弃都城,哪怕皇帝赵构,抑或是统兵大臣,谁都担不起这个罪名。

    可现实如此

    而且城中连炊烟都见不到,毫无生气,难不成连全城百姓也转移了?刘光世在湖州,徐还在吴江桥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为的就是这个?

    没道理!

    兀术怎么着也无法理解,亦无法相信会是如此情形,也许这更像是宋军的计策。

    比方说,等自己进城之后,宋军突然在城中放火虽说临安是宋国行在,但万一宋人狠下心来。

    大同府不就是个例子嘛,兀术立即想起去年冬天的燕云之乱,完颜希尹率部进入大同府,不想契丹人放火,将城池烧成一片瓦砾,金军灰头土脸,死伤惨重。

    没错,当时徐还就在大同府,与契丹人同流合污,难保他不会在临安府依样画葫芦。而今夏日炎炎,近几日又不曾下雨,完全有放火的条件;迁走全城百姓,或许也是这个目的。

    虽说兀术心里依旧觉得,没有哪个宋人敢放火烧毁自家都城,但也许徐还是个例外他昨日可以拆桥,今日焚城又有什么奇怪?毕竟他干过的疯狂之事,已经不是一两件。

    至少,兀术不敢冒这个险。

    哪怕不放火,等金军进城之后,潜伏在附近的宋军突然杀出来,反过来将自己围困在临安城里

    反客为主,关门打也不是没有可能。

    诡异的事实,让兀术不得不多疑,想到很多糟糕的情况,不得不格外谨慎。

    “汪伯龙,你率一千人进城,仔细探查一番。”思来想去,兀术决定还是派人进城一探究竟。毫无疑问,此举颇为危险,但等同于“死人”的汪伯龙没有丝毫迟疑。

    “今夜扎营城外,务必万分警惕。”兀术继续吩咐道:“多派斥候出去,临安附近六十里不,百里以内,仔仔细细查一遍。”

第二三四章计将安出() 
空城计!

    兀术为此心神不安,金军整夜也是枕戈待旦,好在平安无事。

    天亮的时候,汪伯龙和派出的各路斥候都回来了。

    多路斥候跑遍了临安附近百里地界,丝毫没有发现有宋军埋伏的迹象。甚至有几路斥候特意渡过钱塘江,探查江南地界,仍旧是一无所获。

    更为难得的是所有的斥候都在约定的时间返回,没有任何的折损,也就是说整个区域无一遗漏,毫无异常。

    汪伯龙亲率一支千人兵马在城内探查,发现整个临安几近是一座空城,除了少数年老体弱,不便远行,以及留下来照料的子女仆从外,城里几乎看不到人影,半夜寂寂无人之时,给人一种鬼城的感觉。

    汪伯龙甚至特意探查,在城中并未发现引火之物,也没有发现隐藏有刺客或者潜伏的兵马。甚至连水源都特意验看,并未投毒或破坏情形。

    不是计谋,没有陷阱。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兀术总算是松了口气。

    天气炎热,城外扎营本就艰苦,连续多日兵卒并未休息好,况且而今已经兵临城下,哪怕只是座空城,不进也说不过去。

    即便是没人,临安作为江南富庶之地,宋国行在,劫掠扫荡一番,总能有所收获的,勉强算得上不虚此行。

    兀术当即命令军队进入临安城修整,继续搜山检海。当然了,哪怕临安周围百里没有宋军踪迹,兀术也不敢掉与轻心,汪伯龙不得不苦逼地肩负起防御任务。多路斥候仍旧不断游荡在临安周围,随时探查奏报情况。

    进城,入宫。

    宋国临安行宫里空空荡荡,除了亭台楼阁和些许洒扫太监之外,根本见不到旁人。

    坐在宋国皇帝的御座上,兀术沉默了。

    没有陷阱,空城无计?

    时至此刻,他仍旧有些不敢相信,也想不通。

    宋军怎么可能,怎么敢弃守临安?在湖州和吴江桥付出了那么惨重的代价,难道只是为拖延时间,转移城中百姓?

    虽说宋人婆婆妈妈,讲究什么民为贵,体恤百姓,但大局之前,应该不至于迂腐至此。尤其是临安城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就这么放弃,宋帝赵构和满朝臣子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大敌当前,君臣逃遁,不守都城,凭什么要求将士、百姓继续支持他们,流血拼命来保家卫国?

    这一点,怎么都绕不开。

    不管怎么着,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守一下,也必须得有个过场。而今宋军连这个过场都不想走,莫不是

    不,赵构虽然胆小懦弱,宋庭或有纷乱,但绝对不至于糊涂至此。他们能这样做,除非

    兀术沉吟许久,除非宋国君臣有更为充分的理由,或者足够掩盖弃守临安之过的功劳,向天下交代。

    如果是这样,那么临安空城,仍旧是计。

    可是宋军的算计在哪里呢?兀术苦思冥想,一时间却毫无头绪。

    他想起徐还临走时的那句话,“江南肥鱼虽然鲜美,需小心刺喉”临安不就是一条鲜美的肥鱼吗?那么这根刺直觉告诉兀术,徐还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的放矢。

    一定有一根刺存在,正在不,或许已经刺入自己的喉咙,只是不知何时发作,着实让人心中惴惴。

    西湖赏景,饮马钱江,而今都做到了,但兀术心中却没有丝毫成就感,反而越发不安了。

    直觉告诉他,宋人肯定酝酿着什么阴谋诡计,可是计将安出呢?

    四太子惶惶不安,但金军却乐开了怀。

    连日征战,他们着实辛苦,领他们坚持的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军令难违,另一个便是所谓的搜山检海。

    一路抢掠的财物,大部分自然是要上交的,但中饱私囊却也是寻常事。尤其是江南富庶之地,金银玉帛甚多,顺势抢点便是一大笔财货。

    为了保证士兵的积极性,将领们自然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将士们藏私。甚至先前为了鼓舞士气,他们还宣传临安乃是江南最为富庶之地,攻陷之后,金银玉帛,娇滴滴的江南美女取之不尽。

    而今终于进城了,期许已久的士兵们再也忍不住,当他们四太子忧心忡忡之时,他们也顾不上连日的疲惫,抢掠已然开始。

    临安城空空荡荡,任他们肆意而为毫无抵抗,这很好,却又不好。

    不过多一会,士兵们便是失望了,城中空空如也,压根没几个女人,更别提什么娇嫩的江南美女了,憋了一肚子的火压根无处宣泄。

    罢了!

    无可奈何,只好先忍着,返程的时候还会路过很多城镇村落,总能寻到几个小娘子俏妇人。

    眼下还是先抢财物的好,然而他们又失望了。

    满城尽数逃亡,按照常理,逃亡之时肯定会带走细软,很多带不走的则沉入水中,或者是埋在地下,金军一时间也找不到。

    至于宋国皇室和临安府库,经过这连年战乱,也早就亏空,毫无所获。唯独能从城中找到一些粮食、丝绸、布帛、金石、瓷器、金玉之物却不多。

    听说跟随拔离速在太湖抢掠的兵卒,都赚得盆满钵溢,他们十分眼红,岂肯空手而归?有总比没有好。

    金军兵卒开始在城中大肆搜罗,但凡能值些钱的东西都装上。比如瓷瓶之类的,据说都是出自于江南名窑,还有什么太湖石,名贵木材,药材之类的,运回北方都能买个好价钱。

    至于运送,完全不是问题。反正北归的时候是乘船,临安武林门码头上已经征调了不少船只,足够他们使用。

    当一艘艘船都装满,吃水下沉,在从码头到运河排起常常的队时,金兵总算“心满意足”。这时候,他们发觉奔波多日,疲惫不堪,这才开始所谓的休整。

    然而皇宫里,四太子兀术却始终没有合眼,甚至是坐立不安,熬过了一个晚上之后,有几分奏报送到他的案头。

    兀术匆匆浏览,骤然神色大变,但片刻之后,却又突然哈哈大笑。

    他终于知道了,宋军——计将安出!

第二三五章龙困浅滩() 
军报接二连三送到案头,兀术的脸色逐渐铁青。

    “建康急报,宋军吕颐浩所部突袭建康”

    “九江急报,宋军刘光世所部扼守九江,宋军勤王之师从湘赣而来”

    “拔离速禀四太子,宋军徐还所部袭苏州,抢夺财货,臣轻率出击为其拖延,镇江空虚,为韩世忠攻取。”

    看过军报,兀术的目光落在案头的地图上,金军没有沙盘,但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帅,江南地形早已烂熟于心。只盯着地图确认了一下几座城池的位置,兀术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九江、建康、镇江,沿江的三座城池。

    刘光世扼守九江,等于阻断了自长江上游进攻而来的金国水军,使之难以与江南金军呼应,亦扼守了江南西边门户。

    建康则是另一座重镇,与镇江都是江南门户,更是交通要冲,渡江北上必经之地。

    建康对岸采石矶,镇江附近瓜州渡,此二者几乎是自古以来用兵江南的必经之地。同一个道理,也是撤离时的必经之地。

    而今,这几处地方全部落入了宋军之手,这意味着什么呢?

    兀术用墨笔将三座城池连成一线,一个清晰明了的局势出现在面前,三城呼应,一条沿着长江的防线出现了。

    特别的是,这条防线防的不是北岸,而是江南。换一种通俗的说法,自己率领的金国大军被包围在了江南

    突然之间,兀术放声大笑,他终于明白,宋人煞费苦心,精心布局的计谋是什么。

    以皇帝赵构为诱饵,歼灭了两路先锋;以临安为诱饵,坚守湖州、吴江桥以迷惑,诱敌深入,让金军主力突向钱塘江畔。

    然后不惜天下人的质疑与唾骂,将一座空空如也的临安拱手让出,趁自己没缓过神的功夫,突袭沿江三城。

    造成的结果,便是自己所率的金军主力被困在江南一隅之地。

    江南苏湖之地着实富庶,但地方不大,北有长江,南有钱塘,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彭蠡泽与赣江,等若是一个密封的地域。守住了北边的几个水陆要冲,金军想要北归无疑难上加难。

    不走自然不行,没追到赵构,江南自然不是久留之地。孤军深入,深陷敌军后方乃是兵家大忌。

    此番南下,很多程度上是抓住了宋国苗刘之变,防守空虚混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