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地主-第8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度。

    “恭喜义父荣升枢密副使,加平章军机事衔啊。”李超一进来,就笑着向秦琼道贺。

    秦琼原是五军都督府的左军大都督,这次起兵勤王,受封关陇节度使,随皇帝先战潼关再战洛阳,劳苦功高。回京之后,便已经取代柴绍成为了枢密副使,还加了平章军机事的衔,也算是朝廷三院宰辅了。

    当然,秦琼现在还是大唐的齐郡王。

    “今夜为陛下站岗护卫?”秦琼听了李超来意,虽有些意外,可还是点头,“当然没问题。”

    听说李靖也会去,“你做的很好,卫公其实挺冤的,你能帮他说话,做的很好。”

    李超笑道,“能不能帮到卫公,还得看我们今天晚上能不能让陛下睡个好觉。”

    秦琼问,“我们五个为陛下站岗,真的就有用吗?”

    “当然有用。”李超道,不过他有句话没告诉秦琼他们的是,光站岗当然不够,他还为李世民准备了一杯特殊的加料茶。其实,茶才是真正让李世民睡着的东西,不过光有茶也不行。茶只是让李世民睡着,但加上五将护卫的故事,才能让李世民醒来后,觉得五将护卫起了作用,让他心里面去除那份压力,真的好起来。

    两样东西,缺一不可。不过,那些就不需要告诉李世民和秦琼他们了。

第1054章 罢撤() 
晚风拂过披风,铁靴踩在石地板上,锵锵作响。天籁小r /》    与四大天王并肩走在一起,李觉得整个人都有股飞扬的气势。

    皇帝的千牛卫们在旁边羡慕的打量着五位金甲战神,他们那金色的全身板甲,那猩红的织金刺锈披风,那高大挺拔的身躯,还有他们铠甲和披风上各自的家徽徽记。

    李腰挎玉具宝剑,秦琼手里捧着一支金装锏,尉迟恭拿着双鞭。李靖手持一把金刀,李绩则持一对金瓜锤。

    皇宫大内之中,除了千牛卫可持御刀御弓之外,其余人是禁止携带武器入内的。但今天,这五位战神却都身披铠甲,携带着军器前来。

    宫中有梅花的暗香浮动。

    李靖闻着这梅香,感觉着空气的流动,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可却觉得天地是如此的广阔。

    “陛下!”

    五将叩见皇帝,李渊打量着五位大将,高兴的哈哈大笑。有如此猛将站岗,看来今天可以睡个好觉了。

    这是大唐最厉害的五位大将,军中称神,勇武无双。李、李绩、李靖的智,秦琼尉迟恭的勇,他若没有这几位智勇大将的支持,也不会有今天。

    看到摘下头盔的李靖憔悴的面容,原本还在生他气的李世民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生气了。李说的对,李靖也是被太上皇挟迫,而且他虽统兵但却并没有为太上皇做战,身在曹营心在汉。若是李靖真的一心为太上皇效忠,那李和李靖对决,还不知道胜负如何呢。

    对大唐,李靖是劳苦功高的,平定东南,又镇守河东数年。

    李世民也是马上皇帝,跟五位大将谈论起征伐岁月的往事,也不由的激昂万分。不知不觉,也已经天黑。

    李为皇帝配了一杯茶。

    “陛下,把这杯茶喝了,他能助陛下缓解紧张,舒缓疲劳,安神助眠。”李把茶端到皇帝面前。

    李世民端起茶喝下。

    “陛下放心睡吧,今夜我们五人就在这门口为陛下护卫站岗,任何东西都不能来打扰陛下。”

    放下茶杯,李世民笑着对李他们道,“看着你们,朕想起三国之时曹魏的五子良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曹操在行军作战时,进攻时常常用这五个人为先锋,撤军时常用这个五个人断后。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将这五个人列为一传,在进行总评时说:“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你们五人,就是朕之五子良将,也是朕的五虎上将军!”

    说着说着,李世民感觉一阵困意袭来,慢慢闭上了眼睛。

    王承恩见皇帝已经合上眼睛,过来替皇帝盖好被子,然后与李五人一起退出房间。

    李五人身披金甲,手持兵器站在门前。

    守夜其实也很无聊,李倒想提议斗个地主或打会麻将,但这样的场合明显不合适,秦琼等人都很认真的站在那里,李便也就老实的站在那。

    他觉得自己其实犯了个错误,只要把这四大天王叫来站岗就好,何必把自己带上呢。

    没人说话,没人聊天,李便也干脆认真的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本来是打算皇帝一回来,他立即辞职,然后再回他的辽东去的。

    但皇帝却不接受他的辞呈。

    然后他觉得他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想法,这个叛乱刚平定的时候,皇帝也许是需要他留下来帮忙,也许又有些不太放心他离开。留在京城,放在眼皮底下,皇帝肯定更放心些。想明白这些,李也就暂时留了下来,但却并不具体理事。

    勤王军那里,他不管不问。尚书省里,也是完全交给了左右仆射,哪怕是中书门下的议事,李也是能推就推,就算皇帝召唤,可去了后也一般是闭目养神,尽量不开口说话。

    他相信,自己这样的表态,那么等过完年,皇帝应当会让他离开京城的。

    其实李觉得自己也不需要留在朝中,朝堂上有房玄龄有杜如晦,有马周有魏征,有褚遂良有岑文本,这些都是新党,大半还被称为李党。他们都是忠实的新政推行者,有他们在朝,新政推行已经没有什么阻力了,特别是这次旧党几乎都卷入了复辟之乱中,剩下的那些,也不可能再敢出来阻挠大势了。

    李留在朝中,对新政没什么帮助,反而说不定会让李世民猜忌。

    朝堂之上,就交给李世民跟这些宰辅们吧,他还是去东边。自己的封国领地,现在还是一片荒凉,百废待兴呢。

    一直想事情,漫长的一夜过的也很快。

    直到太阳已经照到殿门前,房间里李世民的呼噜声才终于停止。

    “日头居然都已经这么高了,朕从未睡的这么甜美!”

    李世民伸着懒腰出来,看着依然还站立如铁塔的五位大将,精神前所未有的饱满。

    “一夜好梦,恭喜陛下,终于不再有有人敢来拢陛下清梦了。”

    “哈哈哈。”李世民大笑,睡了一个好梦,精神很好,但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舒畅。“辛苦五位爱卿了。”

    李世民请李五人一起共用早餐,期间特别交待画匠把昨夜五人为他站岗之事画下来。

    “药师,经昨日之后,朕明白,你对朕之忠诚对大唐之忠诚从未变过,朕之前误会你了。自现在起,朕恢复你卫国公爵位,并任命你为大唐兵部尚书加平章军机事衔。”

    “多谢陛下!”

    李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李世民恢复的是李靖卫国公的爵位,而并没有承认之前太子加封李靖的郡王爵位。

    不过李等八将的王爵,李世民却没收回,或者说暂时没收回。

    用过早餐,直接上早朝。

    李世民提议李靖任兵部尚书,这一任命在东西两院通过。

    “臣李有本启奏!”

    一向在朝堂上打瞌睡的李,今天却出人意料的出班启奏。

    “臣李请求立即遣散京畿各勤王兵马返乡归家,同时奏请裁撤各节度使府,罢各镇节度使。”

    李世民很痛快的应道,“准奏!”

第1055章 绘像凌烟阁() 
李超奏请的两件事情,皇帝让三院议商。

    三院议商,也只是个流程,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意愿。其实如今的中枢三院格局,依然不改皇帝总揽裁决的这个核心。只不过,过去中书门下诸事总揽,而现在却分成了三套班子在管三方面的事情,各管一块,宰辅数量大增,但各自的权力却下降了。

    皇权大大增加了。

    节度使衙门几设几废,皆因节度使的权柄太大,这不符合贞观以来朝廷对地方权力架构的设计。对于地方,贞观新政以来,是在州上面增设了道一级,有了布政司、按察司、兵马司三司结构,在三司之上还有一位宣抚使总揽。

    可同时,从州到道一级,都是以文官主政,州刺史下有兵曹,道宣抚使下有都兵马使,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能统兵,顶多也就是分管有动员、后勤、预备役、民兵等方面。真正统兵的,还是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南北衙和兵部,还有各地的了卫府。

    哪怕就是这些衙门,也是相互制衡,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只有调兵权,南北衙和各卫府只有统兵权,而武官任免,府兵点选、后勤装备这些却又隶属兵部。

    而节度使衙门,却是节制一道甚至是数道,并且是文武兼管,这样的权柄,在战争之时,为了事责统一,当然是集中一些较好。但事平,当然不能还留着这样的衙门机构。

    皇帝是绝不可能放心的,这样权柄过大的节度使衙继续保留,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尾大不掉的情况。

    今天李超主动提出罢撤节度使衙,李世民当然乐意了。

    交到三院议商,也只是走个过程。

    几乎是全票通过,宰辅们全都赞同没有必要再保留各节度使衙门,京畿都防御使,还有各镇节度使,也都一律免去。

    加上勤王军解散,因此原勤王军的各将领们,也都免去勤王军职。

    皇帝也顺势调整了一遍军部的要职。

    李靖任兵部尚书,屈突通继续任枢密使,而秦琼、李绩出任枢密副使。刘弘基任左军大都督,驻幽州。尉迟恭前军大都督,驻太原。殷开山任左军大都督,驻长安。段志玄加后军大都督,驻襄阳,程咬金加中军大都督,驻洛阳。

    三位枢密使一位兵部尚书加五位大都督,皆加平章军机事衔。

    镇北都护府升为镇北大都督护府,苏定方任镇北大都护,驻丰州。

    牛进达任安西都护,驻高昌。

    李君羡任定西都护,驻洮州。

    程处默任镇南都护,驻洱海。

    崔琰任安南都护,驻交州。

    勤王军解散,征召的府兵还乡,禁军归营,民夫返家。

    将军们也各自回京交印解职。

    地方上撤去了节度使衙、都督府,各道依然由宣抚使统领,各府府兵、各营禁军,继续由南北衙统领。

    一切重回正轨。

    “有功必赏,有过则罚!”李世民在御书房会议上对自己的宰辅们道,“叛乱已经平定,勤王将士们的功绩需尽快评定,以便早日赏赐将士。而对于那些谋乱者、附逆者,也一样要早定下罪责。”

    李世民追忆起自己这些年的戎马生涯,谈及自己推行的贞观新政,不胜感叹。

    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和这次的汉京之乱,可谓是两次大战。

    在这两次中坚定不移站在他身边的这些文臣武将们,李世民也是非常感激。

    “为表彰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们,朕决定命画师将功臣之像绘下,存于凌烟阁之中,以示纪念。”

    凌烟阁,原是长安宫中的一座不起眼的小阁,汉长安城皇宫中就有。后来杨坚修隋大兴城,大兴宫中也建有凌烟阁,而李超修的汉京城皇宫里,也一样有这么一座凌烟阁。

    而凌烟阁绘功臣像,也不算李世民的创举。

    北周就已经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诗句,北周朝廷就为功臣绘像凌烟阁,甚至再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