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猛士回明-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柳兰说得有道理,兴华,今天生的事情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这个参政院现在真让人头疼啊。”史可法点头说道。

    “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坏事,在重大军事行动上咱们不能让他们左右,不过一些政事倒是可以让他

    们参与监督,这样不仅可以挥他们的作用,也能减少我们失误的可能性。”罗剑思考了一下,接着说道。▲▼▲。ww。▲

    然而麻烦事情很快就来了,以刘宗周为的参政院随后就向大都督府提出要求,他们要有自行扩大的权力,换句话说,参政院的参政以后不能由大都督府批准,而由参政院自行决定成员的增加或者减少。

    罗剑和史可法加上柳兰又是商讨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参政院的这个要求,但是也给他们设了一些限制,比如总人数不能过多少,不能干涉大都督府的军事行动等等。

    考虑到参政院的一帮人无所事事,罗剑和史可法最终还是想方设法把其中的大多数年龄不到五十的一些参政都安排了职位,让他们多做些实事,少些清谈,即使参政也能说到点子上。

    对朱聿键的安排让大家煞费苦心,王爷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担任地方官员,而其年龄在一帮“参政”中算是最年轻的,精力又特别好,每天东家走走,西家串串,话题大都是围绕着永王,这让罗剑和史可法很有些担心。

    最后罗剑还是一狠心,把朱聿键安排到新设立的海关署长位置上,大明朝廷可没这个官职,因此不那么敏感,大家也都能接受。

    新职位让朱聿键大感新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新部门的筹建当中,再也不到处乱窜,总算安份下来了。

    本以为松了一口气的罗剑和史可法都没想到,参政院很快又闹出了大动静。

    事情是《扬州周刊》引起的。

    起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刘宗周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对扬州新政里的“官员财产公开”这一条进行了抨击,让人送到报社让刊登在报纸上,但却被《扬州周刊》的六位编辑集体给否决了,这让刘老先生大怒。

    大怒之下的刘老先生气得在家大骂《扬州周刊》,说他们挂着“正义与良知”的羊头,却卖着“蛮不讲理”的狗肉,自己的正义之言竟不得伸张。

    骂完之后的刘老先生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自己也办一份报纸,你的报纸不登我的文章,我就自己登出来。

    刘老先生的主意得到了大部分参政的支持,这些人虽然都在闲赋着,但家中资财却是不缺,大家集资办一份报纸倒也不难,况且《扬州周刊》自从开始刊登一些广告以来,其收益颇丰,大家也是看到了的。

    参政院要办报纸的申请很快送到了大都督府,罗剑看着眼前的申请陷入了沉思。

    《扬州周刊》作为大都督府的喉舌,当然做得极为不错,作为报纸主编、副主编的顾炎武和黄宗羲曾多次找罗剑交谈,他们俩的思想都受罗剑和柳兰的影响颇深,对罗剑对未来的一些构想也极是赞同,因此报纸的主体思想是围绕着大都督府的决策来确定的。

    现在如果任由参政院把报纸办起来,肯定会在扬州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对一些政策的施行肯定会增加很多难度,这让罗剑有些犹豫。

    犹豫之下,罗剑只能把史可法和柳兰等人找到一起商议。

    “他们怎么能这样?如果任由他们把报纸办起来,那咱们今后的口水仗有得打了。”史可法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申请。

    “我觉得这是好事啊!扬州不能只有一个声音,报纸不能只有一家,绝对应该支持。”柳兰极为干脆地说道。

    “要是他们老是反对咱们的新政怎么办?”任民育见柳兰态度如此坚决,在旁边犹豫着说道。

    “反对怕什么?新政如果真的有利于扬州的展,有利于老百姓,咱们还怕他们反对吗?”柳兰回答得很快。

    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也表示支持柳兰的意见,最后大家还是同意了参政院的申请。

    刘宗周老先生把参政院的报纸起名为《明报》,这让罗剑觉得有些好笑,这让他想起了香港的《明报》。

    有了榜样,《明报》的创办比《扬州周刊》来得可快得多了,一帮闲得没事干的文人干这事当真是如鱼得水。

    不到两个星期,第一期《明报》就正式行了,《明报》学习了《扬州周刊》的行模式,也是一个星期一刊。

    《明报》的行在扬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刘老先生亲自撰写的刊词中明确表明,《明报》将不畏权贵,秉笔直言,不会象有些报纸有选择性的刊登文章

    “有些报纸?除了《扬州周刊》哪里还有一家?这刘老先生当真是吃不得一点亏啊。”罗剑指着《明报》的刊词对史可法说道。

    “兴华,你就慢慢等着头疼吧。”史可法笑着说道。

    。。。

    。。。

第一百九十六章 参政院的政治走向() 
两家报纸的口水仗很快就打开了,最先的话题还是关于官员财产公开,面对着《明报》对扬州这项政策的直接攻击,《扬州周刊》忍无可忍之下,也只好反击开了。▼

    罗剑很有些怀疑参政院和《明报》这个时候对扬州的这项政策进行攻击的时机和目的,因为官员财产公示经过大半年的准备,马上就要开始施行了。

    为此扬州专门成立的廉政公署对官员的个人财产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审计,目前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就待大都督府批准后进行公示了。

    就在罗剑惊疑不定的时候,赖福的安全部送来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报告,让罗剑吃惊不已。

    让罗剑没想到的是,这个事件背后竟有不少官员的身影,他们利用刘宗周对这项新政的反对,极力撺掇参政院的一帮参政们攻击这项新政,目的就是为了让官员的财产公示在扬州无法进行下去。

    要说这些官员都是贪官那也说不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就是觉得财产是个人**,无论如何是不能公之与众的。

    罗剑想了很久,觉得这个事情的本质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象刘宗周老先生,他本身并不是官府的官员,但对此政一直极力反对,主要是与他的理念不合,一些官员极力反对,多半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罗剑对这项政策的施行却是下定了决心,有任民育和袁继咸、路振飞等实权派的支持,罗剑决心把这条路给趟出来。▲。ww。▼

    没有顾忌《明报》和参政院的极力反对,官员财产公示还是按期进行了,为此《扬州周刊》还专门了专刊。

    刘宗周老先生对大都督府的一意孤行十分愤怒,在《明报》上写了一篇措辞极为激烈的文章,指出罗剑这种做法必将使广大官员心寒,其所作所为已经触犯了士大夫的底线,扬州前途堪忧,大明中兴堪忧。

    刘老先生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一时间扬州大街小巷里众说纷纭,大家谈论的都是这件事。

    这次罗剑根本没有在乎,这天晚上兴致不错的他又把史可法一家人接到府里吃饭来了。

    天气有些凉了,聊天的场所换到了堂屋里的沙上。

    “我说闺女,你们那儿的人都是象你这样会过日子吗?坐着的椅子你都能弄得这么舒服?”老太太坐在柔软的沙上,很是惬意。

    “娘,大家到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时候,都会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得舒服一点,咱们这儿以后也会这样的。”柳兰笑着说道。

    “不愁吃、不愁穿?难啊!”史可法跟着感叹着说道。

    “怎么就做不到?娘这段日子在家里也呆得少,也经常到处转转,娘都看得出来,老百姓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不是?兴华他们这才来多长时间啊?娘活了这么一大把岁数,就兴华来的这一年多,老百姓的日子才开始好过一些,你可不能拖兴华的后腿啊。◆◆”老夫人对史可法的话有些不满,开始训起他来。

    “娘,史大哥可不会拖罗大哥的后腿,他俩现在一条心呢。”柳兰见史可法有些难堪,赶紧对老太太说道。

    “还一条心呢?我咋听说兴华被那一帮老酸儒骂的时候,他不开腔呢?”老太太很是不满地看了一眼史可法。

    史可法想开口辩解,却被老太太眼睛一瞪,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可法儿啊,娘可告诉你,娘虽然没读过书,但娘活这么大年纪了,娘看得很明白,兴华的做法是为了老百姓的,你到街上去打听打听,再到乡下去问问那些老农,他们骂过兴华没有?那帮老酸儒骂兴华是为啥?不就是为了当官的能骑在老百姓头上吗?你应该好好想想了,你可不能站错队啊。”

    罗剑有些吃惊地看着老太太,老太太心地善良这他早就知道,但没想到老太太也有这般见识。

    “娘,你好厉害哦,这么深刻的事情你老人家几句话就说明白了,我好佩服你老人家哦。”

    柳兰房赶紧上前恭维着老太太,把老太太哄得眉开眼笑,史可法在一旁却哭笑不得。

    其实史可法是非常支持罗剑的决定的,这其中的道理他与罗剑已经有过多次探讨,他也明白罗剑的良苦用心。▲■▼。ww。●

    这次两个报纸的大论战史可法没有参加,这是两人商量后做出的决定,如果史可法再与这帮人彻底闹僵了,以后连个转圜的人都没有。

    “老太太,这次是我们商量好的,史大哥不开腔是为了以后有个转圜的余地,并不是史大哥不支持我。”罗剑见史可法实在有些难堪,也上前跟老太太解释道。

    “哼,这还差不多,我说兴华、可法,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庄稼了?我看这些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一个老太太没啥见识,但是我懂得一个理,那就是只要你们真心为百姓好,真心为百姓办事,那就去做就是了。”

    老太太今天晚上谈兴很浓,罗剑和史可法只能认真地听着。

    罗剑府上谈得热闹,隔着几条街的刘宗周老先生府上也有一大帮客人在高谈阔论。

    “大都督府根本听不进我等意见,强施此政,扬州今后恐人心尽失,这又如何收复失地,复我大明啊!”刘宗周带头开了第一炮。

    “是啊,我观扬州施政,对官员极尽苛待之能事,扬州官员是怨声载道啊。”有人听刘宗周如此一说,接着附和道。

    “怨声载道?我看未必,我也曾到扬州各处都走过,怎么见到的跟你说的不一样啊?”

    朱聿键这段时间忙得够

    呛,终于把海关的架子搭了起来,今天得空也来到刘老先生府上坐坐,这种大家坐到一起谈政事,他也喜欢,只是刚才那人说的与他见到的实在不一样,这才出言反驳道。▼▼

    朱聿键的话引起一片哗声,反对的声音有,赞同的声音也有。

    “我倒觉得唐王言之有理,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也曾到扬州各处走了走,凤阳府、安庆府也都走到了,看到各地官员是很辛苦,但怨声载道却没看到,到这了两府,我们也去拜访过袁府台和路府台,他们对此政也是极力赞同的。”

    说这话的人在一帮人中算是小字辈,也算是年轻人,正是“复社四公子”中的冒襄,旁边一人年纪稍大,正是陈贞慧。

    两人都是因为“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