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风华-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人明白,广州那边,有的是水手,此事小人做了!”

    见他应诺下来,周铨笑了笑,环球航行对于开拓海外的意义是不庸置疑的,不过在那之前,还先给一些好处。

    “我可以给你透个底,凡你所先发现的无主之地,你可获取每年东海商会往来大宋与无主之地贸易收入的二成,此为永制,东海商会只要我说话算数一天,就不会改变这一政策!”

    胡静水顿时一个激灵。

    兴趣确实能够让人冒险,但不能让人冒生命之险,他此前答应环球航行,多少还有些应付之意,可现在不同了!

    这岂不是说,只要发现一两处无主之地,他子子孙孙就有一个无穷无尽的钱袋子了?

    “何为无主之地?”

    “凡王化不及之处,皆为无主之地,不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铨微笑道。

    他可以想见,当这一政策推出之后,在大宋的东南沿海,会掀起怎么样的声势。

    这些年他重金悬赏海图,东南亚这一带的情况基本都已经摸清楚了,所以这一大块地方,已经被他视为盆中之肉,自然不会拿出来与别人共分利益。

    他想要的,是另一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南北美洲,若是胡静水真能发现这些地方,并且找到可以长期通行的航道,与之分享利益,又有何妨?

    果然,胡静水被此厚利所打动,当即应下此事,又与周铨探讨了一些环球航行的细节,仍然意犹未尽,不愿意请辞离去。

    这厮是个做事的人,但他的脾气性格,恐怕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放在海上,他为船东,自是一言九鼎,可若放在别的地方,则未必能有合适的位置。

    直到王启年匆匆出现,胡静水才意识到自己见周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安排限制,这才道歉告退。周铨哈哈一笑,摆手表示不在意:“若你真能环球而回,我就专门抽出三天时间,不见外客,一心听你说那海外经历趣闻。”

    打发走了胡静水,王启年低声道:“京中来了新消息,大获全胜,皇城司重归台察,嘉王将要搬出皇宫,陛下欲以老太爷为工部侍郎兼领京东西路常平公事。”

    说到这里时,王启年眉宇间也露出了喜色。

    他是最清楚周铨大计的人之一,因此也知道,这时并不是与大宋彻底反目的时机,其一是宋室尚未尽失人心,反目阻力极大,其二则是周铨自己的实力尚且不足,连独霸一个不足千万人口的日本都做不到,何况是人口大约有一亿两千万的大宋!

    再过几年,再过几年!

    龙川别院、济州、流求,三个地方正在快速培养着学生,去年结业的学生数量是六千余,今年的数量会是八千,明年是一万,后年可能进入爆发增长时期。

    狄丘、海州、济州的工场中,每晚都有夜校,凡上夜校且通过考试者,薪水就可以提一档。这使得那些原本厌学的大老粗们,也纷纷报名,他们学的可不仅仅是识字算数,还有组织管理……

    只要再过几年,周铨便可以拿出一支人数在十万以上的能读会算的骨干力量,他们完全可以取代一路的官僚体系,上至主官下到胥吏,统统可以取代。

    再过十年,这个数量可以扩大到百万,那个时候,他们要想取代大宋,可以说是顺水推车的事情。

    “董先生做得出色,立了一大功,而且从今以后,太学生有事没事,都会去敲登闻鼓吧?”周铨听了细节之后,忍不住大笑起来。

    “皇帝才不会给他们这机会,登闻鼓院加派人手了,两百名禁军,足以让他们再也靠近不了登闻鼓。”王启年笑道。

    然后他肃容:“皇帝有意遣赵楷为使,来徐州与海州,却被嘉王所拒……”

    在得到蔡京进言之后,赵佶的私心作怪,终于还是偏向赵楷,希望他能够作为使者来见周铨。

    可是赵楷却是认定周铨要造反的,闻得这个任命,直接哭尿了,抱着赵佶的大腿,说若赵佶欲要他性命,他回去就自缢,何必多此一举,反而受贼人所辱。

    这让赵佶没有办法,又不好直接和他解释,让他去是要他尽释前嫌,获取周铨支持,好与赵桓争夺太子之位,因此劝了几遍,见他死活不肯,只能放弃。

    “和咱们如今的天子一样,都是绣花枕头外表光,拆开面子一包糠。”周铨听得这个,冷笑了一声。

    赵楷完了。

    哪怕赵佶再倾向他,在这一次政争之中,他既不能保护自己的手下,又无法忍辱负重,朝中重臣此时都会有所决断。

    最多就是王黼之类将太子得罪狠了的,实在无法回头,才会硬着头皮支持下去吧,对了,或许还要加上童贯、杨戬等人,这些人此前揣摩上意,对赵楷都极为亲近,相反疏远怠慢赵桓,他们可能还会继续支持。

    周铨对赵佶父子极不恭敬的评价,却引起王启年的共鸣。

    见识过外边的天地,对于原本那威严高尚的东西,总会更易产生置疑,更何况王启年在周铨身边久了,耳熏目染,早就不将赵氏父子的本领放在心中。

    “最后决定派谁来?”

    “以广平郡王赵构为使前来宣慰。”

    “赵构?”周铨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太子不能来,嘉王不愿来,那么在快要成年的王子中,肃王赵枢就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赵枢今年十六,比嘉王小一岁,比太子小二岁,而且据说甚是聪明,记忆力惊人,平日里也算比较谦和,不显山不露水。若是他来,周铨还会有意结纳一番,算是留一步闲棋。

    至于赵构,如今才十一岁,还只是一介少年,虽然几次见面,其人聪慧,也给周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一想到此人就是原本历史中真正杀了岳飞的罪魁,周铨就感觉不对。

    秦桧的像跪在岳飞墓前千载自是应当,但少了此人之像,实在是遗憾。

    当周铨接到消息,赵构作为宣慰使来海州时,赵构本人已经乘车出了京师。

    他虽然年少,却是极好学,在车舆之中,仍然手不释卷,而且他手中拿的书也很有意思,竟然就是一本《东海商会自然系列丛书之舆地广记》。

    《东海商会自然系列丛书》,顾名思意,这一系列书乃是东海商会所资助编写,舆地广记的作者乃是欧阳忞,此人乃是欧阳修从孙,早就开始编撰这本舆地广记,后来得知东海商会资助此类自然从书出版,托人辗转找到周铨,周铨也不吝啬,直接将之编入丛书之中。

    东海商会的印刷技术极高,不仅已经广泛使用铜活字、铅活字,而且在纸张和油墨上都进行了改进,每年投入这种改进的经费也不少。因此,这一系列丛书印出来之后,立刻极受欢迎。

    “九大王可知,当初这书发行之后,有颇多儒师,或写信或上表,说是以此法印所谓自然丛书,乃是暴殄天物,当以此术印论语春秋等显学正道,方才相得益彰。当时周铨闻此,曾笑道孔圣著书之时尚未有纸,故此不敢以纸印之,请以竹简书论语春秋,方是显学正道。”

    车舆之中,身为宣慰副使的给事中吴敏笑着说道,言语之中颇有亲近之意。

    赵构坐正身,放下书徐徐说道:“周铨不甚喜儒家之说,他行的是管仲之道,故此不知,孔子述而不著,并未著书。”

    他委婉地批评周铨读书不多,但又给周铨找了理由,吴敏心里更是一动。

    这一路行来,他与赵构交往渐深,发觉这一位九大王虽是年幼,博闻好学聪慧强记,最难得的是,他言语中庸,颇有城府,简直不象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

    赵佶几个儿子,太子迂正,嘉王聪惠轻佻,肃王沉稳多学,而这位九大王则是城府深厚。论起对各人的印象,吴敏不得不说,还是这位九大王看起来,颇有人主之相。

    不过他没有细想,而是又谈起周铨:“臣与周制置打过两次交道,若别人说他看儒家书少,他不仅不怒,反而会喜。他说天下智者好儒术者多矣,好自然之学者不多,他宁为鸡首,成自然之学之集大成者,也不愿意跟在别人身后,抱残守缺拾人牙惠。”

    赵构微微一笑,他听懂了吴敏的意思。

    这是婉转地教他如何与周铨相处呢,毕竟吴敏在政争中虽然未执立场,但其与蔡京父子关系亲善,也算得上是东海商会的外围成员了。

    他更希望大伙和气生财,而不是你争我夺。

    但吴敏却不曾想过,赵构会不会听从他的劝告。

    若是此行,只做到安抚周铨,那么对他赵构来说,能有什么意义?

三六六、赵构一进狄丘城() 
大宋政和八年,或许因为去年年末闹的那场太学生风波,让朝廷内外觉得“政和”这个年号实在有点不合适,也有可能是因为平定西夏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故此朝廷酝酿改元,但改成什么年号,则还在商讨之中。

    这对国家来说,是件“大事”,众人仿佛忘记了去年的争执,都开始讨论此事来。在这样一片“轻松”的氛围之中,身为宣慰使的赵构一行,抵达了徐州。

    宣慰使在唐时曾设,只不过与赵构身上所兼负的职责完全不同。赵构在徐州的当天,周傥就从狄丘赶往觐见,这是他本人的意思,如果按周铨的想法,总得晾这家伙几日,让朝廷知道他很生气。

    接过晋升工部侍郎兼领京东西路常平公事之后,也就意味着利国监知事的职务要被罢去了,周傥心中很有些不舍。他很清楚,自己离职之后,接任者绝对不会萧规曹随,那么利国监能否保持如今的势头,就有疑问了。

    至于新得的这个职位,周傥欢喜之余,却也没有太往心里去。那只是虚职,朝廷不会让他真正理事,所以按照周铨的说法,他也就是挂个名,正好请假出海,到周铨其余几处基业转转。

    说起来,周铨在济州、流求都做得好大事业,可是他还从来没有去看过呢。

    赵构对周傥印象不错,觉得这是个做实事的人,而且执礼甚恭,因此在徐州呆了两日之后,他提出要去狄丘看看。

    这原本不是计划中的行程,但赵构很固执,提出来后就非要去不可,最后还是成行。

    在狄丘呆的时间,比起他在徐州呆的时间还长,对于山水之类的,赵构没有多少兴趣——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大开发,特别是重工业的污染,哪怕周铨再注意,狄丘的山水也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他关注的是那些林立的烟囱,当看到腾腾而起的黑烟时,他整个儿都呆住,有大半天时间,什么话都没有说。

    太震憾了,这是一个工业化对还停留在农业时代意识的巨大冲击,当得知正是这些烟囱让大宋的钢铁产量在数年间上升十倍后,赵构更是半晌回不过神来。

    在离开铁冶场之后,他才紧紧握着周傥的胳膊:“贤父子有大功于国,仅此一项,便可见忠诚体国之心矣!”

    这话说得真心实意,如此规模的钢铁工场,在周傥离开后,就直接控制在朝廷手中,若还有人说周家父子包藏祸心,那不是没有良知,便是别有用心。

    当然,赵构并不知道,在流求,一座规模更大、技术更好的钢铁场已经初具雏形,再有个三五年,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