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群英风云录-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叫政敌,首先要讲派系,一个士人在孙氏军阀政权里做个谋士,他得到孙权的重用,他的家族就会有很多财产,僻如分田,千倾良田,多少年薪。

    这个士丈夫得到了孙氏军阀集团的重用和宠信,商贾,将领,地方官都会去巴结交好,这就叫朝中有人,名利双收。

    得到主公的重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得到统治阶级认可,自己心情愉快,又得到同僚,名士的尊重,名利双收,这种事情是做官的士丈夫最渴望的事情,虽然说的非常直接,但这就是事实。

    其他谋士也会去争宠,那个受宠的就会有产生很多政敌,想谋权上位的谋士就得提出不同的政治理念得到主公认可,或者是挑毛病否定别人的政治理念,只有这个办法才能得到上位的机会。

    不打仗的时候,大家的矛头就对准孙氏军阀集团搞变革,打仗的时候,大家就将矛头对准那个主张打仗的家伙。

    当然这是文臣们干的活,文臣专挑武将的毛病,周瑜当上了这个大都督后,张昭,张肱在朝议的时候经常指责周瑜的战略方针。

    周瑜的身体还是蛮不错的,但是三十多岁就挂了,演义上说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我认为是在这种政治夹心馍给急的,忧郁成疾而亡的,又或者是因为某种政治阴谋。

    鲁肃,吕蒙也是一样的,陆逊还强一些,做大都督做的最久,有江东排名第一的传统陆家做后背,不过最后也被卷入太子谋反案,不得善终。

    那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是当了大都督,士人集团的暗算和主人的猜忌吗?

    不全是,四任大都督,他们的共同政治理想是夺荆州,收交州,入西川,占三州之地,入主中原,那有什么好忧虑的?

    士丈夫重名节,你个地方军阀对抗中央,阻拦天下统一,年年打仗,老百姓水深火热,士人集团要开骂的,自己也内心矛盾,开始怀疑人生,有生之年寸步不前,不能让孙氏军阀过江东一步,这个领军的大都督压力是非常大的。

    如果能十年内打下荆州,再发十年入西川定益州,那也说得过去。

    孙权在守业的基础上,休生养息以蓄军资,数次发动对合肥的大战,都无功而返,张辽千人兵马突营,差点就挂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营摆的不好,还是因为这仗打的不得人心。

    孙权自己都不好过,你四任大都督更不好过,不过孙权这人能忍,曹操也不是一样打了几次孙权,也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还吃了个败仗。

    即然你打不过我,我打不过你,还打个毛线,大家划江而治,大家都窝起来做土皇帝得了。

    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秦灭汉继,诸候国战国七雄的时代是回不去了,划江而治也是行不通的,你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理想,那你的谋士,武将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给卖了。

    有没有先例?

    有,刘璋就是先例,刘璋在治理益州非常的不错,刘备兵马一到,法正,张松就把刘璋卖了。

    所以孙权要有理想,要有蓝图,要带着江东士人集团,武将集团一统天下,这样才能团结内部,守住江东基业。

第二百零二章 文臣的理想,武将的志向() 
孙权是一个能曲能伸的人,他会察言观色,曹操兵进赤壁,以张昭为首的人都主张求和,张肱更直接,直接叫孙权称臣,这两个人一个是他仲父,一个是他父亲的世交。

    孙贲甚至想谴子给曹操为质,投靠曹操,你说这些都是什么人。

    曹魏政权也好不到哪里去,曹操会察言观色,荀攸,郭嘉,荀彧,程昱,三个生死之交,一个死党,最后结果都不怎么好,荀攸忧郁而终,荀彧自杀,郭嘉病死,程昱免职。

    刘备的谋士好像都活得不错,刘表就不行了,他自己的将领没病死一个,他自己先忧郁而终了,那刘备又为什么比别人运气好?

    刘备得了荆州五郡后,重用诸葛亮,黄忠,迅速的稳定了地方,刘备夺下益州后,与吴懿联姻,重用法正,董和等等。

    刘备把荆州和益州的治理权都分给了士人集团,但是军权捏着不放的,这个结构有没有问题?

    问题也是有的,从糜芳见死不救,孟达叛变,关羽失荆州。

    我们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逻辑是很难想象得出这种问题所在的,究竟这些士人脑子有问题,还是不甘寂寞。

    我们站在孙权的位置,曹操的位置或许能探其一斑,也未必准确,只做逻辑分析。

    自古武人定国安邦,文人修身治国,武人负责打仗,武人的理想是多立战功,封候列将,文人的理想是将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分裂之后为武人提供了封候列将的平台,给文人提供了实现政治理念的政治平台,当一个地方军阀成为诸候王的时候,他首先要给武将们不断的画饼充饥,给文人们天下一统信心和安全感,这个诸候才可以座稳他的位置。

    武人主战,文人主和又是什么逻辑?

    一个将领现在孙权这里做个都尉,或者将军,到曹操那里了能做,在孙权的政权下,可以有个数千兵马,投降了曹操,或许给你升个职,给你调走打仗去,但曹操首先信任和重要的都是那些原来跟着他的嫡系部队,你一个外来户想出头是非常难的,最多给个三流将军干干。

    从孙权的嫡系部队变成曹操的外系部队,你乐意吗,肯定是不干的,武将主战,就是这样,打仗可以立战功,打赢了升官加薪,打输了叫有骨气,万一新主公见到自己的勇猛,进入新队伍里也有一席之地。

    文臣主降主和,但也并非所有的文臣是主和的,僻如鲁肃,诸葛谨等等,那又是为什么?

    有三点可能。

    第一点:打仗是要死人,士兵,百姓,战争一起,黄金万两,文人那都是要想办法筹钱,粮,搞统筹,调度给武将打仗的,文人的工作量加大,还不讨好,做的不好那是下课,杀头的,我们知道诸葛亮和李严的矛盾,就是北伐引起的,李严就被诸葛亮拿下了,所以文臣不希望打仗的。

    第二点:我有学问,有智慧,东家打工混不下去了,我打西家,何况曹操是最大的正统企业,孙权只是一个地方军阀的下政权,没得比,那为什么江东文臣不跑去投靠曹操,那不行,你的家业在江东的某个郡,你不可能拿着孙权给的千顷良田,千石薪水,跑去给曹操打工的,只有曹操打过来了,你投降了,继续干你的官,说不定给你太守干干,即使没有太守干,最少县令也有得干,你谋士没有什么正式的职位,说起来好听而已,其实只是孙氏政权的一条功狗,投降的收益大过战争收益,主张投降就成了首选。

    第三点:鲁肃和诸葛谨为什么主战,是因为真觉得能打赢吗?战争的胜负重来都没有百分百的胜利的,就是取决于鲁肃的身份,商贾,诸葛谨身份,流亡寒士,深恨曹操的,寒士有个什么特别,家道中落,想重振家族荣誉就必须受重用,诸葛谨二兄弟,一个跟了刘备,一个跟了孙权,这叫分散投资,家族想传承都会这么干,荀谌跟了袁绍,荀攸投了曹操,一个道理。

    从孙坚军阀开始,历经孙策的开拓,历经孙权的巩固,才有了后来八十年的基业,江东政权其实严格的来说就是一个军阀控制地方的政权,武人当政。

    周瑜属于是一个能领军打仗,运筹为握的帅才,他读的专业是理科,不是文科,理科就是动手男,文科就是动脑男,主要发展方向是军事战略,战术,将才的领导和培养。

    周瑜有没有那些治理地方的能力,肯定是有的,不过不精,我们再讲讲治理地方这门学问,做太守一般会选用文士担任,到了这个乱世也不讲究了,太守的位置就成了军阀们分给功高者的蛋糕。

    太守用武将做,僻如朱治,僻如程普,这就相当于一个师长去做了个市长,那打仗的将领能做好这个太守位置吗?

    太守是一郡,集军,政大权为一身地最高行政长官,他下面可以置几个都尉,置几个郡丞,曹掾,他天天在家里喝酒,泡妞,下面照样运转正常。

    不管是一个郡,还是一个州,都形成了小军阀依附大军阀,军阀当政,把权的局面,太守能力强不强无所谓,只要你会做人,会用人就行。

    帅才就是领三军的能才,会全局战略,有大格局观,协调将领,调度将领攻城略地,将才是领一军的人能才,尉就是领一营的能才,孙策定江东的时候有十几个民间地方武装,带兵马来投靠,孙策将他们全部都收编了,给个职位是军候,也就是相当于现在营长。

    当时的程普,吕范,韩当,黄盖的军职也不高,也就军司马,相当于团长职别,但是领的兵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旅长级别。

    古时候一个营的编制人数跟现在是有差异的,少的时候不到千人,多的时候好几千人。

    孙策那时候大概有二十个左右的营长(军候),小营不到一千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团长了),大营三五千人。

    打个打喻,邓当来投,带个五百兄弟,给个军候干,徐盛带个千人来投孙策,给个军候干,董袭带个几千人来投,给个军候干。

    能不能把董袭的人马调给少的邓当呢?那肯定是不行的,调你兵马给别人,你愿意吗?你也不愿意,那给邓当做个军候,给董袭做个军司马,可以吗?

    也不行,大家都是来投靠你孙策的,你不能因为他兵马多就给团长干,兵马少的就给营长干,那肯定是不服气的。

    那我兵马多,我做个团长理所当然,那不行,其他人这不这样认为,兵马多的吃的也多,而且还不知道战力怎么样,假如都是污河之众怎么办,那不能这样干。

    孙策这个人也好说话,你们都封军候,各带本部上阵杀敌去,论战功行赏,该升迁的就升迁,该赏田,赏金银的打下了城池就赏。

    就这样大家才不会有什么怨言,这些都是要靠张昭来核算军功,然后记载,该怎么封赏,孙策的队伍才如此团结,不用几载就打江东这块肥肉打下来了。

第二百零三章 鲁肃,周瑜议事,攻打黄祖() 
孙策平定了江东之后,周瑜就建议这军制要改革一下,孙策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将军队分成中军,卫军,左军等等。

    中军相当后来禁军,卫军相当于地方保安军,左军相当于后备军。

    中军则由周瑜统领,兵马数万不等,将程普,黄盖,董袭,凌操,周泰,蒋钦,陈武,等等十余人武将编入中军,主要任务是对外战争和平息叛乱。

    卫军则由孙贲统领,兵马万余,韩当,祖茂,孙辅,孙河,吕范等等数人武将编入,负责江东地方,

    左军则有朱治统领,兵马数万,由朱然,全柔,全踪,邓当,吕蒙等等将领编入,为后备补充军。

    周瑜的军制改革后就避免了军制混乱,将领职责不清的问题。

    孙权上任后,江东就发生了叛乱,孙权就叫周瑜领兵去剿,周瑜将中军分成二路,一路由自己亲自带队平定山越,一路由程普领军攻打江东的地方军阀叛乱。

    平定江东花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后,周瑜论功行赏就封了个大都督,组水军,攻打江夏黄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