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8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敬仰就免了,今天本王今晚只是一名前来贺喜的客人而已,勿需多礼。”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一口就答应了娜尔莎的请求,免得扫了大家的兴致。

    “谢王爷。”娜尔莎闻言双眸闪过一丝狡黠的亮光,然后起身走向了李云天,端起桌上的酒壶给李云天倒酒。

    李云天微笑着望着娜尔莎,他注意到了娜尔莎眼中一闪而逝的精芒,看样子娜尔莎并不是敬酒这么简单,他倒要看看娜尔莎想要做些什么。

    “王爷,请。”倒好酒后,娜尔莎双手捧着酒杯,巧笑嫣然地递向了李云天。

    李云天并没有觉得什么异样,于是接过酒杯后一饮而尽,将杯底亮给了鲁有余等人看。

    “好!”鲁有余等人随即笑着鼓掌,如果不是李云天的身份在那里摆着恐怕他们就要起哄来“调戏”李云天和娜尔莎了。

    “王爷海量。”娜尔莎接过李云天空了的酒杯后又倒了一杯,双手端着敬向了李云天,“这第二杯酒,是小女子替那些饱受北元蹂躏的百姓敬王爷,如果不是王爷和众将士奋勇杀敌,那么北元又将卷土重来,在大明的地界肆意妄为。”

    此言一出,鲁有余等人不由得面露惊讶的神色,相互间颇为愕然地对视了一眼,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察合台汗国和北元同出一系,其统治者都来自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而且,当年元朝成立后,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皆尊元朝为宗主国,可听娜尔莎的语气好像对北元颇为痛恨。

    “好,这杯本王也喝了。”李云天自然清楚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的恩怨,于是笑着接过酒杯喝干。

    恐怕察合台汗国比大明还要痛恨北元,说起来的话这就涉及到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时的一些往事,当时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可是狠狠地跟元朝打了仗,结果元军取胜,蒙古帝国四大汗国这才尊奉其为蒙古帝国的宗主国,不过实际上与元朝的关系很糟糕。

    单单为了争夺西域的控制权,东察合台汗国就与被大明赶走的北元爆发出多次冲突,正是由于东察合台汗国的存在这才使得北元一直无法将西域收服,否则以大明对西域的微弱影响根本就无法阻止北元的铁骑吞并西域。

    这也是李云天想要帮助东察合台汗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察合台汗国不仅是大明与帖木儿帝国之间的缓冲区,而且还在西域牵制了北元残部,使得北元残部无法将势力渗入到西域。

    “这第三杯酒,是小女子为漠南蒙古百姓敬王爷,如今那些百姓能安居乐业,多亏王爷当年和众将士将他们从北元的暴政下解救出来。”随后,娜尔莎又倒了第三杯酒,娇声敬向了李云天。

    虽然察合台汗国与元朝不和,但他们毕竟同出一脉,故而娜尔莎对北元治下的蒙古百姓自然是持同情的态度。

    实际上,娜尔莎是一名混血儿,父亲是黄金家族的人而母亲是西域人,说起来她与诺敏还是亲戚,只不过由于娜尔莎的母亲是一名奴隶故而她的身份无法与诺敏相提并论。

    自从漠南归于大明后,当地的蒙古百姓在李云天的规划下生活蒸蒸日上,近年来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漠北蒙古小部落南迁,这些事情娜尔莎自然知道,东察合台汗国一直都在关注着漠南的动静。

    “这杯酒看来本王不得不喝了。”听了娜尔莎的那番言语后,李云天笑着接过了酒杯仰首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递还给了娜尔莎,心中暗自猜测着下一步娜尔莎是不是就应该提到东察合台汗国求援的事情了。

    <;b>;

第995章 廊房议事() 
两天后,京城的大朝如期举行,其中最令人关心的莫过于东察合台汗国的求援,以及帖木儿帝国向大明呈递的要统一察合台汗国的陈情。

    本来,对大明来说这是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两个西域番邦之间的争斗而已,不过随着娜尔莎在四方会馆刺伤那名外地公子哥,以及其凭借着热情奔放的西域舞在京城声名鹊起,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逐渐关注到了这两件小事上来。

    尤为重要的是,辅政大臣们对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出现了严重分歧,导致朝堂上文臣集团和勋贵集团逐渐出现了对立。

    恐怕娜尔莎和多鲁尔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由于近些年一直被讲武堂下面的骁武军和水师压着,大明的那些勋贵现在是憋了一股子劲想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故而对出兵东察合台汗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说起来两人还要感谢李云天,如果不是李云天率领骁武军和水师南征北战,又清剿了倭寇,给大明勋贵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恐怕大明勋贵根本就看不上这次西域的战机,谁愿意劳师动众不远千里地跑去荒芜蛮夷的西域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仗?

    自从李云天让林馨前来告诫娜尔莎不要拿面纱的事情做文章后,娜尔莎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大明朝廷高层对是否援助东察合台汗国有着巨大的分歧,否则的话李云天也不会显得如此小心谨慎,故而心中顿时对大明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升起了巨大的期望。

    上朝前,东、西千步廊的廊房文武百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今天的这次朝会。

    实际上由于辅政大臣中文官和勋贵的势力相差无几,故而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力量处于一种均势,再加上双方的侧重点不同,故而很少在内政上爆发什么激烈的冲突。

    而能令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进行一场大规模冲突的事情,现在也唯有是否出兵援助东察合台汗国的事情。

    文官集团自然不想劳军远征,去打一场与大明无关的战争,毕竟东察合台汗国不是大明的藩属国,大明实在是师出无名。

    可勋贵集团们则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战机,想要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以证明卫所军并不比骁武军差,故而以东察合台汗国事关西域安稳为由坚持出兵。

    在千步廊侯朝的这段时间,文官勋贵们自然要进行最后的商议,那些能进得了太和殿的官员再辅政大臣们的示意下已经清楚了各自在大朝时的角色。

    “忠武王呢?”东千步廊内,张辅扫了一眼聚集在房间里的勋贵重臣,有些意外地问向了身旁的周征。

    由于此次大朝事关着勋贵集团的荣誉,故而张辅和周正等勋贵集团的首脑已经齐聚一堂,商议着在大朝上如何对抗文官集团的发难。

    与之相对应的,杨士奇和胡滢等内阁、六部的文官也聚在一起商量着阻止朝廷出兵的办法,在他们看来勋贵集团这次出兵完全就是为了一己私利,想要趁此建立军功以及给卫所部队正名,实属劳民伤财。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在朝堂上的势力不相上下,故而双方都很难压倒对方。

    这个时候,李云天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不说讲武堂一系的新兴勋贵在朝堂上拥有不小的力量,文官中的新兴势力也与李云天关系密切。

    所谓的新兴势力,指的是李云天当年查办两淮盐道贪墨大案时因功得以从南京调任京城的三位部院堂官,即潘兴民、张韬和秦克。

    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协助李云天审理两淮盐道大案可谓“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宣德帝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虽然以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为首的新兴文官势力还无法与杨士奇和胡滢相抗衡,但已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内阁和六部的极力拉拢。

    李云天对潘兴民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说起来李云天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当年正是李云天向宣德帝的举荐,三人才被宣德帝所看重进而调来了京城,是李云天暗中压制文官集团旧势力的一招妙棋。

    而潘兴民等人也并没有让李云天失望,来到京城后暗地里积极扩展势力,不仅吸纳了不少成员,而且相继从南京官场提拔和调任官员来京城或者去地方任职。

    南京官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朝廷某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才不得不去南京部院衙门养老,故而他们倍加珍惜眼前的这次机会,无不以潘兴民等人马首是瞻,再也不想回暮气沉沉的南京官场。

    本来,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李云天最有发言权才对,纵观大明十年来的战争,无不由李云天所主导而且还都打了胜仗,他的意见自然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要说到对西域的了解,大明朝堂上下的官员们恐怕没有人比李云天更了解,因为李云天数年前就在关西设立了骁武军大营,开始经营骁武军在关西的势力,肯定清楚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战争对大明的影响。

    虽然宣德帝在遗诏中对李云天的“死”充满了遗憾,流露出对李云天委以重任的意思,但李云天终究不是宣德帝明旨任命的辅政大臣,所以李云天并不一定非要参加辅政大臣们的议事。

    说到这里,里面就要涉及到宣德帝的遗诏,当时为了确保太子顺利登机,让李云天将背叛朝廷想要取代太子皇位的叛党一网打尽,所以宣德帝的遗诏里并没有任命已经“死”去的李云天为辅政大臣,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这档子事宣德帝绝对会让李云天成为辅政大臣。

    事实上,李云天随后被孙皇后用宣德帝的遗诏进封为“忠武王”,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宣德帝这个意思,很显然李云天的这个王爵比辅政大臣更为重要。

    因此,辅政大臣们每当遇到重要的事务要商议总会喊上李云天一同商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得太皇太后信赖和器重的李云天其实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在辅政大臣中的代言人,有李云天参与处理那些军政大事的话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不用担心皇家的权益受到损害。

    由于李云天并不是辅政大臣,再加上朝廷近来也没什么大事,故而自从回京后他就没有参加过辅政大臣议事,除了处理手头的公务外就是给正统帝授课。

    正统帝对李云天教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从中获益匪浅,这使得太皇太后倍感欣慰,在她看来有李云天教导的话正统帝绝对会成为一代明君,只要正统帝能学到李云天一半的心智就足以掌控朝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皇家和权贵子弟陪着正统帝一起上课,既是给正统帝解闷,同时也是培养正统帝的嫡系臣子。

    按理说只有那些正室的子弟才能得到伴驾的机会,可忠武王府比较特殊,出了王妃英睿郡主周雨婷的两个儿子外,侧妃瑞祥郡主朱玉馨的两个儿子也得以陪王伴驾。

    如果按照血缘关系的话,朱玉馨的两子与正统帝是表兄弟,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更近一步。

    “他去了宫里,太皇太后传他问话。”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自然知道李云天的行踪,笑着向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